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旬息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余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2. 逍遥游的全文翻译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1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出于齐国。

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此时“以”:凭借,“息”:大风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

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枪(qiāng):触、碰。“抢”也作“枪”。

榆枋:两种树名。“ 抢榆枋而止”另有版本也作“抢榆坊而止”。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

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三餐:一日的意思。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反:返回。 (29)犹:还。

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

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

以:凭。特:独。

闻:闻名。

3. 求庄子内七篇的全部原文及翻译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

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

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原文】 啮缺问于王倪①,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③。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④,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⑤。

泰氏,其卧徐徐⑥,其觉于于⑦,一以己为马⑧,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注释】 ①啮(niè)缺、王倪:人名。

②蒲衣子:人名,传说中的古代贤人。 ③有虞氏:即虞舜。

泰氏:旧注指太昊(hào),即伏羲氏。 ④要(yāo):交结:这里含有笼络的意思。

⑤非人:颇费解,旧注也多迂阔。这里似指物我之分两忘,“入于非人”大意是进入到外物与自我相分的境地。

庄子认为,从根本上讲外物与自我统一为一体而无所分别,伏羲氏能无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从不曾进入物我两分的困境,“以己为马”、“以己为牛”也听之任之。 ⑥徐徐:宽缓安闲的样子。

⑦于于:悠游自得的样子。 ⑧一:或。

一说讲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实,实在。

【译文】 啮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啮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

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原文】 肩吾①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③,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④?”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⑤;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⑥。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后行⑧,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⑩,而曾二虫之无知(11)!” 【注释】 ①肩吾:人名。接舆:楚国隐士陆通的字。

②日中始:庄子假托的又一寓言人物,为肩吾的老师。一说其人当为“中始”,“日”是一时间词,往昔的意思。

③以已出:用自己的意志来推行。义:仪,法。

“经式”、“仪度”这里都指法度。 ④化诸:随之变化呢。

⑤欺德:欺诳的做法。 ⑥蚉:“蚊”字的异体。

⑦治外:治理外表。庄子认为推行法度,只能治理社会的外在表象。

⑧正:指顺应本性。行:指推行教化。

⑨矰(zēng):系有丝绳用来弋射的短箭。弋(yì):用丝绳系在箭上射飞鸟。

⑩鼷(xī)鼠:小鼠。神丘:社坛。

熏凿:指用烟熏洞,用铲掘地。 (11)曾:竟。

【译文】 肩吾拜会隐士接舆。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呢?” 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 【原文】 天根游于殷阳①,至蓼水之上②,适遭无名人而问焉③,曰:“请问为天下④。”

无名人曰:“去⑤!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⑥!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⑦,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⑧,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⑨,以处圹埌之野⑩。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11)?”又复问。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12),合气于漠(13),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注释】 ①天根:虚构的人名。

4. 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

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

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

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

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

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5. 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及答案(节选自《吕氏春秋.全勋》)

白话翻译答案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

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典故简介补充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6. 逍遥游的全文翻译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2373364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1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出于齐国。

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此时“以”:凭借,“息”:大风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

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枪(qiāng):触、碰。“抢”也作“枪”。

榆枋:两种树名。“ 抢榆枋而止”另有版本也作“抢榆坊而止”。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

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三餐:一日的意思。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粮。

反:返回。 (29)犹:还。

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

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




三国时期有个什么故事是假途灭虢?
三国时期假途灭虢的典故如下: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译文解读: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阅读拓展:                           ...

晋献公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
晋献公得到虞公许以假道,即与臣下商讨伐虢之策。克里说:“虢都上阳,其门户在于下阳,下阳一破,就可灭虢。”晋献公即拜克里为大将,苟息为副将,率车四百乘伐虢,先使人报虞以兵至之期。虞公说:“寡人辱受重宝,无以为报,愿以兵从。”苟息即向虞公提出攻取下阳之计:“虢君方与犬戎...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2)
”苟息曰:“臣固知君之不舍也!虽然,假吾道以代唬,貌无虞救必灭,硫亡,虞不独存,壁马安往乎?夫寄壁外府,养马外厩,特暂事耳。大夫里克曰:“虞有贤臣二人,曰宫之奇百里奚,明于料事,恐其谏阻,奈何?”苟息曰:“虞公贪而愚,虽谏必不从也。”...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5)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是其智。从虞公于晋,而义不臣晋,是其忠。且其人有经世之才,但不遇其时耳!”穆公曰:“寡人安得百里奚而用之?”公孙枝曰:“臣闻奚之妻子在楚,其亡必于楚,何不使人往楚访之?使者往楚,还报:“奚在海滨,为楚君牧马。”穆...

古代战争之假途灭虢之战
春秋初期,晋献公为实现霸业,积极扩军,拓展疆土。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打虢国,但虞国与虢国相邻,为晋国攻打攻虢国的必经之地。晋献公为避免两国联手抗晋,采用大夫荀息的计策,实施各个击破。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假途灭虢的故事
假途灭虢的出处 假途灭虢的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

100分毂梁传晋献公假途灭虢的出处及翻译100分急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态,把力量渗透进去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

晋献公假途灭虢的翻译
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

晋候复道与虞是哪一个文言文
1. 写出《假途灭虢》的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 -
徵哑澳能: 假途灭虢 ( jiǎ tú miè guó )解 释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出 处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 -
徵哑澳能: 假途灭虢 【拼音】 (jiǎ tú miè guó) 【注释】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处】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例子】 此乃“~”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什么意思 -
徵哑澳能: 【解释】: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翻译
徵哑澳能: 假:借.途:道路.灭:消灭.虢:虢国.总意:借别人的道路去消灭虢国.比喻:借别人的道路去消灭另一个人.

依兰县18442179834: 即求:周瑜“假途灭虢”的简述 -
徵哑澳能: 假途灭虢:是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三国时期,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大败.

依兰县18442179834: 联袂、蛊惑人心、觥筹交错、假途灭虢,的意思 -
徵哑澳能: 成语:蛊惑人心 发音:gǔhuòrénxīn 释义:蛊惑:迷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示例: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成语:觥筹交错 发音:gō...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 -
徵哑澳能: 假途灭虢 解 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 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依兰县18442179834: 晋献公假途灭虢 这篇古文说了哪两个成语 高手解答! -
徵哑澳能: 假道罚虢 唇亡齿寒

依兰县18442179834: 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
徵哑澳能: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

依兰县18442179834: 假途灭虢的下一句是什么 -
徵哑澳能: 假途灭虢,献壁吞虞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