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论语前三篇其中5则感悟

作者&投稿:乐正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论语前5章的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我来试试,希望满意!
五篇各300字吧!不然单单原文就够数啦!
祝学习愉快!

【学而第一】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很少有仁德的。”这一章是教人知人的。
君子坦荡荡,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呢?巧言令色,让人不设提防,甚至觉得可亲可敬,轻一点是另有所图,重一点就是包藏祸心。内怀深险之人,外面看去还就是这样。李林甫和人讲话时一定是嬉怡微笑,所谓令色,其实此人狡险忌克。再如王莽以谦恭篡汉,武则天以卑屈祸唐,这都是巧言令色的另一种极致。
当然,也可能有的仁人是言自巧、色自令,我想象中子贡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说绝无,而用了“鲜”字。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君子到底应该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色呢?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我想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着不要那么累,自然而然,就最好了。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为政第二】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一生学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立,四十岁便无所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从别人话里听出微妙的意思,到了七十岁,心里怎样想就怎么做,都不会超出规矩。”
《集注》引程子的话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读这一章,就不要只记住三十称“而立之年”云云,要反身自省,脚踏实地地学习圣人,学习如何做圣人。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儿子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就算是孝吗?”
另一种解释区别在“色难”上,他说色难是承顺父母之颜色,也讲得通。
色难这一章是说养口体不如养志。
《孟子》上有一段: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色难这一章,《孟子》这一章,再加上前那一章,三章参看,就应该明白什么是孝了
色难,或解作,给父母好脸色看,这是接着下文讲的,也通。
《礼记》说,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八佾第三】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据考证后一种句读不正确,因为往下走是用不着让的。
君子谦谦,不跟人争,一定说有的话,也就是射箭,这样的争也是雍容揖让,这才是君子之争。
文人争名,武将争功,艺人争能,小人争利,仕者争权。君子不争,不是故尚高雅,他只是觉得天下事没什么好争的,他看人家争东西,好像大人看小孩争糕饼,有什么好争的?
不争也不是教你不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学而篇之第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而且能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不也很欣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不器重自己,不也就是君子吗?”
理解拓展
其乐也融融
学而时习之,一乐也。学习然后按时付诸实践研习、琢磨,此为其功利之境,也是对人心的一种清涤净滤过程;然而,孔子更注重引导人们去体会学习的另一情感,即愉悦的审美情感。“悦”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觉,重在个人内心的感受。功利的化为审美的,需要化为自觉追求,这是过程的心理体会也是学习所进入的快乐境界。孔子不是一味的功利或一味的理想化,而注重如何在现实中起步,引导至于理想状态,因人性的快乐原则而循循善诱。
学然后有知,知然后有朋。有朋友相互切磋,自是令人愉快,且人生在世,需要他人的理解器重,故有朋自远方来,又为一乐。此一乐是对人渴求被理解和认同的心理的肯定,是与人相处带来的快乐,为内心喜悦的外化。
有求诸外界之乐,复有求诸自身之乐。大凡人皆可进可退,进者,人知你重你,退者,则自知自重,亦即注重自身人格境界的修养,此便是自处之乐。内外的相互辉映,是为至乐。至乐的境界便是君子的境界。何为君子?就是能够做到人家即使不了解你不器重你,你也不会心生怨尤的人,做到很难,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只知道快乐而不知道承受,这样的人会很脆弱,在社会中如何存身?因而简爱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那倒未必,但人活着,含辛茹苦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人心需要一种平衡的方法,如何平衡?孔子说:成为君子。君子为有大承受的人,故学为君子既可以平衡不遇的心理,亦可为一种积极的存身之道。
孔子的开学致辞只是如此简单的三句话,但既表达了对至于门下的欢迎之意,又点明了授业的内容总括:学习之道和学习目的——君子之道——儒家提倡的最高人格境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论语·为政篇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政法来诱导民众,用刑罚来整顿民众,百姓只能暂时免于犯罪却缺乏道德感;用德育来诱导民众,用礼节来整顿民众,有羞耻感才能不犯罪。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了自己从事的职业;四十岁人生的理想、志向坚定,能够辨别是非;五十岁懂得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及机遇;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辨明美丑;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即看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样,看他为达目的做采取的手段,看他以什么为人生的理想和归宿。这些,一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知道和理解新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君子不器(1)。”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要是通才(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7、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9、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0、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2、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3、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14、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1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6、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八佾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的太师谈到关于音乐演奏的一般过程,说道:“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乐音合奏,既而音调和谐悦耳,洪亮清晰,乐声阵阵,经久不息,音乐便这样形成了。” `
首先看这句“乐其可知也”,解释为“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音乐的旋律、节奏、织体、风格是色彩缤纷 、绚丽多姿的,那这里所说的“全过程”为何是可知的呢?笔者认为其实这里所谓的“全过程”是从这些具象中抽离的一般。准确的说,是音乐作品合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曲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所理解的曲式发展原则。
始作,翕如也”,刚一开始,乐音合奏。“翕如也”,在这里解释为乐音合奏。“翕”字在汉语字典里还有和顺之意。笔者觉得这层意思倒更为贴切。在我国众多的传统音乐中,乐曲开始部分多为非均分律动的散板节奏,旋律多出现自由、平滑的线条,出现和顺的音乐形态。这里的“翕”字其实不仅表示了乐音合奏的演奏状态,更呈现了孔子对音乐开始时音乐风格特点的体会——和顺。
“从之,纯如也”,继而,音调和谐悦耳。纯是纯净,纯粹之意。这里解释为和谐悦耳很能道出音乐发展到此时的境况。和谐悦耳是对“翕如”所表达的和顺之意的继承,同时又加大了乐曲开始部分和顺的度,比和顺更甚之,是和谐悦耳。所以“纯如”承于“翕如”。又甚于“翕如”。
“皦如也”,洪亮清晰。皦是纯白明亮之意。这里形容声音的质感和清晰度。音乐发展到此已不仅仅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的“合”的基础之上了,而是变得洪亮 、分明。这也是在“纯如”之上的又一升华。
“绎如也”,乐声阵阵,经久不息。“绎如”是音乐最后的部分。音乐呈现连续不断、余音袅袅之态,另人回味无穷。同时“绎”字又有抽离或理出事物的头绪的这层意思。从这层意思的角度看,“绎如”大有概括总结全曲之功效。抽离出音乐的主旨,明确音乐的中心思想,点精之结尾。
“以成”,这样,音乐便完成了。纵观“翕如”、“纯如”、“皦如”、“绎如”,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音乐不断向前运动的过程。“纯如”是对“翕如”的继承和延续,“皦如”是前两者的升华,“绎如”部分音乐趋于平静,概括全区的乐思主旨,其实正是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又看到这四部分虽有对比,但并不是强烈的差异性对比,而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这也正符合我国古乐的进行特征——转合式的“游行” 2旋律特点。
孔子生活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期,钟鼓之乐和古琴音乐有一定发展。至此我们不仅感叹当时人们创造出来的音乐竟有如此完善的逻辑结构,更惊叹孔圣人在音乐欣赏上的造诣。。


《论语》前十篇(精校+简注+心得)
让我们一起探索《论语》前十篇,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教诲与启迪。第一篇章,学而篇,孔子教导我们:“每日三省吾身,以忠诚待人,以信义交友,习之不辍,方为君子之风。”治国之道,孔子提出“敬事信人,节用爱人,顺应民情,为政以德,犹如众星拱月,和谐有序。”孝悌是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紧急!求《论语》中英对照版!要全篇
5-3 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even for the space of a single meal, act contrary to virtue. In moments of haste, he cleaves to it. In seasons of danger, he cleaves to it.'6 【第六章】Chapter VI.6-1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

孔子的论语
『⒌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⒌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⒌5』...《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

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诵读的《论语》篇目及具体章节
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

三篇关于论语的故事200
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它教育人们:第一要保持庄重,第二要求人们要尽力做事,说话算数,第三教导人们多看朋友的长处,第四不要怕改正错误。为此人们当以忠厚诚信...

《论语心得》三篇(要求:选择高一学过的论语语录谈感受,每篇不少于400...
你好!! (一)于丹的《论语》心得,我们看了又读,里面究竟写了点什么?是经验?是道理?里面的心得之五是交友之道,告诉我们拥有一个好朋友终身受益,结识一个坏朋友祸害终身.想知道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只要观察他的社会圈子就知道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好...

孔子论语全文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论语全文解释
论语十则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

论语·季氏篇5
孔子在其著作《论语·季氏篇》中,提出了关于个人喜好对于个人品格影响的深刻见解。他认为,有三种喜好对于个人成长有益:首先,孔子推崇的“节礼乐”喜好,强调通过遵循礼仪和音乐来约束和提升个人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适,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其次,赞赏“乐道人之善”的喜好,即乐于发现和赞扬...

论语原文译文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每章读后感每一个道理读后的感受 每章要200字有大概十章就行我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
字群乐尔:[答案] 论语前5章的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读后感最新五篇
字群乐尔: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教育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最新五篇,欢...

博望区19645077266: 急!!! 以"孔子论语给我的感悟" 写五百字 (我用来作总结的) -
字群乐尔: 主要突出孔子学习的快乐,最主要的就是前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就不解释了,这三句你能弄懂就可以了(我说的是深层次的理解).在古代,有两位大儒,在年轻的时候,...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读后感800字5篇
字群乐尔: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辞约义富,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浅近易懂,用意深远并且雍容和顺.接下来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800...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十则感想 每则100字 急用!!!!附原文译文 -
字群乐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可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读后感5片300字急 -
字群乐尔:[答案] 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写个读后感.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博望区19645077266: 急求关于<论语>中几句话的感想 -
字群乐尔: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十则的感想 -
字群乐尔: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博望区19645077266: 10则论语及其感悟 -
字群乐尔: 1、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2、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3、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4、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

博望区19645077266: 《论语》名句读后感 -
字群乐尔: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