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令既具未布的意思

作者&投稿:勇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布令的目的~

“富国强兵”是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结合起来,前后两次推行变法。这两次变法都是以法律、法令作为基本手段,把各项改革贯彻到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领域。因此,商鞅变法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归结到法律制度上来。从法律角度看,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法”为“律”

史籍记载,商鞅“受法经以相秦”后,曾“改法为律”。“法”是春秋以来对法律规范的通称,取其“平之如水”的含义。当时新兴阶层反对西周时期以等级差别为特征的“礼”与“刑”,故而用“平之如水”的“法”来代取“刑”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法”的公平性,而且还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位置上来。因此,商鞅把一些主要法律法令改称为“律”。自此以后,中国古代主要法典一般皆称为律,而不再称作“法”。“改法为律”是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

(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措施。

“富国强兵”是商鞅变法的最终目的。在变法期间,商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如规定凡悉心耕织,多打粮食、多织布者,可免除其劳役或解除其奴隶身份,对于那些投机经商及怠于农事而致贫困的人,则要将其妻子儿女一起没收为官奴婢。为了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扩大户赋来源,商鞅还颁布了《分哀悼令》,强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家庭分家立户,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奖励军功方面,颁布了《军爵律》,规定按军功大小赐爵。

(3)运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是对旧制度的一次彻底改革,因而一开始就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为达到改革旧制度、建立新秩序的目的,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采用各种法律措施限制或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除国君的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即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份。同时还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权力的垄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4)全面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明法重刑”等主张。

作为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商鞅在掌握实际政治权力以后,即把法定的一些基本主张运用到实际政治之中。第一,强调“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制定及法律的学习、宣传。其二,“轻罪重刑”,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把法家的“重刑”发挥到了极端,在立法上规定了严酷的刑种,在实践中也尽力贯彻重刑原则,加重量刑幅度,对轻罪也处以重刑。其三,不赦不宥,为了贯彻重刑与法治原则,强调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商鞅在变法中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均应受罚。其四,鼓励告奸,为更有效地禁奸止过,商鞅多次颁布法令,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其五,实行连坐制度,商鞅在变法期间,广泛推行连坐制度,如人伍连坐、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等。

译文: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C

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
---------毛泽东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出处:《史记·商君列传》选段: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既具未布文言文翻译
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出处 出自《史记》: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原文 令既具未...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二、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的意思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

商鞅立信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商 鞅 立 信 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注: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金:古代货币单位 翻译:商鞅法令已经制订...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翻译依稀:恐、乃、卒、怪
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翻译。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翻译为:法令已经制定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出自《史记》,“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翻译: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

商鞅立木翻译
一、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二、翻译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

徙木立信 全文翻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二、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翻译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法令已经具备,没有公布,怕百姓不相信

社旗县18227314238: 令既具未布文言文翻译 -
犹安先凌: "令既具未布"是一句文言文,可以翻译为 "令(命令)已经具备,但尚未布告".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某个命令或指示已经准备好,但还没有正式发布或公布出来.其中,“令”表示命令或指示,“既”表示已经,具备,"未"表示尚未,"布"表示发布或公布.整句话强调了命令已经准备好,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布执行.

社旗县18227314238: 商鞅铁事字词解释,令既具,未布.既() 卒下令.卒() 令行于民期年.期() 秦民大.说() -
犹安先凌:[答案] 既:已经 卒:最后,最终 期:同“朞”、“稘”,周年. 期年:一整年 说:通假字,通“悦”,高兴,开心 仅供参考

社旗县18227314238: 求《史记·商君列传》的译文(商)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以明不欺. -
犹安先凌:[答案] 商鞅想要实行变法,担心天下人议论怀疑自己.法令已经有了,还没有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于是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椽木在国都市井南门.并承诺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就给十金.百姓都对这个承诺提出疑惑,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又承诺:“能搬...

社旗县18227314238: 商鞅立信的文言文翻译全篇翻译.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 -
犹安先凌:[答案] 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

社旗县18227314238: 商鞅布令 的 翻译翻译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 -
犹安先凌:[答案] 终于

社旗县18227314238: f商鞅立木的翻译 -
犹安先凌:[答案]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

社旗县18227314238: 《资治通鉴》中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犹安先凌: 详细的法令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但是商鞅并没有公布,这是 因为商鞅担心百姓会心存疑惑,甚至不相信此法的公正性,于是 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的木头,并且下...

社旗县18227314238: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出自哪一篇文言文 -
犹安先凌:[答案]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说:“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译文: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

社旗县18227314238: 商鞅令既具 -
犹安先凌:[答案]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

社旗县18227314238: 课外文言文《商鞅立信》的答案 -
犹安先凌:[答案] 原文 商鞅变法之令既⑴具⑵,未布,恐⑶民之不信己,乃⑷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⑸民有能徙⑹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⑺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⑻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