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对后来造成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李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了,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渐从冲突转向了融合。这种融合趋势到战国后期已经基本完成。在民族融合中,华夏族的文化被少数民族接受,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也被华夏族吸收,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这为后来的汉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时期中原的民族分布格局

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因此自称为“华夏”,位于中原一带的诸侯国就统称为“诸夏”。周人强调华夏“有礼义之大”、“有革服之美”。周人将四周的民族称为蛮、夷、戎、狄,认为他们是不知礼义、不讲文明的野蛮族类,甚至贬斥为“禽兽”、“豺狼”。周人认为对华夏诸国应该推行德政,对蛮夷则用武力征讨,也就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西周时期,对周边的各族都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总体上来说,华夏周边的民族的西戎、北狄、东夷、吴越、荆蛮、巴蜀等。其中和周人关系最密切的是西戎和北狄,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宁夏一带,是游牧民族。戎狄和炎黄族有血缘上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依然有姬姓之狄和姜姓之戎。戎族的类别十分庞杂。其中关中地区最强大的戎族是义渠和羌戎,义渠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建立了国家。伊洛河一带分布伊洛之戎,史称陆浑之戎。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导致西周灭亡。此后,西戎横行和关中之地,“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

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史记·匈奴列传》

狄族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白狄为姬姓别种,也就是周人的远亲,曾经在陕北一带建立了肥、鼓、鲜虞三国。赤狄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分布在山西高原,和晋国有密切的联系。晋献公就曾经取赤狄之女,生重耳。长狄为厘姓,分布在山西南部、山东一带。春秋初期,长狄多次进攻宋、卫、鲁、邢、齐等国,如前714年“北戎侵郑”;前706年,“北戎伐齐”;前662年,“冬,狄伐邢”,给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夷族分布于东方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因为擅长射箭,被称为“夷”。夷族的图腾崇拜为鸟,是中国凤凰文化的起源。夷族曾经在山东一带创造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商朝的建立者也是夷族的一支。夷族的支系也十分的复杂,周朝统称为“九夷”,《尚书·禹贡》记载东夷分为嵎夷、莱夷、鸟夷、准夷四族,比较接近现实。夷族在血缘上和商朝接近,因此在西周时期是重点防御的对象。周朝时期,大量的夷族参与了“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后,又大量分封姬姓诸侯,建立东都洛邑以镇守东方。


山东半岛的夷族有莱、任、宿、须驹、颛臾、莒、阳、部、介、根牟、牟等国,和齐鲁之间的关系密切。莱国是东夷大国,曾经和齐鲁多次发生战争。淮河一带的夷族有准夷、徐夷、舒夷三支。其中徐夷的社会经济较为先进,据说是大禹禹封伯益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了徐国,商朝称为“徐方”。周穆王时期,徐国强盛,君主称王,为徐偃王,以仁义治国闻名天下。

二,“尊王攘夷”和诸侯兼并:民族融合加剧

平王东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华夏诸国的环境十分危险。首先周王室衰微,已经无法号令诸侯,因此诸侯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郑、宋、卫、鲁等诸夏诸侯之间战乱不断,这给周边的民族入侵提供了便利。北有狄族南下,西有戎族横行,南方的荆楚又兴起,吞并了“汉阳诸姬”,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后,中原地区的齐国和晋国先后崛起,他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尊王攘夷”就是在名义上确立周天子的权威,率领诸侯抵御外族的侵犯。齐桓公和管仲多次率领军队击败北狄,“救邢存卫”;前659年,齐国带领八国之师南征楚国,和楚国在召陵定下了盟约。齐国的措施保护了危机中的华夏文明,孔子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同时,各大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也不断对周边的小国发动了兼并战争。不过在“尊王攘夷”的前提下,各国兼并的小国主要是一些蛮夷之国,这也就是加速了中原的民族融合。齐国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他在强大的过程中吞并了大量的夷族国家。前607年,齐国灭长狄这个长期入侵中原的狄族。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使得齐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晋国不断和山西高原对的狄族斗争,兼并了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驿辰、白狄的肥、彭、鼓以及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等。战国时代,北狄建立了中山国,最终被战国所灭。赵武灵王时代,将吞并林胡、楼烦,基本将北狄之地纳入版图。

秦国和西戎的斗争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周平王东迁之时,和秦献公盟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春秋时期,秦国主要的精力都在于和西戎进行斗争,收复关中地区。秦穆公时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往往将秦国蔑称为“戎”,实际上秦国继承了周的文化。根据考古发现,秦和戎秦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继续向西戎地区推进,消灭了义渠国等。秦国将西戎地区纳入统治范围,有利于陇西社会进步,如西羌的爰剑曾经在秦国为奴隶,逃走后将农耕技术带到了河湟谷地。


在春秋时期,燕国受到北方孤竹、山戎等游牧民族威胁,在齐国的帮助下解决了两国的威胁。战国时代的燕国也在兼并战争中获得巨大成就。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大破东胡,,取地两千余里。从此,辽西、辽东一带被纳入了中原文化圈范围,燕国在此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且修建长城。

经过华夏诸国的扩张兼并,到战国后期华夏的范围已经比周朝扩大了许多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如前638年,晋国以“南部之田”安置东迁的陆浑姜氏之戎,几十年之后,这里便从“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荒蛮之地发展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ー。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又被吸收到了汉文化中,如齐国对东夷文化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以至于东夷文化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战国时代,各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过去氏族残余被一扫而空,诸国统治范围内的民族采取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使得境内的各族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秦人、齐人、燕人等,统称为华夏。


三,南方大国民族融合华夏体系

春秋中期之前,华夏国家还主要位于中原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民族还是以蛮夷自称。春秋时期南方最强的楚国,占据江汉一代的“三苗”地区,长期和诸夏抗衡。《后汉书》记载西周时期楚国“明其党众繁多,是以抗敌诸夏也”,楚王也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初期,楚国不断强盛,兼并江汉一带的“汉阳诸姬”,威胁中原各国。一直到春秋中期,楚国和北方诸夏都是对立的,称为“南楚北夏”。

不过楚国从春秋中期就开始被纳入到了华夏体系。首先,楚国吞并了大量的姬姓诸侯国,这些小国大都数都保留着华夏文化,楚国兼并这些地区,必然会对自身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楚国从春秋中期开始参与和中原各国的会盟、争霸活动,也就是必须要接受华夏体系。前560 年,楚共王去世,楚人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句话证明了楚国人已经有了华夏文明的认同感。

在东南地区,还有吴越等民族。吴越都是百越民族建立的国家,其风俗“断发文身”,和诸夏的文化差距较大。吴王寿梦曾说:“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春秋后期,吴越两国在晋楚的帮助下逐渐走向了强盛,同时也大力推行了华夏化。在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时期,都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些改革运动启用大量的他国人才,如伍子胥、孙武、范蠡、文种等,他们的改革加速了吴越两国和诸夏的融合。春秋后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在鲁国谈论各国礼乐文化,让中原诸侯和士大夫为之叹服。

在西南地区,有巴蜀等古老的民族。根据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有着明显区别,甚至比较接近南亚、西亚的文化。春秋时期,巴蜀民族和楚国发生了较多的接触。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兼并了巴蜀,并设立郡县,推广农耕,兴修水利等,使得巴蜀纳入了华夏文明圈。

南方各族在融入华夏文明后,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依然保持着较多本地文化特色。楚楚文化的特点是“信巫鬼,重淫祀,长于幻想玄思,所以哲学上的老、庄和文学上的庄、骚都产生于楚地,它的玄妙、多辨、虑无、神奇、浪漫给人以永恒的启迪”。吴越地区将中原文化融入到了龙蛇图腾崇拜,如文字有“鸟虫书”。巴蜀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俗尚游乐”,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的结合较为紧密。

由于华夏族和周边的民族不断融合,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在民族方面的差距已经不大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大一统的到来,前221年,秦始皇最终灭六国,建立了秦朝。由于秦朝过于短暂,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称呼。继承秦朝的汉朝在存在了400年,“大汉”之名也随着汉朝的强大而声名远播,周边的民族都将内地的民族称为汉人。久而久之,一个新的,融合过去华夏和四夷的新民族就产生了。




汉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汉族的民族特色是如下:1、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2、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译?
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主要是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古诗词现在读起来并不押韵,但却能够成为千古名篇。能够千古名篇的古诗词肯定不是打油诗,必然会严格按照韵律进行创作,这其实就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所以,很多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字听起来非常奇怪,也是因为古汉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3、军事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军事的发展,各国都注重发展自己的军队,春秋战国名将辈出,如吴国的孙武,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赵奢等。4、思想上。社会的急剧变革使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出现空前绝后的思想大爆炸局面。道家、儒家、法家等,贡献了影响中国文化五千年的思想。5、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有哪些?
1、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姬姓,伯爵。2、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

春秋时期哪两个民族开始交融
春秋时期华夏族和匈奴开始交融。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匈奴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国王夏桀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

民族复兴是什么意思?
一、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文明。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康乾盛世”,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走在了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什么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第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是一个人才辈出,学术风气大兴的时代,是诸子各显其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大开放,文化大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彻底打破旧传统旧秩序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代大进步的时代。正是以新旧二个体制的更替,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为代表,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二个时期。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哪些?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七、纵横家 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

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怎么划分的
,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三家分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青山区19318528594: 中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重大的推动作用.请解释一下,“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
宏狡乙酰: 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这种融合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少数民族的饮食逐渐由畜产品变成农产品,同时汉人也开始吃胡饼,乳饼类.(北魏孝文帝时期)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满意请楼主多用几秒钟采纳我的答案,这将是鼓励我们更好的为其他网友解答的动力.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追问.

青山区19318528594: 民族大融合为什么对汉文化是沦落的 -
宏狡乙酰: 民族融合自然会把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带给汉族,会对汉文化本身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按理说应该是进步的和良性的,因为民族之间会摒弃恶俗而互相吸收先进文化.之所以说是沦落,是因为古代所谓的民族融合,往往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征服,而屠杀者和征服者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则必定会想方设法消灭被征服一方的文化使其安于现状,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剃发蓄辫和文字狱.对于汉文化来说,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汉朝著名的匈奴迁附,但由于汉文化远远先进于周边国家尤其是游牧民族的文化,所以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进步,与游牧民族统治汉族不同.

青山区19318528594: 民族融合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
宏狡乙酰: 消除了民族间的地域隔阂和经济藩篱,增强了心理认同感,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山区19318528594: 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 -
宏狡乙酰: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

青山区19318528594: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宏狡乙酰: 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

青山区19318528594: 我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我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其主
宏狡乙酰: 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指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

青山区19318528594: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各有什么特点
宏狡乙酰: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①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性质,而春秋时期的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产生. 现在多说几句,谈一谈二者之间的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②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影响上,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

青山区19318528594: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
宏狡乙酰: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这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希望对你有用,我本人是对此嗤之以鼻的.

青山区1931852859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
宏狡乙酰: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 ②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③抓住三条主线融会贯通知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