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女子究竟该怎么称呼

作者&投稿:隐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怎么命名的~

春秋时,同姓不婚,因此“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后面加后缀。
女、母、姬、媪、妪,母、姬等后缀不是女子的名字,它们大概的意思是:女子,女人。
大概有二种情况:
一、出嫁前,在姓氏加后缀,如孟姜,吴姬,晋姬,武姜。所以,“吴姬”的意思是:起彼落从吴地来的那个女子;“武姜”的意思是:姓武的那个美貌的女子(姜:女子貌美)。
二、出现嫁后,改为丈夫的姓氏,直接在前面加夫家的姓氏。如蔡智姬,赵庄姬。“蔡智姬”的意思是:嫁到蔡家(或蔡地)的那个智家的女子。而“赵庄姬”的意思是:嫁到赵地的庄地的女子。

当然是叫姑娘和小姐了

春秋时期,晋献公烝于齐姜,后来重耳流亡齐国又娶齐姜。而齐国的兄弟俩也是如此,哥哥齐襄公娶王姬,弟弟齐桓公又娶了一个王姬。看起来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一不小心就被绕晕了。要是有周朝的人穿越过来,一定要好好地教训教训他们,你们周朝人真不会取名字,取了这么多重名的干嘛!但是这还真赖不着那些古人不会取名字,要赖就赖那个时候的礼制。那个时候的女孩儿也都是有名字的,礼制规定,女孩儿出生后三个月就要起名字,比如秦穆公的两个女儿,分别叫简和璧,晋惠公的女儿叫妾,齐景公的夫人叫重,宋平公的一个妾名字叫弃(虽然并不好听)。在姑娘们还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都会叫她们的名字,出嫁以后丈夫也可以叫。但是到了外面,外人就不能随便叫了,否则她的家里人准会抄了家伙出来揍你。因此你在路上看见了谁家姑娘,就算你知道她的名字,也只能叫伯姬、孟姜、仲子、叔隗、季嬴之类的尊号。当然,姑娘们如果还经常串门交朋友的话,在闺蜜之间互相叫名字应该也无伤大妨。在家里长辈和自己的丈夫称呼自己的时候通常是“氏+名”,这个跟男子的称谓应该是一样的。比如战国时期的钟离春,一个“貌似无盐”的丑女。因为长得太丑,相亲无数还是没有嫁出去,她的名字也就被人知晓了。人们也不怕得罪他,天天把她家里人叫她的名字喊出来。每天受人讥笑,她也出落的更加生猛,后来直接跑到王宫里指着鼻子骂齐宣王。齐宣王一生好色,身边美女太多出现了审美疲劳,反而喜欢上了这个丑女,最后竟然还把她立为王后。据说她饱读诗书,很有治国的才能,齐宣王对她也是委以重任,终于使她青史留名。(嗯……扯哪儿去了)春秋时期的国君是不称氏的,如果外国诸侯要叫他的名字就会叫晋侯重耳、齐侯小白。国君的儿子们会叫晋公子重耳、齐公子小白,对于国君的女儿们也同此理,以公子开头,而不是公主。比如秦穆公的女儿就可以叫公子简、公子璧。正是因为外人不能直接称呼女子的名字,而史官又是绝对的外人,因此我们在春秋的史书上很少会看到女子的名字。这也就导致了先秦时期的大多数女子都只留下了一个尊号,她们的名字也就湮没无闻了。史书上对女子的尊号有着固定的格式,以下就介绍一下对史书上女子称谓的正确打开方式。女子称谓的特殊格式关于先秦女子的称谓,网上有很多介绍,总结了不少的格式。看起来很乱,但是归结起来实际上只有两类。第一类是使用简称,称为某夫人或者某氏。比如晋太子申生曾称呼骊姬为姬氏,姬是她的姓,采用的是其姓+“氏”的格式。使用这种称呼的还有郑庄公的母亲,也就是引发共叔段之乱,使得郑庄公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那个女人,就被庄公和大臣们直接称为姜氏。这种直接称其为“某氏”的叫法,似乎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怨恨的心理,因此表现的很不客气。而称呼为“某夫人”的这种叫法,则是表达了对其的尊敬。献公的女儿嫁给秦穆公之后有时被称为秦穆夫人,就是是使用丈夫的谥号+“夫人”的格式。类似的还有宋桓夫人(在国内人们也称其为桓公夫人),许穆夫人(卫懿公夫人宣姜的私生女,许穆公的夫人),黎庄夫人(卫侯之女,黎庄公的夫人),未进门就守寡的卫寡夫人等等。还有几个特例,首先是天子的妻妾,通常都称为王后或者某后。比如晋献公与虢公为周王迎娶的王后就被称作是陈后,周幽王在申国所娶的王后叫做姜后。还有称某君的,比如晋献公曾迎娶国贾国的女子,被称为贾君。后来他的女儿秦穆姬请嘱咐晋惠公特殊关照,最后却被晋惠公“烝”了的那位,也叫作贾君。这是一个孤例。女子称谓的通用格式这一类称呼方式并不常用,通常只是针对身份比较尊贵的国君夫人是才使用,更为常见的是“身份标识+个人标识+家族标识”的通用格式(当然以上部分特例也可以套用这个通用的格式)。
春秋时女子称谓的通用格式
身份标识——国或氏
其中身份标识一般包括国名和氏,这个身份标识可以是父家的,也可以是夫家的。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着明确的区分的。姓是在原始部族时期形成的,用来区分部族的图腾和源流,同姓表示的就是你的祖先是来自同一个母系部族。而氏是贵族独有的一种身份标识,普通的平民是无福消受的。庶民如果需要加上身份标识的话,通常会用他们的职业来作为区分。天子和国君通常不使用氏来称呼,因为氏存在的本来意义就是用来标识身份,天子和国君的身份就已经很明确了。通常意义上说,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称呼女子需要采用身份标识的时候氏是可以加在前面的。只不过女子的氏可以用父家的,也可以随夫家的。比如赵朔的夫人赵庄姬,她是国君的女儿,嫁给了赵朔,于是就采用丈夫的氏做身份标识的。类似的还有雍姬,她是郑国祭足的女儿,属于姬姓,嫁给了雍氏的雍纠,因此采用丈夫的氏称为雍姬。此外还有夏姬,因为嫁给了陈国夏氏的夏御叔,因此被称为夏姬。采用父家氏的有晋文公的妻子杜祁,齐桓公的如夫人来自宋国的宋华子等等。而如果该女子出自诸侯之家,又嫁与其他诸侯,因为国君不称氏,因此会用国名代替。这样的例子就比较多了,常见的有齐姜,晋献公早年烝于武公的庶母就是齐姜;晋文公流亡齐国之后,齐桓公嫁给他的那个公室之女也称为齐姜。齐桓公的几个夫人和如夫人徐嬴、蔡姬、郑姬、葛嬴,密姬,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她姓曼,邓国人)、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晋献公的夫人骊姬都使用的是母国名作为身份标识的。使用夫国名称做身份标识的有晋姜、秦穆姬、韩姞和著名的桃花夫人息妫等。而出自天子之家的公主,通常都被称作王姬。齐襄公和齐桓公都曾从周王朝娶妻,都被人称作是王姬。王并不是姓氏,而是身份标识,表征着她是出自天子之家的女子。个人标识——谥号或者排行个人标识包括自己在家里的排行、自己或者是丈夫的谥号。春秋时的人们对子女的排行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伯、仲、叔、季,另一种是孟、仲、季。至于这两种排行有什么区别,汉代的《礼纬》中说是,“嫡长曰伯,庶长曰孟”,也就是说嫡子采用的是伯仲叔季的排行方式,庶子采用的是孟仲季的方式。这种说法不知确实与否,毕竟它是写于汉代,春秋时期人们具体是怎么排行的,可能并没有太严格的规定。采用排行作为个人标识的很常见,比如鲁惠公从子姓宋国所娶的夫人孟子、仲子(子是她们的姓),晋献公在狄国所娶的狐季姬,晋文公和赵衰在狄国所娶的季隗、叔隗,秦穆姬有时也被称为秦伯姬,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孟嬴等,都是用排行作为个人标识的。而使用谥号作为标识的格式通常是给已故的人用的,史书记载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很多场合都使用的是这个人死后的谥号。这种例子就很多了,比如前面常提到的秦穆姬,采用的就是秦穆公的谥号。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使用的是她的丈夫郑武公的谥号。此外还有造成卫国内乱的卫宣公夫人宣姜;秦穆公嫁给晋文公的两个女儿文嬴、怀嬴(此前曾嫁给晋怀公,因此使用晋怀公的谥号);赵庄子赵朔的夫人赵庄姬都是使用丈夫的谥号为自己的个人标识的。有些地位比较尊崇的女子还有自己的谥号,比较典型的就是史书上说与哥哥齐襄公通奸,谋害亲夫鲁桓公的齐文姜,文是她自己的谥号。除此之外还有鲁庄公夫人哀姜,卫庄公所娶的陈国女子厉妫、戴妫,鲁惠公的续弦夫人声子,楚庄王的夫人贞姜等等。两种标识的混用情况身份标识和个人标识在使用时并不严格,可以省掉其中的一个,比如之前所举的例子中,大多数人都只使用“个人标识+家族标识”,或者“身份标识+家族标识”。而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将其中的某个标识重复使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比较典型的有齐灵公的母亲声孟子,“声”是她的谥号,“孟”是她在家中的排行,这两个字都是作为个人标识出现的。作为身份标识同时出现的有齐桓公的如夫人,同样来自子姓宋国的宋华子,“宋”是她的母国名称,“华”是她家族的氏,两个身份标识同时使用,称作宋华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身份标识和个人标识也会互换位置。这种情况也只是偶然出现,比如齐桓公的如夫人,长卫姬和少卫姬,“长”和“少”是在给她们两个人比大小,属于是个人标识,“卫”是他们的母国名称,属于身份标识。家族标识——姓家族的标识通常就是父家的姓,纵观以上所举的案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女子称谓的后面都会跟一个姓,比如姬、姜、子、妫、隗、姞、嬴等。姓是母系氏族时期遗留的产物,用来标记原始部族的母系渊源。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原来的部族不断地分化迁徙,便出现了宗族的概念,同一宗族的成员就用同一个氏来作为标记。特别是进入西周以后,礼法规定了天子和国君的后代,在三代之内必须分宗立祀,这样就在同一个姓之下出现了不同的氏的分支。就比如晋国的姬姓公族,就有荀氏、郤氏、韩氏、栾氏、狐氏、先氏等不同的氏族,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三桓,楚国有芈姓的熊氏、屈氏、项氏、景氏等等。周朝的礼制有规定,同姓不同氏的男女之间是不能通婚的,否则就会出现其生不蕃的后果。而不同姓的男女,就算是表兄妹也可以通婚。因此当晋献公娶了狐季姬和骊姬之后,尽管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早就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还是会遭到人们的非议。与氏作为贵族专有的身份标识不同,姓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为了标识女子出身家族的姓,就必须在女子的称谓后面加上她的姓。而且,她的氏可以选择父氏或者夫氏,而姓只能是父亲的姓,这样即便是要改嫁他人,人们也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她的姓,而不至于犯了同姓不婚的忌讳。因此,先秦女子称谓中身份和个人的标识可有可无,但是姓是绝对不能少的。如果一个人要娶的是一个从小流浪的姑娘,不知道她的身份来历,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要通过占卜的手段让老天爷来告诉你她到底姓什么,可见人们对此有多么的慎重。


春秋时期的女子究竟该怎么称呼
而如果该女子出自诸侯之家,又嫁与其他诸侯,因为国君不称氏,因此会用国名代替。这样的例子就比较多了,常见的有齐姜,晋献公早年烝于武公的庶母就是齐姜;晋文公流亡齐国之后,齐桓公嫁给他的那个公室之女也称为齐姜。齐桓公的几个夫人和如夫人徐嬴、蔡姬、郑姬、葛嬴,密姬,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她姓曼,邓国人)、楚...

女人秋季怎样养生?
一般来说,秋季养生可以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初秋之时,欲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起清风寒,节约生冷,以防疾病,此时宜进补养之物以生气。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容易疲乏。此时首先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其次,应多吃含维生素和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以养血润...

春秋时期女子穿什么衣服
1. 打底衫:春秋时期女子会根据肤色选择合适的打底衫,短款设计有助于收腰显瘦,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搭配选择,展现个性与时尚。2. 马甲外套:中长款休闲马甲外套简洁大气,适合春秋季节的气候,穿着既漂亮又实用。3. 衬衫:纯色翻领短款衬衫,深V领和垫肩大口袋的设计简洁而不失特别,既适合展现身材优点,...

春秋时期的女子为什么可以改嫁?
因为春秋时期战乱不停,很多地方都在打仗,人口很少,为了增加人口,所以才允许可以改嫁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女人 秋季如何进补
处于青春期的女子由于丘脑下部和垂体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到了秋季若不注意食疗保健,容易引起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经期长短不一,流血量异常。此期的饮食原则为: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延误用餐或饥饱不均;保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多食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春秋的女子为什么叫各种姜?
春秋婚嫁的一些规矩 周礼明确规定“同姓不婚”,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即同姓贵族不能通婚,比如姬姓女子不能嫁给姬姓贵族。晋文公在流浪时屡受中原姬姓诸侯歧视,原因之一就是晋文公为同姓结婚的后代。除了“同姓不婚”,诸侯结婚自然还要讲究门当户对,数量最多和地位最高的姬姓诸侯尤其如此...

古代人的审美观不一样,在春秋时期,怎么样才算美女?
这个可参考《诗经》中的一句话,“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意思就是说,有一个美人,她的身材高大挺拔而且美好。不难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如果一个女人的身材修长,那么就会被认为很美,算得上是一位美女,而且长得越高,就越美。这就是那时候人们的审美观。《硕人》这首诗也是来自《诗经》,硕...

春秋时期的女人为何可以改嫁,这是不守礼法吗?
春秋时期的女人可以改嫁,并不是不守礼法,主要是因为当时春秋时期的制度导致的,当时的西周制度比较开放,对于女性的约束力有限,因此也认可了当时女人改嫁的地位,直到后来才被改正,但是春秋时期这个社会风气就已经崩坏了,风气也非常开放,导致春秋时期的女人,改嫁可以说比较常见了。正是因为社会风气的...

春秋时期信仰下的妇女,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选择改嫁?
春秋时期为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所以国家需要大量人来投身劳动、开辟农田了。实行多生计划。春秋时是地广人稀的,当年越王勾践的人口政策“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哪些著名的美女?
浣纱女西施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西施,本名施夷光,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时期的女子究竟该怎么称呼 -
茹尤桑塔: 春秋时期,晋献公烝于齐姜,后来重耳流亡齐国又娶齐姜.而齐国的兄弟俩也是如此,哥哥齐襄公娶王姬,弟弟齐桓公又娶了一个王姬.看起来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一不小心就被绕晕了.要是有周朝的人穿越过来,一定要好好地教训教训他们...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战国时期上下等级之间是如何称呼的 -
茹尤桑塔: 春秋时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别人一般使用自己夫家的姓氏+娘家(或地名)的姓氏来称呼自己.例如文(丈夫的谥号)姜(本国的姓氏),文姜是齐国的公主,娘家姓姜.现在春秋史载的对一些知名女性的称呼基本都如此(已婚妇女).对于家中的儿子,一般称呼为公子.国君的的儿子,除太子外,一般称呼为xx君.女儿一般按排行称呼. 可参考一些史书 如《史记》《春秋》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时期男子和女子都自称为什么? -
茹尤桑塔: 当时平辈间不论男女,对话时第二人称代词敬体都可以用“君”,相当于现在的“您”.另外还有一个“子”,但我不知道女性能不能对男性用,因为好像带了亲昵色彩.当时的人称代词都带谦敬色彩. 第一人称 余/予 是谦辞,男女都用;朕 ...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战国时口语中称呼陌生男子、女子用什么? -
茹尤桑塔: 如果对对方表示尊重可以称呼 壮士或者是义士 如果服饰华丽 可以称呼公子 《白虎通》上说大夫的儿子称大子,士的儿子称冢子. 周天子的儿子称王子,孙子称王孙.国君称公,国君的儿子们则称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 庶民没有尊称,直呼其名,或“汝”“尔”之类 女子称呼男子为丈夫(高大的男人),男子称呼男子做官的带官位,普通人的为先生,男子称呼女子一般为XX姬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时期诸侯王公的夫人都是怎么称呼的? -
茹尤桑塔: 国君的正妻称为夫人,或元妃. 卿大夫的正妻叫内子. 姜是姓,姬也是,比如孟姜、孟姬、齐姜、王姬等等. 姜姓一般就是齐国,姬姓的国家非常多,包括周天子、鲁国等等. 因为在当时的重要原则是:同姓不婚.因此,女子的姓十分重要,需要特别予以标明.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战国时期怎么称呼年轻的不知姓名的未婚女子 -
茹尤桑塔: 这个年代的妇女自己是没有名字的.以怀嬴为例.此女为秦穆公之女,先是晋怀公(姬圉)的夫人,其名字构成为:嬴是秦国的国姓,怀嬴的怀说明她是晋怀公的夫人.后来,她又嫁给了晋文公,所以又叫文嬴.

建昌县19477935558: 关于春秋时期的一些称呼问题 -
茹尤桑塔: 春秋时期的爵位一般都以 公 侯 伯 子 男相称,**伯就是该诸侯为伯爵爵位.国君的妻子应称呼为夫人、元妃或**姬.国君的儿子一般都成公子. 妾也称**姬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战国怎么称呼贵族女子 -
茹尤桑塔: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时期诸侯的女儿应该怎么称呼
茹尤桑塔: 春秋时期,诸侯的儿子和女儿都称公子,周天子女称王姬.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这段话出自《春秋公羊传》,这是一部专门解释《春秋》的典籍.而春秋战国之分便来自于这本《春秋》 下属应该直接称“公子”或者“女公子” - --------公主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封号, 楼上说的尚魏公主出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话: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搞清楚,孙子是春秋的,吴起、田文、公叔都是战国的,司马迁只是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传,吴起尚战国的公主,和春秋的孙子有什么关系?

建昌县19477935558: 春秋时期把"公主"称做什么? -
茹尤桑塔: 古代皇帝的女儿叫公主,这个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更早的时候,她们被称为王姬. 周朝的时候,“姬”本是周天子的姓氏.人们认为,“姬”这个字比较高贵,周天子的女儿也比其他王族的女儿要高贵,只有天子的女儿能配称这个“姬”字,所以就叫王姬. 王姬结婚办婚礼,得有主婚人.一般来说,是家长做主婚人,可王姬的家长是周天子,地位太尊贵.古人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比天子低一级的诸侯里挑人选.由于要主婚,所以这个人选一定要和天子同姓.而那个时候的诸侯,级别最高的就叫“公”,因此,王姬的定义就变成了需要由“公”来主持其婚事的女子.所以,她们又被称为公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