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朝李维第一大姓?

作者&投稿:鄹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维国戏姓~

因为唐朝是李氏家族建立起来的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越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第一个来源:源于嬴姓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第二个来源:他族改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为“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2)壮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3)瑶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4)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5)畲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6)犹太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氏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河南开封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定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朝,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五百余户,约四千余人。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7)蒙古族
源于陈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氏。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朝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
赐予回族的李氏,不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贞。
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在中国历史上,李氏称帝称王者多达五十八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第四个来源:虎图腾说
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五个来源:老姓说
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为国姓。
首先是因为这个,其次是因为当初李世民为了让他的帝位名正言顺说李耳(也就是老子)是他的祖先。所以为了尊敬他李姓才为国姓,而且唐代的时候道教盛行也是因为第二个原因、
唐朝的开国元勋度被赐姓为李,之后姓李的王孙贵族就越来越多。

广东十大姓氏

一个姓陈的
陈姓在潮汕占人口的10%以上,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则超过10%。地区占比仅为7%左右,甚至更低)。
两姓李
李姓是茂名第一姓,占比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不如陈姓),也是鹤山怀集第一姓、梅县、五华等地。区域整体占比仅为6%,全省应为7.5%左右。
三姓黄
黄姓在很多地方是第三常见的姓氏,但在台山等地比例非常高,全省应该在6%到7%之间。
四姓
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不高,只有2%到5%之间(比如中山只有2%-3%,高州则高于5%。据说是开平前两位姓氏)。在潮汕地区,张姓占4%-5%。张姓是粤北、东北客家地区的五姓(陈立、张六皇)之一,在大埔、角岭等地占5%。部分地区上述比例在7%以上,张姓在全省约占4.5%,位居第四。
五梁姓
梁姓是纯粤语地区排名前四的姓氏(陈立梁黄),尤其是肇庆和云浮地区的超级姓氏(要注意这里是粤语的发源地),至少两个县的第一姓,以及其他一些。每个县都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有的县甚至10%!此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是最常见的姓氏,超过10%,而广东地区的茂名梁姓一般在4%到6%之间。即使是在雷州方言地区,湛江梁姓也是,但由于潮汕、客家地区梁姓比例较低(一般只有1%),省内比例只能是张姓之后,大约4 %-4.5%。
六姓林
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他们在东部多,在东部少。林姓在潮汕地区居第二,达到8%左右,其他地方相对较少,一般不到3%(新会和部分县城超过5%)。 ),就全省而言,总人口与梁省相近但略小。
七姓刘
刘姓是客家地区的五姓之一。兴宁、南雄等地的人数极其庞大,超过6%。不在广州粤语区前五名。第二大姓氏(陈姓最本地化),在高州等一些粤语地区也有不错的表现,但由于珠三角、粤语地区和潮汕地区比例较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很多。
八姓吴
吴姓是南方常见的姓氏。在广东话、客家话、潮汕话等地,一般比例都在3%以上。它甚至在中山排名前三。不过,因为4%以上的“超级仓”并不多,数量上还不如刘某。许多。这是第四至第八最常见姓氏的排名。
九阳姓,
杨姓在全省各地的比重普遍在1.5%以上,而潮汕、客家则在2%~3%以上,电白(6%第三大姓)、翁源。超过 2%。
十罗姓
在粤语和客家地区,罗姓一般有1.5%以上甚至3%以上的表现(有些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人口的2.%。

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而古代是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就说自己是大姓。

主要原因有:
1、皇帝姓李,李姓就是国姓,最为显赫。
2、李姓自古就是大姓,从汉朝到唐朝,王、张、李、刘等姓人口均特别多。
3、为了现实需要,刻意提高李姓地位,打压其他传统的世家大族。

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旧士族势力,加强了皇权。


为什么在唐朝李维第一大姓?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为国姓。首先是因为这个,其次是因为当初李世民为了让他的帝位名正言顺说李耳(也就是老子)是他的祖先。所以为了尊敬他李姓才为国姓,而且唐代的时候道教盛行也是因为第二个原因、唐朝的开国元勋度被赐姓为李,之后姓李的王孙贵族就越来越多。

李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维国戏姓
因为唐朝是李氏家族建立起来的

唐朝的太子叫李玙?
一、这个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太子李亨,他是唐玄宗龙基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命运是比较坎坷的,在李亨分完后不久,李隆基就立了次子为太子。所以这个楚军的位置还是在待定的。二、李玙的原型是李恒王子。据《新唐书》记载,李恒原名李玉生,又名李玙,是玄宗李隆基的三子。虽然贵为皇帝,但李恒的命运却十分...

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唐朝粮食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政策上,将粮食安全提高到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唐人认识到,李唐王朝很早就认识到了粮食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同时也是一种商品,也要遵循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动的一般规律。但同时粮食又是一种与国家安全军队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可以说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

李姓人人才辈出都有谁
李忱是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李孝恭是唐初宗室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开国元勋。李泌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宰相。李适之是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李晟是中唐将领,勇烈有才,善...

李世民的后代分布在哪里
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上官巷历史
上官姓是一个古老的单源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未列人前三百位。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第 四百一十一位。历史上,该族多以天水和延陵为郡望。 秦国灭掉六国后,楚国公族大姓多迁徙到了关中,上官氏则迁到了陇西上圭,并成为当地的望族。 唐朝时期,上官氏已出现在了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有所建树。 末...

描写和平和幸福的诗句
(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

唐代李氏王朝的后人现在主要聚集哪个地带
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在家谱中亦有记载,是作为最终的辈分名单出现的。李维化是第71世,由此算来,李建峰应当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孙。从家谱上的记录看,这套家谱在清朝和民国都曾经重修过。但从民国以后,家谱就没有重修过,时间长了,由于纸质问题,...

《长安十二时辰》里李屿的原型是哪位唐朝皇子?
李屿的原型就是唐朝皇子李亨,他可是一位多灾多难的皇子,在做了皇帝之后非常勤恳,虽然在历史上不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却是非常勤恳的皇帝。不过没当几年皇帝就得了重病,最后和父亲一起离世的。李亨的亲生母亲是李隆基的小妾,当时非常受李隆基的宠爱,在李亨母亲怀着他的时候正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敦化市19378818735: 为什么李姓为唐朝的第一大姓 -
当涂侦青维: 首先是因为这个 其次是因为当初李世民为了让他的帝位名正言顺 说李耳(也就是老子)是他的祖先 所以为了尊敬他 李姓才为国姓 而且唐代的时候 道教盛行也是因为第二个原因、

敦化市19378818735: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原因是李为国姓(判断对错) -
当涂侦青维: 对√,开国皇帝姓李,李唐王朝嘛!原本李姓也算是一个大姓,但也只有皇帝姓了李才能水涨船高,成为第一大姓,成为王公贵族,经营着李姓这一个世家族群.以上是我的见解.

敦化市19378818735: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为国姓是对还是错 -
当涂侦青维: 对,是因为李姓是大唐皇族姓氏

敦化市19378818735: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李”为国姓,是对还是错 -
当涂侦青维: 是对的.

敦化市19378818735: 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李姓 是国信吗?判断对错. -
当涂侦青维: 唐朝的开国元勋度被赐姓为李,之后姓李的王孙贵族就越来越多.这应该是国姓.

敦化市19378818735: 中国为什么最多人姓李?关唐朝事吗? -
当涂侦青维: 中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族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国【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因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是和唐朝有关的.

敦化市19378818735: 李姓是唐朝的第一大姓,是国姓. -
当涂侦青维: 1、源于嬴姓和姚姓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

敦化市19378818735: 为什么"李"是中国的第一大姓 -
当涂侦青维: 人数最多,尤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唐朝)

敦化市19378818735: 为什么李姓人最多 -
当涂侦青维: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麽,李姓源於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

敦化市19378818735: 现在第一大姓为什么是李姓
当涂侦青维: 从唐朝开始就是“李”姓, 至于为什么《百家姓》上的顺序是“赵钱孙李”, 最重要的原因是《百家姓》是宋朝编的, “钱孙”也许是当时的大地主或有权钱的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