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现状与勘探成果分析

作者&投稿:圭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何治亮 王琳 罗传容 易荣龙
(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
【摘要】 中国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海域区、东部区、中西部区、青藏区。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由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改造型”储层、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复式输导网络、复合圈闭、复式油气聚集区构成的复式油气系统是中国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中国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资源丰度差别很大,且天然气大于石油。海相盆地众多,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关键词】 海相领域;多旋回盆地;复式油气系统;资源潜力
21世纪初期,中国油气储量和产能的持续增长将依靠4个方面:东部陆上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盆地稳中求升;西部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增储上产;海域陆相盆地的加速开发;海相领域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其中,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已得到了国内外石油界的广泛重视。经过“六五”以来各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各公司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勘探开发成果、勘探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及认识上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为今后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相地层展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型甚至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今后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但海相地层形成时代老,海相盆地经历的后期改造多,导致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勘探深度较大等,加之海相领域的整体勘探程度低,传统勘探评价思路存在局限性,使过去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勘探效益不高。中国的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1 中国海相盆地的地质背景
据统计,我国海相沉积分布总面积大于4561800km2,其中陆上海相盆地数28个,面积3308530km2,海域海相盆地22个,面积1253270km2。
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4个大区。
1.1 四个建造旋回
1.1.1 Z— 旋回
属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是中国展布最广泛的海相层系。其消失的古大洋包括北天山、南天山—大兴安岭洋,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秦岭洋,华南洋,其间的地块广泛沉积了厚度不等的海相地层,其间包括多套优质烃源岩。
1.1.2 D— 旋回
属于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合旋回。由于整体属板块聚敛环境,早期的拉张不完全。在早期闭合的大洋处形成一些窄洋盆,块体内形成了小型陆内裂谷。不同地块海相地层发育差异性很大。华北地块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华南地区则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1.1.3  —k1旋回
属于特提斯洋体系。北部地区随着海水向东西两侧的退出转变为陆相环境。南部地区经历了较完整的开合旋回,形成了从裂谷-初始洋-聚敛体制下的弧后边缘海-残余弧后盆地-前陆盆地等原型系列。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海水向南、东、西3个方向退出,中国陆上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环境。
1.1.4 K2—N旋回
属于太平洋-印度洋体系。仅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等地存在特提斯残留海或近海短时间海侵形成的海湾环境。东南部及沿海陆架地区的裂谷及走滑盆地偶被海侵。晚新生代东海、南海转变为海相环境。
1.2 四大改造事件
1.2.1 加里东晚期事件
形成了多个加里东造山带。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褶皱、隆升,沿造山带发生了广泛的花岗岩侵入活动。加里东期形成的超过100×108t储量的油气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
1.2.2 海西晚期事件
较加里东事件弱,形成了多个海西期造山带。岩浆活动较强烈。在经过挤压褶皱隆升后不久,下沉被多个前陆盆地叠加。所形成的油气藏遭到过改造和破坏,但程度相对较弱。
1.2.3 燕山事件
它是深刻地影响中国区域地质格局的事件。表现为造山带的重新活动、地块内部的多方式的构造变形及广泛的岩浆活动。主要由两期事件构成。中侏罗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推挤形成向南突出的蒙古弧。早白垩世末,太平洋古陆向西的推挤形成向西北突出的华南弧。燕山事件总体来看东部变形较西部强。
1.2.4 喜马拉雅晚期事件
主要起因于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推挤。西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东部则由于块体向太平洋方向蠕散及深部原因,以伸展变形与走滑变形为主。是已形成油气藏的改造与再次聚集的主要时期。
1.3 四个大区
经过多旋回盆地的叠加和多期次的变盆改造过程,中国海相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层发育与赋存方式、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不同的成藏系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重力图上所呈现的3条重力梯度带是多旋回演化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地质内涵的界线,可作为海相勘探领域的分区界线。
所分出的4个大区分别为:海域区——包括东海、南海等区域;东部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陆地区及黄海及渤海海域;中西部区——西昆仑—祁连山—龙门山一线以北以东的区域,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青藏区——新生代快速隆升的区域,包括滇西、川西、青海、西藏等。
2 海相盆地的基本特点——多旋回盆地
除了中国海域晚新生代的海相盆地外,其他海相地层大部分形成于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后经过了多期次的抬升、沉降和复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1~3]。
中国的“克拉通”仅相当于北美、非洲板块1/20左右,显生宇以来经历了从南纬30°到北纬40°左右的长距离漂移及旋转。在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印度、印支-南海等大大小小的板块以及更小尺度的地体间的分离、敛合、拼贴、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多变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种背景是这些板块内部和边缘成盆与变盆、叠加与改造的内在动力。同时,导致了盆地演化历史中多变的热体制。
中国海相盆地具有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发育网络状的断裂体系,具有极强的不均一性,构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稳定的边界条件。
在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南北分割性和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东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叠加与改造方式。如塔里木盆地主体在古生代为整体沉降,间以弱改造的整叠加,产生了几个多期复合的古隆起。中生代则表现为盆地边缘沉降、沉积为主的镶嵌叠加方式。新生代又统一为南北两大前陆盆地所构成的大型复合盆地,呈披覆叠加方式。下扬子盆地在古生代与塔里木盆地类似,中生代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变形,新生代为强烈的伸展断裂活动。呈NE向排列的断凹和断凸呈雁形排列,将统一的古生界地层改造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统一与分割是两类海相盆地叠加方式的鲜明特点,相对稳定性与活动性成为中西部与其他地区盆地的两种风格[4]。
油气盆地包括3种含义——构造原型、地层实体、油气水赋存的空间。就东部弱改造的新生代盆地而言,常常表现为三位一体。而对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盆地而言,构造原型盆地的部分可能已卷入到造山带之中或因抬升而被剥蚀。而保留下来地层实体盆地因构造变形分割、差异升降等原因,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油气水流体赋存单元——流体盆地。也正是这些流体盆地,构成了海相领域的具体勘探对象。它们具有较完整的海相地层的保存,变形改造较弱,整体具备顶封和封闭性边界,一般上覆有中新生界沉积。这是一个可能保存早期形成油气同时也具备后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地质单元,既是一个“复杂”或“复式”的油气系统,当然也是一个油气的“保存单元”[5]。
多旋回的改造与叠加过程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复合变形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复合构造[6]。大至一个叠加的盆地(也称复合盆地),小至一组节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构造样式。构造变形是把双刃剑。复合变形与复合构造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散失与调整过程,是海相盆地油气规模聚集和大量散失的主要因素。如塔河油田、五百梯气田所处构造都属典型的复合构造。江苏地区句容盆地深层的双重堆叠背形构造,苏北盆地负反转的控凹断裂,则属破坏性的复合构造。
3 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复式油气系统
3.1 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
从塔河油田所在的阿克库勒油气区产于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的油气性质来看,可能存在多区、多层、多期、多类型的油源,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塔河地区可能存在不少于3期的生烃过程。鄂尔多斯北部和川东地区油气藏可能也具有多期、多层系的烃源。有别于陆相盆地的复式烃源。
现有的干酪根热降解学说及相应的排烃理论的局限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注意[7]。早期形成的大量低熟油和高演化的古老烃源所形成的正常原油均与传统的生排烃理论相悖。可溶有机质成烃、晶包有机质成烃、原油及沥青降解与热裂解成烃、热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晚期成烃,均有学者提及[8]。有人认为五百梯气田的气是由印支-燕山早期形成的油裂解而成。而塔中北坡及哈拉哈塘等志留系近100×108t储量的古油藏可能是塔中及阿克库勒地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已压实的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的排烃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构造抬升剥蚀减压、烃类形成所造成的高压、碳酸盐岩的压溶作用及晶析作用排烃,是有别于传统压实排烃的一些排烃机制。
在现在所开展的海相资源预测研究中,由于传统评价思路的制约,我们可能过低估算了部分Ⅰ类母质烃源的生烃量(实验证实,颗石藻产烃量是其他藻类的6~15倍),也可能过高估计了部分烃源二次生排烃的规模,特别是有效聚集的规模。
3.2 “改造型”储层
在海相领域的几个重大突破中,油气田储层的储集空间多为后期改造作用所形成。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属古岩溶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也属裂缝及古岩溶储层。川东石炭系是一套经过云南运动改造,发育次生裂缝-溶蚀孔隙的优质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形成于一个多期复合变形区,发育多组裂缝系统以及海西早期为主的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种“小尺度”上具极强的非均质性,而“大尺度”(经酸化压裂后,探井、开发井的探索范围扩大)上则具相对均质性的优质储集空间。尽管该油田油质较重,但大部分井都能稳产。这些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及表生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或层控储层或储集体,我们称之为“改造型”储层。
由于年代老,埋藏深,大部分原生孔隙往往因压实、压溶、胶结等成岩作用而大大减少。因此,重视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储层和与褶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裂缝性储层的探索与研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
3.3 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
海相领域的保存条件是公认最重要的成藏条件。由于成岩影响,早期泥质岩盖层封盖能力明显降低,加上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导致海相地层的整体封盖能力急剧变差。
也有许多地区还存在优质的盖层。苏北志留系高家边组因伊利石化而呈脆性,但部分井段却钻遇软泥岩并发生缩孔现象。塔河下石炭统的巴楚组,开江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均属较好的直接盖层。
是否有具高压异常的间接盖层是海相油气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塔河地区石炭—二叠系内存在的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1.4)是其下奥陶系规模聚集的必要条件。沿异常高压带的薄弱带和边缘,油气向上运移并聚集于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之中。开江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一间接优质盖层,其下气藏压力系统为1.4~2.2,为流体异常高压层,构成了良好的区域封闭条件。南盘江地区上泥盆统存在低电阻泥岩,江汉沉湖地区下二叠统—石炭系存在地层异常压力,这些现象值得重视。由直接盖层和异常高压带能构成高效的复式封闭体系。
后期的变形及抬升往往使早期的封闭系统被部分或完全破坏,能否重建封闭是再次成藏的前提。塔河地区早石炭世的快速海侵导致了巴楚组泥岩直接覆盖于奥陶系之上,构成了良好的储盖配置。东河塘油田及雅克拉气田、川东、鄂尔多斯的气田也是重建封闭后的产物。苏北黄桥CO2气田,三水沙头圩CO2气田也都是重建封闭后发生的聚集与保存。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即受控于区域的保存环境,更取决于局部的保存条件。就层状盖层封闭保存系统而言,油气的保存并不由最好的盖层分布区决定,而取决于同一封闭系统中差盖层的封闭保存能力,由层状盖层+断层和不整合面构造的封闭系统,其保存能力多由断层或不整合面的封闭能力确定(油气封闭的木桶效应)。
3.4 复式输导网络
海相多旋回盆地的多期复杂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及不整合系统。它们穿越多个单一油气系统,是形成复式油气系统的必要条件。这些多期开启与封闭的构造形迹组合与渗透性地层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运移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区存在由多期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构成的输导网络,使多期多源形成的油气横向上沿断裂和不整合面成带成片富集成藏,纵向上沿断裂多层聚集。沿一些倾没于生烃区的构造脊和鼻状构造,常构成油气二次运移的“汇烃脊”,在油气资源丰度较低的地区,位于“汇烃脊”的圈闭充注能力高,而非“汇烃脊”上圈闭则充满度低或无油气。
3.5 复合圈闭
研究证实,塔河下奥陶统油藏属阿克库勒古隆起控制的大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陕甘宁大气田属中央古隆起控制的巨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五百梯气田则属开江古隆起控制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川西地区新场气田也属典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鄂尔多斯北部上古生界的天然气主要聚集鼻状在构造与河道砂所构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川东地区针对71个石炭系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行了钻探,发现气藏42个,成功率57.5%。其中断层圈闭钻探11个,因断层具开启性全部产水。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钻探12个,发现气藏10个,成功率83.3%[9]。
加强复合圈闭的研究,深入开展复合圈闭的落实、描述、分析与评价,对海相盆地的油气发现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3.6 复式油气聚集区
在渤海湾陆相盆地勘探实践中,我国石油工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10]。在海相领域的油气发现中,在同一个构造区带内,常常发现多产层、多圈闭类型、多油气类型甚至多压力系统的油气田(藏),构成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油气田群(带)。海相复式油气聚集区与陆相“复式油气聚集区”即相似又不同,表现得更丰富多彩。如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川东开江古隆起、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均属形成于复式油气系统的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4 中国海相盆地勘探潜力分析
4.1 油气资源量
油气资源量是开展勘探选区评价的重要参考资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由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和原地质矿产部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随着许多领域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资源量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由于勘探及研究程度的不同,加之所采取的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同,同一区域或盆地的资源量往往差别很大。就一个盆地而言,甚至可能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结论。1994年CNPC计算海相领域(不含海域)资源量为326×108t油当量。根据“八五”以来最近的计算结果,主要海相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总体达600×108t以上(表1)[11~13],几乎超过1倍。

表1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资源量简表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海相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大于石油,勘探对象以气为主。第二,海相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整体不富局部富甚至很富。第三,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4.2 勘探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几代石油人均对海相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海相油气勘探走过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曲折之路,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挫折后的反思。经过艰苦卓绝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及研究成果。
(1)发现了一大批中型油气田,累计获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形成了2000×104t的油气产能,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不可或缺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等盆地一批优质储量的发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成了几个今后发展能依托的石油基地。
(2)对海相地层的发育展布与赋存方式已基本掌握,估算了海相领域的油气资源量,对不同地区和盆地的油气资源结构和油气资源丰度已形成初步认识,对坚定海相领域的勘探信心和今后的战略选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3)在认识到海相领域复杂性的同时,已掌握了许多海相领域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批针对海相领域的地质理论和思路,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的内涵,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4)形成了一批先进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如山地、黄土源、荒漠及高陡地层、盐下的地震勘探技术,超深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高陡地层、巨厚盐层、多压力系统钻井技术及一批针对性的测井、测试技术,深井酸压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技术等,为今后勘探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

表2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探明程度简表

(资料截止1998年,仅供参考)
勘探效果不甚理想,除了与认识不到位、采用技术方法不配套等原因外,宏观上海相领域的复杂性(事实上已超过中国陆相盆地)和勘探工作量的明显不足、勘探及研究投入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中国南方共打井868井,但只有59口井大于3000m,真正打海相地层的480口井中、打古潜山的有166口。华北钻入古生界的井达1509口,但这些探井均以新生古储的古潜山为勘探对象,真正打原生油气藏的几乎没有[10、11]。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重点盆地资源量的探明程度均不到10%(表2),勘探余地很大。关键是要在总结海相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主攻领域和具体勘探目标,通过选择先进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和构建一个高效的勘探及决策系统,去实现勘探目的。
中国海相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盆地众多。中国海相油气领域不仅勘探程度很低,而且极不平衡。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技术进步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定期开拓新领域”[14]。事实上,关于中国海相领域的所有工作还只是开始,我们面临的领域还很广阔。
参考文献
[1]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关上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王金琪.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82~190.
[4]刘光鼎.试论残留盆地.勘探家,1997,2(3).
[5]孙肇才,邱蕴玉,郭正吾.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1,13(2):107~142.
[6]丘元禧.论构造复合.地质力学学报,1998,4(1):1~11.
[7]何志高.论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弊端.海相油气地质,1999,4(2):50~57.
[8]秦顺亭.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海相汕气地质,1998,3(1):6~11.
[9]胡光灿,谢姚祥,等.中国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石炭系气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邱中健.我国油气勘探的经验和体会.石油学报,1999,20(1):1~7.
[11]赵政璋主编.油公司油气勘探之路——新区勘探项目管理探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工作会议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
[13]张寄良,等.塔里木盆地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4]A.佩罗东.石油地质动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南华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以来,已有近60年的历史(曹建康,1998),参加勘探的部门涉及原地矿部、原石油部、原煤炭部等许多相关部门(表1.1和表1.2)(陈文礼等,2000)。但是,至今整个南华北地区还没有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这不仅表明了该地区油气勘探投入巨大、时间漫长、效率较低,同时也说明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地质过程非常复杂,其油气聚集规律和勘探难度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就目前勘探程度而言,区域上主要集中于中、新生代盆地周口坳陷、济源—黄口坳陷,层位上主要集中于中生界、新生界。而对下伏的古生界,了解不够深入,对南华北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和保存条件仍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造成对整个地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缺乏清晰的认识(何明喜等,2004)。
表 1.1 南华北地区地震勘探统计


表 1.2 南华北地区钻井成果统计表


续表


一、勘探现状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经历了油气勘探46年的历程,累计完成二维地震200980.392km,三维地震3125.819km2,累计完成井3769口(其中探井2940口),获工业气井1489口(其中探井1059口),工业油井509口(其中探井319口)。发现地面构造259个和潜伏构造428个;已钻探地面构造153个和潜伏构造224个,圈闭钻探率54.88%;钻探获油气的地面构造98个和潜伏构造167个,圈闭钻探成功率70.29%;获气田97个和油田13个,发现含气构造60个和含油构造6个;获工业油气层19层。截至1999年底(表10-1),获剩余预测储量2070.37×108m3,剩余控制储量1238.19×108m3,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5787.07×108m3,三级储量合计9095.63×108m3,天然气资源发现率12.66%,探明率8%。

表10-1 四川盆地勘探成果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四川盆地勘探程度不均,总体达到中等程度。从钻井密度和圈闭钻探率两项主要指标衡量,钻井密度最大的是川南地区,其次是川西南地区,而川东、川中、川西北三个地区钻井密度都很低。

四川盆地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和潜伏构造圈闭钻探率均比较高。截至1999年底,在已发现地面背斜构造圈闭259个,已钻探153个,钻探率为59.34%,其中川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分别高达75.47%和80.00%。川东地区相对较低,潜伏构造428个,已钻224个,钻探率52%。钻探率较低的地区是川中和川西北地区,未钻探的潜伏构造多为埋藏深、圈闭小、圈闭资源量少。而非构造圈闭的勘探还刚开始,并且获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上述情况表明,四川盆地的待勘探领域是广阔的,但是勘探的难度和风险将会越来越大。

二、勘探成果分析

1.气田个数多,大中型气田少;裂缝性气田储量小,层状孔隙型气田储量大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共获气田97个,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787.07×108m3。以气田为单元计,其中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5个(即卧龙河、五百梯、沙坪场、威远及磨溪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149.67×108m3,占全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37.15%;探明地质储量介于(50~300)×108m3的中型气田22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2450.9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22.68%和42.35%;探明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小型气田70个,其探明地质储量合计1186.45×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气田总数和总探明地质储量的72.17%和20.50%。从上述已探明气田储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四川盆地目前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气田中,这为气田的高效开发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在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中,裂缝性气田47个,累计探明储量为1440×108m3,只占总探明储量的1/4。

上述勘探成果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仍以寻找层状孔隙型储层为特征的大中型气田为主要勘探方向。

2.天然气资源大且分布不均,资源探明程度低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到侏罗系8个层系(Z、

—O、C、P1、P2、T1—2、T3、J)。根据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总资源量为83.203×108t(油当量),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71851×108m3,占总资源量的86%,石油资源量为11.351×108t,占总资源量的14%。可见,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占主导地位。

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天然气在上述8个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石油只分布在侏罗系。从层系上看,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C以及T3,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9.8%、18.8%、15.9%。从地区上看,川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丰富,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34%;其次是川中占24%;再其次川北占14%。再从不同地区不同层系资源分布看,川东地区石炭系资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川南、川西南均以下古生界和三叠系占主导地位,川中以侏罗系石油和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西主要以上三叠统天然气为主,川北主要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

油气分布格局与盆地的形成、演变分不开,盆地演化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的有序性。早古生代四川盆地作为上扬子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大面积分布巨厚的烃源岩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就川东地区而言,巨厚的志留系烃源岩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资源保障,上三叠统坳陷生烃中心和沉降中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带。侏罗系湖盆区主要分布川中,适中的有机质热演化使得川中石油资源丰富。

值得说明的是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受当时的勘探程度、地质认识限制。随着勘探程度和地质认识的提高,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可能与勘探成果不匹配,甚至出现矛盾。因此,油气资源的评价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八五”以来的勘探实践,尤其是“九五”以来的勘探证实,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实践结果相佐,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源量巨大,探明程度很低。如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资源量巨大,占全盆地总资源量近1/3,但截至到目前下古生界勘探只发现了威远气田以及一些含气构造,资源探明率很低,小于2%。另外,川西的上三叠统探明率也不到5%。②资源量过低,已发现的圈闭资源量、储量超过资源量。如川西侏罗系在二轮资源计算石油资源量折算成天然气资源仅有11.4×108m3,目前已探明三级储量远大于资源量。川东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预测鲕滩圈闭资源量已近7000×108m3,也远大于资源量。因此有必要对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量进行重新计算。

目前,四川盆地在六个层系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见表10-2),从新到老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及震旦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气藏中,三层探明地质储量合计达5352.99×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92.50%,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2226.55×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99.34%,其中石炭系(全部分布在川东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2639.60×108m3和1486.68×108m3,分别占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剩余可采储量的45.61%和66.33%。因此,石炭系、三叠系、二叠系气藏,特别是石炭系气藏还有很大的开采潜力。

表10-2 四川盆地各层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资料截至1999年底)

从地区来看(见表10-3),目前四川盆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川东地区,探明地质储量达3511.72×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地质储量的60.68%,探明可采储量为2582.86×108m3,占整个四川盆地探明可采储量的63.67%,其次为川西南、川南地区,而川西北、川中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较少,均不到500×108m3

表10-3 四川盆地各地区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统计表

3.天然气勘探实现了两个大的转折

(1)1977年发现相国寺石炭系孔隙性气藏,是四川盆地勘探发生重大转变时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缝性气藏为主,转变到以勘探孔隙性气藏为主;在勘探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面,明确提出以孔隙性储层为对象,以大中型气田为目标,大力甩开勘探,争取较大的新发现;在勘探技术方面,由模拟地震发展到数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复杂构造处理解释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侧钻中靶技术等。由于指导思想、决策正确和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获得了五百梯、沙坪场、大池干井、高峰场等一批大中型气田,实现了四川盆地储量高速增长,累计获石炭系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2639.6×108m3

(2)“九五”期间川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勘探的突破以及川西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勘探的突破,实现了川东石炭系的接替以及勘探领域由川东向川北、川西北的转变,勘探层系由石炭系向二叠系、中生界的转变。

位于开江-梁平海槽区南侧已发现有铁山南、双家坝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在海槽北侧地区有“九五”期间发现的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即渡口河、罗家寨构造带和铁山坡等,这一发现是继川东石炭系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现已发现铁山、渡口河、铁山坡等飞仙关组鲕滩气藏10个,获探明地质储量为319.69×108m3、控制储量为35.19×108m3,预测储量为365.54×108m3,三级储量合计为720.42×108m3(不含高桥、罗家寨储量),在川东地区排名第二,勘探成效十分显著。在海槽北侧地区即渡口河—五宝场地区预测飞仙关组鲕滩圈闭22个,面积达795.81km2,圈闭资源量达6764×108m3。飞仙关组鲕滩为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储层主要为溶孔鲕粒云岩、溶孔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

川西白马—松华地区地震勘探始于1967年,先后在该区共作6轮地震工作(线距0.7~1.2km)及油气综合化探。钻探始于1995年,于1995年7月在白马庙潜伏构造钻探的白马1井,在侏罗系蓬莱镇组获工业气流,从而揭开了该区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的序幕。到2000年3月底为止,以蓬莱镇组为目的层已钻探46口,测试获工业气井25口,钻探成功率为54.35%,获天然气控制储量为391.76×108m3。此外,在川西地区的观音寺、三皇庙、苏码头等构造也发现了侏罗系浅层气藏。




勘探现状与勘探成果分析
(1)1977年发现相国寺石炭系孔隙性气藏,是四川盆地勘探发生重大转变时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缝性气藏为主,转变到以勘探孔隙性气藏为主;在勘探指导思想和决策方面,明确提出以孔隙性储层为对象,以大中型气田为目标,大力甩开勘探,争取较大的新发现;在勘探技术方面,由模拟地震发展到数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复杂构造处理解释技...

碎屑岩勘探现状
中国油田在不断巩固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成果的同时,碎屑岩勘探成为其重点开发领域。自1992年以来,对深层碎屑岩的探索经历了从无到精的转变,现已在东河塘、塔中4、16井区、哈得逊、吉拉克和英买34-35等地形成了主要的石油产区。在2007年的探明储量中,碎屑岩储层原油产量占油田总量的60%。近年来,...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1.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8个盆地,资源量28万亿立方米。2.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已形成三大煤层气企业,2010年探明储量29万亿立方米,年产量15亿立方米。沁水盆地是开发热点。3. 中国政府出台了价格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煤层气发展。技术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水平仍需提高。4. 煤层...

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部署如何?
进展与部署:渤海湾盆地近几年的探索展示了显著的勘探进展,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规划。富集区分析:凹陷勘探的潜力与关键领域对冀东南堡、南堡凹陷的精细勘探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丰富的油气资源。精细成果与前景:南堡凹陷与歧口凹陷的勘探成果 展示了精细勘探技术如何提升勘探效率和发现潜在资源...

勘察体系及现状存在的问题浅析?
岩土工程勘察是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技术工作,部分勘察技术人员对勘察规范不熟悉,野外工作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强,缺乏辨别、归纳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成果的目的不明确,提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同时,部分设计技术人员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知识缺乏了解...

勘探与研究现状
查干凹陷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为零星的地面地质调查。自20世纪70年代至1995年,不同单位先后在不同区块完成不同比例尺的重力、航磁、电法和MT勘探。截至目前,已完成1∶100万、1∶20万重力普查、1∶5万航磁普查、一条MT(40 km)大剖面和1500 km2的化探普查。1986年开始,尤其在1993年...

海相层系地震勘探概述
海相层系地震勘探,即利用地震勘探技术探测海相层系的地质结构特征,预测其中的含油气性。其探测目标是海相沉积实体,既可以是海相地层,也可以是陆相地层,甚至是水域。 (1)海相层系地震勘探发展现状 现行地震勘探技术是在针对浅层、简单地表、简单构造与陆相碎屑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应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勘探海相层系油气...

勘查技术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勘探方法是从地震波的理论研究、天然地震研究和声波等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905年,L.P.Garret建议用地震折射波法寻找盐丘构造。1912年发生了英国的泰坦尼克号轮船在大西洋与水下冰山相撞沉没的惨痛事件之后,R.A.Fessenden立即着手水下冰山的探测研究,于是产生了水下声波探测法,并获得了美国专利。该专利于1917年发布...

油气勘探开发进展
第二次是渤海湾盆地的突破,通过对复杂断陷盆地的勘探实践,总结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大陆架对外开放与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合作勘探石油,并迅速取得成果。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在积极勘探东部的同时,对西部盆地加大了勘探力度,塔里木、...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现状
(1)工程地质钻探:是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手段,也是用得最广泛的勘察方法,对查明岩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包括岩溶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测量及试验等内容的野外调查,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岩溶发育的分布和特点,并据此可...

宜君县18239417259: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
休慧舒利: 你是外行吗?如果是的话,我就跟你说一下主要的详细勘察报告成果吧,包括详细勘察报告书和对应的图表,就好比勘探点一览表,图例,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岩土层综合描述,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固结曲线图,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

宜君县18239417259: 地质勘查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
休慧舒利: 第一章绪言 一、工作目的和任务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一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二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三以往其它地质工作 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矿产地质填图 二物探工作 三化探工作 四遥感...

宜君县18239417259: 勘察报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休慧舒利: 一、文字部分: (1)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2)拟建市政工程的基本特性; (3)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说明; (4)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阐述和评价; (5)地基与斜坡稳定...

宜君县18239417259: 镇巴石油天然气勘探情况进展 -
休慧舒利: 在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协调下,经过我委与国家能源局及中石化多次衔接,5月7日中石化派出胜利油田226物探队30余人进驻镇巴,后续工程技术人员将增至300人,在镇巴境内70平方公里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勘探工作按照地表调查、岩性分析、勘探方案和地震勘探四个阶段逐步展开,中科院14名院士参与.预计勘探工作9月底完成,经专家论证分析后确定布井开发.目前,镇巴县全力配合中石化的三维勘探工作,我委与汉中市及镇巴县紧密联系,做好协调配合,确保勘探工作顺利开展. (资料是2009年)

宜君县18239417259: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
休慧舒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处于一个崭新的形势之中,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我国的矿产地质的现状,不难发现其水平仍然是落后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急速上升阶段,对于矿产资源...

宜君县18239417259: 工程勘察的国内状况 -
休慧舒利: 工程勘察设计活动是中国基本建设程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导性工作.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首先经过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然后绘制成建设蓝图,才能进行实施.每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以...

宜君县18239417259: 沸石矿床地质勘查与评价 -
休慧舒利: 一、矿床一般工业指标 1.一般工业要求 沸石是一矿多用的矿种,有的用途尚在试验阶段,评价指标难以统一.在分析对比沸石含量与K+交换量的相关关系后,目前以K+交换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为: 1)边界指标(相当...

宜君县18239417259: 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休慧舒利: 理 研究自(质貌植水文气象等)、文(经济历史政治城市等)布及内规律并指导类(规划、决策等)科 理科 测绘 由测绘理论指导(、卫星、精密、工程等)科实用测量技术 工科 球物理 球物理勘测技术关注质层面(矿、石油勘探、工程质等)勘测 工科

宜君县18239417259: 工程勘察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休慧舒利: 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1.1拟建建筑物概况 1.2场地已有资料 2、勘察方案 1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2.2 勘察目的与要求 2.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4室内土工试验 2.5不良地质作用调查 3、勘察成果分析及报告书编写 3.1文字部分 3.2主要图表 4、本工程投入技术力量及施工设备 4.1本工程拟投入技术力量 4.2 人员安排 4.3 施工设备 5、进度计划 6、工期保证措施 6.1组织措施 6.2技术措施 6.3经济措施 7、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8、安全保证措施 9、承诺及报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