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死前说的:“君子死,而冠不免。”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贰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死而冠不免”是什么意思呢?~

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
士可杀,不可辱,冠是他身份的象征,也代表他的信仰,典型的为信仰而死。
譬如有句话叫“刑不上大夫”,孔子作出过经典阐释: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

意思是:君子即使死去,也不会使自己的衣冠变得凌乱。

这句话是子路临死前说的。

公元前481年,卫灵公时,有一美丽妖冶的南子夫人,很是放荡与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蒯聩有染,后来卫灵公知道此事,蒯聩怕被诛杀便逃亡在外。 

灵公死后,大臣欲立公子郢为君。公子郢推让,认为太子的长子姬辄还在,而且已经成人,按照法制应立其为国君。于是姬蒯聩的儿子姬辄便即位,这便是卫出公。

逃在外的蒯聩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老子还在儿子就当王了,于是在外十二年蒯聩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李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也就是把自己的儿子赶下了台夺回王位。 

此时的子路正在孔悝的采邑中当总管,听说了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城门将要关闭,子羔告诉子路:”大局已定,出公已逃跑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你快快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

子路曰:“靠别人的恩惠活下来的人不应当逃避灾难。”

子羔见劝不动他只好离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访蒯聩,蒯聩与孔悝登于高台议事。子路曰:“您怎么能够任用孔悝这样的人,请允许我杀了他。”

蒯聩不听。于是子路欲火烧高台。蒯聩恐惧,于是命石乞、壶黶两人打杀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即使死去,也不会使自己的衣冠凌乱。”

于是结缨而死。

扩展资料:

这段话记载在《仲尼弟子列传》之中,

孔子有三千弟子却只有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贤人里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也是屈指可数,先来看看他的大弟子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字子路也称作季路。 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格耿直勇猛,为人爽直、粗莽。跟随孔子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来跟随孔子游学于列国。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尼弟子列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由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

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古代士的身份象征,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看下面文章有助于理解:)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由于古人束发受冠,冠必高耸,有峨冠之称。这两种冠都是前低后高:乌纱帽前半部分隆起似山,后半部分高耸似峰,如山外有山;又如步步登高的阶梯,为官如登山,不要梦想通过跑官要官飞黄腾达,而要鞠躬尽瘁,凭借实实在在的政绩一级级地晋升。进贤冠中部隆起似山,上有一道道的梁(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左右和后部有高檐,如起伏的山峦将这座山拥在怀中,给人虚怀若谷之感。进贤冠的本意,就是前面是自己,后面是下一代,希望后生超过自己,天天戴进贤冠,就想到要爱护人才,培养人才,为国举贤,一点嫉妒心都没有,用意深远!可见,汉冠如山之巍巍。

山的性格是稳重的。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山具备仁的性格,稳重,刚毅,大度,恒久,安详,胸怀博大,宽厚仁爱,对誉不喜,对侮不怒,身高不言高,体厚不称厚,受到了儒家的崇拜。“仁”,从字形来看,就是“人、天、地”,即人要如山一样,立于天地间。儒家对圣人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的最高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临终前还歌唱:“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儒家号召人们走“修身、齐家、治平、平天下”的人生道路。一个小孩,当他成年之时,要行“冠礼”,表示能肩负成人的责任。按照“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筛选机制,任何人,即使出身寒门,只要胸怀经邦济世之志,经过刻苦学习与人格完善,就能够通过科举跻身世大夫行列。取得高官厚禄不意味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而是为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他,也就完成了由“布民”到“衣冠”的人生历程。

为官当如山,作为士大夫阶层标志的汉冠,也就自然体现出了山的性格和仁的要义。乌纱帽的后部插有两脚,很容易上下摆动。这种特别装束是为了保证戴者走起路来端正庄重,不能稍稍低头,以免有失为官的尊严,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乌纱帽的两脚,给人一种平等的感受,为官就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推而广之,我们的国家叫中国,中华,汉民族的发祥地叫中原,中土、中州,我们的信条叫中庸之道,似乎都能从这乌纱帽的两脚找到答案。进贤冠两侧有圆孔,戴时,用一根玉笄穿过圆孔,与冠中的发髻拴结在一起,玉笄两头垂挂的丝缨又能系于颔下。所以冠虽高耸,但戴起来如山一样稳重。重要官员进贤冠上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型,左右用细藤织成二片形如蝉翼,并涂有金银饰,冠前附金蝉,冠侧插貂尾,金取其刚,蝉取其高洁。冠顶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为“立笔”。

还记得子路之死吗?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意思是:君子即使死了也要保持衣冠整洁。


孔子得意门生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最后下场如何?
而石乞等人却不是温雅君子,趁机向子路发动攻击。子路临死前说: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在系好帽缨的过程中,子路被人砍成肉酱。大子(蒯聩)指闻之,惧,下石乞、盂□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孔子听说...

子路在孔子的一生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身遭重创,头上的冠缨被对方将领击断的时候,还说了句“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整理冠缨。子路这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实践了孔子关于君子、礼仪的说教啊! 孔子病重,子路领着弟子为他祈祷。孔子口头上没有表扬他,但内心是赞赏的。因为,孔子承认,自己也祈祷了。邂逅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规劝子路...

《子路之死》和《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讲述的历史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蒯聩见只有子路一人来,就派两个武士去杀他。经过一番搏斗,子路中剑倒地,帽子也被打翻在地。子路挣扎着捡起帽子,戴上并扶正,说:“君子不能无冠而死。”说完平静死去。《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孔子在鲁国曾做过类似于宰相的高官。在他的治理下,鲁国民风大改,甚至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

论语中说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当君子?
(《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

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怎么死的
蒯聩一怒之下, 命令 石乞用长戈打落了子路的帽子。子路说:“君子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衣冠整齐。”说完他就拾起掉落的帽子,重新穿戴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蒯聩身边的武士一拥而上,把子路砍成了肉泥。子路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周敬王40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当时孔子正好...

子路问君子。。
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魇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

国学宝典《左传》:哀公十五年
有使者从门里出来,子路就乘机进去,说:“太子哪里用得着孔悝作帮手?即使杀了他,一定有人接替他。”而且说:“太子没有勇气,如果放火烧台,烧到一半,必然会释放孔叔。”太子听到了,很害怕,让石乞、盂黡下台和子路搏斗,用戈击中子路,把帽带也斩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也不能除掉。”于是子路结好帽带子就...

电影孔子观后感
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

孔子的大弟子路是怎么死的?
他紧守孔子口中的仁义道德,恪守于礼,是个真性情的男子。子路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周敬王40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当时孔子正好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先是听说了卫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就知道子路难逃一死,最终子路真的死在了敌人的刀光剑影下,好像最后还被剁成了肉泥。

求子诲子路的翻译
在城门口正好碰到孔门另一个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羔,子羔说,师哥,出公已经逃了,你回去不是白送死吗?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结果寡不敌众,被人剁为肉泥。临死之前,他的帽缨被击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把缨系好,从容就死。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马上说:“...

连平县17061005823: 子路死前说的:“君子死,而冠不免.”是什么意思? -
初哈千金: 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 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种为进贤冠(梁冠).解释就是:“我要死了,也要把头巾整理好. ”

连平县17061005823: 《孔子》里子路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 -
初哈千金:[答案] 君子死,冠不免 采纳哦

连平县17061005823: 历史上子路是怎么死的?听说是死于帽子还有内讧?我有点乱了~ -
初哈千金:[答案] 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连平县17061005823: 左传中关于子路的死 -
初哈千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

连平县17061005823: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路分别是怎么死的?无 -
初哈千金:[答案]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

连平县17061005823: 孔子出名的众位弟子是怎么死的? -
初哈千金:[答案] 颜回:(前521~前481年)因病死而死,春秋末鲁国人 子路 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颜渊伤寒而死 端木赐,字子贡,是...

连平县17061005823: 孔子的徒弟,子路是怎么死的? -
初哈千金: 子路死于卫国家内乱,当时子路在城外,发生内乱后没有逃离卫国,君子忠人所事,子路为就出孔俚,与蒯聩二武士战斗,打斗中被打落了冠缨,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武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将子路砍为肉酱 附:子路武艺高强,死的时候已近60高龄. 附:孔子听说子路的死讯后,大哭道:天祝我,天祝我(祝是诅咒的意思)

连平县17061005823: 若是谓死而又死的是的意思 -
初哈千金: 结缨而死是从容就义的意思.结缨 :系好帽缨.出处:《左传·哀公十五年》:“ 子路 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译文:子路说:“作为君子就是死了也要把帽子戴好”,于是系好帽缨,从容而死.

连平县17061005823: 论语中子路的结局 -
初哈千金: 子路的结局很是凄惨,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开始走入仕途,他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现如今看来,子路进入仕途,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没有进入仕途的话,子路根本不会被剁成肉酱.以子路的性格,走入仕途绝不...

连平县17061005823: 结缨指的是慷慨献身,为维护自身尊严而死吗?
初哈千金: 指的是慷慨献身,为维护自身尊严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孔子的学生子... 子路的观念与当时的士人一致,认为“君子死,不免冠”,也就是说身为君子一旦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