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信权威的故事

作者&投稿:勾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没有那种懂明信的人?急!!!~

对,我之前在学校就是这样,自己很开朗,喜欢和别人玩耍,逗别人开心,或者别人拿我来开心。所以别人总是觉得我像小孩。
后来我开始反思,我觉得这样真的很无知,然后就去看了很多书,特别是看了一些军事训练的,名人传记故事。
现在没有人这样说我了,很多人觉得我很成熟了。
所以希望你要好好的,只有自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希望帮到你,希望你能采纳,太谢谢你了

  1.奴隶与诗人
  一天,古罗马将军西比奥(公元前237—前183年)去拜访他的一个朋友、诗人昆塔斯·恩纽斯。敲开门后,诗人的奴隶仆人告诉他主人不在家。可恰在这时,西比奥一眼瞥见了诗人正闪进后面的一间小屋里。他没有诘问那位奴隶,只是一言不发地走开了。
  没隔多久,诗人恩纽斯也来拜访西比奥。当朋友到门前时,西比奥站在屋里大声说:“西比奥不在家。”
  “你别指望我会相信这话——我已听出了你的声音。”诗人在外面抢白说。
  “好你个混蛋,”西比奥回击说,“我连你的奴隶的话都相信,你却不相信我。”

  2.《诗人和表》
  从前,德国有位年轻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写了许多抒情的诗篇,可是人们都不喜欢。
  诗人苦恼极了,就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钟表匠听了诗人的诉说,一句话也没讲,就将他领到一间小屋门前,把门推开。诗人向屋里一张望,惊喜得叫嚷起来,原来这里面珍藏着老钟表匠制作并收藏的许多稀世珍品――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能发出鸡啼鸟叫,有的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些,都是年轻的诗人从来没看见过的啊!
  老人从柜子里面拿出一只精致的小盒子,把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它还能清楚地显示出来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与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啊!世上到哪儿去找呀?
  诗人把这表放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很想买下,问这表值多少钱?
  老钟表匠把这些全看在眼里了,他微微一笑,只要求用这“魔表”换下诗人手上那块普通的表就行了。
  诗人见状,真是喜出望外,就拿着“魔表”四处夸耀,像宝贝一般珍爱着,无时无刻不带着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诗人渐渐对这表不满意了,他向老钟表匠要求换回他的表。
  老钟表匠问他是什么原因?
  诗人说:“你老人家手艺高超,造成这样奇异的怀表,可是,它不能指示时间。要知道表本来就是指示时间的,带着它连时间也不知道,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老钟表匠听到这里,微微一笑,把怀表往桌上一放,将诗人的表还给他了,又拿起诗人的诗集说道:“孩子,让我们各自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身行业吧!你应该记住:所干事业应该给人们带来好处才行啊!”
  诗人听了,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从此,他不辞辛劳,深入人民中间,终于写出了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

  3.《于道泉和泰戈尔的故事》

  于道泉是新中国藏学奠基人。
  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印度诗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前后时间长达50天。他以64岁高龄,到我国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许多城市访问、考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在济南,为了接待泰戈尔,济南的教育界让英语水平高的年轻人于道泉担任泰戈尔的陪同、翻译。在济南市的佛经流通处,于道泉先生用英语十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言简意赅的一席话使泰戈尔十分感动,他对这个说英语的年青人颇加赞赏,便说:“先生,你是我们来中国见到的第一位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如此浓厚兴趣的人!” 于道泉先生也十分钦佩泰戈尔的为人和成就,尤其是泰戈尔的一部部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色彩又充满了对人类的爱、对和平的赞颂和向往的作品。陪同、游览、对话,一天下来,泰戈尔的学识、风度、水平已经使于道泉十分倾倒、折服。于是,当泰戈尔向于道泉建议:“你跟我到印度去进国际大学,去学习梵文、学习佛教……”时,于道泉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而当时,于道泉已考取了山东省的官费留美,正是举家欢庆、邻里称贺的时候。 当他向家里宣布要到印度去学梵文和佛教,放弃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惹得于道泉的父亲于明信先生勃然震怒,声言要把他撵出家门,并且断绝经济上任何资助。然而,于道泉先生倔犟的脾气和性格谁也改变不了。他依然决然地随着泰戈尔来到了北京。

  4.埃米莉·迪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迪金森几乎一生都是在她的出生地生活。她父亲是热心公众事务的著名律师。他的三个孩子,埃米莉、儿子奥斯汀(Austin)、和另一个女儿拉维尼娅(Lavinia),这样就有机会见到很多来访的著名人士。埃米莉-迪金森前后花了六年就读于阿莫斯特学院,和一年时间读圣尤奇山(Mount Holyoky)神学院,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充满友谊,聚会,教堂和家务。
  在她不到 30岁的时候, 她开始退出乡村活动,渐渐开始直到完全停止外出。她与好多朋友通信的同时,却慢慢再也不见面。她经常逃避来访者,直到最终她在她父亲的房子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作为一个成熟女人,她的情感既强烈又敏感,与他人的接触让她感到精疲力尽。
  迪金森在退出俗世以前就开始写诗。在1858年至1862年期间,她的创作达到高峰。虽然评论家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从未真正认识到迪金森的天才,还是给了她好多的鼓励,另外还有海伦-亨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始终认为迪金森是个伟大的诗人,也给予她很多的鼓励,但是迪金森生平只发表了七首诗歌。她的生存方式,虽然有限,却让她非常满意,也必不可少。1886年她死之后,她妹妹拉维尼娅-迪金森在她的写字台里发现了一千多首诗歌。在一段过长时间里,由于埃米莉-迪金森在爱情的失败后放弃了世界,被当作是浪漫式的人物,而不是严肃的艺术家。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被以推测为依据,而受到扭曲和捏造,以致至今仍然让为她的传记作家烦忧。

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加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不因重量而呈现不同的速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

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应该同时落地。结果他对了
1、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毕达哥拉斯将数学知识运用得纯熟之后,觉得不能只满足于用来算题解题,于是他试着从数学领域扩大到哲学,用数的观点去解释一下世界.经过一番刻苦实践,他提出“凡物皆数”的观点,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世界是由数组成的,世界上的一切没有不可以用数来表示的,数本身就是世界的秩序.毕达哥拉斯还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了一个青年兄弟会.在他死后大约500年间,他的门徒们把这种理论加以研究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一天,学派的成员们刚开完一个学术讨论会,正坐着游船出来领略山水风光,以驱散一天的疲劳.这天,风和日丽,海风轻轻的吹,荡起层层波浪,大家心里很高兴.一个满脸胡子的学者看着辽阔的海面兴奋地说:“毕达哥拉斯先生的理论一点都不错.你们看这海浪一层一层,波峰浪谷,就好像奇数、偶数相间一样.世界就是数字的秩序.”“是的,是的.”这时一个正在摇桨的大个子插进来说:“就说这小船和大海吧.用小船去量海水,肯定能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可以用数字互相表示的.”“我看不一定.”这时船尾的一个学者突然提问了,他沉静地说:“要是量到最后,不是整数呢?”“那就是小数.”“要是小数既除不尽,又不能循环呢?”
“不可能,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相互用数字直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那个学者以一种不想再争辩的口气冷静地说:“并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我们现在知道的数来互相表示,就以毕达哥拉斯先生研究最多的直角三角形来说吧,假如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就无法用一个直角边准确地量出斜边来.”这个提问的学者叫希帕索斯,他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是一个聪明、好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数学家.今天要不是因为争论,还不想发表自己这个新见解呢.那个摇桨的大个子一听这话就停下手来大叫着:“不可能,先生的理论置之四海皆准.”希帕索斯眨了眨聪明的大眼,伸出两手,用两个虎口比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说:
“如果直边是3,斜边是几?”“4.”“再准确些?”“4.2.”“再准确些?”“4.24.”“再准确些呢?”大个子的脸涨得绯红,一时答不上来.希帕索斯说:“你就再往后数上10位、20位也不能算是最精确的.我演算了很多次,任何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余边,都不能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出来.”这话像一声晴天霹雳,全船立即响起一阵怒吼:“你敢违背毕达哥拉斯先生的理论,敢破坏我们学派的信条!敢不相信数字就是世界!”希帕索斯这时十分冷静,他说:“我这是个新的发现,就是毕达哥拉斯先生在世也会奖赏我的.你们可以随时去验证.”可是人们不听他的解释,愤怒地喊着:“叛逆!先生的不肖门徒.”“打死他!批死他!”大胡子冲上来,当胸给了他一拳.希帕索斯抗议着:“你们无视科学,你们竟这样无理!”“捍卫学派的信条永远有理.”这时大个子也冲了过来,猛地将他抱起:“我们给你一个最高的奖赏吧!”说着就把希帕索斯扔进了海里.蓝色的海水很快淹没了他的躯体,再也没有出来.这时,天空飘过几朵白云,海面掠过几只水鸟,一场风波过后,这地中海海滨又显得那样宁静了.一位很有才华的数学家就这样被奴隶专制制度的学阀们毁灭了.但是这倒真使人们看清了希帕索斯的思想价值.这次事件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们确实发现不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无法去量准斜边,而且圆的直径也无法去量尽圆周,那个数字是3.14159265358979……更是永远也无法精确.慢慢地,他们感觉后悔了,后悔杀死希帕索斯的无理行动.他们渐渐明白了,明白了直觉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有的东西必须靠科学的证明;他们明白了,过去他们所认识的数字“0”,自然数等有理数之外,还有一些无限的不能循环的小数,这确实是一种新发现的数——应该叫它“无理数”.


明信先生明信先生宗旨
明信先生致力于将这个平台打造成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明信片爱好者相聚一堂。通过交换明信片,大家可以体验到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每一张卡片都是一份来自远方的问候和故事,每一份收件都带来一份喜悦和满足。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是为了收集明信片,更是为了分享和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不明信权威的故事
加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不因重量而呈现不同的速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

因果故事: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
这个故事得救的尽管不是那位夫人,而是她的儿子,但免去这位妇人的丧子之痛。这同样是“所做之恶留在身边,所做之善回到身边”的因果道理。世人不明因果,贪得,嗔恨,嫉妒,巧取豪夺……哪知道这些机关算尽,最终算计的只能是自己,对他人的嗔恨嫉妒也会回归自身。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

求教,仁、智、礼、义、信各有什么典故或故事吗?给每举一例吧
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

佛教小故事
南无羌佛在《解脱大手印》中讲法:当我们做事不顺利,别人伤害打击诽谤,乃至欲治我于死地时,或伤害事业、家属老小、亲人,使其破财、害其生命之灾难,身处痛苦时,我应当明信因果,一切恶报现前,皆因都是我无始造下之黑业,今为偿还报应,是还我自己欠下的债,不是害我的人造成的祸根……生活...

左丘明《周郑交质》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郑交质作为一个可供观测或曰方便标记的事件点而成为周王权威崩溃的标志。《左传》认为周郑交质「无信(已堕落到需靠人质故曰无信)不礼(周郑上下失序故曰不礼)」,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缩影。 在《周郑交质》中,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侧重于批评周王室。左丘明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是以...

用于演讲的开头幽默故事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

关于邮票的资料
人类使用邮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

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1 尾生之信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

攻叫图演受叫明信的耽美文
谪庶王爷三堕迷暗by川白,主角图演X明信。这是一个系列文,川白的王爷系列中的老二明信的故事,这个系列文都挺不错的

修文县15953041597: 不迷信权威的事例 短一些 -
兴盛普爱:[答案] 哥白尼 伽利略 不迷信权威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哥白尼生活的时代 教皇是权威 他没有迷信教皇 他的日心说在那个年代受尽了世人的嘲笑和教皇的为难 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终于发现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历史上几乎每一个认真寻...

修文县15953041597: 求关于敢于挑战,不盲目相信权威及常识的例子.不要像伽利略,哥白尼这种老掉牙的,最好和科学有关. -
兴盛普爱:[答案] 小泽征尔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

修文县15953041597: 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意见的事例>0 -
兴盛普爱:[答案]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的闻...

修文县15953041597: 求解 求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如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
兴盛普爱: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但是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 经他证明,他觉得是乐谱出错了.但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

修文县15953041597: 关于不迷信权威的简短故事 -
兴盛普爱: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伽利略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修文县15953041597: 李四光的不迷信权威爱国故事50字 -
兴盛普爱: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修文县15953041597: 不迷信权威 事例 -
兴盛普爱: 尼古拉.哥白尼 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创立《天体运行论》 推翻了地心说. 罗巴切夫斯基 俄国天才数学家、喀山大学教授.非欧几何学创始人之一.推翻传统几何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犹太裔美国杰出物理学家 推翻了力学假说和以太论.布鲁诺 坚持日心说,被烧死了.

修文县15953041597: 不迷信权威的小故事 -
兴盛普爱: 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加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不因重量而呈现不同的速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 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应该同时落地.结果他对了

修文县15953041597: 求关于“不相信权威”的寓言故事 -
兴盛普爱: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仍铁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