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知行观是怎样

作者&投稿:雪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有关孔子的知行观~

孔子的知行观:“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
所谓知行观,是指社会个体协调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它的量化标准,是某一个体知识加社会行为所获得的物质生活实在物的多少。在帝国时代,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是与其知行观成正比的。
中国的孔子同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处于同一时代的思想家。孔子时代,社会处于频频战乱之中,古希腊的社会情形也是差不多的。在当时,某一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绝大部分是由其蒙昧的实践观、原始的实践能力所决定的。身强体健的勇士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在孔夫子之后,在中国,开创了一个社会个体追求知行观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格物致知”、“学而知之”,还是当时的“君子观”,都是扬弃蒙昧的实践观,试图将知性和行为相统一的理论形态。与此同时,在西方,在向知行观转型的古希腊思想家们中,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表现为人类智慧启蒙早期对人的知性,对真理,对存在,对“理念”的炽热的追求。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的大思想家们却是偏向于认知同行为的协调,即所谓“知行合一”,但这种协调与合一并不是落脚在知性之上,而是在行为的社会实用性或经世致用之上。古希腊的哲人可以赤身裸体地思索,一片赤诚地追求真理,但无论孔丘,还是老子、庄子,都不会这样,都显得儒雅得多。历史上,西方的哲人和思想家中有宁愿为毫无实用或经世致用意义的客观真理去死的例子,而中国则没有。

所谓知行观,是指社会个体协调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它的量化标准,是某一个体知识加社会行为所获得的物质生活实在物的多少。在帝国时代,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是与其知行观成正比的。
中国的孔子同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处于同一时代的思想家。孔子时代,社会处于频频战乱之中,古希腊的社会情形也是差不多的。在当时,某一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绝大部分是由其蒙昧的实践观、原始的实践能力所决定的。身强体健的勇士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在孔夫子之后,在中国,开创了一个社会个体追求知行观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格物致知”、“学而知之”,还是当时的“君子观”,都是扬弃蒙昧的实践观,试图将知性和行为相统一的理论形态。与此同时,在西方,在向知行观转型的古希腊思想家们中,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表现为人类智慧启蒙早期对人的知性,对真理,对存在,对“理念”的炽热的追求。在古老的东方,中国的大思想家们却是偏向于认知同行为的协调,即所谓“知行合一”,但这种协调与合一并不是落脚在知性之上,而是在行为的社会实用性或经世致用之上。古希腊的哲人可以赤身裸体地思索,一片赤诚地追求真理,但无论孔丘,还是老子、庄子,都不会这样,都显得儒雅得多。历史上,西方的哲人和思想家中有宁愿为毫无实用或经世致用意义的客观真理去死的例子,而中国则没有。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

一个字“仁”


“格物致知”的知行观是什么?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讲道德修养问题。要修做圣贤,就必然要涉及到知行观的问题,就要“格物致知”。朱熹在《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阙》中,对知行观作了全面的论述。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其意如下:(一)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格是“尽”的意思,...

朱熹的知行观和王阳明的知行观有什么区别?正确的知行观是怎样的?
然后表达出来你就会与众不同了,那绝对不可能。这样子的表达仅仅只是人类记忆功能的体现而已并不代表一定有内涵。。所以,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对朱熹思想探索上面的更深刻的理解和表达。正确的知行观王阳明说的更具体。。如果您要借鉴的话,还是从这里下手。

什么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解释如下:详细解释: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认为一切知识都产生于社会实践,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每个人的实践范围又是有限的,所以多数的知识是通过书本和受教育来的,但要真正掌握还必须结合本身的实践才行。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王阳明知行观怎样理解
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大学生学习脱离实践,不考虑学到的东西能否应用,怎样应用“学”却不“习”,与孔子的主张“学而时习之”背道而驰。通过了解孔子学习思想,大学生可以将知行结合,培养辩证的知行观。有助于大学生走出并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误区。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中都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

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

儒家学说为什么分成理学和心学?
因为理学和心学代表的思想体系不同。理学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心学是指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产生原因 1...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简写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公元前551年,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的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身边还有九个女孩和一个残疾的男孩围绕在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女身边。伴随着一声哭泣,一个脑袋带坑的婴儿降临了。而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最终成长为一个影响中国千秋万代的圣人。孔子的童年比较惨,出生不久爹就...

张栻详细资料大全
“这样可以使实践更广博而认知更精髓”,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栻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其知行...

王守仁与王夫子知行观的异同
三十三、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王守仁: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但混淆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界限,甚至...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的知行观是怎样 -
油茗棓丙: 所谓知行观,是指社会个体协调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它的量化标准,是某一个体知识加社会行为所获得的物质生活实在物的多少.在帝国时代,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是与其知行观成正比的.中国的孔子同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处于同一时代的思想...

睢县13140862949: 什么是知行观?
油茗棓丙: 知行观.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墨子提出三表,...

睢县13140862949: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评析 -
油茗棓丙: 意思是: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打字或写字
油茗棓丙: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对知识...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
油茗棓丙: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是...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主张的思想是什么 -
油茗棓丙: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
油茗棓丙: 1.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 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孔子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 ,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睢县13140862949: 孔子提倡怎样的学习态度? -
油茗棓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真知的获取途径之阐述.由于知是义的基始,而义在孔子学说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真知的获得也就是相当重要的事情了. 学思并重是是建立真知的良好途径,也是孔子的治学方法之一.

睢县13140862949: 《论语》十则 中孔子倡导怎样的求知态度? 谢! -
油茗棓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