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作者&投稿:度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两旁的山逐渐地消失在身后,映入眼帘的是漫漫无边的的低平的旷野, 眼下汹涌的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格外的寥廓。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描绘了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太空的奇异景象;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

本诗颔、颈二联从写景角度看是从白天的景致到太空的夜景,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大自然的壮丽多姿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喜悦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出自:《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

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

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

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渡荆门送别描写哪些图景?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全文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描写了以下几个图景:1. 船渡荆门:诗人在荆门下乘船渡江,远望荆门,这是他眼前所见的第一幅画面。2. 楚国游历:诗人从船上望去,...

"山随平是什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青年漫游途中创作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这一句描绘了船出三峡后,景色的鲜明变化。山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辽阔的平原,仿佛电影中的动态画面,赋予了静止的山岭流动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江入大荒流"则生动描绘了江水奔腾直下的气势,仿佛注入...

<<渡荆门送别>>描写了哪些景色?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渡荆门送别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两旁的山逐渐地消失在身后,映入眼帘的是漫漫无边的的低平的旷野, 眼下汹涌的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格外的寥廓。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渡荆门送别,既忠于原诗,又充分想象,不少于200字_百度...
我乘舟顺流而下要去其他的地方了,经过长时间的水路,终于来到了荆门之外。这个时候我发现山已经到了尽头,而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奔腾,咆哮,非常的壮观 ,抬起头,我发现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就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在大江面上有一层浓浓的雾气,它的样子变幻莫测,如同...

渡荆门送别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照应开头,回到现实。面朝西方,掬起一泼江水,可爱的故乡水啊,就让它洗去脸上的征尘吧,就让它托起我的船儿,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梦想的地方。李白乘船远去了。我们还在品味他豪迈的诗篇:诗歌描绘了荆门江山如画的壮美景象,用他的意气风发、乐观豪迈的情怀,醉倒了多少我们这样的后来人。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境?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李白由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此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

渡荆门送别中颈联描绘哪两幅画面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家乡的眷恋深深。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
汲睿生乳: 描绘了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太空的奇异景象;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 本诗颔、...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
汲睿生乳:[答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
汲睿生乳:[答案] 【译诗】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成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第三四句描写的什么画面 -
汲睿生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描写了哪些景色 -
汲睿生乳:[答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汲睿生乳:[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修辞上运用对仗,动静结合,技巧上运用 移步换景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了什么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
汲睿生乳: 1、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写了什么景象? -
汲睿生乳:[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

凤泉区13187625454: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汲睿生乳:[答案]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3....

凤泉区13187625454: 渡荆门送别;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 .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
汲睿生乳:[答案] 记叙.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