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及翻译及重点词翻译。

作者&投稿:郑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及翻译及重点词翻译~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翻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
重点词翻译:
(1)皆 [jiē],译为:做副词使用,解全、都、尽之意,表示范围。例子《论语》:“过也,人皆见之。”
(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先秦的孟子及弟子所著。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切入点:
(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①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具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所以,对话不仅要表现出说话人自己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够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所以,较多地运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②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比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③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我们将会领略到其中的迂回曲折的论辩技巧的。
(2)文采欣赏法
学习文言文,当然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诵读法,但这篇课文即使照古法行之,也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许多精彩的语段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切勿走马观花,而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的段落以生动的比喻论说难以讲清的道理,有的段落用气势磅礴的排比,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以深入浅出的类比分析醒人愚顽,有的段落则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展望未来。可以说奇思妙想在文章之中层出不穷,谈话者闪烁的智慧的光芒引人入胜。细细品味,一定会感受到课文的特有的文采。
(3)胜负预测法
预测式读书方法有多种,可以预测文章的内容,包括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人物的命运和归宿,物质的现在和将来;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 ,议论文,可以预测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也可以预测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还可以预测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预测法的第二步是对比原文,分析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同或错误的地方。第三步还可以闭上原文,重新回忆一遍,从而加深理解。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的意思是:
“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的意思是: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春秋战国·孟子

扩展资料
《梁惠王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梁惠王上

  1. “百姓以王为爱也”的翻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

  2. 重点词翻译:

    (1)皆 [jiē],译为:做副词使用,解全、都、尽之意,表示范围。例子《论语》:“过也,人皆见之。”

    (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齐桓晋文之事》中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中“快于是”
快于是,对此事感到快乐。介词结构后置。快于心 就是 于心快,意思是,在心里感到快乐。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成语
【教学同步】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⒃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⒄,而不足以举一羽;明⒅足以察秋毫⒆之末,而不见舆薪⒇。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五册·课文·18 缘木求鱼(缘木求鱼)查看《汉语词典》中“缘木求鱼”的解释 --- 【注音】yuán mù qiú yú 【...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和谁的对话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是与“齐宣王”对话,《齐桓晋文之事》这个题目就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

齐桓晋文之事中心论点是哪句
也就是说,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制定出能够保障百姓生计的政策,使他们在丰收年份能够吃饱饭,而在灾荒年份也能够免于死亡。个人观点 从《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百姓的利益和民生问题。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只有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如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桓晋文之事》中王道构想是什么?试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的文章和译文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思想
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语言文学资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探讨齐桓晋文霸业的视角,孟子的仁政哲学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展现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古代霸业的秘诀,孟子却巧妙地指出,孔子门徒并未详述齐桓、晋文的功绩,使得这些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然而,孟子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保民而王”,强调仁政的实践。他认为,齐宣王的仁慈之心,如同放牛...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百姓皆以王为爱的“爱”是什么意思?《齐桓晋文之事》 -
地汤迪非:[答案] 这里的"爱"是"吝啬"意思 动词→形容词 这句话意思为"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出处,帮帮忙 -
地汤迪非: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齐桓晋文之事》,就是有一次齐宣王祭祀发现一只牛非常害怕,心中不忍,所以用羊代替了它,百姓都以为是齐宣王吝啬的缘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百姓都以为(以羊代牛)是大王吝啬的缘故.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地汤迪非: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地汤迪非: 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这里的"爱"是"吝啬"意思 动词→形容词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中“爱”是什么意思? -
地汤迪非:[答案] 这里的"爱"是"吝啬"意思 这句话意思为"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百姓皆以王为爱的“爱”是什么意思? -
地汤迪非: 这里的"爱"是"吝啬"意思 动词→形容词这句话意思为"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地汤迪非: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君子远离庖厨是什么意思? -
地汤迪非: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并不是孟子的著作权,它最早出自于《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

阿鲁科尔沁旗19585086543: 以<齐恒晋文之事章>为例,说明孟子的"长于譬喻" -
地汤迪非: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