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是如何体现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的?

作者&投稿:米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愈的文以载道理论内涵?~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扩展资料:
韩愈出生在唐朝的后期,25岁的时候他就登进士第。29岁,他步入了仕途。官场沉沉浮浮,他从监察御史到刑部侍郎,韩愈勇敢的为民请命,他始终坚持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以文学家的地位所被我们皆知。但是他又不失掉风格和气节,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番的见解和作为。
韩愈主张以儒学来取代佛道的宗教地位。韩愈认为人们对儒家里面的君臣之大义,夷夏之大防发生了动摇,就是对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封建道德的准则的破坏。而这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就意味着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即将走向崩溃。
韩愈的散文里面,他的杂文的成就是最高的。他运用这种文体,对当时的不合时宜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嘲讽。内容虽然短小,但是却很有价值,具有很深的思想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以载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韩愈的《师说》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这篇文章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接着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最后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由此可见,《师说》这篇文章,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也正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本文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觉得他学习的是道,不拘向谁学

这篇文章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接着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最后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由此可见,《师说》这篇文章,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也正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师说》中是如何体现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的?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也正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简述韩愈《师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 著,集中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思想。《师说》也 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从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说》在理论上是 具有新意的。具体表现为: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 必有师”。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中哪几句话能够体现韩愈在古文方面的成就?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师说》是如何体现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
下定义、作结论: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

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答案】:韩愈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的一点体现在他作的《师说》,提倡尊师重道。①尊师的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

师说常考重点句子理解性默写
”1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4.《师说》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在师道中的观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韩愈《师说》全文的中心论点应是“要倡导从师的风尚”。《师说》一文可以说是说理文的典范,是作者写给李蟠的一篇赠言。在这篇赠言中,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要倡导从师的风尚,就是说应该恢复师道。中心论点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韩愈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来看,韩愈生活的时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一种...

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
(1) 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

师说考试常考的句子
2. 文中体现韩愈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或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

《师说》中最能体现封建士大夫思想腐朽,耻于相师的句子是什么?
最能体现封建士大夫思想腐朽,耻于相师的句子:“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释义: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出处:韩愈《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汶上县19527538088: 《师说》中是如何体现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的? -
艾诞康力: 这篇文章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首先,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

汶上县19527538088: 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师”的标准有哪些? -
艾诞康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是老师的作用.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是选择老师的标准. 是故弟子不改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他的师生关系的看法.

汶上县19527538088: 韩愈《师说》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以论证“学必从师”的道理的? -
艾诞康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汶上县19527538088: 韩愈写的师说需要背么? -
艾诞康力: 需要,1.新课标高考区高考会考.2.里面名句、古今异义词等很多,对我们写作很有用.3.《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

汶上县19527538088: 一句话概括韩愈的成就
艾诞康力: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

汶上县19527538088: <师说》读后感 -
艾诞康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

汶上县19527538088: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韩愈的师说在理论上有哪些新意? -
艾诞康力: 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作的《师说》.《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

汶上县19527538088: 语文《师说》 -
艾诞康力: 唐代,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学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 理,韩愈针对这些错误观点,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学者必有师,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的教育领域无疑仍有借鉴作用. 做学生的知识不一定不比师父多,师父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说学知识有一个先后顺序,所学的术业有擅长与不擅长之分而已.

汶上县19527538088: 韩愈散文特点是什么? -
艾诞康力: 1.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皇甫湜说他:“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铭》)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

汶上县19527538088: 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这篇文章? -
艾诞康力: 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贵族子弟耻于相师的风气.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贵族子弟耻于相师的风气的句子是: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们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