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推窗》,谁能给一点资料

作者&投稿:於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枚《推窗》译文~

一夜风雨交加,不敢开窗,作者无奈闷在屋里,渴望呼吸新鲜空气。于是第二天早晨经过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后,风雨平息,作者迫不及待的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把山拟人化,山儿善解人意,好似知道“我”渴望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情,于是一开窗,便扑面而来。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推窗
袁枚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该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真挚亲切,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袁枚的诗歌腾跃着鲜活的生命气息,灵动洒脱,清新自然,在清代乾嘉诗坛独树一帜 。综观袁枚诗歌作品,禅影踪迹不时闪现。拨开袁枚“不喜佛禅”的表象,即可看出他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对禅宗有所吸收与扬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1-0086-06
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或许使人心生疑惑:袁枚一向不喜佛禅,何以将其与佛禅扯在一起?其实,袁枚虽然口称不喜佛禅,而实际上却吸收了佛禅的思维方式、观念和精神。纵观其诗歌创作,禅影踪迹不时闪现。

袁枚以“才子”著称于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在思想上的过人之处,在于精神上保持独立。他恃才傲物,心气很高,但并非目空一切,全面否定既存的精神产品。他广闻博采,兼取众长,“有如养蜜蜂,百花无不有”。[1](P259)转益多师,既不迷信权威,也没有门户之见。读书是袁枚终生不易的嗜好,潘瑛、高岑《国朝诗萃初集》谓,袁枚“聚书数万卷于小仓山房,吟诵不辍者四十余年。诗自汉魏以下,迄于本朝,无所不窥,亦无所依傍。惊才绝艳,殊非株守绳墨者所能望其项背”。“无所不窥”、“无所依傍”正是袁枚读书的态度。他博览群书,又能驱使简策,出神入化,被称为“通天神狐”。所谓“我有神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1](P417)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正是由于袁枚既有独立精神,又善于博采众长,因而其精神活动中常常存有一些看上去矛盾的地方,对于佛禅的态度就是如此。他既不礼佛,也不佞佛,不喜佛禅,又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其有所吸收。

袁枚一再声称自己不喜佛禅。他不持斋,不佞佛,不信阴阳祈祷之事。彭尺木“来书教以禅学”,力劝他崇信禅佛,他却不以为然,表示自己“甘心为门外人”,并对“佛”的虚妄痛加指斥:
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迦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2](P338)
他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至于诵经、念谶、做七、营斋,我平生所最厌者。……倘和尚到门,木鱼一敲,我之灵魂必掩耳而逃矣”,[3](P1)避之唯恐不及。
不仅如此,袁枚对佛禅还时有调侃、揶揄。《牍外余言》载,“某禅师爱予慧业,强之学佛。予问:‘佛可娶乎?’曰:‘不娶。’曰:‘杀生乎?’曰:‘不杀生。’曰:‘然则使佛教大行,则不过四五十年,天下人类尽绝,而惟牛、羊、鸡、豕满天下矣。佛又谁与传道耶?将传于牛、羊、鸡、豕耶?’禅师不能答。”袁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禅师非常尴尬。他在《杂书十一绝句》诗中写道:“不婚不嫁悟真如,我替如来大吃虚。未到百年人类尽,可将塔庙付龟鱼!”[1](P898)对佛教禁婚的教条明确予以否定。
袁枚自谓“以著作争胜负,故不喜赌钱;以吟咏当笙簧,故不爱听曲;居易以俟命,故不信风水阴阳;听其所止而休焉,故不屑求仙礼佛”。[4](P27)钟情于文学创作,以吟咏诗歌为乐趣,任天而动,悉取自然,对求仙礼佛采取了不屑的态度。
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袁枚对佛禅之学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所取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佞佛,也不辟佛”。[5](P139)因为在他看来,“佞佛者愚,辟佛者迂”。[6](P48)崇佞与排斥皆不可取:笃信者唯恐越雷池一步而走向僵化;规避三舍,不能吸收其合理因素即是迂腐。由此看来,令袁枚深恶痛绝的,是佛禅的祈祷、持斋、诵经等繁文缛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迷信,而对禅学的吸收则是在思维方式、精神实质的层面上。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禅”即梵语“禅那(Dhy āna)的略称,意译为“思维修”、“弃恶”等,新译“静虑”更为贴切。它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Yoga),意指调息静坐、冥想入定的修行,人与宇宙冥合为一。中国佛教常将“禅”、“定”并称,意为止散乱心,专注一境,寻求内心的宁静恬淡,达到无念无我的境界。
中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自从南宗禅兴起,便由禁欲苦行转向适意自然。应该说,随顺自然、任运而行的思想最早来自老庄。中国禅宗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吸收了老庄思想的种种因素。但后期禅宗的“自然”又不同于老庄的“自然”。庄子所提倡的“自然”,是一种境界化、神秘化的自然,是一种超然万物、毫无挂碍的精神境界。他所谓的逍遥和自由,指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逍遥神游,这种境界虚无缥缈,难以企及。后期禅宗则面向具体的现实,其无相而实相的本体论,力求回到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回到那真实的本体存在。
后期禅宗还极力倡导“随缘”、“随波”、“随流”、“随时”、“任性”、“放旷”,强调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具有一种现实性指向,其本体论注重人的存在。所有这些,在当时的境况下,是对“存天理,去人欲”、无视人的个性存在的突破,因而在明中叶以后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的本质不在于发现终极实体,而在于如何在此生此世上过一无依无附、自由自在的生活。”[7](P197)是对过于沉重的精神、道德因袭与负担的抗拒与否定。我们从石头希迁禅师的一段公案中可悟得其中奥秘:
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8](P256)
真正的解脱是自我心灵的自由。
禅宗强调“众生即佛”、“平常心是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8](P371)其心性之学带有强烈的本体论色彩,重视万事万物的自然化个性化存在。洞山良价禅师有颂曰: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8](P784)
强调事物本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禅宗所喜谈的“本来面目”。
袁枚的诗歌受到了禅风的哺育,这一点,已为同时代人所注意。蒋士铨称袁枚为“诗佛”;王梦楼称袁枚“君不好佛,而所言往往有佛意”。[6](P490)袁枚本人对别人以“正法眼藏”评价其诗也欣然接受。[6](P490)所谓“正法眼藏”,佛家指至高无上的真谛妙论。禅宗以全体佛法为“正法”,朗照宇宙谓之“眼”,包含万物谓之“藏”。“神通”是梵文Abhi jna 的意译,亦称“神力”、“通力”、“通”,是指由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灵力。据《五灯会元》卷1载,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拈花示众,听者皆不明其中奥妙,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对他的心领神会极为赏识,随即当众宣布将“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聪明的迦叶即为禅宗的开山祖师。从袁枚对“正法眼藏”、“神通”的心领神会,可以看出他对佛禅学说的稔熟。

袁枚对佛禅的吸收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乾嘉时期,朴学考据盛极一时。作为对明末“空谈心性”风气的反动,清中叶的人们普遍以“形而下”的思维方式观照一切,诗歌也为“典故”、“来历”所肢解,成为考证的对象。“可惜超超玄妙处,灵犀一点少人知。”[1]诗歌的玄妙被严格的实证所掩遮。袁枚则吸取了禅家无相而实相的“形而上”思维方式,突破诗歌表现对感官经验的依附,赋予平平常常的生活和事物以诗的美感。
袁枚在诗歌创作上自觉采取了“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著作之文形而上,考据之文形而下”。[2](P497)著作与考据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著作”主创造“凭虚而灵”,考据则“核实而滞”。[2](P505)由此可见,袁枚非常注重艺术表现的空灵与独创。
“物高影自孤,人高境自空。”(《题叶花南庶子空山独立小影》)[1](P409)袁枚诗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思维方式,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遣兴》),[1](P807)撷取寻常的题材创作绝妙的诗作,一种诗意荡漾其中,如《推窗》: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1](P269)
由于风雨大作而将门窗关紧,风雨过后将其打开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将其升华,以山的扑面而来表现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诗意顿出。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袁诗中不胜枚举。
当然,如果仅凭袁枚运用“形而上”的思维方法这一点就认定其诗歌受到禅学的影响,那是缺少说服力的。“形而上”本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易·系辞上》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指精神,器指物质。也就是说,“形而上”并非禅学所独有。我们之所以将袁枚与禅学放在一起来谈,是因为袁枚的许多思想观念继承了晚明的个性思想,而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禅宗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晚明文人的思想观念中吸收了不少禅宗的内容。袁枚在受到个性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吸收了禅宗的许多观念和精神,接受了禅宗的思维方式。这使袁枚得以超越当时盛行的“形而下”思维模式,超越以考据为诗的时代风气。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即涅@①境界,禅宗所谓坐禅、禅定都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袁枚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摆脱红尘喧嚣的宁和,呈现出禅的宁静平淡的境界。他常常以月色、秋水来营造“空”、“静”的意境,如《船上卧月作》:
无心推篷看,不意与月见。欣然卧以观,清光悬一片。白云如覆被,人面渐贴镜。相对久无言,吾亦见吾性。[1](P16)
再如《水西亭夜坐》: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爱水兼爱月,有客坐于亭。其时万籁寂,秋花呈微馨。荷珠不甚惜,风来一齐倾。露零萤光湿,屐响蛩语停。感此玄化理,形骸付空冥。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钟声偶然来,起念知三更。当我起念时,天亦微云生。[1](P121)
在清寂恬淡中,心灵与宇宙化合,进入“形骸付空冥”的境界。在这样的一些诗作中,诗人常以月色的空明、秋天的清丽创造“空”、“寂”、“静”的近乎禅宗的意境。
从袁枚的性灵说亦可以见出禅宗的影响,他所强调的诗人之“赤子之心”,与后期禅宗中的“本心”、“真心”之说很是相近。袁枚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6](P74)这与李贽的“童心说”可谓一脉相承,而童心说正是建立在禅家“本乎真心”之上的。所不同的是,袁枚扬弃了禅家宗教的涵义,重视人的自然情感和真实个性。他对诗歌的灵动活脱的追求,与禅家的“活泼泼地”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活”是南宗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主要是指无拘无束的处世方式,或者一种灵活自由、活泼无碍的思维方式,灵动通脱、活泼无碍。作为艺术表达方式的“活法”,是由北宋吕本中提出来的,大致指胸襟的通达决定诗歌语言的活泼自然、文字句法的灵活运用。“活”对袁枚诗的影响是极为鲜明突出的。他论诗讲求“鲜活”,写诗追求“鲜活”与灵动:“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可悟作文之旨。”[6](P568)“要教百句活,不许一字死。”(《答东浦方伯信来问病》)[1](P924)他在《品画》一诗写道: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蛟龙生气尽,不如鼠横行。[1](P666)
特别追求横行的生气。他强调,“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6](P682)极力标榜杨万里的“诚斋活法”。诗家的“活法”与“禅机”在深层思维方式上具有相通之处。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9](P118)这种“兔起鹘落,鸢飞鱼跃”、“踪矢蹑风”的灵动风格,也是袁枚诗歌的突出特点。如《亲种》
凉月香灯梦未消,青衣作赋诮张超。凤凰飞去箫声远,不管梧桐叶尚摇。[1](P254)
再如《访客》:
夜访山中客,蒙蒙月色凝。敲门人未觉,仙鹤一声应。[1](P254)
还有《春日即事》:
二月夭桃拦路开,一枝筇杖踏青回。山行偏爱逆风立,花片扑人如雨来。[1](P208)
将梧桐叶摇、仙鹤啼鸣、花片扑人的静中有动的瞬间予以捕捉、锁定。
袁枚的诗中充满灵动之感。如他的《湖上杂诗》:
谁家爱唱玉玲珑,笛自西飘曲向东。一夜摇荡声不定,知他船在水当中。[1](P554)
写摇荡不定的歌声,灵动而又飘逸。其“高耸脊背横伸腰,其下嵌空走怒涛”、“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山崖壁齐动摇”(《到石梁观瀑布》):“星辰恍从头上坠,海水飞从脚底来”(《登华顶作歌》)等诗句无不体现一种飞动之势。
袁枚才高气盛,独对杨诚斋倾心折服,备加推崇。他称杨万里“天才清妙,绝类太白”,为“一代作手”。[6](P272)他们的意趣相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禅家精神的领悟与化用。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创作中的“活法”,历来为人们所公认。“诚斋体”诗歌把禅宗“活泼泼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杨万里那里,“‘活’的精神不只是贯穿于观物见性、构思表达的艺术创作全过程,也从语言、体验、创造思维各个层面体现出来”。[7](P212)
“活”是诚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为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与生活中充满生机的情态意象,而且还善于创造活泼清新的境界,富有动感,富有生命力。
在杨万里笔下,寒林秋江富有生命的活力:“树无一叶万梢枯,活底秋江水墨图”(《晚风寒林》);水边丝柳“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新柳》)同时他又能在鲜活中自出新意:“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自然万物皆具灵性,充溢着通脱性灵之气。杨诚斋认为,“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10]对诗的境界具有一种透脱的领悟。
凡此种种,我们发现,禅宗的“参”、“悟”、“平常心是道”等,都对杨万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禅家“唯心任运”的思维方式观照自然、观照人生,其诗作鲜活透脱、饶有机趣、富有灵气、清新质朴。
在杨万里之后与袁枚“性灵”有亲缘关系的是明末公安派,尤其是袁宏道。袁枚的“性灵说”与袁宏道的性灵说,虽然有许多的不同,袁枚本人对袁宏道的评价也不高,但两者之间的某些相同之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晚明心学与禅学极为盛行的文化氛围中,袁宏道的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受到了禅风的浸染。众所周知,阳明心学受佛教禅宗的影响极大,心学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血肉关系。
其实,袁宏道既是晚明文学思潮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居士。其诗歌创作中所表达的任运自适、随缘方便的思想观念,诗歌表现上自然畅达、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和空灵的意境,以及较大的山水诗比重等等,都与袁枚的思想观念与诗歌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袁枚瞧不起袁宏道等人的诗歌创作,对别人将他与袁宏道相提并论极为不满,然而他又认为“七子未尝无佳诗,即公安、竟陵亦然”,[2](P283)可见他对公安派的诗歌创作也并非完全否定。我们认为,袁枚与公安派的一致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禅宗的吸收。
袁枚诗歌好作翻案语,也带有禅宗“翻案法”的影子。因为诗文创作中所谓的“翻案法”,就是从禅宗那里学来的。
禅宗将用教理解决疑难问题称之为“公案”。禅宗又以“疑情”为参禅的基本条件,以唱反调为顿悟的重要标志。其起疑情、唱反调大都以一则公案、一首偈颂为对象予以“翻案”。六祖慧能不仅是南禅宗的开山祖师,也是禅宗“翻案法”的创始人。《坛经》中记载慧能翻神秀、卧轮之偈,于旧说中翻出新意。当年禅宗五代祖师弘忍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祖位继承人,要求大家呈述心得。神秀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慧能则请人在神秀原偈旁边写下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神秀偈中翻出“无相”之新见,慧能因此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宋代诗人常以生于唐后为恨,苦于没有施展才华的领地,于是借得禅家的“翻案法”,以故为新。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谓:“此前辈所谓翻案法。盖反其意而用之也。”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是流行。
袁枚生于清代,不仅在唐以后,而且也在宋、元、明以后,他的求新的意识更强、同时也更为艰巨。他明确指出,“诗贵翻案”,“翻案”的效果在于“更进一层”,自出新意:“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6](P103)在创作上,他往往“理足口即言,往往翻前案”(《七十生日作》),[1](P732)不仅改变诗中词语的旧用法,有时还会改变整个诗作的内在含义。如他的《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1](P147)
反白居易《长恨歌》的诗意而用之,由表现帝王后妃转而表现石壕村里的寻常夫妻。

禅宗对袁枚诗歌的渗透,还鲜明地表现在随顺自然、“唯心任运”的观念和处世态度上。
袁枚一生任天而动,其自然思想,与后期禅宗的富有现实色彩的自然思想十分接近。他自称,“平生行自然,无心学仁义”(《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余天性不饮故反之作不饮酒二十首》)。[1](P292)后期禅宗任运而行、崇尚个性的精神在袁枚的诗中一再得到表现。请看其诗作:
幽花随春开,好香随风传。有月便归去,无雨且盘桓。问我饮不饮,存杯听自然,所以主人翁,自号称随园。
——《十九日梅坡招孟亭南台再集得观字》[1](P94)
要学无心便有心,不如随意作闲吟。行云流水来何处?海阔天空没处寻。
——《放言三首》[1](P80)
这种任运自然的思想在袁枚的诗里俯拾即是:“浮生何必苦安排,随意闲行心自开”(《春日偶吟》),“随云去处去,随风来处来”(《遣怀杂诗》),“云去云来还见月,花开花落且随风”(《答劝参禅者》)等等,皆表现出一种任天而动、依顺自然的精神与观念。
袁枚的一些诗作则直接表现了佛禅的内容,如晚年所作的《独坐》一诗,正面描写自己手持法华佛经、眼观大千世界,分明是站在禅家的角度观照人生与世界:
风满长廊月满庭,萧萧独坐一灯清。常疑天上仙何在,最恨人间鬼不灵。眼看大千诸世界,手持小品法华经。秋声何苦年年至,到像衰翁耳爱听。[1](P901)
他的《不寐有感》表现了佛禅“虚无”的内容:
人生在世如云耳,云去云来云本无,生怕易来不易去,恶风拦阻在中途。[1](P910)
他一生最后一首诗《再作诗留别随园》云:
我本楞严十种仙,@②来游戏小仓巅。不图酒赋琴歌客,也到钟鸣漏尽天。转眼楼台将诀别,满山花鸟尚缠绵。他年丁令还乡日,再过随园定惘然。[1](P936)
依然具有浓郁的禅佛色彩。其中的“漏尽”两字,当指禅家的“漏尽智证通”,禅教谓得此即根断一切烦恼。
此外,袁枚以禅入诗还具体表现在他的论诗诗中。他在《续诗品·神悟》中这样写道: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宣尼偶过,童歌沧浪。闻之欣然,示我周行。[1](P417)
总之,在袁枚那里,禅宗的精神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直接影响他的艺术思维。这在其空灵鲜活的诗歌意境、智巧风趣的语言风格、自由性灵的抒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我们在看到袁枚诗歌受到佛禅影响的同时,还不可忽略艺术思维、艺术领悟与禅宗或其他宗教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某些相通之处。就像袁枚所说的那样,“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因告之曰: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6](P565)他还说,“孔子与子夏论诗曰:‘窥其门,未入其室,安见其奥藏之所在乎?前高岸,后深谷,泠泠然不见其里,所谓深微者也。’此数言,即是严沧浪‘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先声。”[6](P36)也就是说,当禅宗尚未产生之前,即有对诗歌艺术形而上的阐释;在佛禅所谓无相而实相的观念之前,老子即有“无象无形”的表述。诗人的灵感,诗作的美学境界,虽与禅宗的学说有一致之处,但它决非禅宗的附庸。在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诗境与禅境相互吸收,彼此影响。然而,禅宗对于袁枚的影响,在考据充斥诗坛的清中叶,对于促使文学精神的回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袁枚对诗歌的禅宗境界的推崇是有限度的。他认为,“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6](P273)他把“羚羊挂角、香象渡河”的境界,冲远、蕴藉含蓄的诗歌作品,视为“诗中一格”,并不要求首首如是。他自己的诗作,既有含蓄蕴藉极有韵味的清灵篇什,也有激情奔腾、纵横恣肆的狂放之作,并不拘泥于一格一境。
袁枚自称,“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6](P638)的确,他远非禅宗的虔诚信徒,然又能从中吸取合理的因素,能入禅境,又能出禅境,不受一家之学的束缚,这正是袁枚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袁枚.小仓山房诗集[A].袁枚全集(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袁枚.袁枚全集(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3]袁枚.随园老人遗嘱[A].袁枚全集(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4]袁枚.牍外馀言[A].袁枚全集(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5]袁枚.小仓山房尺牍.袁枚全集(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6]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7]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杨万里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s in Yuan Meis Poetry
SHI L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Abstract:Yuan Mei was the most famous poet of Qian-Jia period,Qing Dynasty.His poetry bore a feature of vividness and freshness.There were some Buddhist allegorical words in Yuan Meis poetry.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absorption and sublation to the meditation in Yuan Meis poetry from different angles:thinking way,thoughts and content.In this way we managed to probe into the poetry of Yuan Mei.
Key words:poetry of Yuan Mei/meditation/metaphysics
【作者简介】石玲(1961-),女,山东平度人,文学博士,山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山东 济南 250014)
【责任编辑】立华
【外 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般下加木
@②原字去加曷


袁枚的《推窗》,谁能给一点资料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推窗》古诗的全文+作者
袁枚(清)山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推窗古诗词
《推窗》袁枚(清)山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赏析 前两句:一夜风雨交加,不敢开窗,作者无奈闷在屋里,渴望呼吸新鲜空气。于是第二天早晨经过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后,风雨平息,作者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后两句:把山拟人化,山儿善解人意,好似知道“我”...

古诗推窗注音版式,第一句连宵风雨恶的恶怎么读
恶,读 è。形容词,凶暴;凶猛。这里形容连夜的风狂雨骤。《推窗》原诗: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意思是:连夜的狂风暴雨,我家那柴门也不能轻易打开。今晨,青山好像得了很久的相思病似的,我一推开窗户它就一下子扑面而来。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诗作之一。诗人在诗...

古诗鉴赏《推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鸳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简析:这是首登高感怀诗。诗人从凤凰台的传说写起,由古迹引出怀古之情,转而描绘眼前景物,最后落笔到抒发感怀,表现出对奸臣当道以及报国无门的苦闷。全诗诗情转换自然,音调流利宛转,...

散文:花意几折,清词几枚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的热闹场面,不另类却亲和的融入春色。诗心、花语,让心有些悸动,与其沉浸在窗台的美,或不如出去走走,轻淋杏花之雨,也许,还能感受到诗人笔下杏花飞落,纷飞的白雪意境呢。于是,推窗,心里开始计划着哪天去淋花雨,踏花雪了。图片网络,侵删。

有谁知道怎么翻译 这是白话文 作者李敖 要上台讲这一篇 跪求啊_百度...
其十六,冬夜饮酒,越喝越冷,推窗一看,雪有巴掌那么大,已经积了三四寸厚了,不亦快哉!其十七,夏天,用朱红的盘子,亲自拿快刀切开浓绿色的西瓜,不亦快哉!其十八,老早就想当和尚,又苦于不能公然吃肉。如果能既做和尚,又能公然吃肉,那么夏天里拿热水、快刀,把头发剃干净了,不亦快哉!...

现代优美诗歌
篇一:《望月》 作者:宁川 一望 裁一片月光为帆 另取 三枚柳叶做船 撑一支青竹 欲渡彼岸 风说路太遥远 雨说迢迢艰难 而这一船的诗意又怎能经得起波滚浪翻 今夜 我的木马还在青山那边 江水 静得 可以弹响 再望 推窗 让月光劈头盖脸浇个透彻 人生里多的是时间 不怕你消磨 也有琴筝的 响和 而绝没有...

关于门窗可望的诗句
1、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 •王昌龄 2、推枕南窗,楝花寒入单纱浅。 《点绛唇·推枕南窗 》宋 • 吴文英 3、四无谁语,待推窗、初见江南风物。 《酹江月\/念奴娇》宋 • 刘辰翁 4、堪怜堪惜还堪爱,唤青衣、推上绣窗。 《恋绣衾》宋 • 李太古 5、推...

《推开窗是好心情》作文,800字左右 谁能给一个思路?!!! 题目太丧心病...
窗的含义 窗户,老少皆知,是房屋、车等通风透光的装位置。打开窗户,我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打开窗户,让阳光射进屋内,给予我们光明、温暖。形形色色的窗 窗的类型很多:木窗、铁窗、铝合金、玻璃窗、塑钢窗……数不胜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车上,甚至在电脑上,你也能看到大小不一的窗户。...

黄冈市17377606027: 袁枚的《推窗》,谁能给一点资料 -
通唐三尖: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黄冈市17377606027: 袁枚《推窗》译文 -
通唐三尖:[答案] 一夜风雨交加,不敢开窗,作者无奈闷在屋里,渴望呼吸新鲜空气.于是第二天早晨经过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后,风雨平息,作者迫不及待的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把山拟人化,山儿善解人意,好似知道“我”渴望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情,于是一...

黄冈市17377606027: 清代诗人袁枚的推窗赏析
通唐三尖: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由于风雨大作而将门窗关紧,风雨过后将其打开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将其升华,以山的扑面而来表现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诗意顿出. 袁枚是清乾隆年间极负盛名的“性灵派”诗人的代表,他认为作诗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这首小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的热爱.随着诗人推开具体实在的窗户,心灵的窗户也随之豁然开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原有的不快被涤荡一尽,烟消云散.

黄冈市17377606027: 推窗 袁枚 -
通唐三尖: 推窗 袁枚 连宵风雨恶 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 推窗扑面来

黄冈市17377606027: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推窗袁枚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1)这首诗抒写诗人            ... -
通唐三尖:[答案] (1)清晨雨霁风止后 (2)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便扑面而来.“相思久”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

黄冈市17377606027: 袁枚的《推窗》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通唐三尖: 把山拟人化,山儿善解人意,好似知道“我”渴望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情,于是一开窗,便扑面而来.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黄冈市17377606027: 《推窗》(袁枚)中“扑”的妙处
通唐三尖: “扑”写出春风扑面袭来,,

黄冈市17377606027: 平凡小事中见大道理 素材 -
通唐三尖: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一夜大雨后的清晨,雨霁天晴,观赏到了爽朗的景象,写下了《推窗》一诗:“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袁枚就是凭“习以为常”的雨后初晴情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地将自己渴念领略山村美...

黄冈市17377606027: 袁枚的资料 -
通唐三尖: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黄冈市17377606027: 袁 枚的资料 -
通唐三尖: 清代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