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投稿:标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人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从孔子的人性观出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对人性本质的争论。他们同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孰对孰错,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二者的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对现代教育也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二者人性论的不同点
1.1概念内涵不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从概念上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正常。因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所以孟子提出了人性固定的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性善论是指人性天生来有向善的可能。
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行,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这种种欲望,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只要有这些欲望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们,这时就会产生许多的恶行。所以说人的本性是恶
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真正的恶行。
1.2完成人生任务的途径不同
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所以人心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
智’”
,而具备这四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也就是说在人先天的禀赋中含有向善的胚芽和种子。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会表现出善行,而是要通过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才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就是要引导人性的“四端”向“四德”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
圣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就是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天性中的善行得到最大的发挥。表现在政治主张中,孟子提倡的是实行仁政。
荀子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
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2]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
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人心会向恶,
“其善伪之”,所以要“化性起伪”。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恶的自然本性要通过后天的修行、努力等去改善的。要扼杀掉这种人心向恶的可能,要控制各种欲望,从而最终使人心向善。而对于人来说,各种本能的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荀子就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为此,荀子在政治上提倡法治。
2二者人性论的相同点
2.1人性论出发点的单一性相同
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倡导性恶论,二者的概念内涵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但是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两种人性论都具有单一性。孟子认为人性的出发点是单纯的善,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至于恶的出现,则是人性在后天的引导上出了问题,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没有达到“四德”的境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而这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所出现的善行,不过是人受教育、礼法制约的结果罢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性恶”都论证了这种单一性。人性的起点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争论不休,在孟子和荀子之后还有人认为性善也性恶,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和荀子是有一定的相同
1教育观察
之处的。
2.2对后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同
虽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们却都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
人有仁、
义、礼、智“四心”,这“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这
“四心”的是人,没有的非人。而这“四心”的开发要靠后天的环境作用。按照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长大,这种良好的环境就能唤起他人性中的善念,并且使这种天生的善念发扬光大,从而人就能成为
真正的圣人。相反,
如果一个人在一种不良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人性中的善的因素就不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人性就有变恶的可能。荀子认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是人性恶的根源,所以要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各种礼法的约束,使这种人性的恶得到控制,正所谓“化性起伪”就是这个意思。而如果没有好好地控制住恶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本性中的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人就会变得凶恶不堪。环境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要想达到最终的善,必须要后天环境的改善,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3人性观的归宿相同
两种人性观的提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了使封建
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天下。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
而仁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性的善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中
心思想为
“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
提高。所以荀子提倡通过法治来达到政治的清明,
其本质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抛开政治来说,两种人性观的落脚点也是一样的。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
也。”[3]299
荀子的观点是性恶,虽然说这和孟子的人性观的概念和内涵不同,但是“他所言的恶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恶的警句时刻提醒着后人,人不应被欲望所制,人应沿
着善的道路继续前行。”[4]91
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善字。
孟子的性善论重视对人内在自觉性的发掘,是想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唤起人的善念,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荀子的性恶论则是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主张从反面去鞭策人进取,惩恶扬善。二者的观点一善一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善。
3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其目标和归宿都是一致的,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1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给出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性。人性都是向善的,所以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品格修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性也是有劣根性的。有的人天生就爱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有的人也天生就爱横行霸道,恃强凌弱。但是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可能。
“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
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
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
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5]94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唤起学生心中的善念,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引导他们,从而争取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虽然说人性有这种向善的可能性,但没有适当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人还是会有学坏的倾向。所以通过荀子的性
恶论我们得出了教育有必要的结论。通过教育的力量,
以及各种礼法的约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自觉地维护公共准则。如果没有教育的话,人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以说,教育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上具有绝对的必要性。
现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必要性。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使人向善,也才能尽可能的使更多的人向善。
3.2重视环境的影响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许多,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每一种环境都不容忽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家庭角度说,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是非曲直对错,不但要告诉给孩子,还要身体力行,自身起到榜样作用。从学校角度说,老师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从点滴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太容易迷失自己。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社会上的不光是好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多多地宣传一些正面的信息,多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们,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温暖,自己也效仿之。
从荀子的性恶论来说,三方面在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侧面鞭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严厉的惩罚;在学校里,要用各种合乎常理的守则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上要有明确的法律来制约人们的做法,等等。
性善论和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在现代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制约和约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质量最高,效果最好

二人的人性论在以下四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虽然,两种学说存在着一些不同,但同为儒家思想,“性善论”“性恶论”仍有不少相同点。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
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对两位巨匠人性思想的研究,两千年后的今人的热情,亦如古人。当然,孟子、荀子人性学说,在立论逻辑上都存在较明显的漏洞,严格讲都未必说得通,但这都是时代的产物。人性善也好,恶也罢,孟荀两家都建立在儒家价值坐标之下,其最终都将引领世人走完善的历程。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天性在本质上与天保持着同一性——人的自然本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源于天人之间的同一性,因而人性本身就是善的.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因而,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修身养性才能保持本性.而荀子在天人关系学说中嫁接了道学本体论,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行其道.因而,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所以,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欲所代表的自然本性是恶的,人们只有对恶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才能去恶向善.“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丧失了他们的本性,所以才变恶的.”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孟子所谓本性善良,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不离开他的天生资质而觉得他很好.所谓本性是善的,应该是不离开它的素质就是美的,不离开它的资质就是好的.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那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本段中“所谓性善者……故曰目明而耳聪也”应在“若是则过矣”,翻译时作了改正.)三是关于人性改造的方式不一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体现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觉.天、人关系交汇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学从哲学意义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也就是说,人可以从先天赋予的性本身内观宇宙,宇宙的本体论内化在孟子式的人学体系中.人先天性具有了道德自觉与内心自省的主体精神,从而通过知性而知天,最终通往与天合一的绝对精神.因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也包涵有外在的强制性社会改造方面的内容,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性人性改造方式.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从强化社会规范之类的客观方面改造人性.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很自然地,社会能否安定的前提就在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因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也有道德主义的主体内心自省与自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他律性人性改造方面.“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孟子说: “人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是不对的.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就是指符合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邪恶,就是指偏邪险恶,违背礼义.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符合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吗?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又能礼义法度的普及、社会秩序的安定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从而符合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如果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并且对他们强取豪夺,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并且会不断地侵扰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后天的作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从本质上说,并无善恶之分.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从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孔、孟等儒学开创者的道德主义与理想主义向荀子式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转变,儒学为君主政治服务的倾向更加突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发生在中国大一统的前夜,其主张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的重大变化.除了社会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学者指出,孟子与荀子人性善恶之辩,也反映了赵国与邹国民风之别.孟子是邹人,邹鲁之间儒者居多,民风受到儒之柔术的影响,所见善人与善行较多,所以,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论;荀子是赵国人(也有一说是宋国人—姑且不论),燕赵民风粗犷,凶暴之人相对较多,所以,荀子提出的是性恶论.当然,此种说法也未必能够站得住脚.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荀子儒学,都属于贵族文化的范畴,但孔孟儒学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部分人民性、民主性,而荀子儒学则彻头彻尾地排斥了儒学中的人民性与民主性,倒向王权专制主义的一边.


韩非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有何异同
1、同:两者都认为人性好利。韩非子认为“人皆挟自为心”,“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恶害,人莫不然”;人人都有为自己打算的心理,好利恶害是人性的真实情况。而荀子则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现在人的人性,都是生来就喜好私利的。2、异:在...

孔子和荀子所提倡的读书学习论有什么异同点?
孔子和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扩展:(各自的思想主张)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1、人性论提出的背景时代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周朝之后了,奴隶制度基本被消亡。当时的商鞅主张变法,推行制度变革,追求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建立。。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在这个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意识到统治的维护不能仅仅依靠“仁政”来完成了,对于法制的加强更加急迫。2、具体内容不同 孟子用这...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

孟子的人性论和荀子的人性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联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区别: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如果接触了不良的东西,那么品性就有可能会变坏;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调教,才能去恶存善。(孟子...

孟子的人性论和荀子的人性论的异同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

“韩非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有什么联系?
1、同工之处——人性好利\\x0d\\x0a\\x0d\\x0a韩荀人性论在共同的人性起点上,都明确了人性好利。韩非子认为“人皆挟自为心”,“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恶害,人莫不然”;人人都有为自己打算的心理,好利恶害是人性的真实情况。而荀子则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不一样,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

,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上有什么异同点。
1、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待人性的问题上看法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后天环境影响造成了人性的恶劣;荀子认为人出生时没有善恶的区别。2、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待忠君观念不同。孟子认为只有君主善待臣下,臣下才能用忠心回报;荀子认为臣子需要先尽忠。3、孟子和荀子的伦理观对学习的态度上不同。孟子...

凤台县17776335129: 孟子的人性论和荀子的人性论的异同 -
鲜储非言:[答案]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首先,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

凤台县17776335129: 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
鲜储非言:[答案] 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

凤台县17776335129: 论述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各自的基本内容,并比较两者异同. -
鲜储非言:[答案] 人性论是哲学界历来争议的焦点.在先秦诸子中,性善论以孟子伪代表,认为人性本善,后天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使人保持天赋的善性不丧失.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就连圣人也不例外.而圣人最终成为圣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为他们做出很多努力去...

凤台县17776335129: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鲜储非言:[答案]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

凤台县17776335129: 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鲜储非言: 孟子“妈妈”和荀子“爸爸”的“隔空辩论”!孟子的性善论受到荀子的强烈批评.荀子是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因“荀”与“孙”...

凤台县17776335129: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区别?他们对善恶有何看法,从背景角度说明? -
鲜储非言:[答案]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

凤台县17776335129: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假说的异同 -
鲜储非言: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荀子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凤台县17776335129: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假说的异同 -
鲜储非言: 孟子强调的是人性善,是为了推广他的以仁治国的主张. 而荀子强调人性是恶,是为了说服治理国家要与时俱进的主张,也就是推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的主张.

凤台县17776335129: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
鲜储非言:[答案] (摘自百度文库,望采纳,谢谢)(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

凤台县17776335129: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分别对教育的影响,论述的两种人性观和教育观 , -
鲜储非言: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观侧重于教化,即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