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作者&投稿:产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裴注产生以来就有学者对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或阐释,主要涉及裴注的具体史事内容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种类考辨,注史体例评价,裴松之及其思想综合研究等,可谓硕果累累,但多属于静态性描述或评价。实际上,裴注是一部承载多方面信息的重要文献,对之的释读可以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动态的考察,如从文史分野的发展及时代特点对之所具有的影响角度探讨,就别有一番“天地”。在裴松之看来,陈寿对三国历史的记载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其内涵,而这种对内涵的反映往往是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的。客观地讲,通过文学化手法再现历史,正是陈寿《三国志》所缺乏的东西,也是裴松之补注繁富的根本所在,同时还是裴松之作注的根本原因。陈寿《三国志》与裴注的记史风格的差异,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史分野的曲折进程息息相关的。

陈寿《三国志》叙事简要,取材严谨,问世后即得到时人称赞,如“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陈寿本人也被称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至南朝时,宋文帝却以《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乃命裴松之为之补注。裴松之并未遵循传统的名物训诂角度注释《三国志》,而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曾说:“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寓意有所论辩。”简言之,就是从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个角度来补注。这种史注方法出现后,虽先后有人响应,但从总体上不占主流,后世亦少以为继,故裴注的出现引来了诸多评议。

这些评议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是对裴注所引资料和撰著体例的评价与研究,刘知几、陈振孙、叶适、章学诚、王廷洽、张孟伦等均批评裴注“繁芜”,何乔新、李慈铭、钱大昭、吴伟鹏、伍野春、林田慎之助等则推崇裴注的体例,以为裴注“最善”。第二是对裴注的考证性研究,此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史事内容的考证,如字句的校勘考订,词义的.训释,典故的注释,意义的阐发,地理的诠释,史事的补充等,以清代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如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钱大昭《三国志辩疑》、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等;二是对裴注所引书籍的数目、种类及字数统计的研究,自清代以来,此一领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钱大昕、赵翼、钱大昭、赵绍祖、沈家本、王祖彝、杨翼骧、陈垣、高敏、周国林、高振铎、逯耀东、伍野春、张子侠等都相继参与此研究。第三是关于注史体例的源起问题研究,由于汉魏以来的注释往往重在名物训诂,而裴注显然与之不同,刘知几、章学诚认为是裴松之才力不足所致,这一说法并不恰当;陈寅恪先生提出裴注体例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逯耀东等不少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周一良先生、张子侠先生分别提出不同看法;胡宝国先生则独辟蹊径,从南朝经学对史学的影响着手研究,观点新颖。第四是对裴注及裴松之史学思想的研究,逯耀东《〈三国志注〉与裴松之自注》、卢建荣《裴松之历史评论的思想根源》等研究都很出色,伍野春亦提出了“实录”是裴松之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他如李晓明、李颖科等都对裴松之的史学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裴松之本人及裴注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研究的当首推杨翼骧先生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张孟伦先生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则在杨翼骧先生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使裴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层面进行的,至于从文学与史学分野的角度对裴注展开研究者,虽然逯耀东、胡宝国各自对文史分野做了一些探讨,但前者认为是史注脱离经注导致裴注的产生,后者则认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各自追求简、繁的不同学术风气影响所致,对裴注的文学性仍未有所涉及。李伯勋《〈三国志〉裴注所引书的史传文学价值》、涂秀虹《〈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等虽开始论及裴注在文学方面的一些表现,但这些论述还多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张新科《〈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王炳庆《王沈〈魏书〉评析——〈三国志〉裴注引书杂记》、宋志英《徐众〈三国评〉考辨》等虽对有文学色彩的裴注所引之杂传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仍未涉及其文学性的内容。

笔者认为,与《三国志》相比,裴注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活化描写,为此裴松之对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并采用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以突出人物的个体特征,展示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和社会舞台上的独特风采,将原本扁平的人物变得更加丰满、生动、形象、真实、栩栩如生。从这方面来说,裴松之是以注的形式在书写他对历史的看法。裴松之作为南朝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如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形式美学的凸显等,都使得裴松之看待历史人物与其前的陈寿完全不同,在他眼中,历史也是有血有肉、有眼泪、有痛苦、有生命、有欢乐的,因此如何活化这段历史,还原它的生动、灵性是极为重要的。而陈寿生活的时代文史分野刚刚起步,陈寿是以史学家的身份,按照史学学科的话语权来书写历史的。由于所处时代不同,陈、裴二人在文史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文学与史学在魏晋时期开始脱离经学的束缚而各自走向独立,显示了各自学科的不同特点,陈寿是按照史学学科的要求来叙述这段历史的,力求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地、尽量不带主观色彩地将三国这段动荡而复杂的历史刻画出来。但文学与史学的独立之路是极为曲折的,文学与史学始终发生着关联,文学对史学的影响和辐射远远大于史学对文学的影响。随着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及文学观念的成熟与快速发展,裴松之看待历史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因而在其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在注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学的角度去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本色,揭示他们的个性、内涵,反映他们的风度、气质。裴松之之所以将注文写得如此博赡,人物特征表现得如此突出,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特色文史观念分不开的。

从动态的文史分野角度来审视裴注,不仅是对裴注研究视野的新拓展,亦是对裴注更为深层次的诠释与解读。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从文史分野看裴松之《三国志注》
对裴松之本人及裴注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研究的当首推杨翼骧先生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张孟伦先生的《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则在杨翼骧先生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使裴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上述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层面进行的,至于从文学与史学分野的角度对裴...

三国的 孙坚 是怎么死的?
接下来裴松之又提出了在其他史料中得到的数据“张璠《汉纪》及《吴历》并以坚初平二年死”,也就是在《汉纪》和《吴历》这两种史料中都记载孙坚卒于公元191年。因此,裴松之得出结论“此为是而本传误也”。根据裴松之的推断,不难推断孙坚的生卒年为公元155年至公元191年为比较可靠的数据。至于...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曹操的?
裴松之: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

为什么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在后世评价这么低?
于禁在后世评价还是非常的高。裴松之: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陈叔宝: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孔平仲: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

说说中华一词的来历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唐人,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为华人的别称。“中华”一词,始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 诸葛亮传》,后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现。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

中国为什么叫中华
“华”一词因此被用来称呼舜的人民,并沿用至今,即便是在海外,华人也习惯上这样称呼自己,包括那些拥有其他国籍的华人。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例如秦、唐,甚至契丹,也成为了华人的别称。“中华”这一词汇首次出现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在唐代法律中...

对曹操的历史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

曹操(六)
裴松之:“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

三国时期四川叫什么名字
在战国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巴与蜀是分称的,不论在地域范围、人类群体,还是在古国、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间都有着清楚的分野。到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巴蜀合称的记载,从地域相连的角度反映了巴与蜀文化和人类群体的交流融汇。巴字的本义,按照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原为“食象它...

司马懿怎么得的政权
司马懿是曹魏的忠臣,他儿子司马昭是权臣,类似曹操在汉室的地位。父子两个都没有篡位。篡位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夺权方式抄袭曹丕的。

汝阳县17726158012: 《三国志注》是怎么回事 -
费殃丁二: 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

汝阳县17726158012: 中国四大名注? -
费殃丁二: 南宋裴松之北魏郦道元 唐李善 南朝梁刘孝标 这个说法出自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流传最广. 另外一种说法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 此外,还有把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

汝阳县17726158012: 裴松三国志注增加的内容是陈寿的多少倍
费殃丁二: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大量征引,裴松之的注文共达36.7万余字,比陈寿正文的32万余字多出八分之一,弥补了《三国志》原来记载简略的缺陷. (《郡斋读书志》卷二)在清代武英殿刻本《三国志》中,李龙官等在校刊识语中更为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汝阳县17726158012: 四大名注的裴松之注《三国志》 -
费殃丁二: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有些地方过于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历史.晋以下一百三十余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宋文帝已经发觉了这个不足,于是命中书侍郎裴松之进行增补、注解、纠错.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武断地进行取舍,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裴《上三国志注表》).

汝阳县17726158012: 中国古代四大名注是什么 -
费殃丁二: 《三国志 注》 刘宋时期 裴松之注 《世说新语注》 梁 刘孝标 《水 经 注》 魏 郦道元 《文 选 注》 唐显庆年间 李 善 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讲到《水经注》和《世说新语》这几部东汉到隋的史学名著还特别提到.钱先生说这四部名注,“可说是当时四部有名的史注”. 称为“四大名注”,是因为:其一,保存了大量已佚古籍书目及内容;其二,所注质量上乘;其三,在注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等等.盖不一一举证.

汝阳县17726158012: 哪部史书位居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费殃丁二: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简称“裴注”,位居中国古代之首.所谓“四大名注”,即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三国志注》为史学著作,《水经注》为地理著作,而《世说新语注》和《文选注》为文学著作.

汝阳县17726158012: 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的关系? -
费殃丁二: 《三国志》,陈寿(原蜀国人)写的,24史之一,列入正史,不准确的信息基本没有采纳. 《裴松之注》,是裴松之给《三国志》写的注解,把一件历史事件的各种言论都列出来供世人了解,相对来说没有《三国志》严谨,但有另外有其特色.

汝阳县17726158012: 何谓“史学三裴”?
费殃丁二: “史学三裴”是指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裴松之、裴絪、裴子野袓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史学巨著,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裴松之(371-451),字世期...

汝阳县17726158012: 什么是《三国志》?
费殃丁二: 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晋陈寿撰,南朝 宋裴松之注.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 卷.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

汝阳县17726158012: 裴松什么时候写成《三国志注》的?
费殃丁二: 裴松之受诏后,上搜旧闻,傍摭遗逸,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写成《三国志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