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叫唯识?

作者&投稿:比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唯识学?~

通俗点的解释:唯识——唯有识。既世界一切物理与心理现象以及观察现象者,归根到底都是“识”的作用。唯识学就是讲解这个论点,以及指导修证的教义。唯就是唯一、只有。识又可分为八识……估计你自己能查找出来。以上仅是个人意见,供参考。

梵语 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达摩付与禅宗二祖印证心传的楞伽经中就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语

2013-09-21 5
其他回答
心中有法,心外诸法,唯理性

2013-09-21 4
唯识貌似是相的分析……这还是不推荐的……相是无量无边……对性而言没任何意义……劝你两条路一是禅宗二是净土宗……禅宗见性有很多公案等等参考……而唯识分析很繁琐!!!名词也多……而且也没有具体的经典……凡说世相都就是唯识……经典就数不胜数……但是有很多是佛亲证的实相……你知道的只是佛说的名相……你没法知道他为什么是那样……譬如听别人形容一颗糖味道形状颜色等……你却从未看过嗅过和吃过……那是不一样的究竟的!!!

性是无相……没有层次悟了就得……不过凡夫都是以种种相过活……要脱离相悟得无相实在难你慢慢体会研究把……坛经和金刚经……能看懂一切经典你就都知道他在说什么了……祝福你好运…

  【唯识】

  (术语)梵语摩怛刺多Ma%trata%,此译曰唯。梵语毗若底Vijn^apti,此译为识。梵语倒置之为识唯,通常为Vijn^a%namatrava%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为三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其体一也。又唯心之名,通于因果,唯识之称,唯在因位,三种者: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三能变(前五识)也,八种者,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义林章一末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述记一本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问唯识之言,谓有八种之识,除八种识体之外,更无余法乎。答不然,言唯八识者,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非言八识之外无余法也。凡诸法分别为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中前四者为事,后一者为理,称曰五法事理。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称唯识。以第一之心,乃识之自相,第二之心所,乃识之相应法,第三之色,乃心与心所之所变,第四之不相应法,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第五之无为法,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楞严经五弥勒菩萨之言曰:“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唯识】梵语 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亦称“唯识无境”。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器官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修行佛法的慧学要什么条件?

禅修者应在修完五种摄受之后才可修习从思惟智以上开始的观智,这五种摄受是 :
一、色摄受(rupa pariggaha)。
二、非色摄受(arupa pariggaha)。
三、名色摄受(nama-rupa pariggaha)。
四、缘摄受(paccaya pariggaha):摄受今生名色的因缘法与异熟法。
五、世摄受(addhana pariggaha):摄受过去世和未来世名色的因缘法与异熟法。
观禅的目标是名法、色法、因缘法与异熟法,这些法亦名为行法(savkhara dhamma,有为法)。
如实知见一切行法为无常、苦及无我的智慧名为观智。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须进而分别这些色聚,依据诸色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这些能够辨别的智慧即名「色分别智」(rupa pariccheda bana)。这时候,他将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nama kalapa)。当他能够依据诸名法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个名聚里的每个名法,这时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别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再者,如果禅修者也还不能以智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亲自以智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对于不知道过去与未来名色及其因的禅修者,是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所以,如果禅修者还没有证得这三智,就有如天空距离地面那么地遥远,距离证得真实观智太遥远了,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盘。

佛学不是物理化学




惟一的意思是什么?
唯进修是急。——清·刘开《问说》唯师心自用。唯道之所成。唯利是图 【self-seeking】 自私自利,只图有利,其他一切都置于一旁。唯妙唯肖 【remarkably true to life;be absolutely lifelike;hit off】 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亦作“惟妙惟肖”唯唯否否 【be obsequious】 ...

王阳明先生的 《大学问》中 有一点思考良久 不解 希望大神帮忙解答一...
以末学浅见,不当之处还望指正:1、由于我们平时心不够清静,定功不够,所以就观察不到人心念之细微变化。此处“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可以看出是指人之真心,本性。而且一切外相,心念都是源自于真心本性,所谓相由心生。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里的心是指真心,识是指阿赖耶...

唯识里关于终生眼里“水”的问题?
同样的一件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人看到的水是水,鱼见到的水觉得是赖以生存的空气。无论是人见到的水,还是鱼认为的空气,都不是真实的,只是某种生物对这一事物的感知而已。而这一事物是否为任何可能的东西,完全是我们人类想象的一个概念,如猫呀狗呀,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任何可能。

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著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我国...

第八识有什么意义对人能存在于这世界上
谓有外人问言:若如你所说一切法唯有识,云何世间人及诸圣教中皆说有我及有法?于是论主﹁举颂以答其问:颂曰:由世间及圣教以假名而说之我与法,因此有种种我与法之相转生。然彼种种我相与种种法相,皆是依识之所变现者;此能变之识唯有三种,谓第八异熟识、第七思量识、及了别诸境之前六识。又,【唯识三...

请教各位师兄,末学读《唯识三十颂》时有个问题:第七识、第八识都有五...
相宗有一俗语:“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识。其中“一个痴”就是“第八识”,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兄弟五个专对外境,...

佛教 来解释一下关于意识心的问题
佛祖禅在灵山拈花一笑,大迦叶心领神会,手舞足蹈,法喜充满。祖师禅上法坛之后,低目垂眉,不讲一字,而是把心情发送出来,你的频道没有与佛相应,信号收不到。后世人学禅不明白,越不明白禅,越问,可禅不能用语言回答,只能用心感受,所以后世禅宗祖师勉强加了几个字,那就是--无忆,无念,莫...

问:佛家的修炼 与 阿赖耶识 之间的关系
问:佛家的修炼 与 阿赖耶识 之间的关系 以大乘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学派)而论,佛家的修行是不是为了提升阿赖耶识?好像是说阿赖耶识是精神之类的实物,犹如它是修炼者的主体,随之轮回。这看法是否有误?以中观派而言,阿... 以大乘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识学派)而论,佛家的修行是不是为了提升阿赖耶识?好像是说...

唯识学“等流性”问题
“等流性”强调的是布施总量。当一个人布施范围小时,他的布施速度就大;当一个人布施范围大时,其布施速度就慢。布施速度就是我们看到的慷慨或吝啬。一个有钱人,他可能看起来吝啬,但是,他办公司则布施了很多人,只是速度看起来慢些而已。

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的 "根本差异" 何在 ?
弗洛依德心理学所作的贡献是正向的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效果,这在世间学上是很难得的一点。 佛教心理学概说、「心」与「识」现在来谈谈佛教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又称为「唯识学」,这个「识」是指「心识」。「识」的原意为认识、 认知、了别,能够有认知能力的是心,所以称之为「心识」。佛教中有所谓「观心...

古蔺县17650777112: 唯识 - 搜狗百科
晨海莫刻: 唯识[wéi shí] 梵语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 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识者心之别名. 释义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古蔺县17650777112: 佛教的唯识 -
晨海莫刻: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华严经里的话.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这是成唯识论里的话.佛教的唯识,就是心外无物,一切唯心所造.

古蔺县17650777112: 何为“唯识”?何为“中观”? -
晨海莫刻: 唯识是唯识宗的要义.强调万法唯识,都是心相所变.根本上是由种子识即阿赖耶识所生发.所以从教义之归属看属于有宗.而中观则类似于一种辩证法的观念,类似于儒家的中道,但更加的灵活多变,强调不执著,当然也不要对不执著起执著之心,不落任何一边,也不强调不落任何一边,非常的圆满灵巧飘零,是一种活泼泼地破除一切妄念的修为之法.从认识上来说,唯识肯定是强调种子识如何脱离尘染,最后进入涅盘.而中观在认识上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是非空非有,非非空非非有.从修行而言,唯识要去回归种子的缘起,堪破一切皆为心中之妄念,而回归清净.而中观既不肯定现实为虚无,也不否认现实为虚无,既是虚无又是实在,既非虚无又非实在.只有随缘化解一切执著执念.

古蔺县17650777112: 什么叫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
晨海莫刻: 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妄想心所变作.《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中略)心造诸如来.”有关此“心”之义,性、相两家说法不同. 一、三界唯识是法相宗的说法,指阿赖耶等心识;以此证阿赖耶缘起乃唯识所变之义,故摄大乘论释卷四释作'三界唯识',谓心与欲等爱结相应,遂堕在三界. 二、万法唯心是法性宗的说法,指如来藏之自性清净心;即真如随缘作诸法之义.谓心造一切法,而一切法本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乃毕竟平等、不变不异,唯此一心,故称真如. 阿弥陀佛!

古蔺县17650777112: 唯识学讲的是什么? -
晨海莫刻: 简要的说:唯识学所谈就是人的心识(也称心灵),它把人的心识分成八大识;也就是说把人的感灵分成八个不同的结构,这八个构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大心...

古蔺县17650777112: 什么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晨海莫刻: 在佛教经典上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我们有淫欲心所以有欲界,欲界里有六欲天,淫欲心就有六种:受欲、交、抱、握、笑、视.天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到了笑也不用笑,看也不用看的时候,...

古蔺县17650777112: 什么是唯识法相? -
晨海莫刻: 法相与唯识的区别过去人们不加分别法相与唯识,其实法相与唯识是有区别的.法相与唯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略举几条:①缘起义是唯识学,缘生义是法相学.②根本智摄后得智是唯识学,后得智摄根本智是法相学.③能变义是唯识学,所变义是法相学.④约观心义是唯识学,约教相义是法相学.⑤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⑤平等平等是法相学,殊胜殊胜是唯识学.法相广泛,唯识精纯.从学理入手,从观行起步,唯识与法相必须详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乱,次第不明.当然在终极原理上法相与唯识是不二的.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唯识之识是存在的心体,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现之相,心体与心相是不一不异的.

古蔺县17650777112: 唯识宗主旨是什么? -
晨海莫刻: 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门研究的.其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所的“万法唯识”. 此宗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古蔺县17650777112: 什么是唯识五境 -
晨海莫刻: 五种唯识 在中的 解释: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种,即:(一)境唯识,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毘达磨经说「一处四见」之喻即是.(二)教唯识,就能诠之言教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即楞伽、华严、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