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作者&投稿:泰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伶官传序的全文翻译~

一、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二、原文:《五代史 伶官传序》宋代文学家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扩展资料
一、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


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大意:
(一)自“呜呼!盛衰之理”至“可以知之矣”
说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总和)。
(二)自“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至“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承父志用兵而成。
(举庄宗承父志故事)说明忧劳可以兴国<盛>之理。
(三)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自于人欤”
记叙天下已定,庄宗反因贼乱而仓皇东出。(说明逸豫可以亡身<衰>之理)。
(四)自“书曰满招损”至“作伶官传”
说明作传之意(在说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主旨: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理。(篇(四))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自序);内容为论说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612/2060.asp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叙论》(欧阳修)全诗翻译赏析
凡是祸患,常常积累于细微的事情,而智勇的人,多困陷于他的嗜好之中,难道只有伶人是这样的?【评析】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编撰的一本史书,记载了自后梁(907)始,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沉溺酒色,最后死于兵变的史实...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什么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观点是什么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争;及萁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意思是: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出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原文节选:《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译文:《尚书》说:“自满...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拼音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拼音如下:原文:wū hū shèng shuāi zhī lǐ,suī yuē tiān mìng,qǐ fēi rén shì zāi!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yuán zhuāng zōng zhī suǒ yǐ dé tiān xià,yǔ qí suǒ yǐ shī zhī zhě,kě yǐ zhī zhī yǐ。原庄宗...

可以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吸取什么历史教训
五代史伶官传序吸取的教训如下: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通过辛勤的忧虑和劳作,才能使国家兴盛;而贪图安逸和享乐则可能导致身败名裂。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灾难常常是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而智慧和勇气也往往被自己所沉溺的事物所困扰。这些教训对于...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

《五代史伶官传序》讲解
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一些经典的理论,例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以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还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遂平县19125428790: 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原文 -
郸仪博利:[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 作《伶官传》. 译 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

遂平县19125428790: 翻译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讲的是如何治国
郸仪博利: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

遂平县19125428790: 《五代史伶官传序》1.翻译加点字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3.函梁君臣于首(函)4.君臣相顾(顾)5.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 -
郸仪博利:[答案] 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

遂平县19125428790: 跪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现代文释义.急!! -
郸仪博利: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

遂平县19125428790: 《五代史令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于什么 -
郸仪博利:[答案] 《五代史令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讽谏北宋统...

遂平县19125428790: 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原文 -
郸仪博利: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遂平县19125428790: 五代史伶官传序翻译 -
郸仪博利: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

遂平县19125428790: 伶官传序的序是什么意思 -
郸仪博利: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通过总结伶官受庞幸而乱政的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序”,即序文,亦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亦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伶官传序》中的“序”指的是前者.

遂平县19125428790: 翻译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的一段话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 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 -
郸仪博利:[答案] 郭门高,名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虽然是以曲艺、杂耍得以为官,但曾有军功,因此封为从马直指挥使(后唐武官官名).从马直,是皇帝的亲军.从谦之所以姓郭,是因为拜(当朝宰相)郭崇韬为叔父,郭从谦又是(当朝皇帝李存勖的弟弟...

遂平县19125428790: 伶宫传序宠溺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记住 -
郸仪博利:[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