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汤、文、武、

作者&投稿:壤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是谁?~

都没错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董是指董仲舒、韩是指韩愈,也有人认为董是董狐、韩是韩非子,甚至有人说韩是指韩信。这里的争论其实很容易解决, 据史料上记载人物的出生年代,我们可以确定那十位“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作者是严格地按历史年代的排列顺序进行编排的。所以,可以确定十六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同是按年代顺序选出。又因为“孔、孟”是儒家的始祖,而“周,程, 朱”也存在并列关系,他们都是北宋的著名儒家学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董、韩的身份也与儒学有关,生活年代要晚于战国孟子(约前372~前289),早于北宋四儒(如周敦颐1017—1073)。虽然韩非子的生活年代符合条件(约前280-前233),却无法找出比他更早的“董”来,所以“韩”不是指韩非子。而董狐和韩信与儒学无关,也可以排除。我们可以确定,董、韩就是指董仲舒和韩愈。虽然虽然董仲舒和韩愈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大约800年),但是在史料上,却经常将二人并称。 周,是周敦颐。程,是指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颢、程赜。 张是指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现在河南开封),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关学和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朱,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是红楼梦里的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d58c601009lrj.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这里面有

一、 华夏道统

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延绵不绝,决定着华夏文明精神实质的是道统,即大道传承的体系。《周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史籍记载看,黄帝时制作衣冠,创立文字。应当说,华夏文明肇始于此。故后世之人称黄帝为华夏人文始祖,中国人则自称轩辕黄帝的子孙。关于轩辕黄帝的事迹,《史记》等史籍记载很多,只是其思想没有专门典籍论述,所以自古谈论华夏道统者,不从黄帝开始,而开始于唐尧。《五经》之一的《尚书》,第一篇即《尧典》。唐尧治平天下的大道在这其中有系统阐述。大道,从唐尧到虞舜,从虞舜到夏禹,历商汤,文、武、周公,传至孔子。孔子平日讲学,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择要编成《论语》。孔子弟子曾子作《大学》,曾子弟子子思子作《中庸》,子思子传诸孟子。《四书》所论之道,与《尚书·尧典》之道,如合符节,一脉相承。

华夏文明发端后的两千年,历代帝王将相经治天下的根本方法,皆以道统为根据。评判文明先进与否,优秀与否,标准就是这个道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创立的王道文化。

二、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天下大乱。评判文化先进性的标准第一次模糊不清。时有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纷出。持续两千余年的道统,在当时则降为诸子百家之一——儒家。

相对于儒家,其余诸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法家重刑名,讲耕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建立法制社会,最为当时诸侯看重。最终,秦国以法家为主导,武力统一天下。秦立国仅二世,二十余年即亡。汉初则以黄老之术,即道家治天下。道家讲无为,重权术,有相当的可操作性,在汉朝初年休养生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而此时的大儒,依然坚持着王道文化的主导地位。春秋时的孔子,战国时的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试图拯救道统于隳颓。尽管诸侯不能用之,却也不怀疑其主张之正统地位。汉兴,废秦朝苛政,设立儒学五经博士,起用民间通经之大儒。武帝时,董仲舒以公羊学见用(董仲舒复古更化的主张解决了汉朝政府合法性问题)。华夏文化之发展又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三、 崇老佞佛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起初以类似于当时方士的身份传播其思想。及至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文化评判标准再次出现危机,佛教发展开始呈上升趋势。魏晋时士大夫好玄学,尚清谈。至南北朝,以及其后,佛教大盛。上自帝王将相,下及贩夫走卒,少有不信其说者。可以说,这是文化评判标准再次模糊不清的明证。梁武帝以身许佛,武则天朝廷之上宣讲佛经……当然,帝王佞佛,只是个人爱好,放到经世济用的家国大事上,还是不能背弃儒家道统。

为迎接佛教之挑战,隋代文中子作《中说》,唐代韩愈作《原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创立的王道文化,得以重新确立为文化评判的标准。到了宋代,理学体系建立起来,华夏文明的发展再次走向正轨。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创建,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文化复兴。

四、 蛮夷猾夏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始终伴随着周边蛮夷的滋扰与侵袭。《尚书·皋陶谟》上记载:“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西周末年,犬戎侵占镐京。以后,秦汉时有匈奴,南北朝时有鲜卑,隋唐时有突厥,两宋时有契丹,女真,都严重威胁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只是这些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建立或强或弱的地方政权,没有给华夏文明造成致命性打击。而到了宋代末年,形式完全变了。蒙古人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征服了华夏族。几百年后,满洲人又一次完全征服了华夏族。在这期间,华夏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摧残。蒙元时,人分十等,儒士被列到乞丐与妓女之间,位列第九。文革时知识分子被骂作臭老九,即源于此。满清时,强制剔发易服,大兴文字狱,并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大肆焚毁、篡改文献典籍。所幸的是,这两个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明史,入关前的文字史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虽然蒙古人将汉人列入三等、四等,满洲人将汉人看作家奴,终其一朝实行种族歧视,但在文化上,仍然奉华夏文明为正统,文化评判的标准并没有颠倒。

五、 西学东渐

早在明代,西学即伴随着传教活动影响到中国。满清时,天主教在中国活动日益频繁,满清帝王以华夏正统自居,对西洋宗教之发展有所限制。文明碰撞不断深入的同时,中西之间的经济贸易也在不断发展。中国销往西方的茶叶、瓷器、棉布、丝绸、土特产等等都是百姓日常用品,市场广阔。而西方输入中国的很多则是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兴产品,尚不适应当时中国人的消费需求,打不开市场。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利地位。西方人不愿意眼看着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本土涌入中国,最后竟然选择了保护鸦片贸易,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大刀长矛无论如何也不是坚船利炮的对手。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被迫学习西方。

起初,中国人的头脑是清醒的,在文化评判标准上仍然坚持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创立的道统。当时的人心里很清楚,在道德文化方面,西方文化根本不可能与中国文化相提并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实则是王道文化与霸道文化的区别,是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的区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西方文化以力服人,尚力尚利,是典型的小人文化。中国文化以德服人,崇尚仁义,则是标准的君子文化。

但是,面对来自于西方霸道文化的挑战,又不能只讲仁义。跟侵略者,跟强盗,跟小人,君子之道是讲不通的。

托尔斯泰在满清末年曾致信辜鸿铭:中国人是道德高尚的民族,西方人是土匪。如果道德高尚的民族以土匪的方式反抗土匪,道德的高尚就会受到影响而变为不道德。

但是,基督徒式的以德报怨的非暴力不抵抗思想不可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国文化对于不公道的反应是以直抱怨,主张以正义的力量去反抗邪恶的力量,以达到世间的公正。

而要反抗邪恶,首先要拥有跟邪恶力量相抗衡的实力。这种实力是中国文化本身所不能具有的,在历史上一直被看作是旁门左道,是不被重视的。这时的中国人已别无选择,只能学习西方。

在具体学习西方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先学习这种“小人文化”,把小人赶走,然后恢复我们的君子文化。为此,张之洞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叫作“中体西用”。道德上的体是中国的,功利上的用是西方的。

本来,满清时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保国,保种,保教。保国,保种是手段,保教是目的。亡国不可怕,亡国可以复国。王莽篡汉室,武则天篡唐室,可谓亡国,然最终可以复国。蒙古灭宋,满洲灭明,可谓亡天下,然最终可以复天下。亡教化则是使人回到禽兽野蛮状态,使社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可怕。而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结果,国保了,种保了,教化却亡了。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唯一没有“教”的国家。

一开始曾国藩主张完全以中学,以王道文化为体,张之洞则以折中的方式主张中体西用。到了康有为,以春秋公羊学为号召,托古改制,主张君主立宪。他所说的托古改制,不是改成有中国特色的王道政制,而是改成西方的议会民主制。虽然他也在强调以中国文化为体,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则换成了西方文化。到这个时候,王道文化已经名存实亡了。

等到民国,孙中山则理直气壮地把中国文化的体换成了西方文化的体。中国文化符号性的象征意义也没有了。孙中山跟后来的“五四”知识分子相比还稍好。孙中山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文化传统,他提出的三民主义还强调民族主义,尽管在这个民族主义之下的中国文化传统只是作为团结民众、抵御外侮的工具,而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则无论是体,还是教,都完全成了西方的东西。自由,民主,人权是西方文化的体,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教。

这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五千年以来的剧变。一向被视作评判文化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王道文化,此时不是模糊不清,而是彻底颠倒,彻底被推翻!

六、 评判标准

西方现代文化评判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尺度是功利与效率。在这个基础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都上升为正面价值。这是霸道文化,功利文化。这种文化中国古代有,法家就是典型。西方古希腊时也有,诡辩家即是。无论是法家还是诡辩家,都没有成气候,没有上升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罗马帝国时的文化也是功利性的,但是天主教等力量对它起到了扼制作用。

现代西方的功利文化,开始于基督新教的改革。宗教改革的结果,那些非价值的,甚至于反价值的东西,摇身一变,上升为最有价值的,甚至是神圣的东西,从而发展出极端功利化、极端世俗化的西方现代文化。韦伯说,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而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功利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则始终把道德仁义放在第一位,追求善与公正。如果说现代西方文化是霸道文化,功利性文化,世俗性文化,强权性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王道文化,道德性文化,礼让性文化,圣人文化。崇尚西方现代文化的结果,已经出现诸多严重问题: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消费至上,人性异化,价值平面化,功利神圣化,政制平庸化,意义虚无化,道德相对化,强权合法化,极端世俗化……尽管现代西方文化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方便,却也使人类付出了惨痛的、昂贵的代价。

人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良知这一内在尺度来评判究竟什么样的文化才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文化。以人类的良知为评判标准,分析不同文化如何处理以下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

西方人讲法制,讲权力,重功利强力,通过这些原则来处理以上问题。中国文化则讲道义,讲公正,重仁义道德,通过这些原则来处理以上问题。

人们还可以用不同文化的基本观念能否普遍化这一外在尺度来予以评判。西方文化追求功利的观念只适用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象美国人一样生存,我们的资源将会枯竭,环境将会恶化,地球将不再适宜于人类居住。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则不存在这些问题。谁接受谁受益,接受得越多受益越多。如果人类全面接受,则能全面受益。

中国的王道文化在内容上是优秀的,先进的,在形式上则能实现普遍化,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

七、 华夏复兴

观今日之中国,正逐步走出盲目批判传统之阴霾,对待传统之观念日趋理智,研究学术之态度日趋成熟。近二十年来,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士越来越多,研究传统学术的程度越来越深。相信不远之将来,华夏文明将实现其伟大复兴。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孟子曰:圣人五百年一见。阳明子既殁,至于今日,几五百年。吾等可翘首待之矣!

儒学——华夏民族之精神存焉
儒家道统上可追朔尧、舜、禹,下历商汤、文、武、周公,至于夫子而备焉。后有思、孟承其序。及至祖龙一炬,华夏文明几于绝亡。幸其当政不过二十余载。两汉经学虽不能媲美于先秦,然其发明经义,延续文明,功亦不可没。汉末以降,天下分崩,生灵涂炭。其时佛教传入,华夏之精神为之一变。盖仁、义、礼、智、忠、信、廉、耻,乃华夏文明之精粹。而廉耻之心,实则华夏固有之民族性格。子曰:士可杀,不可辱。而佛教力主忍辱。忍辱波罗蜜乃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中特别强调之一相。自后,苟且偷生之徒,不能说不受其影响。佛教乘华夏之变,而大兴焉。南北朝间,无论南朝,或北朝,上至帝王将相,下及贩夫走卒,不信其说者鲜矣。及至唐代,虽武功可比于汉,而其时之学术,佛老之说为盛。故韩退之力主道统之说,欲兴华夏圣学于千年之后。惜当时响应者寡。至于宋朝,周敦颐始倡理学,历经二程、横渠之发明,至朱晦庵而大兴。当是之时,儒学得以中兴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力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所言,正是宋代儒学之真实写照。其时有陆象山者,以尊德性为宗,主先立其大者。可谓宋代儒学之异军突起。明代阳明子承其说,而发扬光大之。此之谓心学。自此而后,我华夏摆脱佛学之困,士大夫重树其气节。社稷危难之际,慷慨激昂、为国捐躯之士辈出。此不可不谓宋明儒学之功也。索虏乘华夏内乱,窃我神器,剃发易服。从此华夏精神亡焉。观亡清一代,虽二百六十余载,而无一卓越之鸿儒出焉,其偶然也哉?故今之讲儒学者,或至刘蕺山而终焉,或至王夫之而终焉。刘蕺山能死其节,王夫之能全其发,皆忠义之士也。盖儒学非所谓记诵辞章之谓也,忠信廉耻之谓也。今人虽批判儒学,亦非不知儒学之真正涵义也。既知儒学之真精神,冷嘲热讽又何所加焉?
舜得天下论
尧典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尧将逊位,未得其人。群臣以虞舜举焉。帝嘉许之。
群臣所以荐舜者,孝与弟也。舜孝事父母,友于兄弟。进之以善以自治,而不至于大为奸恶也。故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帝许其德,而欲亲试,以验其效也。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帝所以试舜者,夫妇之道也。庄子曰:二女试之,以观其内也。蔡沈曰:盖夫妇之间,隐微之际。正始之道,所系犹重。故观人者于此为尤切也。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若夫舜也,能养人所难养,其非至德也与!
今之学道者,退欲独善其身,进欲治平天下,而轻乎男女之别,夫妇之大伦,可乎?
中庸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上肇于尧舜,中承于周孔思孟,下至于程朱陆王,莫不教人敦伦尽分也。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故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至于求放心之方,则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集义,犹言集善也。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
盖所谓孝悌也者,非必于父母、兄弟之前躬事友爱之谓也。若夫客居异乡,或处屋漏之下,一投手,一投足,行止坐卧,亦莫不有孝悌焉。孝经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人且不敢,况于鬼神乎?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故孝悌君子,必慎其独也。
谨敬慎独,孝悌存焉。至于事上以忠,使下以礼,为夫则义,为妇则顺,交于朋友必信,孝悌亦莫不存焉。五伦者,一于道也。未有其一缺,而其余能全者也。故后之君子,必于五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则可以希圣希贤,而庶乎其不差矣。

原道
道,犹路也。人所通行方谓之路,一人独行不得谓之路也。道之大纲,在于人伦日用,事物所当行之理也。推原事物所当行之理,其根源在于天也。横渠先生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天即理也。夫天者积气也,苍苍茫茫,无形无质也。一元之气流出,生人生物,万物化生,道所自始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赋之,谓之命也。物受之,谓之性也。率性而行,谓之道也。夫道者,人所通行,日用人事欣然之理也。其为古今共由之路也,故名之曰道。
道者,不外于物也,离物则无所谓道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道,理也,阴阳之理,形而上者也。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一体者也。如君臣有义,义者道也,君臣者器也,非君臣之外别有所谓义者也。父子有亲,亲者道也,父子者器也,非父子之外别有所谓亲者也。夫妇之别也,长幼之序也,朋友之信也,同乎此理也。
若夫事事物物,亦各有其当然之理也。足容重,足者物也,重者足所当然之理也。手容恭,手者物也,恭者手所当然之理也。视思明,听思聪,坐如尸,立如齐,大小高下,无不然也。古今通行而不废者也。
道之本,原出于天。未有天地之先,先有理也。才有理,便有气也。理便存乎气之中,而不离乎气也。气无所不在,理亦无所不在也。天地万物之化育,人伦日用之条绪,与之俱生,与之共存。道不可须臾离也。故欲求道者,须就人伦日用中,得其千条万绪当然之理,然后明乎道之全体大用也。使若舍乎人伦,超乎二气,穷索未有天地始初之妙,则为之日益,而违道日远也矣。中庸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而无外,充乎天地。所以养之者,集义所生也。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道流行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无物不有,无一欠缺也。上则鸢飞戾天,下则鱼跃于渊,无不是道也。
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康节先生曰: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则一也。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如道路之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或曰: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则小人道长。长者是则消者非矣,消者是则长者非矣。何以知正道邪道之然乎?吁!贼夫人之论也。不曰君行君事,臣行臣事,父行父事,子行子事,夫行夫事,妻行妻事,君子行君子事,小人行小人事,中国行中国事,夷狄行夷狄事,谓之正道。君行臣事,臣行君事,父行子事,子行父事,夫行妻事,妻行夫事,君子行小人事,小人行君子事,中国行夷狄事,夷狄行中国事,谓之邪道。至于三代之世治,未有不治人伦之为道也。三代之世乱,未有不乱人伦之为道也。后世之慕三代之治世者,未有不治人伦者也。后世之慕三代之乱世者,未有不乱人伦者也。自三代而下,汉唐为盛,未有不由治而兴,由乱而亡。况其不盛于汉唐者乎?其兴也,又未始不由君道盛,父道盛,夫道盛,君子之道盛,中国之道盛。其亡也,有未始不由臣道盛,子道盛,妻道盛,小人之道盛,夷狄之道盛。噫!二道对行,何故治世少而乱世多邪?君子少而小人多邪?曰:岂不知阳一而阴二乎?

乙酉年三月廿二日
嘿,今天申请到属於我自己的博客,既兴奋,又高兴。

以后,可以认识更多新朋友,可以更大范围地推广华夏复兴网,还有条件写一些属於自己的东西。

或许是太兴奋的缘故,心裏本来有很多话要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也不勉强自己了,来日方长,明天继续我的日记吧。

yao、shun、yu、tang、wen、wu
是古代的几个帝王

禅让制的人物和世袭制的人物
yao、shun、yu、tang、wen、wu

是古代的几个帝王


归有光忠恕违道不远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无。求道于无,而道始荒矣。求道于有,而道始存矣。求道者,非求其无也。求其无者,非求也。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诸心之谓也。自尧、舜、禹、汤之迹远,文、武、周公之学荒,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而求道者不胜其涂;汶汶纷纷...

陈氏家谱字辈大全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

尧、舜、禹、汤、文、武、
起初,中国人的头脑是清醒的,在文化评判标准上仍然坚持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创立的道统。当时的人心里很清楚,在道德文化方面,西方文化根本不可能与中国文化相提并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实则是王道文化与霸道文化的区别,是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的区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西方...

陈氏辈份怎样排的我爷爷是仁字辈
濡须一支陈氏家谱字派,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一支,广东大埔雍睦堂一支陈氏家谱字派 陈氏家谱字派 1、……尧、舜、禹、汤、文,景、思、举、太、君。德、源、承、永、存,洪、汝、一、继、宗。祥、和、日、曦、泰,兴、朝、茂、成、章。君、恩、还、宠、锡,福、履、永、家、昌。文...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是...
都没错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宋纪·宋纪三原文_翻译及赏析
高辛、尧、舜、禹、汤、文、武、汉高祖皆因其故庙。又别建汉世祖庙于南阳,唐太宗庙于醴泉;世祖以邓禹、吴汉、贾复、耿弇配,太宗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配,并画像庙壁。 丁酉,命王仁赡权知荆南军府事。先是帝命典军列校遥领湘南诸郡,不俞岁,果得其地。辛丑,复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口中的“尧舜禹汤…”等等分别指谁?_百度知 ...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周召”指“周文王,周召公”。(都是帝王) 孔孟董韩周程张朱:“周”指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朱”指“朱熹”南宋理学思想家。(都是思想家)。 补充: “文武周召”指“周文王,周武王, 周公旦 ,周召公”。商周时期的政治家。 “周程张朱”指“周敦颐,程颢程...

国学宝典《墨子》:节用下原文注释
上稽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而政逆之(24);下稽之桀、纣、幽、厉之事,犹合节也。若以此观,则厚葬久丧,其非圣王之道也。” 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哉(25)?”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26)。”昔者越之东,...

尧舜禹汤是什么意思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汤,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华夏...

尧舜禹是谁,尧舜禹分别是哪里人士?
《史记》说他名文命。《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华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尧舜禹汤尧舜禹谁的功劳最大尧 才德: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

金堂县13157639589: 尧舜禹汤文武是指哪些人 -
亢浦妈富: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汤,商朝的建立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 文氏系承姬氏 家世背景光彩 武氏系承姬武

金堂县13157639589: 《红楼梦》第二回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韩、周、程、朱、张、朱”分别指的是? -
亢浦妈富: 希望对你有帮助:尧帝 舜帝 大禹 商汤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姬旦 召公姬奭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韩愈 周敦颐 程颢程颐 朱熹 张载

金堂县13157639589: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 -
亢浦妈富: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

金堂县13157639589: 红楼梦 第二回 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这些人分别指谁?? -
亢浦妈富: 尧、舜、禹不用说吧?太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三位贤王圣主,汤是商朝开国国君.文、武是周朝的开国国君(周文王是在武王伐纣后追封的)周、召是指周公旦(有名的周公,因食邑在周地而得名)、姬?(这字手机上弄不出来,因食邑在召,故称召公),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辅助武王伐纣,三分商地,是周初著名政治家. 孔孟不需要说吧?董、韩分指董仲舒、韩愈;周、程指周郭颐和他的两个弟子程(景页)、程(臣责),此三人研究自古以来的封建礼学,他们的成果史称“洛学”;张指张载,他也是研究封建礼学的,并于关中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

金堂县13157639589: 尧、舜、禹、汤、文、武、 -
亢浦妈富: yao、shun、yu、tang、wen、wu 是古代的几个帝王

金堂县13157639589: 从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这些儒家思想不同理论形态发展变化的轨迹,谈谈一个时代主流 -
亢浦妈富:[答案] 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 本文将儒家经学分为原典儒学、汉魏经学、宋明经学、清代经学四个阶段,各时代的经典诠释与... 流弊,因而提出“道统”说,即认为自家哲学接续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统”.理学的主要代...

金堂县13157639589: 天地人君亲师指的是什么? -
亢浦妈富:[答案] 天地:天有日月,地生万物. 人:存活是天地之中. 君:从人类初祖伏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等有道明君. 亲:人的父母. 师:指出心灵不生不灭根源的真老师,如:伏羲、炎黄、周公、孔子等.

金堂县13157639589: 呜呼!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其盛德大业见于行事,而后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已论著之 -
亢浦妈富: 翻译: 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是后世各帝王所选取效法的.他们的美好德行,伟大功业都显现在所作所为上,并且后世之人想要知晓的事迹,孔子都已经论述记载.那些事迹久远模糊不必为后人所知晓,不太贤明,不妨害他人,可以称为君子的人,孔子都没有记载.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知晓取舍的智慧,都像这样啊!

金堂县13157639589: 我国的八大圣人是那八大圣人? -
亢浦妈富: 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

金堂县13157639589: 形赏忠厚之至论 -
亢浦妈富: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3...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