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作者&投稿:英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到了中学教育界的热烈响应,也很受中学生的欢迎。目前,就我们学校而言,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采用这样一条途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取历史长河某一片段,某一现象或现实生活某一情境作为研究对象组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资料搜集、整理,最后得出研究成果。通过以往多次的实践,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根据我们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经验,觉得选题是关键,教师在指导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997386.htm
  话题的现实性原则

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以为研究中国史必要讲皇帝,研究世界史必要讲两次世界大战。这虽然与高中历史教材编排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缺乏指导。其实,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很多,不一定非要教材十分强调的东西。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包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历史、出现的原因及演变”――“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的研究课题,如《对巴以冲突的思考》。这不管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是落实教育学宗旨都是有益的。《历史教学大纲》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当然,我们主张的“现实性”,并不是要研究一些在政治上容易产生误导和副作用的问题,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我们也并不是要他们去参加“十六大理论”研究或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并不提倡过多的政治性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观点的新颖性原则
一个课题,观点是灵魂。老调重弹的东西总是惹人厌烦,观点要“新颖”。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观点本身而言是新颖的。(至少在教师们看来是挺有新意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观点本身有很多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创造性。第二种情况是,就话题本身而言可能是老的,但完全可以以新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战国中后期的“合纵”“连横”与中国的统一》,这样的课题很明显是老话题。但是假若变成这样《“连横”与中国的统一》,并且分别从“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思想、“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格局,三个角度来研究。这样就推陈出新。换个角度看问题,自然妙不可言。
  内容的地方性原则
这一点很关键。尽管我们并不是非提倡地方性不可,但是或许地方性研究更容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是可以真正学习历史的。他们一边看,一边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地探索,提出各种假设,“现场”寻找自己的证据,探讨分析的逻辑,如《河阳古民居研究》。研究的地方性趋势明显在加强。地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可以方便学生实地考察、询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也节省了时间,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我们的乡土教育在无形之中也得到贯彻,让学生自己发掘家乡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切入点的适度性原则
研究性课题切入点首先要防止过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最初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普遍都是大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隋》由于初中教材讲隋朝承上启下作用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讲的,因此学生也容易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假如真的如教科书那样立意,可以说,研究很明显便失去价值。但假如仅从政治、经济、文化某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承上启下”性,那是有意义的。避免了“全面出击,全而不实”的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切入点过小。如上例子,若选文化当中的文学,甚至是文学某一方面的诗歌发展这一角度来看隋朝的“继往开来”。这对于中学生是太难了。毕竟文学素养是一个问题,而且资料搜集也犹如登天之难。这样出现了矛盾:切入点大,容易导致泛泛而谈;切入点太小,则资料无法搜集,学生本身是无法把握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学生选择。
  操作的可行性原则
在选择课题时,研究性课题引导探究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探究的深层次问题原样地端给中学生,这样就使他们望而却步,倒了他们的胃口。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与课题的联系。教师帮助选定的课题,或许具有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特色,非常新颖,但是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相关的资料是不是容易寻找、理论研究的程度是高是低等问题都是影响到研究性课题能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操作,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参与指导的角色。在研究中,特别是选题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不同,师生冲突是难免的。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相信学生,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地去做。因为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的过多参与,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态势,往往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性课题完全变了味,教师反客为主成为研究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了搜集资料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真正在过程中得到贯彻,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研究性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经验,才能学到如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
(上接第233页)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
  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研究方向: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著书立说,各学说入手,探究各学说的理论。
  研究人员:徐熔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产生巨变,各学派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便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门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利包含著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96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有人能提供一些历史方面的研究性课题方案吗?
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 坚持素质教育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

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是什么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其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确定课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固然可贵,但发现问题的价值更高。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也创新的起点。能提出新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旧问题,往往会导致新的发现和突破。研究是以问题为...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

如何研究历史!?
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快历史研究的能力;2、多阅读史料,尽量把握所研究历史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史料是经过前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由于受...

怎样做“历史研究”
●学会使用历史的话语分析法,掌握历史的话语分析的三个主要方法;●学会使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法;●理解传统的解释学研究与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主要差异;●理解历史的述评研究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掌握隐微解释学研究的三个技巧并理解“解释学的三个自信”;●学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中外历史研究几乎...

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真正在过程中得到贯彻,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研究性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经验,才能学到如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 (上接第233页...

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当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凸现其文化知识上的传承,虽然也强调课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学习仍占重要地位,(现时还占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历史课堂,要改变的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换而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
主要研究内容: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原因。研究涉及的知道基础、所需资源:研究思路:活动步骤及进度安排:研究小组成员分工:我们需要这些方面的有关知识,在这里寻求大家的见解 (三)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的重大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揭示了20世纪国际舞台强权迭起、...

有关历史的研究性学习
唐代科举制度主要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常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的考试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进士科虽然难中,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玄宗以后,...

榆树市19497245715: 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研究性学习 -
调建坐珠: 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以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偏注科学世界的倾向,改变传统的“灌输”、“死记”、“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宗旨.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榆树市19497245715: 怎样做“历史研究”? -
调建坐珠: 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对历史的研究来说,进行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历史...

榆树市19497245715: 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 -
调建坐珠: 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榆树市19497245715: 研究性学习分几个步骤? -
调建坐珠: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历史学科比较新的学习方法之一,对促进我们历史教学十分有利,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我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步骤如下. ...

榆树市19497245715: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有哪些 -
调建坐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选指导教师、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小组分工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

榆树市19497245715: 如何进行历史课题研究 -
调建坐珠: 科研课题即研究题目,是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的意义 第一,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 第二,是教育科学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三,能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课题的类型...

榆树市19497245715: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世界历史上“工业革命”的探究主题,请你帮助完成其中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别... -
调建坐珠:[答案] 步骤一:蒸汽机;电力(或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子计算机.步骤二:(1)影响:第三次科技 革命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

榆树市19497245715: 有关历史人物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怎么做
调建坐珠: 找到历史人物所做过的事情,看看当时的环境与人情世故(有没有人劝他做,或是有没有人阻止他,这些人与他的关系等等),再分析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事情的决定因素.从这些点去分析那个人的心理. 如果多找出几件事,就可以看看有没有一种固定的形态.

榆树市19497245715: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
调建坐珠: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

榆树市19497245715: 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你是如何利用小组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初中历史教材重难点突破的 -
调建坐珠: 要做到突破重难点,首先要选定适合采取合作学习的课程,这是成败的关键.所选的知识点要具有可探究性——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浏览、搜集信息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有话可说.流程就是设问悬疑、分配任务、学习探究、成果交流、归纳结论;如果在第一轮探究后不能形成结论或发现新的疑点则回到探究——开始新一轮学习,直到取得预期效果.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