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题乌江亭》《绝句》谈谈你对项羽在乌龙自刎的看法?

作者&投稿:壬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项羽自刎乌江后,唐宋的大诗人们有怎样的意见?~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传奇大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可惜最终兵败于刘邦,自刎垓下。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点评过项羽的是非功过,也有无数的人叹惜他的悲惨结局。有三位大诗人曾经在乌江亭题诗寄怀。


唐代大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于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时,途径乌江亭,写下了这首咏史诗。一方面对项羽负气自刎十分惋惜,更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大丈夫能屈能伸才是真英雄,而项羽只能面对成功,无法面对失败,最后自刎乌江,这非真英雄所为。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苕溪渔隐曾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


宋代诗人、政治家王安石则《叠题乌江亭》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很显然是针对杜牧题诗来说的,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王安石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作诗也是从时局战势分析入手,直接指出项羽的失败“势难回”,项羽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项羽这边,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的。相比来说杜牧是诗人咏史,更理想化,情绪化,借历史来咏人;而王安石属于政治家的咏史,就事论事,理性而冷静。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最为豪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虽为女流,却有男儿胸襟。在她四十五岁那年,金兵长驱直入中原,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朝廷。赵明诚于危乱中受命,独自赴任江宁,次年三月城中叛乱,赵明诚却乘夜从城楼吊下绳子逃跑了,因而被罢官,八月因染疟疾而身亡。
李清照在纷纭战火中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有一颗壮志之心,她的《夏日绝句》就表达了这种情感,称颂项羽的骨气,宁可自刎也绝不委曲求全,这也大概是她对偏安一隅的朝廷的愤慨,对自己丈夫行径的叹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却有不同的看法,让后来者读之有更多的思考角度,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的评价自然是不同的他没有糊里糊涂地活着,回到江东,而是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

西楚霸主项羽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项羽,并给予高度赞扬。同时,历史学者和不同时期的学者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项羽任性、自负、有女人心。

项羽和刘邦的战斗彻底摧毁了他的一切幻想。面对种种困难,悲伤的英雄项羽面对江东和父亲的晚年,不顾一切地自杀了。项羽在吴江自杀引发了中国文人的不同情感,包括同情、批判和历史的必然性。今天,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态度背后的故事。

唐代大诗人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败是战略家们的共同事件,没有人能预测战争的最终胜败一个真正的人不仅要面对战争的胜利,更要直视战争的失败和屈辱。江东有很多人才。如果项羽能回到江东重新集结,以自己的实力和号召力卷土重来,真的很难说他会赢还是输。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牧并不欣赏项羽的修行。项羽的军旅生涯没有失败,但正是这种失败使他永远失败。可以说,项羽似乎是一个骄傲自信的人,但他的骨头却是脆弱的,这与刘邦正好相反。

人民的情况决定战争的结果,我们不能违背历史规律,李清照认为,害怕的人,应该诚实,生活好,死得壮丽。

在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给予肯定的同时,三位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观点不尽相同,各抒己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项羽,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再回江东招兵买马,定能东山再起。 惜叹之意溢于言表。从项羽本身来看,他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其实一切尽在他的一念之间!英雄还是狗熊,那取决与后人的看法!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乌江亭》中表露了自己的见解,在政治家王安石眼里,理智战胜了情感,王安石客观地指出了项羽大势已去。他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在《咏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不难看出她对项羽是赞扬态度的,她认为兵败之后自刎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题乌江亭 乌江亭 夏日绝句 有什么异同点 具体点 考试用的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 秦灭以后,项羽为争霸天下与刘邦恶战了五年,由强而弱,终至灭亡。他最后被围垓下,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舟以待,劝他渡江东归,重振旗鼓。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羞愤自刎。历代文人墨客就此纷纷赋诗作文,臧否褒贬,以吊古伤今或借题发挥。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两个人都怀着不同的意思,用项羽的遭遇来说出自己的目的。李清照说因为赵明诚在作一方之长时,城中有点内乱就先行逃跑,气的李清照写了这首诗痛斥。杜牧主要是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惋惜。不希望刘邦这样的人获胜。都不是真正的表达历史观点。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兵败自杀...
李清照《夏日绝句》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杜牧《题乌江亭》则认为项羽死钻牛角尖,胸襟不够宽广,不懂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死得太快。王安石《乌江亭》则十分辛辣,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 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山再起,...

《题乌江亭》和《夏日绝句》都为哪个人有感而发?
项羽 那个 夏日绝句 是李清照的就是了

求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三首诗的全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是思念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不...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对项羽的评 ...
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题乌江亭》;【作者】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同时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

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是
王安石《题乌江亭》是一首七言绝句。详细解释如下: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题乌江亭》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楚汉相争中的关键地点——乌江亭有关。一、背景介绍 乌江亭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遗址,传说中有许多英雄事迹发生于此。王安石在此题诗,...

《题乌江亭》的解释是什么?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原文:《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题乌江亭》是唐代杜牧的诗作。原文 题乌江亭 杜牧 〔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注释乌江亭...

东营区19578141274: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
应壮润肠: 李清照《夏日绝句》 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 表达了对的项羽的敬佩之情 杜牧《题乌江亭》 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王安石《乌江亭》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 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东营区19578141274: 题乌江亭、乌江亭、夏日绝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和对项羽评价的分别是什么观点 -
应壮润肠:[答案]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在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个是王安石...

东营区19578141274: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角度分别是什么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 -
应壮润肠:[答案]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

东营区19578141274: 李清照、王安石、杜牧对项羽评价的分别是哪几首诗?分别从哪些方面讲的?表达了哪些情感? -
应壮润肠:[答案]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李清照(南宋)诗《夏日绝句》对项羽持崇敬、肯定态度杜牧(晚唐)《题乌江亭》对项羽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人不善忍耐,缺乏能屈能伸的精神,如果渡江苟...

东营区19578141274: 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对项羽兵败自杀为什么会有不同观点 -
应壮润肠: 从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出后两人,即杜牧和王安石都在讽刺项羽没有包羞忍辱,必定必败的能力,而李清照却赞扬项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差别! 男人总是怀想着大事业,以为功成名就就是全部,一个个自负自傲,所以对于项羽的兵败特别不屑. 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看到了项羽的男儿气概,他对虞姬的真爱,她认为既然已经大势已去,决不肯苟且偷生,宁愿自刎而死,是为大丈夫所为,所以她以敬仰之笔写下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度赞扬的词句

东营区19578141274: 谈谈你对项羽自刎乌江的看法 -
应壮润肠: 其实你们都错了.为什么项羽不肯过乌江..第一.虞姬死了.在项羽看来.江山越比不上美人 虞姬要离开项羽的时候 他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有你.政要这江山何用..第2 他自尊心很强.所以无以见江东父老..第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想在打下去了.因为他知道在打下去只会搞的有更多的人死亡,这一点在他占优势也肯和刘邦议和平分天下就看的出来,所以他只能放弃..

东营区19578141274: 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
应壮润肠:[答案] 在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给予肯定的同时,三位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观点不尽相同,各抒己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项羽,表达了对胜败...

东营区19578141274: 从【题乌江亭】【叠题乌江亭】【夏日绝句】中扼要观点,写出他们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应壮润肠: 都是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对他自吻乌江感到惋惜.认为如果项羽没有自刎,那么依旧可以返回江东重组军队,卷土重来

东营区19578141274: 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
应壮润肠: 碰巧才考试做过这题: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东营区19578141274: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三位诗人对项羽自杀各持什么看法? -
应壮润肠: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是思念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不可能重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