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资治通鉴(40)西汉初年和亲匈奴,司马光批评:疏阔不切实际

作者&投稿:狄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01 司马光批刘敬,和亲疏阔不切实际

和亲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最熟悉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昭君出塞。可是为什么和亲就能缓和民族矛盾呢?结个亲家难道就真的打不起来了吗?

西汉开国时候也有一次和亲,当时匈奴单于冒顿几次袭扰汉朝北方边境,刘邦很郁闷,这是刘敬就给他出主意说,不如把鲁元公主嫁过去。冒顿这个人杀父当上单于,固然无法用仁义说服他,可一旦公主嫁过去,他就是刘邦的子婿。而且以后生了孩子,当上单于,刘邦就是匈奴单于的外公,也就打不起来了。

刘敬的解释中放入了伦理中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看似可以解释和亲的意义。但这种说法在《资治通鉴》中被司马光喷了。

司马光的观点中,刘敬以道德的尊卑来约束本就不讲道义的蛮夷,和秀才遇上兵没有区别。认为刘敬的说法是疏阔不切实际的。

02 和亲是握手,而不是为了当你爸爸

的确,这种看似深思熟虑,深入敌后埋下一颗种子的说法的确无法令人完全信服。“我把女儿嫁给你,是想当你爸爸”,可换个视角,“我有心娶你女儿,我这么不讲道义的人,你都未必是我爸爸。何况我不想娶你女儿的情况下,你和你女儿打包在一起就是一坨屎。”

所以,与其说和亲是为了当你爸爸,为了当外族下一代首领的外公,倒不如说和亲是握手是自己先伸出了那只手,退了一步,而对方也心照不宣的接受了。

这就跟现实中一样。你我双方不对付,有点事就掐起架来。但长时间的打下去也未必能分出了输赢,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既然如此,莫不如我先伸出一只手,给足你面子,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恩仇真的能泯吗?不能,但至少短期内不会针尖对麦芒了。

03 当你爸爸只是说辞,刘敬不是不知道

再看刘敬,是否真的不知道“当你爸爸”的说法不切实际。其实不见得。

《资治通鉴》中一共写了他四件事。

1.建议刘邦建都关中,获得张良力荐,刘备首肯。赐号奉春君,赐姓刘(原名:娄敬);

2.奉命探查匈奴情况,识破其诱敌深入的计谋,阻止刘邦攻打。起初被刘邦以扰乱军心入狱,后来刘邦知道他说的对,就给放了,并且封为建信侯;

3.本篇提到的和亲政策;

4.建议迁六国宗室于关中,一方面扩充都城守备,另一方面削弱六国贵族势力。

以这样一个洞悉事情发展的策士形象来说,我们可以推断,刘敬未必真的认为和亲的意义在于以伦理尊卑压制匈奴。

那他为啥那么说呢?也很简单,这不过是劝服刘邦的委婉说辞。不然难道直接让他对自己的老大说:“别打了,咱们打匈奴也没啥好处,还不一定打的赢,不如把你女儿送过去,示弱一下,他要是接受了,对谁都好。”

呵呵,谁要是敢这么说,怕不是立马拉出去杖毙。

04 话怎么说很重要,老板该骗还得骗(张良)

其实,怎么说话真的挺重要的。

补一段张良劝说刘邦论功行赏、不偏不私的办法。

有一次刘邦和张良同道,碰上几个在沙地上蹲在一起私语的将士,刘邦就问他们在说什么。这一问可就给了张良发挥的空间。

张良说他们在计划谋反,因为功劳分配不均,刘邦的分封更偏向自己的故交、亲友、关系好的人。所以这些一起打天下却还没被分封的人就在议论,天下土地就那么多,会不会没有自己的;自己以前的一点过错会不会被揪出来放大。因此要谋反。

刚上位的皇帝最怕人谋反,张良刚好戳到他的软肋。等把刘邦说的焦虑了,张良再献上计谋。让刘邦赶紧分封了有功劳但也得罪过他的人。

果然,这个人被封过后,将士们心里都稳定了,认为“他都被封了,自己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所以说,张良这招挺妙的。沙地上的人真的在谋反吗?张良怎么能知道。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改变了刘邦的偏私,也化解了的确存在的谋反的可能性。

回到话怎么说的问题。如果张良直接对刘邦说:“你这样不对,你怎么能只偏向自己家人呢,这么目光短浅怎么守得住天下!”又会怎样。

所以,有时候老板也是该骗得骗,当然,像张良这样的也是非常了解刘邦。不然他一说完沙地上的人在计划造反,刘邦上去就让人把那几个杀了,张良这出戏还怎么演。

青年视角读历史,希望我们都能从历史里获得成长的力量。


读点资治通鉴(40)西汉初年和亲匈奴,司马光批评:疏阔不切实际
刘敬的解释中放入了伦理中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看似可以解释和亲的意义。但这种说法在《资治通鉴》中被司马光喷了。司马光的观点中,刘敬以道德的尊卑来约束本就不讲道义的蛮夷,和秀才遇上兵没有区别。认为刘敬的说法是疏阔不切实际的。02 和亲是握手,而不是为了当你爸爸 的确,这种看似深思熟虑,深...

资治通鉴(40):周纪(卷三)连横启动 张仪弄楚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遣使至楚国,愿用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以东)以外的土地来交换楚国的黔中(今湖南怀化市黔城)。楚怀王答复道:“寡人不愿以地相易,情愿献上黔中之地来换曾欺骗寡人的张仪。”张仪听说这楚怀王不愿以地易地,却愿以地换他本人,就主动向秦王请行。此时的秦惠...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是什么?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钜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柏杨版《资治通鉴》共有多少册?以及每册书名?
柏杨版资治通鉴共72册 01册 战国时代02册 吞并六国 03册 楚汉相争04册 匈奴崛起 05册 黄老之治06册 对外扩张 07册 宫廷斗争08册 万里征战 09册 昏君辈出10册 王莽篡夺 11册 全国混战12册 马援之死 13册 燕然勒石14册 跋扈将军 15册 黄巾民变16册 东汉瓦解 17册 赤壁之战18册 三国鼎立 19册...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翻译
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中的金句大全,成功者必读!(联系收藏)
--《资治通鉴·梁纪》【译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40 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资治通鉴·汉纪》【译文】明智的人在灾祸没有现出苗头的时候就给以防范,聪明的人对于将要发生的危害预先进行估计。41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资治通鉴·汉纪》【译文】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天下,天下一定...

资治通鉴的常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

资治通鉴50句名言
资治通鉴中50句名言如下:1、克敌之要,在乎将指梁悄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2、贵易交,富易妻。3、民少官多,十羊九牧。4、前车覆,后车诫。5、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6、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

简述题 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怎样?
其署置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任自简择,署讫闻奏”(《资治通鉴》卷218),“任自简择”官属和郡县官虽是战争期间赋予地方节度使的临时权力,但实质上这种权力在战后仍得到相当程度的保留。藩镇节帅不但可以辟署幕僚,也可以通过差遣的形式任命管下州县的官吏,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16《潞磁等四州...

《资治通鉴》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全书按朝分为16纪,包括《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

蓬江区13717252250: 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怎么看待"和亲政策"?
邵温曲匹: 因为西汉初期经济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养生息.此时的西汉没有实力对付逐渐强大的匈奴,所以采取和亲政策从历史意义来看,和亲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对于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考虑,第一和亲确实牺牲了个人尤其是女人的幸福. 第二历史上和亲都是中原将自己的儿女嫁到边疆,而边疆主动将女子嫁到中原的寥寥无几. 第三从极端考虑,也践踏了男人和政府的尊严,连女人都保护不好. 不过自始至终中原和少数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虽然曾起过不少战争,但终归是内部争斗,和亲政策在平息战乱、促进和平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个人幸福和民族利益的抉择下,民族利益还是高于一切的.

蓬江区13717252250: 西汉与匈奴和亲的原因和意义? -
邵温曲匹: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蓬江区13717252250: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汉武帝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邵温曲匹: 汉朝历经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相当的充沛.汉初经历秦末大乱楚汉相争,人口锐减,国力贫弱,根本没能力跟强大的匈奴一决高低.面对匈奴的骚扰采取和亲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汉武帝雄才大略,从继位开始就一心想一洗几代人的耻辱.而整个汉朝也是盼望与匈奴一战,一洗雪耻呀.

蓬江区13717252250: 辩证评价汉朝时的和亲政策 -
邵温曲匹: 汉朝同匈奴的和亲,主要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它不能与匈汉两族人民之间的通婚关系混为一谈.汉匈和亲,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建立在当时双方统治阶级的利害关系之上,因此西汉...

蓬江区13717252250: 西汉初期,为什么要选择与匈奴和亲 -
邵温曲匹: 1、汉朝军事实力跟匈奴对比没有优势.2.汉朝的国策是修生养息,不愿意打仗,舍小求大,一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民生.3、匈奴也没那么想打,他们主要还是需要汉朝的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对他们很重要,真把汉朝逼急了,他们自己也很难受,不打就能有人送,难道不开心?

蓬江区13717252250: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汉武帝时怎样获得胜利的?
邵温曲匹: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

蓬江区13717252250: 西汉初年“和亲”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急!马上回答! -
邵温曲匹:[答案] 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因为汉国力弱 无法与匈奴对抗 便采取和亲政策 这是在汉弱匈强的情况下发生的 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发动大规模对匈战役 极大打击了匈奴政权 而后匈奴分裂为三部 漠南匈奴归顺汉朝 而后呼韩邪单于上书求亲 便有了昭君出塞 这是...

蓬江区13717252250: 指出西汉初年与汉武帝时期同匈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
邵温曲匹: 由原来的以“和亲”方式讲和的被动防御姿态转变为以进攻为主的主动姿态.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汉的综合国力的上升. 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失利,在陈平解决了白马之围的厄运后,汉朝国力微弱,且没有骑兵,无...

蓬江区13717252250: 我国历史上有几次和亲?有哪些意义? -
邵温曲匹: 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