清静的道教概念

作者&投稿:芝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清净经》~

百度百科就能查到清静经呀?
自己就能找到的,为什么要找别人做呢!自己能做到的,比问别人的记忆深刻哦!
百度有人问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有清有浊。〔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天清地浊。〔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天动地静。〔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清女浊。〔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动女静。〔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动者静之基。〔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常应常静。〔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便遭浊辱。〔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道教的思想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扩展资料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清静,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
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
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中提到“静”字有十处。其中“清静”连用的仅一处。第十六章称“守
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
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
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还称“不
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
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南华真经·天地》篇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
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意即古代之善于治理天下者,没有贪欲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万物能自化,心
如深池之水那样的平静,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还认为圣人之静,“非日静也
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也”,进而将“静”视作观察和衡量天地万物的方法和标准。《淮南子·原道训》称: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将“清静”
和“柔弱”作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训》和《说林训》中还称“天静以清”,“水静
则平”;《原道训》还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以“静”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
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
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
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
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
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
本”。《太平经》中则认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
人只要能够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动天地。声称“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
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圣贤皆用心清静专一,故能致瑞应
也。”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
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
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
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
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
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唐代以后
道门注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杜光庭在《清静经注》中称:“清者,天之气也,浊者,
地之气也。”
又曰:“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
元初道士李道纯也注曰:“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
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
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对此也有所阐释:“遣者,去除之喻也。人能去
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焉?”
李道纯认为“遣欲之要”为“悠悠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就是经文
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身心和万物,都被视作“空”,当然物欲即可摆脱。
《清静经》还认为只是遣欲,还不能真正做到清静,只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
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由此,修炼的“清静”,才是“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
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
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云笈七箓》卷五十六《诸家
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
在此道”。
意思是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称,
“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卷九十二《仙
籍语论要记》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
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
近真矣”。“近真”,就是得道的意思。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
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纯阳真人浑成集》中有诗两首,一首题名《清》:“一
念不起,万缘何生。虚无浩浩,月白风清”;另一首题名《静》:“外境不侵,内神自
定。一点灵光,莹然自静。”这两首诗从“外侵”、“内念”等角度描述了内修中的
感受。《真仙直指语录》引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之语,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
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
静所到也。”李道纯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述及“清净”时,也说“灵源浪息谓之
清,性地无尘谓之净。神水本来清,随流便不澄。只今还不动,慧日自西东”,“清清
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默识通玄关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认为内修之中,
神水之流转,关窍之通透,都要依靠“清静”功法作为基础。
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修炼中的“动静”
问题。他认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生气,积气成义”,主张“成真作圣,皆从
此一动一静,立其基。盖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
此一出一入间,实为玄物之门”。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
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王元晖在其《清静经》的注本中称,修炼之士“当须入三静关”,要大静三百日,
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入关期间,要“闭户不出”。但是,黄元吉在修炼场所
的选择上,并不主张形式上的“静”,认为:“只要在欲无欲,居尘出尘足矣。古云:
炼己于尘俗,原不可绝人而逃世,须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尘情,扫得垢秽,否则未
见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鲜不炼一腔躁气也。”至于玉液已成,炼金液大丹时,为了
以山林的天地之气,养已身先天一气,才不得不入山采药,择静地而修之。在修炼过程
中,黄元吉也认为动静是结合的,“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
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尝见,庶几混混沌沌之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
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通过“静坐”的修炼,达到先天之
“觉动”。在一静一动之中,“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




自然静观法
观是有为,静是无为,道是无为无不为。观是为了让自己回归静,到了静,观就变成照成了无为之知。这个时候静和观就合一了。但这是道体,是实相,不能说就是道。道德经第一章给我们提出了有和无的概念,并把有和无作为一种领悟大道的方法,称之为众妙之门。宇宙大自然,包含了两个元素,一个是...

佛语“清静”二字本意何解?
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 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 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 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

清静无为,万物一同是什么意思
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原文我给大家节选了最有名的一段,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清心是浑浊的来源,灵动是清净的根基,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心清净,那么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里。这个短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 世界是绝对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概念...

出自《老子》“躁生寒 静生热 清静为天下正”的含义?
意思是浮躁可以产生寒凉,宁静可以生成温热,所以清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

道家静心口诀16个字
道家静心口诀16个字:冰寒千古,万物尤静,心宜气静,望我独神。道家静心口诀译文:形容心境要像冰一样纯净,冷静,不受外界干扰。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冷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强调心境要平和,气息要稳定。要求我们在修炼时要有专注的精神,不受外界干扰。通过学习和修炼这个道家静心口诀,我们可以...

道教中归心,归静什么意思
我没有道统传承,我吐纳是封闭喉管的,就像抽水井一样性质的提拉呼吸,我以为归心是气血归心归静是神识归静。你别信我说的话,你判断一下再相信你自己的想法。

解析《老子•致虚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又曰:“归根曰...
《老子•致虚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又曰:“归根曰静,静曰命。”认为静是动的主宰,是命的根源,不欲以静,清静无为是道家、道教的真髓。陈抟丹法中也强调无欲主静的观念。《玉诠》引陈抟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

清静寂灭的意思
清静寂灭的意思是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

道德通玄静
道德通玄静 夫"道"者,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一体。道教早课《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欲求大道,须先积德。因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德"是"道"...

永顺县19814816568: 清静(道教) - 搜狗百科
称冉醋甲:[答案]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

永顺县19814816568: 道家清静无为是什么意思 -
称冉醋甲: 说得简单点就是 身心清净宁静 不追求世俗常人的东西 所以叫无为

永顺县19814816568: 中国的道家清净是什么意思? -
称冉醋甲: 心态,内外环境.

永顺县19814816568: 清静无为是什么意思? -
称冉醋甲: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 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

永顺县19814816568: 清静无为什么意思 -
称冉醋甲: 清静无为的意思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出自】唐·贾至《虙子贱碑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同乡的人都很富足. 【例子】历史上有许多开国之君...

永顺县19814816568: 道教的基本观点 -
称冉醋甲: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永顺县19814816568: 道教都宣扬啥? -
称冉醋甲: 大都混淆了道教和道家学说 道家学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道教从产生开始就包含了邪恶,根不正.道教的微弱也说明了 炼丹法术,自求长生在现在已没有市场了

永顺县19814816568: 清净的意思是什么 -
称冉醋甲: 清净,[qīng jìng],佛教和道教都极为重视的个人修为境界.本体是清洁纯净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洁净,不受邪恶和外扰.做到外在的清净不难,但要达到内心的清净就不易了. 佛教认为,远离恶行的过失,远离烦恼的污染,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就是真正的清净.

永顺县19814816568: 道家清净无为对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 -
称冉醋甲: 当然有,清静就是自身修养.做到完美无瑕也就是清静的意思.就是好人,好人就对这个社会有意义了.无为不是不做为是不刻意去做.不自寻烦恼.所以说有意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