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1代名将就住在赵国,为何赵孝成王却偏偏用赵括?

作者&投稿:邵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1代名将就住在赵国,为何赵孝成王却偏偏用赵括?~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秦赵之战,最后秦国获胜,为之后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一代名将乐毅就在赵国,可是赵孝成王却不信任他,错用赵括,最终导致失败。



赵国的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却不知道如何判断形势。他听了诽谤者的话,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更换了百战百胜的廉颇,任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赵国的处境被直接推到了无底洞。赵兵战败后,秦坑杀了近40万赵兵,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战役。

乐毅最初是作为使臣来到燕国的,乐毅在燕国的那段时间,燕王十分重视乐毅。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上位。齐想出了一个离间计。齐国传出谣言:“现在齐国就只剩下两座城池,可是乐毅却不去攻打,就是打算等自己的势力稳定了,乐毅直接在齐国称王了。”谣言一出,本就不喜欢乐毅的燕惠王,直接撤掉了乐毅。乐毅自己又心高气傲,便负气而走,到了赵国去了。最开始赵国很重视乐毅,但是在长平之战却没有派出乐毅。

首先,赵王对于长平一战,并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他撤掉廉颇,用上赵括的那一刻起,他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加上范雎的离间,让他相信赵括就是最好的将军,赵孝成王对于战役也许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善于作战谋略,因而间接导致了长平一战的失败。其次赵王并不完全信任乐毅,因为乐毅容易负气行事,担心乐毅三心二意,赵括就不一样了,赵括始终没有二心,这种大战役绝对是任用自己人才放心。

六国的噩梦——大秦武安君白起(13)
公元前260年,主宰天下命运的秦赵长平大战爆发,秦军气势汹汹、志在一举灭赵,但赵国名将廉颇却死守长平,龟缩不出,摆明了要跟秦国耗下去,他似乎认准了秦军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补给线困难。
战国后期,秦国不但拥有从前的关中沃野渭河平原、更有新占地天府之国巴蜀、物华天宝之江汉,耕地超过天下三分之一,人口超过天下十分之三,财富超过天下十分之六,可谓后劲十足,但是,上党这个地方,与赵国紧相连接,军队与后勤供给都能迅速投入战场。而秦则须以渭水漕粮,东入河、洛进入上党。物资、兵员两不便。秦虽富的流油,国力要比赵国雄厚的多,但补给线之劣势却把这些完全给抵消了。
所以,秦昭襄王也着急啊,着急到了顶点,实在没办法,也只好回头再去找武安君白起了。
而白起,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遥远长平的一切,尽在其掌握,关键时刻,他将给赵国以致命的一击。
于是,长平之战秦国第二次紧急御前会议召开。
“如今秦赵对峙,不战不和,拖费时日,我军终将不继,武安君可有良策,解此僵局乎?”秦昭襄王侧席问道。
白起脸上浮起一个不易察觉的笑容,口中只说了两个字:“换将!”
“换将?”
“廉颇不去,赵军必不出,赵军不出,赵终未可入也。”
这时范睢插嘴道:“要去廉颇不难,只须用反间之计则可,只是廉颇若去,赵仍有三人可用,即燕安国君乐毅、齐安平君田单、马服子赵括;以武安君之见,三人之中,赵王会用何人?”
原来,齐国复国之后,乐毅被燕王猜忌,投奔了赵国。而齐国复国的大功臣田单也因功高震主,被齐王交换给了赵国。
白起道:“乐毅、田单均是客卿,赵王未必肯用,马服子赵括乃是赵奢之子,出身公族,且声名更胜乃父,赵王必用之。”
范睢撇嘴道:“赵括之兵法更胜乃父,武安君可有信心一战而胜之乎?”
白起站起身来,朗声笑道:“只要赵军肯出战,谁领军都是一样,只要大王与范丞相能为我做两件事,我可使赵军匹马不还!”
秦昭襄王急问“哪两件事儿?”
“其一,换将之后,赵增兵多少,我方亦增兵多少。其二,粮者,军之本也。还请范丞相亲自督粮,方保万无一失。”
范睢脸色一黑,好险没跳起来撕逼,但还是暗自按捺住了。
白起回到军营,招来自己的几个心腹小将王翦、蒙骜、鹿公等人,安排伐赵具体事项,会后又大摆筵席,与将士们欢饮高歌,心情无比靓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白起最信任的小将王翦突然凑了过来,小声说道:“大王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君,君不可不一表姿态,以安王心。”
白起眉头一皱:“多次一举,我一心为秦,可昭日月!”
王翦叹道:“不然。夫秦王?I而不信人。君不表姿态,顾令秦王坐而疑君邪?”
白起不耐烦道:“既如此,子以为我当如何?”
王翦道:“君可多请美田宅园为子孙业以自坚,则王心必安。”
白起敲敲王翦的头,哈哈大笑:“吾观子少而好兵,天纵英才,日后必为大将。然子此举偷合取容,固非我所取。”
王翦心中长叹,武安君啊武安君,君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只能谋战而不能谋身,岂能长久乎?
另外一边,赵孝成王的眼睛都急绿了,秦国明明接纳了郑朱,且招待甚周,却始终不肯开启和谈,还到处宣扬,让全天下都知道了赵使在咸阳的消息,搞得现在五国谁都不肯来帮忙,这不,最近他找齐国借粮食,齐国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借,真愁死人了!
秦赵攻战甚急,五国为何不肯出手,原因有三点:
第一,赵王本身态度暧昧,一下子打一下子和,让人摸不清底细、无所适从;
第二,赵不花半点力气,受了韩上党十七座城池,实在有欠厚道,让它赔点儿本是应该的;
第三,秦赵两强决战,无论谁赢谁输,谁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两个最强国的实力被削弱了,对剩下五国都有好处,何必跑去破坏均衡呢,咱们坐山观虎斗,岂不更妙!
所以,现在摆在赵孝成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速战速决!拖下去,赵国力衰竭,不用秦动手,在旁虎视眈眈的齐燕一出手,赵国就完了!
于是,诏令像雪片一样飞进了廉颇的营帐内——出击,出击,立即出击!!
可是廉颇却对这些命令和赵王的责骂熟视无睹,硬着脑壳,就是不出击,死也不出击!说什么:“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
赵孝成王火了,开始削减廉颇的军粮。可廉颇宁愿饿肚子,还是硬撑到底。
今天,长平古战场有座山叫做“假粮山”(又称大粮山)。据说是,廉颇命令士兵在夜间高声唱筹,好像在搬运粮草,以此迷惑秦军。
赵孝成王没办法了,现在他能做的,只有三件事儿——增兵,换将,速战!
恰好在这个时候,赵朝野上下开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这显然是秦国的反间计,可是赵孝成王却不得不心甘情愿的上当,其实赵国经济还可以的,只是发展颇不均衡,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异常繁荣的同时,农业发展却极其滞后,其粮食产量最富庶的邯郸、河间等地,又与齐魏接壤,经常发生战争,生产进行的非常艰难。而粮食的短缺则使得赵国无法支撑长时期大规模的消耗战,所以赵王只能把那个会打仗却不明大局的廉颇给换掉,换一个肯速战速决的主帅。
那么换谁好呢?赵括?这倒是不错的一个提议,此人乃赵国第一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从小熟读兵书,对天下兵法烂熟于心,就算乃父赵奢,也是常常自愧不如。赵奢死后,赵括嗣马服君之位,开始将所学兵法融会贯通,著书立说,三年乃大成,遂周游列国,与天下兵家论战,每次都是雄辩滔滔,无人能当,于是名声大震,各国许多游士慕名前来,拜在他的门下,一时间,赵括门徒遍天下,世人皆尊称其为“马服子”,与孙子吴子相提并论。
然而这位名扬天下的“子”级别大军事家,其实只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且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让他来承担这干系赵国命运一战的重任,能行么?
赵孝成王陷入了极度纠结之中,一方面,赵括的确是一个绝佳的出战人选;另外一方面,实战经验的匮乏却又是他的致命伤;到底要不要拿赵括来换廉颇呢?头痛啊,头痛到爆。
更让赵王头痛的是,赵国群臣对于赵括的任免,也分成了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两派。
更让赵王头痛的是,赵国群臣对于赵括的任免,也分成了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两派。
一派人以平民宰相蔺相如为首,他们反对将赵括替换廉颇,理由是:“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乃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意思是说:赵括徒有虚名,只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兵法,根本不懂得战场上随机应变的道理。大王你要用他,就好像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
图:中国历史上最坑爹的成语,事实上赵括这辈子根本没见过纸
实在要换将,这不是还有宿将乐毅和田单么?哪个不比赵括经验丰富?
另外一派人以赵国亲贵平原君赵胜为首,他们认为当年田单拜将之时也没有一点实战经验,一样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而赵括言兵,天下莫能当,其兵法远胜田单,又是我赵国宗室,名将之后,门徒众多,威望甚重,举国以其为天纵英才,此去必能大振士气,创造奇迹!
至于乐毅田单二人,一人原为燕、一人原为齐,恐不会为赵尽心尽力,且皆老迈。如此关乎国运之重要一战,怎能托付于此二人?
这一场激烈的庙堂辩论,反映了蔺相如廉颇的布衣卿相势力与朝中亲贵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赵括属于亲贵势力)。而这一矛盾,就是赵国数百年来无法真正强大的最大弊端,从前它害死了赵武灵王,接着它让赵国活力俱失,现在它又让赵国的决策左右摇摆。赵国之败,多累于此。

乐毅最初是作为魏延的使者来到燕国的。燕昭王见乐毅口若悬河,足智多谋,就想办法让岳毅留在燕国。乐毅在燕逗留期间,燕昭王对他很有礼貌,并把他视为贵宾。乐毅偶尔拐弯抹角地问乐毅的想法。

赵王赵程潇渴望成功,却不知道如何判断形势。他听了诽谤者的话,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取代了战无不胜的廉颇,任命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的处境被直接推到了无底洞。赵兵战败后,秦坑杀了近40万赵兵,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战役。

不久,乐毅答应燕昭王帮助复兴国家,燕昭王将乐毅命名为亚青。当时,秦国和齐国都很强大。这两个国家都有称霸的野心,他们的实力强大而平等。但是齐王傲慢无理,人民无法忍受。燕昭王一点也不喜欢齐国。这时,齐国已经处于一种恶劣的气氛中,人们充满了抱怨。他告诉乐毅攻击齐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乐毅想了想,说:“如果凭借大王一国之力,胜算还是有点悬的,倒不如和韩、赵、魏、楚联合一起,五国一起攻打。”燕昭王一听,拍手称赞,便派遣使者去游说,就这样,五国结盟,任命乐毅为上将,带领出兵攻打齐国,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了两座城池,齐王也落荒而逃。乐毅一战成名。在燕昭王的一生中,乐毅努力工作,深受燕昭王的喜爱。燕昭王死后,炎帝回纥继承了王位。颜惠王不像他父亲那样喜欢乐毅。齐国看到新国王,想出了一个出发的计划。谣言从齐国传来:“现在齐国只剩下两个城市了,但乐毅进攻缓慢。据推测,当其权力稳定时,乐毅将直接成为齐国的国王。”谣言一传出,他就不喜欢乐毅国王颜回,派了一名劫机者代替乐毅。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将,按相关史料的说法是秦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郭开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那么郭开陷害廉颇贪生怕死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相持而久久不能出兵与秦军决战。那么廉颇为什么要与秦军相持而不决战呢?那是因为廉颇审时度势认为以赵军的实力不足以和秦军正面抗衡,所以只能采取守势,利用自己占有地利的优势与秦军相持。这说明在廉颇心中如果正面作战的话赵军打不过秦军,事实上在廉颇构筑营垒与秦军相持之前他已经率部和秦军进行了初次交锋,初战的结果是未分胜负,但在战场秦军明显占了上风,在损失上赵军也大于秦军,换句话说如果是廉颇领军也不能和秦军正面抗衡。

蔺相如会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这话明面一层意思是说赵括不如他爹,暗里一层意思是赵孝成王你和赵括一样,也不如爹,统统是虎父犬子,赵孝成王和赵括都不信蔺相如的看法,两人都坚信自己是父之肖子。认为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甚至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因为赵括纸上谈兵,他其实说的非常好,只是没有实战经验,但却骗过了所有人。

乐毅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是却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虽然是赵国人,但是却先后就职于赵、魏、燕三国,当年乐毅在赵国时,碰到了自己的伯乐燕昭王,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魏国给自己的优厚待遇,跟随燕昭王为燕国效力。燕昭王对乐毅言听计从,奉若上宾,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而他的继承者燕惠王只是对乐毅有怀疑并且将他撤回国内,就使得乐毅负气出走。赵孝成王并不是乐毅的伯乐,自然也不会给乐毅百分之百的信任,他虽然给予乐毅客卿的待遇,但是却并没有给他实权,像长平之战这样重要的战斗,赵孝成王自然不会去交给一个外将。此外,在乐毅来到赵国之后,燕惠王感到后悔,又寄来书信,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歉意,另一方面也在暗讽乐毅对不起自己父亲的信任,赵孝成王也害怕给予乐毅的心思并不在赵国上,故不可能给予他重任。


一吼吓退百万雄师的张飞的简介应该怎样写?
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刘备丢盔卸甲,让...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的代表战役分别是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出处是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四人分属秦赵两国,其中白起、王翦秦国人,廉颇、赵牧赵国人。1、白起 白起,秦国武安君。伊阙之战中,白起采用避实就虚,逐个击破的战术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余万,攻陷五座城池。黔中之战,白起率...

求文档: 《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史记·赵世家》说,冯亭献地后“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白起王翦列传》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这都说明廉颇率赵军一到达上党即战前进驻长平的,不是经过与秦军遭遇后,出于缺乏兵力不得不退守长平的。从早期文献记载和现场野外踏勘,可以足见名将廉颇到达上党之始即...

中国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将对决是谁与谁之间,他们为什么而战斗呢?
于是,项羽与刘邦签署了“鸿沟合议”,现在象棋的楚河汉界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不过,刘邦撕毁了合议。在项羽带领楚军撤退的时候,不断侵袭楚军。最终在垓下,韩信想出了一条“四面楚歌”的计策,彻底瓦解了项羽的军心!趣评之所以认为项羽与韩信之战是含金量最高的战斗,关键就在于...

春秋战国名将列表
在秦昭王时期,白起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如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扫清了秦军东进之路。他还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使楚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中,他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2、王翦 王翦是战国...

魏国五子良将是谁
字公明,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的名将,并且智勇双全,不仅个人的武艺高,并且指挥作战的能力也很高。在官渡之战中,徐晃打败了当时投靠袁绍的刘备,之后跟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在延津击败文丑。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烧了袁绍的粮草,而去截击袁绍押运粮草的军队的人选由荀攸推荐徐晃,而徐晃...

春秋战国时期全部名将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2、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

白起是那个朝代的?所在皇帝是那个?战役有?
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

战国名将都有谁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

秦朝历代名将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

靖江市13555403457: 秦国为何能灭掉赵国 -
殷勤学氯氧: 首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被白起被俘坑杀.极大地削弱赵国的实力.正说秦国灭赵国时,閵相如,廉颇,赵奢都已经不在了,唯一的名将就是李牧,但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的详细介绍?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它是什么意思? -
殷勤学氯氧: 成语“纸上谈兵”的来历?它是什么意思?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赵为什么不用乐毅、田单 -
殷勤学氯氧: 满意答案 热心问友 2012-07-26先不说乐毅还活着没,就算是乐毅廉颇赵奢又能如何,秦赵当时的军力和将才方面,就算多了乐毅田单难道情况比赵括好很多?而且当初赵括的很多指挥又没错 追问: 军力方面自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赵应略...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不用李牧呢? -
殷勤学氯氧: 起首,固然李牧是和白起、王翦、廉颇并列的战国四台甫将,在领兵作战上,李牧彻底能够和白起等量齐观.不过,在长平之战发作时,李牧太年青,缺乏充足的资格的来带领数十万赵国雄师.凭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纪录,公元前...

靖江市13555403457: 为什么将相一保护赵国还是被秦国消灭了
殷勤学氯氧: 赵国本来就弱,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后来蔺相如病死,廉颇出逃魏国,赵国主要靠李牧保护.

靖江市13555403457: 战国时期赵国为什么如此顽强?
殷勤学氯氧: 尽管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秦王开始并不打算乘胜进军,攻取赵国首都邯郸,灭掉赵国.为什么?三个原因:第一, 尽管仗打赢了,秦军士卒也死伤过半,士气低落,粮草消耗巨大,战线太长,后勤供应困难.第二,占领区民心背离,随...

靖江市13555403457: 赵国有将相保护,为什么最后还是被秦国打败了? -
殷勤学氯氧: 一、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妄自尊大,遭到列国一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同时赵武灵王...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是廉颇还是李牧 -
殷勤学氯氧: 先是廉颇后是赵括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不换大将廉颇,赵国能守住吗? -
殷勤学氯氧: 很可能会守不住,但是秦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打赢这一仗.当时赵国换将的原因很多,比如中了反间计,情报不明,赵王不信任廉颇而信任赵括.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当时赵国的国力,已经耗不下去了.只能险中求胜,转守为攻.遗憾的是,赵国另外一个战神李牧这时候还只是个边境上的小将,轮不到他指挥.廉颇又不被信任,那就只有赵括了.毕竟赵括他爹赵奢就是战国时期进攻最猛的人物之一,但赵奢当年打得太猛,受伤很重身体不好,不然派他去是最好的选择.

靖江市13555403457: 长平之战:简介...要短的 -
殷勤学氯氧: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