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辞世前究竟为什么事情忧心忡忡,这件事最后发生了吗?

作者&投稿:道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公元前645年,齐国名相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去探望。看着这位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管仲强撑病体说:“大王,我时日无多了,但有一件事,实在放心不下啊。”

齐桓公拉着管仲的手,泪如雨下,说:“仲父,你还有什么需要嘱咐寡人的吗?”

原来,是有几个齐桓公的宠臣,让管仲预感非常不妙。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意思是希望您远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四个人。

补充一点,齐桓公一直对管仲极为信任,甚至尊称其为“仲父”。好比是老板外聘管仲做总经理,不称其“管总”,而是亲切地叫他“仲叔”。


桓公不解,说:“我觉得易牙很忠诚。为了让寡人吃上肉羹,他连儿子都杀掉了,把君主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要,这样的忠心,还有啥可怀疑的?”

管仲说:“世上最无法割舍的,便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虎毒尚不食子,如果一个人能够狠毒到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会眨眼的程度,那当他出于利益需要对君王下手的话,哪里还会讲情面呢?”

原来易牙是齐桓公的御厨。有一次桓公半开玩笑地调侃:“寡人吃遍天下山珍海味,唯独没吃过人肉,颇为遗憾。”易牙闻听,立刻把自己儿子杀了,为齐桓公做了一碗肉羹。齐桓公很感动,认为他爱主公胜过爱骨肉。

桓公又问:“竖刁应该不至于有问题吧?他为了侍奉寡人,都自宫了,难道这也很可疑吗?”

管仲回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当爱惜。如果一个人能够狠心自残,说明他连上天和父母的馈赠都不懂得珍惜,对君王动手有能有什么顾忌呢?”


桓公继续问:“常之巫法术高强,能卜生死,祛灾驱邪,还经常为寡人治病,莫非他也是小人?”

管仲叹气道:“生死有命,富贵于天。病理有其规律,即便祛除病痛,也应遵守医道,如果您迷信巫术,日久天长,他一定会因此撒下弥天大谎,胡作非为。”

桓公依然不甘心:“卫公子启方侍奉寡人十五年了,就连父亲去世都没请假奔丧,如此敬业,还能对寡人不忠诚吗?”

管仲说:“孝敬父母,既是人伦,也是天道。一个人连父亲去世都不去奔丧,只能说明他不懂人伦天理,连做人都不会!您说他爱国君胜过爱父亲,鬼才信!”

齐桓公信任管仲,对他言听计从,所以管仲去世不久,桓公便忍痛把这四个人全部赶走了。可没有过多久,


齐桓公就开始吃不香,睡不着,上朝也没精打采,没有这几个小人在身边拍马屁的日子,还真不好过。时间一长,齐桓公受不了了,他开始动摇了:“也许是仲父看人看走眼了吧?”于是“皆复召而反”,又把这四个小人召了回来。

第二年,桓公病重。常之巫竟然出宫宣布:“大王将于某月某日去世。”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情,消息一出,齐国立刻乱套了。

于是易牙、竖刁、卫启方借机起兵作乱,杀群吏,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出逃至宋国。易牙等人将宫门关闭,并筑起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出。桓公躺在病榻上,想喝口水,喊叫半天,都没人理他。

不出几日,齐桓公的其他儿子们纷纷起兵,争夺王位。卫启方一看齐桓公活不了几天了,知道齐桓公一死,自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立刻率四十个社(二十五户为一社,即一千户)的户口逃回了卫国。


而此时的齐桓公,只能后悔不听管仲当年的劝谏:“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齐桓公闻知齐国大乱,流着泪哀叹道:“寡人后悔当初没有听从仲父的劝谏,才有今日的大祸,仲父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

然后更加悲惨的事情发生了,齐桓公竟然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忙着争夺王位,没有一个出门料理他的后事,一代英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竟然以这样令人惨不忍睹的状态收场。

造成齐桓公悲剧的原因只有一个:刚愎自用、不会识人!古人云:大奸似忠,通常奸臣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很善于伪装,非常有欺骗性。如果只注重表面现象,基本都会被蒙蔽。那么如何远离奸佞的祸害呢?那就必须时刻擦亮眼睛,并保持公正客观的“识人之明”:


1、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孝顺,定然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2、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能极其凶狠,那么他对别人也很难生出恻隐之心,如果不小心得罪了这种人,或者他因为利益关系起了歹心,他定会翻脸不认人,出手狠毒无比。

3、别人巴结你、奉承你、吹捧你,用金银财富拉拢你,并非因为你的能力有多强,人品有多好,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你人傻钱多、利令智昏、位高权大,他们有求于你,才会这样低眉顺目,一旦目的达到,只怕第一个陷害或抛弃你的人就是他们。


所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不可因他人给予自己的小利,而判断人品的好坏。对于人的品行,应该审慎观察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对待亲人和周围人的态度。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所要表达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古至今,这样的识人原则,不仅仅是人们选择朋友和婚恋对象的基本准则,更是处理人情世故,辨别大是大非的重要参照。管仲生前的忧虑,虽然没有能够挽救齐桓公,但这个故事却足以令后人警醒,并引以为戒。




管仲辞世前究竟为什么事情忧心忡忡,这件事最后发生了吗?
管仲说:“世上最无法割舍的,便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虎毒尚不食子,如果一个人能够狠毒到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会眨眼的程度,那当他出于利益需要对君王下手的话,哪里还会讲情面呢?”原来易牙是齐桓公的御厨。有一次桓公半开玩笑地调侃:“寡人吃遍天下山珍海味,唯独没吃过人肉...

诸葛亮一生主战,为何死前让费祎蒋琬两个鸽派结伴?
薛珝说这番话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辞世二十七年,两年后蜀汉也就灭亡了。所以民有菜色跟诸葛亮屡次兴兵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诸葛亮北伐又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耽误农业生产、不疲敝民生。 一向跟诸葛亮有些仇怨的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管仲进谏的故事200字 -
双疫美悦: 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交友的成语故事50字 -
双疫美悦: 杵臼之交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公沙穆的读书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后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但公沙穆家中穷困,于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春秋五霸的故事 -
双疫美悦: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战国时期管仲故事三百五十字 -
双疫美悦: 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管仲的评价很高,但孟子却是看不起管仲的,为什么会这 -
双疫美悦: 因为孟子主张的主要是治国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而未闻弑君也”等.管仲虽然是优秀的政治家,确是积极提倡军事和外交上强烈手段,属于主战方,所以孟子不赞同管仲的观点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管仲除了“桓公拜相”的故事,还有什么事迹? -
双疫美悦: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帮忙翻译司马迁的<<管鲍之交>> -
双疫美悦: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求一些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双疫美悦: 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鲍叔牙和管仲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 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鲍叔荐管仲 翻译 -
双疫美悦: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人才.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3736879294: 管仲是谁? -
双疫美悦: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