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立意、题裁、语言表达和内容组织上的异同

作者&投稿:智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较《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主题,情节,语言特色.~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
  但比较二者,我们又不难发现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从体裁上看,“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
  从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
  从具体的写作手法看,由于“记”,“诗”体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实为“异曲”。首先从笔发上看,“记”多用描绘,如“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等,写得细腻生动;而“诗”则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其次,“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如“土地平旷”诸句,言不多而尽出桃源风貌。李公焕说,《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造语之极简妙。而“诗”的语言则显得质朴自然,近似口语,全无雕饰做作之痕。再其次,结构上“记”以渔人串文,从美丽宁静的环境,写到男女衣着,劳动和欢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人的生活,写到他们的来历,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而“诗”由叙“先贤避乱”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议论,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最后,从个别局部看,“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
  总之,《桃花源诗并记》两者主题构思角度相同,而体裁手法各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极好地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实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1、从体裁上看
“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
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
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
2、从内容的选择上看
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
“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
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

扩展资料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一、整体把握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问题研究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1、《桃花源记》主要运用了 记叙 和 描写
2、《桃花源诗》还运用了 议论 和 抒情

《桃花源记》结尾设有疑问 而《桃花源诗》没有


与桃花有关的典故
在与桃花有关的传说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影响最为久远的。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写作背景:由晋朝文人陶渊明作于永初二年(421年),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

课外文言文的类别
如:课内文言文《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课内的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课外选择的也是这样。 文体上,《唐雎不辱...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全诗是什么?
这是禅语。意思是只要内心世界满足,不计较身外的事情,那么哪里都是如仙境一般的美景。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出处《禅语》。赏析:第一句写到“心中若有桃花源”,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种理想...

为何古代没有《桃花源记》和《侏罗纪公园》的地方呢?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组成社会。就算有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存在,他也是一个小社会。然后你就该发现了,这个小社会的生产消费能力,一定和外界社会差一大截。这就导致了假设真有桃花源,它一与主流社会发生某种交集,那就一定会产生比较,主流社会一定对其有吸引力,从而促使其融入主流社会,发生(少数)民族融合...

为什么说《桃花源记》细思极恐?
《桃花源记》其实是一篇鬼故事细思极恐,最恐怖的在于最后一句话 疑点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描写桃花盛开时唯美的画面,不过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句并非是单纯的描写美好景色,因为在古代,桃树是可以辟邪的。而桃花大多在清明节前后盛放,桃树在传说中是...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600字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600字1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写《桃花源记》的背景资料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 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 疏祭文:《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

《桃花源记》说课稿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

桃花源记出自哪个地方
考证台湾桃花源与陶渊明所叙的差异较大,而且从文化历史上,也无其到过那里的资料,可能性不大。 4、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但是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 桃花源面对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过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着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

请问:介绍一下陶渊明简介(生平、文学创作、作品等)和《桃花源记...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记》代表什么现实意义 -
欧爱好及:[答案]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似之处 -
欧爱好及:[答案]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分别各侧重了什么? -
欧爱好及: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 -
欧爱好及: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不同,前者是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宁静,自由幸福的社会图景.后者是与当时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来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内在联系,从内容、写法、思想上来答 -
欧爱好及: 他们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出 -
欧爱好及: 桃花源积记是以文章的形式来记叙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平等 自由 愉快 善良 热情 自然 环境优美 人人各尽其能 和谐老人孩子生活幸福 快乐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 而叙事诗的描写部分较少,相对议论多了些(好像是这样的,要不然就相反~) 桃花源记是以第一角度的写的.桃花源诗是以叙述来写的.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的区别?作业啊~急!!!! -
欧爱好及: 古人写诗之前常常有写一段序一样的东西,来表明写这首诗的背景,原因,以及一些相关情况的介绍,放在诗的前面,让读者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引导读者领会其中的奥妙.桃花源记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原来好像没有名字的,因为这段文字实在写的太好了,使它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后面的诗,于是经常被独立成文叫做桃花源记.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无心插柳或者说喧宾夺主的事例.如果想了解写诗带序的,可以参考一下《红楼梦》贾政要宝玉他们写林四娘诗的那段.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叙事的角度有何区别? -
欧爱好及: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虽然序比较长,但我想这是古代的风格,《桃花源诗》比《桃花源记》写得更详细,更表现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朔城区19679658760: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从表现手法上比较两者的区别,并说说各自的特点 -
欧爱好及:[答案] 记可以是游记 而诗只能说是由桃花源有感而发的

朔城区19679658760: 谁有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欧爱好及: 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