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让梨的孔融,长大为何因“不孝”被曹操处死呢?

作者&投稿:东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何反因“不孝”被曹操处死呢?~

谦让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美德,在我们小时候学到“谦让”时候,大多数时候都会提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小小年纪的孔融在父亲让他们兄弟几个拿梨子时候选了最小的一个。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但是孔融最后被杀掉的罪名却是“不孝”。因为孔融的一篇文章触及到曹操的利益了,甚至有点蛊惑人心的作用,于是被杀了。

首先,孔融并不是真的不孝。他小时候就能够知道谦让兄弟,必然是一个知礼仪的人,而且他的家族在当时也是簪缨世家。不管是父亲还是祖上都是有一定的文化造诣的人,如此出身的人更加重视孝道的。


其次,根据现在的历史资料记载,孔融绝对是一个有孝道的人。他的父亲死后,孔融大哭不止,连走路都需要人扶着才可以。如此来看,孔融感情外露,父亲的死亡给他很严重的打击。这些都是孝道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孔融当时能够当官除了家世、才华之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孝廉”才被选上当官的。如此一来,曹操以孔融“不孝”而杀了他就有点无理了。

其实从孔融做官的举孝廉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孝道是做官的一个考核条件。但是孔融认为当时这种举孝廉制度根本就是一种形式,原本应该重视的才华等等都不值一提。而一个人是否孝廉其实都是他人的评价,这样的孝廉很容易被掌握话语权的世家操纵。因此孔融写了文章反对这件事。这一点上面,他的做法与曹操这样的统治阶级的礼法相违背,因此,曹操才杀了孔融,还是以不孝的罪名。

孔融这个三国人物,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就连小朋友都听到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小时候家人肯定给我们讲过四岁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孔融让梨这个故事都已经被看烦了,特别是对小朋友们来说孔融虽然是古代人物,但他就像是邻居家的孩子一样,一直存在。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只听过四岁孔融让梨的故事,肯定没有去关心过孔融之后的人生,肯定也不知道孔融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后来长大后看了书才知道四岁的孔融在长大后,被曹操杀了,孔融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尊老爱幼,但是为什么曹操杀他的罪名里面有不孝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孔融务名。作为封建世家,孔融从小就被封建礼教束缚。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政绩,需要建立自己的名望。对于孔融这样的世家名门的人来说,他们从小到大就被封建礼教束缚,在他们的心里他们需要遵守的礼仪太多了,所以没有办法他们需要让自己更好,所以为了政绩他们可以做很多疯狂的事情,这些事情其实是我们不可理解的,但是放在当时其实也能够理解。

孔融的叛逆之心。孔融被封建礼教给束缚,但是他们这样的人也很叛逆,他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名教体系的虚伪一面,但他没有办法明年反抗,但是又接受不了,所以他做出了一系列惊人之举,以此来讽刺这样的束缚。

所以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一个人幼年和成年完全不一样。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图1 孔融让梨

这个孔融何许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种联系呢?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孙。他的家族也颇为显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孔融的父亲则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说来,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孔融少年时便已才华早露,名士李膺赞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图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以为孔融年轻,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来事情泄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而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不料,孔融争着认罪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却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吏没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就这样,孔氏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便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这又一次让我们产生疑惑,曹操为何会以“不孝”之名处死他?

图3 张俭狱中题字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根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当年孔融父亲死的时候,孔融哭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别人的搀扶才能行动。所以,孔融一直认为真孝之人,面对至亲的去世,一定会非常痛苦,以致于不能自已。而这个人在父亲的坟前,却丝毫没有憔悴的颜色,故而杀了他。

这恰巧说明孔融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进入官场,也是因为“孝廉”而闻名乡里。这时,我们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个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图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这个问题我们搁置一边,先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何孔融长大后会如此平庸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偏见”,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我们看看时人的评价就知道了,陈登说他“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更是称赞他“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生在三国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所推崇的都是些谋士、武将之类的人,如诸葛亮、关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个文学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可见他并不平庸,那我们为什么觉得他平庸呢?

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记住曹操,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而是乱世枭雄。文学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乱世则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我们看曹操就知道了,我们首先看到是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后才发现他还是一个诗人。这时候,我们会觉得锦上添花,对他的崇拜就会又多了几分。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来,我们就揭秘,曹操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图6 举孝廉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三岁能让梨的孔融,在长大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孔融身死但让梨的故事却成为人生巅峰 后面的曹操终于忍不了孔融的所作所为,他便下令让橙子收集孔融的证据,决定将他出事来达到言论统一的目的。因为孔融作为国家大臣对政策的制定是有一定的讨论权力的,但他一而在再而三的和国家政策相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统一的进程。后曹操于诽谤朝廷要言获罪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呢?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这个故事中,孔融尊老爱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是孔融长大之后却变得自私自利,与幼年时的他截然相反。据说当时孔融让梨是让给了他的哥哥,但是有一年孔融收留了一个杀人凶手,后来东窗事发,这个杀人凶手被官府查到了,而且官府认为孔融...

让梨的孔融,长大后都做过些什么?
但这些故事都缺乏可操作性,相比之下让梨有着年龄要求低,操作困难小,安全系数高等等优点,因此这个故事深受广大老师和家长们的喜爱。 因此同年时期,孔融让梨这四个字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但年龄稍大一点后,这个名字便从书中和课堂上消失了。 那个刚刚学会说话便懂得让梨的孔融,之后还做过些什么,长大以后又做出...

因为让梨名满天下的孔融,成年的他是什么形象?
而就在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孔融少时孝顺后来变卦的行为很讽刺,实际上孔融正是在抨击当时的扭曲价值观,可见其用心良苦。三、武断残忍 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就对孔融有了一层美好的滤镜,以为孔融一直是一位仁厚的人,实际上,长大做官的孔融,早已不像小时候那般天真可爱了,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

孔融四岁谦虚让梨,为何他长大后却品行败坏,完全颠覆了后人的三观?
孔融在一个方面做得好,但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好,他之所以被别人说品行败坏,主要是因为他不孝。我们对于孔融最大的印象也只是来源于孔融让梨,对于他长大做了什么事,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孔融长大了,虽然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聪明机灵,但是也许被别人夸奖的太多,他显得有些自以为是。比如孔融...

孔融四岁就懂让梨,长大之后为什么会因为不孝被杀死?
“孔融让梨”,这是大家小学时就学习过的故事。说的是孔融四岁时与家中兄弟在一起吃梨,其他人都拿个体大的梨子,唯独他拿了最小的一个。当父亲询问原因时,孔融回答道,“我年龄是最小的,所以应该拿最小的。”这是一个家喻户晓,也是如今小学生必学的一个故事。但是,...

那个小时候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什么样子?
孔融让梨是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故事,在故事的面我们可以看出谦让的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融让梨在4岁的时候就有谦虚的观念意识主要是深受传统文化礼教的熏陶,加上家庭教育的氛围养成的行为习惯。东西文化的差异。在西方部分学者的眼中,恐龙让梨的故事并不为他们所看好,...

为什么四岁让梨,孝亲的孔融,被曹操以"大不孝"斩于刀下?
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曾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教导我们从小要养成孝顺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小时候的孔融是我们孝顺的楷模。那么,孔融长大后为何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而被处死呢?孔融以少有异才,勤奋好学而闻名遐迩,可是成年后的孔融却变得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

孔融让梨的“孔融”长大了,是何许人也?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

三国中的北海孔融和让梨的孔融是一个人吗?
是的。关于孔融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四岁让梨这一举动。因为他小小年纪便懂得主动谦让,孔氏宗室族人为此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惊叹于孔融的早慧。而四岁就懂让梨的孔融长大之后亦是才情出众,且性情十分刚正不阿。东汉末年孔融受杨赐举荐成为司徒掾属,主要负责查办朝中官员是否存在贪赃枉法之行为...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轼母的故事?
惠刻爱全: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长大之后的孔融却因为弑杀母亲而被曹操杀了,这个原因不仅很是让人匪夷所思,毕竟一个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会丧失了本性...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是因为不孝而被曹操杀死的吗? -
惠刻爱全: 是的.因为孔融不让梨给曹操.开个玩笑,因为曹操每次出征,孔融总在后方捣乱,曹操忍无可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其实曹操也是用心良苦啊,孔融称是孔子的后人,孔子推行孝道,而曹操以不孝罪处死的孔融,由于是曹操下令处死的,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都不敢给孔融作传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轼母的故事? -
惠刻爱全: 孔融当时是北海相,走在路上他看到一个人在坟边哭,走进才知道是这个人的爹刚去世,直到这个事情,孔融居然把这个人杀了,理由是孔融觉得他哭的不够撕心裂肺,不够伤心.看官的人看到之后以为他是个很孝顺的人,其实真实原因并不是这样子.孔融曾经这么说过自己爹娘: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原文是这样说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孔融还说过闹饥荒的时候,如果东西不好吃才拿给别人吃.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弑母是否真实,孔融说父母是容器原话
惠刻爱全: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是我们小的时候都曾听过的.孔融是东... 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死刑!所以我们说的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

四川省18836302572: 让梨的那个孔融真的是一个不忠不孝之徒吗 -
惠刻爱全: 当然不是,只是孔融为人恃才傲物,不识时务,屡屡讽刺曹操,曹操忍无可忍之下将其杀掉,给他扣上不忠不孝的罪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杀了啊?说简单点... -
惠刻爱全: 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之类的话. 但主要是因为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

四川省18836302572: 《美国人为何反对“孔融让梨”?》所说: 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哪书有写 -
惠刻爱全: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惠刻爱全: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的道德教育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

四川省18836302572: 孔融让梨的具体故事 -
惠刻爱全: 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