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境?

作者&投稿:势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李白由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捕写景物的变化,并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另一幅是“天边云霞图”。但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曲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嫋嫋.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抒发了做着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分析: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发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 *** ,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如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

荆门送别的作者是谁?
这是一首送别诗。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这句说的是诗人乘船送友人到荆门这个地方,顺着长江一路走来,但是到了荆门这个地方了,快分别了,又不禁的伤感了起来,对友人舍不得了,舍不得他西去荆门。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一路上看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旧城遗址,不禁感到了伤感...

渡荆门送别注释及译文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1、《渡荆门送别》作者: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江面月影好似...

渡荆门送别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出生于唐朝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后随父迁至绵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享有“诗仙”的美誉,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深情...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

送别诗 五首
一、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二、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远...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 作者资料: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流传千古,被后人传颂不衰。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生于西域碎叶城,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现在甘肃省秦安县东)。他自幼聪明过人,十岁便精通五经,同时擅长于写文章。

渡荆门送别是什么体裁
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全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简洁...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中心思想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全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诗抒发了诗人热爱家乡,离开家乡时依依不舍之情。该句出自《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原文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善是欧博: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善是欧博:[答案] 抒发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善是欧博:[答案]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中山野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善是欧博: 用游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流露出诗人欣喜激动的心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
善是欧博: 当然是对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善是欧博: 抒发了做着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分析: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善是欧博:[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简洁一点! -
善是欧博:[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全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善是欧博:[答案] 表达了队故乡的恋恋不舍李白第一次出蜀,雄心壮志,朝气蓬勃,表达了对外面世界的期待

马龙县15386452281: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善是欧博:[答案]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