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作者&投稿:里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去长平古战场观后感~

赵括其实也不是太次。首先败在白起手上,不丢人,其次,他还是很有才能的,只是实战经验少了,没有磨练成才。时者,命也,命运不给你成长的机会,就要扼杀你于摇篮之中,而后被千古嘲讽。
白起太狠了。现在我才知道为何白起没有和名将对阵过了,因为白起的对手全死了,何以出名?此人以擅长歼灭战,不计一城一池之得失,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杀敌一百多万。中国五千年也就这么一位了。空前绝后,惟此一人。杀神,人屠,战神,军神。鬼神莫测,我以为白起当名列中国五千年名帅的第一位。
盛名之下,名声所累其实未见得是好事。赵括名声在外,父马服君赵奢,岳父平原君赵胜,发小赵孝成王赵丹,如此豪华的背景,最后也只是身先死,死后数十年被赵人唾骂,六国讥笑(白起坑了赵卒,赵括坑了赵国),死后二三千年为国人所讥讽,作为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
历史皆以成败论英雄,本来也就是如此。历史假设毫无意义,怨恨也毫无意义。
因此我将继续以成败论事,但我不能以成败论人。
须知人只要没死就不能盖棺定论,人是会变的。我们能够给周公王莽下定论,因为他们死了,人死了就再也没有变化了,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他死前的所有表现上。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只要不死,就不能定论。

真实的长平之战历史应该是这样的:秦军伤亡的30万人,包括在长平之战前一年对韩魏两国作战的伤亡人数. 而秦军也不是坑杀了赵军40万,这40万人是在与秦军作战和后来赵括指挥赵军突围时牺牲的. 之所以白起会说他坑杀了40万赵军,是想给赵国百姓心里上的打击,让赵国人认为他们的军队不堪一击.来达到打击赵国军民士气的作用.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经宫廷论辩,既决策接受韩上党降,遂遣名将廉颇前往上党御秦。廉颇统率大军到达偌大的上党地区后,没有选择别的任何地方,唯独全力进驻长平[长平应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长平指当今高平市西北10余千米的长平村,为长平之战中心地带;广义的长平指大体当今高平市城乡全境。秦赵长平之战主战场即包括以长平村为中心的丹河两岸南北30余千米、东西10余千米地区。长平古战场一般指广义的长平],这是耐人寻味的。
《史记·赵世家》说,冯亭献地后“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白起王翦列传》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这都说明廉颇率赵军一到达上党即战前进驻长平的,不是经过与秦军遭遇后,出于缺乏兵力不得不退守长平的。从早期文献记载和现场野外踏勘,可以足见名将廉颇到达上党之始即进驻长平,完全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一位绝顶睿智而久经沙场的军事家的最佳选择。单就这一点本身,就再次充分揭示了这位战国名将的战略智谋和谙熟的军事经验,今日只要深入高平各地用心走走看看想想,就会恍然大悟。从军事地理学的视角着眼,特别是古代战争条件下,长平具有双重的战略地位:其一,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交通襟喉,战略屏障。秦前此既先占领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的魏的河东,后攻下以野王[今河南沁阳]为中心的韩之南阳,就在与赵的整个角逐中,无论暂先进攻上党,抑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也罢,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一线的南路也罢,长平都是战略捷径,亦旁无选择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了。其二,就长平本身看,则是整个上党地区具有诸多军事地理优越条件的极理想的战略重地。长平广41千米,袤37千米,略呈矩形,面积946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41′-113°09′,,北纬35°39′-35°59′。地势东、西、北三面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千行纵贯全境。境内一般高差300米左右,最高点为东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点是中南部丹河东岸杜村,海拔800米,全境相对高差591米。山峦绵亘,河流纵横,各类地形发育充分。丹河流域河谷平川区占总面积16.7%,海拔850-900米;黄土丘陵区占总面积48.4%,海拔860-1000米,坡度5°-15°;中低山区占总面积34.9%,海拔950-1346米,峰高坡陡,岩石裸露,坡度>15°。按面积比较,可以见到长平地区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为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呈网状遍布全境,地下水丰富,浅水层埋深多在5—50米间。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于战争,则山地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面有高于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可固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丘陵于部队运动无大碍,可隐蔽行事;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更无大军食饮之虞。凡此等等,皆属极利于主军而不利客军者。
赵军由邯郸进军长平的具体路线,史载未详。山西多山,交通运输特别是古代大规模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受地形条件制约,以至往往带有必然性。据实地勘查,当由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县西南],过故关[今高平东北]进入长平战区,再循小东仓河河谷,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市],然后分兵布防。赵军当年这条进军路线,不啻为后来历代所沿用的通衢官道,在文献上可以见到历史连带关系,即从今日现代交通亦可见到当年赵军上述行军路线的历史影子——长治以上大体沿今邯(郸)长(治)铁路及其相干行的邯长公路而行,长治以下则沿长(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义)公路而行,所差不过局部参差、矫枉取直而已。滏口陉:既由邯郸西上,首当其冲,太行山绵亘南北,墙立陡绝,向为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间天然屏障,大部队于崇坂峻岭之中,唯是陉以度。陉口位于今磁县西北25千米,当太行山余脉石鼓山上,海拔700米,两厢山势嵯峨,群峰摩云,是以凭高设险,古人所谓“山岭高深,实为险厄”,为一方舍此莫属之战略孔道。石鼓山,古来称滏山,以滏水[今滏阳河]所源出故名,“滏口”亦盖出诸此。滏口古来亦称“郭口”,命名取义则侧重一方山势,所谓“廖郭,谷深” ,亦符合当地自然地形特征。滏源“泉奋涌,若滏水之扬汤”,迄今滏阳河上游流量犹为可观,当年数十万赵军取此路过太行山,亦可无水源之虞。赵军由滏口陉西来,下一个必经的交通和战略要冲,即壶口关-东阳关。“壶口”以地形地貌得名,“东阳”以地理位置得名。壶口何时设关,难考定,作为要塞,由来已久。前此《左传》哀公四年[前491年]载:“十二月……[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鄙、逆峙、阴人、盂、壶口。说明至迟公元前5世纪初,壶口就已是晋国东方要隘;此后汉代壶口关就成为太行四大名关之一了,与上党关[今山西屯留西]、石研关[今山西平定东北]、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齐名。壶口关至五代、宋、元时代多称吴儿峪,明、清以来则称东阳关,不过此地有“东阳”之称似亦甚早。韩非子尝记载范睢对秦昭襄王说:“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二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此处广东阳,酌之文意,若“其处甚剧”云云,更似指此塞,其命名则取义地当“上党”之东。壶口关当今黎城东北12.5千米,位于东阳关镇东畔太行山余脉皇后岭。此岭山体石质,海拔890米,地形由东向西倾斜,岭东陡峻,岭西平缓。关设于山巅,鸟瞰岭东,一巨大狭谷伸长10余千米,几乎直至漳水[今清漳河]岸边的涉邑[今河北涉县西]。两厢谷坡陡立,坡度20-30°,山谷海拔434米,一方独具通行条件。古有以险峻著称的“壶关道”,而称壶口关为其西口,称滏口陉为东口。此东陉西关,又共同构成太行山东西锁钥,壶口关正可谓上党东门。过了壶口关,始进入上党腹地。据旧志记载,皇后岭上亦多泉泓。长平之战前,公元前491年齐伐晋,西取壶口,别无他途,即只能由滏口到壶口这条“壶关道”,尽管当时尚无壶关道之名;长平之战后,公元370年,前燕慕容评统30万大军由邺西上,度壶关道,为前秦将军王猛大破于潞川[今浊漳河];后来后燕主慕容垂统大军十数万伐西燕慕容永,西出天井关,破之台壁,遂灭西燕于长子,亦由邺西上,出自滏口,入自壶关。唐建中二年[781],河东节度使马燧奉诏率大军八万,讨反叛的魏博节度使田悦,师自壶关东下,东出滏口,军次邯郸。凡此都走的这条旁无所择之壶关道,历史上此等大规模行军无一例外。通过壶口关进入上党腹地后,地形相对平衍,赵军径直西南行奔故关。此间经历了长治西南的上党山[今南五龙岭]余脉八谏山麓。淘清河发源于西南羊头山,由西南迤东北流,至此称八谏水,为一方主要饮水源。相传长平之战中,赵括行营至此,有将领八人就其误军战策提出诤谏,括拒谏,八将预见到将军破国亡,更不忍做败军之将,遂自刎山下。从此,山因称“八谏山”,山麓则有“八谏水”。今八谏山西麓、八谏水东岸有八义村,为八义乡政府驻地,村名亦由此所出,村内迄今有八义士就义遗址,清代所立“八义士谏赵处”碑犹存。这件历史轶事在义侠风气炽盛的战国时代,是完全可能的。八义村海拔990米,向为泽[今晋城]潞[今长治]间通衢官道,迄今有长(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义)公路纵贯,北上长治,南下晋城。八义以下,西南行的孔道和关隘就是故关。《太平寰宇记》卷四四记载:“关城在[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秦立关于此。”从此知故关作为正式关的建制,是长平之战后秦攻占后设立的,至宋初关城犹存。故关遗址位于八义西南7千米,高平东北17.5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3°00′25〃,北纬35°55′20〃。羊头山绵亘东西,形成一大南北屏障,主峰座落于故关西北,海拔1297.2米,关当其余脉陉口中央,东西两峰相峙,石质地貌,海拔各为1240米,比肩相对,东西山坡坡度5-10°。关一带为黄土质,地形平缓,海拔1046米。关北坡度2-4°,关口东北左近有关头村,为故关北口;关南坡度6-10°,南下2千米为故关村,再南行2.5千米为口则村,“口则”属“口子”的方言之音,为故关南口,海拔919米,由北口至南口跨4.5千米。从此西南行,与丹河支流小东仓河流域呈平行走向,河谷阔平,顺势而下,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直至泫氏[今高平],大体即今高(平)太(义)公路一线。泫氏:即今高平。泫氏位于丹河河床中央,当丹河与小东仓河汇流处,海拔834米,地势相对低湿,地形开阔平衍。河两岸参差约有10千米开阔地,中虽多丘陵,却不阻滞运动,且有险可恃。当初,廉颇似充分利用了泫氏这个历史悠久而基础雄厚[《竹书纪年》记载“晋烈公元年[前419年],赵献子城泫氏”,这说明它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成重要城邑],地理形势冲要又富水源的战略地带分兵布防。这里既可顺丹河河床向东南运动,又可溯丹河河床向西北发展,还可溯大体平行的原村、马村二河河床向西南深入。从文献记载、世代传说和出土文物所揭示的实际情形看,即高平西北丹河一线为主战场;高平东南丹河东岸大粮山是赵军前期大本营,廉颇设幕处和屯粮处;高平西南高平关一线为赵军设防前哨。廉颇设幕于斯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唯有设幕于斯。由大粮山沿丹河而下10千米许的晋城境上、下城公二村,当晋城东北33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59′00",北纬35°40′05〃。村西靠虸台山,海拔831米;村东依东山,海拔616米;村声为蒲水入丹河下口。形势险冲,为赵丹河防线的南端。当地世代相传为长平之战廉颇坚壁拒秦军处。村畔有固山,山上有悠久古老的廉颇庙,所祀廉颇塑像“奇古非近今所及”。由泫氏[高平]溯丹河而上,首当其冲为店上村。店上古称金门镇,《太平寰宇记》卷四四说:“金门山,在[高平]县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当赵垒之门,因号金门山。”按“金门山”即今店上西畔的黄土冲沟地带红土坡,而“金门”之谓则由赵垒之门所从出。村子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40",北纬35°49′01〃。店上西距丹河未远,更当小东仓河下口,河谷宽300米;北靠韩王山,西依红土坡。红土坡系韩王山山前台地,土质属红粘土,海拔886米,高于小东仓河河床30米。台地呈矩形,东西3千米,南北2千米,多为黄土冲沟切割,地表破碎。台地有山可恃,有河谷可输转,具有控制小东仓河出口与丹河中段河川的地理形势;位居七佛山与韩王山两山之间,更具南北呼应作用,大有一方锁钥之概,因而廉颇以为赵军防卫链条上之核心阵地。红土坡迄今多有战国绳纹瓦残片,可以看出今村与战国时代的历史连带关系。店上以西北沿丹河一字排开依次有企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等村。这些村子之得名,都与长平之战不无关系。企甲院原作“弃甲院”,以赵军在此放下武器得名,早在本世纪50年代亦有成批战国箭镞的出土。“围城”以赵军被围于此得名,以至有赵括战死于此的传说;“石门”以当年为赵军营垒军门得名;“箭头”以后世辄发现当年战争遗物箭头得名;“三军”相传为当年赵三军幕府驻地得名;掘山村和绝水,以当年秦掘山改河绝水不令赵食饮得名。箭头村以南的铺上村,以北的永禄村,其得名诚不见与长平之战的连带关系,但前者却有“宁寿令戟”的出土,后者则有被坑杀赵卒1号尸骨坑的发现,坑长11米,宽4米,深1.2米,尸骨100余具,另有刀币17枚、箭头2枚、青铜和铁质带钩各1件。其实,像永禄1号尸骨坑之类的尸骨坑,已于永禄周围发现犹待发掘的l0余处,以上都是在高平西北丹河东岸一带出土的那次战争的遗存。至此前历代旧志或文人诗文中所记载或提到的古戈、矛、箭镞、尸骸之属,就毋需赘述了。韩王山,位于高平北7.5千米,为丹河、小东仓河与永禄河分水岭,当东经112°55′5〃,北纬35°51′40〃,主峰海拔1186.3米,相对高程300余米。山体中部以上石质,坡度25-35°,形势陡峻;中部以下为黄土堆积,坡度10-20°,相对平缓。此山独立摩云,又当县(市)境中央,向被一方尊为“主山”。登临四眺,数十里丹河两岸川原、村落、景物,历历在目。韩王山西面有余脉将军岭,高耸几可与主山比肩,登高远眺,数十里丹河一线,亦可一望无遗。当地世代相传,廉颇当年常登高观战于此,因称“将军岭”。这与韩王山西麓的三军相传为赵三军指挥处,以至赵括战死于围城都非属偶然。这些传说与韩王山西麓诸村出土的大量文物一起,雄辩地说明,如三年相峙阶段大粮山为廉颇设幕处一样,韩王山当是决战阶段主将赵括的幕府,而韩王山西麓至丹河一线,则是决战的主战场,亦即最后赵军被围困的中心地带。传统地志多以“相传秦围韩王于此”故名,其实史籍固无秦尝围韩国历世国君于此的记载。然而,这个传说不是子虚乌有,恰恰相反,倒提供了此山亦属长平之战中赵方一处非同寻常的阵地的佐证。战争前夕,韩上党守冯亭率全郡军民归赵,得封华阳君,统率原郡军民与赵军协同作战直至战死。《战国策·赵策一》说到冯亭以上党献赵后,不言受封和协同赵军抗秦事,而云辞归韩,诚可存一说,惟不合冯氏反映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的初衷]。此“韩王”当是后人对冯亭的尊奉之称,所谓“秦围韩王于此”,则说明当年冯亭抗秦设幕于斯。这不论从冯亭的身份、地位看,还是从这山的地理形势看,都是理乎自然的。韩王山南距主帅廉颇大粮山大本营10余千米,为仅次于大粮山的另一指挥中心,至决战阶段,更成为赵的全军指挥中心。古来地志记载“冯亭冢在壶关城西五里”,或谓冯亭墓、庙在潞州,未所确指,或亦即壶关。此等出于后世尊奉纪念,自不必尽实。长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20",北纬35°54′02 〃,于今高平西北10.5千米,当丹河上游东岸,村西畔150米为丹河,村东畔50米为圣皇岭,岭海拔951米,为一南北向长条状山岭,东北与羊头山脉连麓。如此左水右山的地理形势,构成丹河线上韩王山与丹朱岭间一南北交通孔道和重隘,特别是拱卫北方天险长平关的前沿。长平为战国古城,以至成为长平之战命名地,汉代称长平亭,北魏尝为高平县治,明清为长平驿[驿站旧址,今为小学校址,门洞保留明代驿站门额石刻“长平驿”,其阴为用以凭吊赵罹难将士的砖刻“吊古场”。明代城池南北650米,东西400米,今村北门一带有明代城门、城墙和城壕遗存],向为南北通衢官道。长平关,位于高平北境与长子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6′50 〃,北纬35°58′l0〃,海拔1100米。关北面坡度2-4°,关南面坡度6-20°,山体石质。关北为浊漳河源头,属浊漳河一源,关南有丹河通关下逶迤东南。关东、西各为山头,东山头海拔1095米;西山头即丹朱岭,为一方最高峰,海拔达到1131米。长平关北坡相对平缓,关南坡陡峭,登临南眺,颇有居高临下之势。此关向为潞、泽二州往还必经孔道,迄今为平行的太(原)焦(作)铁路和207国道纵贯;亦千古不易的天险重隘。长平关为当年廉颇构筑的赵军第二道纵深防线的北部终端,为防御秦军东下或北上的巨防。丹朱岭,一作“武讫岭”,据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将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讫岭。”《上党记》记载:“长平城在[上党]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通过以上逐一实地勘查和钩沉,始知先贤言之不虚不妄! (三) 百里石长城防线。这条防线大体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与丹河防线不同的是,前者由西北一东南以南北向为主,后者虽亦由西北一东南,却以东西向为主。此防线西起丹朱岭[长平关],逶迤向东经南公山至羊头山,再经金泉山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一作豁],因为沿山亘岭而构筑有简易的长达百里的石长城故名。从自然地理视角看,此线以北属漳河流域,以南属丹河流域,其地形则由北向南倾斜,所经诸山南面坡陡谷深,北面高而乎缓,由北向南有高屋建瓴之势。如果说空仓岭[赵西垒]是赵的防御前哨,丹河是主阵地,那么百里石长城就是赵的后路子。这条防线是廉颇构筑的最东北即最深入赵后方,亦即关系到上党乃至大本营邯郸安危的最后一道巨防。丹朱岭、羊头山的地理形势,前文已述其详;马鞍壑位于东经113°16′05 〃,北纬35°52′10〃,地势与丹朱岭、羊头山亦大体相若,海拔1409米。山体石质,南坡坡度25°,北坡坡度15°。山体为一南北向山脉,今称“分水岭山”,百里石长城即构筑于此岭上,为此道防线的最东端。就马鞍壑的形势看,亦山北高平而徐缓,山南陡峻,为一方要冲,可有力遏制南方陵川方面北来之敌。陵川县北有蒲水,源出马鞍山余脉圣宫山,西南流经陵川西北境、高平东南境,至晋城东北隅的河东村一带注入丹河。其河床谷道可用以北壶关马鞍山。迄今蒲水上游尚有径流,亦有以是水命名的蒲水村,中下游则时断时续,实际上成了季节河,但逶迤几十里的谷道仍甚明显。现在马鞍山山麓有西马安、东马安二村,命名即由古来要冲马鞍壑所从出。这条百里石长城,明代学者周一梧尝作勘查考辨:“潞、泽之交,横贯一山,起丹朱岭,至马鞍壑,有古长城一道,岁久倾颓,然遗迹尚在,登高望之,宛然联络,中有营垒。……今陵川呼此山为秦岭,以为秦筑。以事考之,则长平之役,秦人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而筑也。……吾观武安君之行营布阵,而信其能成于顷刻也。”周氏以百里石长城为秦白起出于遮绝赵援而筑,系囿于故老相传以讹致讹,所谓“吾观武安君之行营布阵,而信其能成于顷刻”云云,则显然属历史唯心主义,即连其本人固知不能自圆,自更难取信于人了;然而,他在古代条件所限之下,跨县逾郡,攀岭循谷,于古人中率先完成百里石长城现场考察,已够难能可贵,其功不可没。时至今日,这“百里石长城”仍依稀可寻可见,羊头山以东保存较好,石城底宽约4米,最高者尚1米多,石块不整,石质不一,是以知当年就地取材,仓卒而成,走向系随山势起伏蜿蜒,与后来北方万里长城仿佛无异。然而,周氏以当地有“秦岭”之名,所谓“百里石长城”为“秦人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而筑”云云,则显系言之未的。当地之所以有“秦岭”之称者,不过初由赵筑而最终秦占领了它,自亦用以“遮绝赵救兵及刍饷”,因以呼“秦岭”亦未尝不可。其实,百里石长城防线,固属廉颇进驻长平后,特别是与王龁三年相峙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廉颇坚壁以待秦”之时,假以岁月构筑而用以御秦的,绝非秦将白起所构筑而用于“遮绝赵救兵及刍饷”的。这样认识,主要根据有三:其一,廉颇与王龁三年相峙阶段,赵军虽屡经小却而未伤大体,百里石长城一线尚属赵的纵深后路,牢牢掌握在赵军手,秦军远不及于此;赵军既屡却,处于防守态势,而秦军一再得手,一直处于突击态势,全无以如此浩大人力物力构筑此等工事“防御”赵军的必要。其二,白起与赵括决战阶段,秦军除了当初一时于正面佯败诱敌深入之外,一直处于对被分割的赵军大规模围歼之中,自更无构筑如此巨大防御工程的必要;俟昭襄王亲自赶赴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诚然这来自河内的大批兵民出于“遮绝赵救及粮食”,确乎包抄赵的百里石长城一线,但秦人既已有这“人海”、“人城”足以可恃,何苦又构筑“石城”?而真要再构筑“石城”,那岂非等于挡自己了!何况白起到长平总共不过几个月,根本没有构筑这等百里石长城的时间,自不待言。其三,在百里石长城线上,不论最西的丹朱岭、长平关,还是中段的羊头山、故关,抑或最东端的马鞍山,皆北坡坡度小,地势高而平缓,南坡坡度大,地势陡峻,一言以蔽之曰地形由北向南倾斜。置身其上南眺,大有居高临下之概,以至百里一线几无例外。如此地理形势本身,即足以说明这条巨大的防卫工事是用以防杜南方的秦军北上的,不可能是由东西两厢包抄来的秦军为防杜赵援和辎重补给南下的,否则岂非秦军自设陷阱,自投绝路!
秦赵决战之主战场,自在今高平西北丹河两岸,惟白起出“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之时,无疑在百里石长城一线亦遇到惯以能战著称的赵军将士的顽强抵抗。长平关内赵庄乡有村名小回沟、河泊,前者原称“血昏河”,后者原称“血泊”,正是当年攻守双方惨烈厮杀的写真;长平关外丹朱岭下掘山村,尝出土战国秦半两近20000枚,亦从某一侧面揭示了秦军曾在此活动之一斑。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详,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仁布县19790381324: 太行山的分界意义,感激不尽太行山的分界意义<br/>个人提示:看
说梁肺泰: 地理上规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山东与山西是以太行山为地理分界的,太行山的东... 流传了多少千秋传奇,这里有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的长平古战场,有曹操歌赋抒怀的...

仁布县19790381324: 历史复习资料 -
说梁肺泰: 一、基本知识点1. 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

仁布县19790381324: 调查报告格式以及范文 -
说梁肺泰: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

仁布县19790381324: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
说梁肺泰: 首先要说明的是,赵国并不是恢复的快,九年是恢复不了五年战争的创伤.公元前... 赵国正规军50万人已经在长平、邯郸之战中折损殆尽,最多剩下不到10万残兵.为何这...

仁布县19790381324: 雅安地理调查报告 -
说梁肺泰: 1环境问题是工业园区的建成和企业的进驻,导致名山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2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雅安属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为地质活动活跃地带,容易导致地震,泥石流)水灾(荣经正在水灾,比98年水灾还要严重)

仁布县19790381324: 城濮之战全文翻译 不是晋楚城濮之战的翻译 要全的 -
说梁肺泰: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 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 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

仁布县19790381324: 中国古代战争小故事 -
说梁肺泰: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

仁布县19790381324: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得几次战役是什么? -
说梁肺泰: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

仁布县19790381324: 赵国为什么最后被秦国打败了
说梁肺泰: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 (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