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层系地震勘探概述

作者&投稿:欧阳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方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历程~

南方含油气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完成地震测线2万佘千米,共约有890口井(木含四川盆地)钻遇海相地层,其中有油气显示的井约有428口,试油井204口,未钻达设计目的层的井有60多口,工程事故井约48口。其中在滇、黔、桂、鄂、湘、皖、苏7省区约有713口井钻遇海相碳酸盐岩层系。
从勘探指导思想、研究思路、理论与技术进展的角度,可以将南方油气勘探研究工作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2.1 以“槽台学说、背斜控油理论”为指导,寻找地面构造,进行钻探(1963年以前)
该阶段勘探工作的特点是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井钻探为主。槽台学说、背斜控油是当时勘探中的主要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个时期是我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地质填图、寻找地面构造是主要方法。相继发现了川南、川西南气区二叠系、三叠系气田及威远震旦系气田。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成藏组合”的概念,因此,勘探与研究工作也无上、下组合之分。
1.2.2.2 以“含油气盆地找油理论”为指导,形成了南方海相层系“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是关键”的认识(1964~1978年)
1964年,四川威远震旦系灯影组获得高产天然气,使人们联想到勘探工作应由浅层转向深层。1966年至1972年期间,在贵州、桂中和湘鄂西地区共钻井60余口(贵州和桂中近30口,湘鄂西33口),由于这些地区缺乏区域盖层、地下水极为活跃,钻探相继失利。人们逐渐了解到海相地层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可钻探的目的层不止一个灯影组,地下出水的原因是保存条件不够好。1972年之后油气勘探向石柱宽向斜、赤水地区、罗坪断阶、当阳宽向斜等有碎屑岩覆盖的地区转移。这次转移加速了赤水气田的开发,发现了建南气田。
在研究中,开始运用含油气盆地找油理论,方法思路上开始引用岩相古地理及古构造控油等观点,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方法寻找构造圈闭。这一阶段勘探和研究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之一是形成了南方海相层位“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是关键”的认识,有效地指导了勘探目标的转移。虽未明确提出“下组合”的概念,但已将志留系以下地层作为一个重要的勘探与研究目的层系,在部分地区(如湘鄂西)已将下组合作为主要的勘探与研究目的层系。
1.2.2.3 以“综合评价研究”为特点,提出了“有效油气源、有效储集空间、有效圈闭、有效封盖条件、有效成藏期”的有效成藏组合的观点(1979~1992年)
1978年下半年,相继成立了苏浙皖、滇黔桂、鄂湘赣指挥部,目的在于有效地协调3个地区的勘探工作,选好勘探目标区。对海相碳酸盐岩裸露区基本上停止了钻探。对覆盖区的钻探,除保存条件外,还考虑了生储油条件,如对十万大山、沉湖-土地堂地区的钻探。海相层位勘探投入钻井数量仅为第一阶段的十分之一,第二阶段的四分之一。该阶段共钻井39口,句容地区就占了26口。井位部署时,虽然利用了地震资料,但由于地震资料质量差,构造圈闭不落实,往往导致了钻探的失利。
特别是南方海相地层研究连续3个五年计划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应用板块构造理论,根据扬子区中、古生界海相沉积、构造、油气演化及油气成藏、赋存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扬子区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具有“板内形变、晚期次生成藏”的认识,并在油气聚集区带评价上,提出了“有效油气源、有效储集空间、有效圈闭、有效封盖条件、有效成藏期”的有效成藏组合的观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选出了一批有利勘探区块,而且在技术思路、技术方法以及对目标区地质条件的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
1.2.2.4 以“重点盆地综合评价研究”为特点,明确“油气有效保存单元,晚期成藏”的评价思路(1993~1998年)
1993年7月,川鄂边区及南方新区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成立。1996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了南方油气勘探工作会议,它标志着南方油气勘探进入重点盆地勘探阶段。
在“整体评价和优选区块,统一规划部署,严格勘探程序”的指导原则下,确立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先导,开展南方海相重点盆地的综合评价研究。在此期间,对下扬子区曾明确提出“以下古为主、以大中型构造为主、以天然气为主”的勘探思路。在南方新区部署了大区评价和盆地(区块)评价研究工作量,完成了物探老资料的重新处理与解释;实施了MT、化探、重力、航磁勘探及二维数字地震勘探;进行了老井重新试油。重点盆地部署了少量探井和科学探索井,但由于对构造复杂程度的认识及地质资料精度的影响,除石柱复向斜洋渡溪构造洋渡3井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获日产2×104m3天然气流外,无油气突破。这些工作为整体认识南方以及盆地的重点目标区的发现、评价做了必要的准备。
1.2.2.5 分层次开展研究攻关,形成“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动态平衡”的认识(1999年以后)
1999年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将资源发展战略放在首位,于1999年5月正式成立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遵照股份公司“积极准备南方”的战略部署,按“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3个层次,积极组织实施油气勘探工作。在2000年怀柔会议后,勘探重点实现向扬子北缘地区的转移,油气勘探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6个积极进展”。发现了四川盆地内最大的气田——普光气田。2004年海相新区提交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143.6×108m3,天然气控制储量555.88×108m3,天然气预测储量1390.95×108m3,石油控制储量53×104t,三级混合储量3096×108m3(气当量),南方新区油气勘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生产和研究形势,分层次(基础研究、综合研究、区带评价)开展科研攻关研究。中国石化组织了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队伍,从成盆、成烃、成藏3个方面,努力发展中国南方海相成藏理论,深化南方海相选区评价研究、南方中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与富集规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与进展。同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等)、工程技术的逐渐完善,为油气的新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2.3.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中国南方和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往往地形高差变化剧烈、低降速层厚度变化急剧、高陡岩层出露地表、地下复杂的逆掩推覆构造,使地震记录信噪比、分辨率低,形成对现有地震勘探技术严峻挑战,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地质认知程度和新的油气发现。而现有西方国家的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与软件也主要是针对海洋勘探的,对于复杂的山地地质条件并不完全适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自力更生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实现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的大发展。
(1)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信号(噪声)形成机理研究
本项研究包括:
1)不同尺度和幅度起伏地形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
2)粗糙地表地震波场的散射与时差效应。
3)近地表小尺度非均匀体的散射效应。
4)相干噪声与近地表结构的关系及应用。
5)高密度单点地震数字组合技术。
6)高密度单点地震高精度信号分析与去噪技术。
(2)灰岩裸露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及应用研究
本项研究包括:
1)碳酸盐岩岩石力学分析。
2)碳酸盐岩地层地震波吸收、衰减、散射效应。
3)灰岩裸露区近地表地震波场特征分析。
4)陡倾灰岩地层裸露模型地震波场传播规律。
5)灰岩裸露区不同频带地震波场传播规律与特征分析。
6)基于GIS和遥感资料的地震采集设计技术。
(3)复杂地表与构造对地震成像的影响规律研究
本项研究包括:
1)起伏地表对地震速度分析精度的影响分析。
2)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
3)宏观速度模型精度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分析。
4)不同偏移算法与处理流程成像结果的对比分析。
5)基于照明分析的储层地震响应振幅影响分析。
6)基于真地表复杂构造模型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设计。
7)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标准模型研究。
(4)复杂地表复杂构造直接偏移成像技术研究
本项研究包括:
1)近地表速度反演及建模技术。
2)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速度分析技术。
3)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偏移速度分析及速度建模技术。
4)近地表速度模型与宏观速度模型的融合技术。
5)复杂地表条件下基于波场延拓的地震波场校正技术。
6)起伏地表直接地震偏移成像技术。
7)保持振幅叠前偏移技术。
(5)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本项研究包括:
1)碳酸盐岩岩石物理特征分析。
2)碳酸盐岩典型模型建立。
3)储层响应特征分析。
4)储层流体识别与分析。
5)地震响应的等值性/多解性分析。
6)碳酸盐岩礁滩孔隙、溶蚀裂缝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7)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研究。
8)参数优化和多参数综合聚类技术研究。
(6)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
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例如:
1)重磁勘探技术在低信噪比地区的应用研究。
2)电磁勘探技术在近地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3)利用井-地电磁法圈定油藏边界的应用研究等。
5.2.3.2 中国石化海相层系钻井及相应工程技术
(1)油气井井筒关键技术
由于中国石化海相层系勘探目的层深,许多地区为高陡构造,地层可钻性较差,同时中古生界海相层系为中、新生界的覆盖,主要目的层位深度较大,因此对测试仪器及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高温、高压、高含硫环境的测试仪器需进一步的改进与攻关,要求钻探工程能够克服上述难题,钻探还需继续加强攻关力度。地层压力和地应力预测的精度低,合理井身结构的优化难度大;缺乏有效的高陡构造高效防斜打快技术,复杂深井超深井上部大眼井段和深部小眼井段钻井速度比较慢;没有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井眼轨迹测量控制仪器及井下工具;井身结构复杂,长裸眼、小间隙、高密度条件下的固井技术亟待完善;地层裂缝发育,同裸眼井段存在多套地层压力系统,有效处理同时发生“喷漏”事故的技术手段缺乏;气层压力高,富含硫化氢等有毒及腐蚀性气体,对井控技术、钻井液体系和装备、工具的要求高,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深度较大、高温、高压、高含硫环境的地质条件进行钻井、测试技术系列的攻关,形成海相超深井提高机械钻速技术、深井固井技术、不同压力系统下的油气层保护技术攻关、超深井地层压力预测检测技术、防斜打直优快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工艺技术等。
(2)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
1)海相油气藏损害的室内评价方法研究。
2)海相油气藏损害机理(如气藏水锁、裂缝性储层应力敏感等)研究。
3)海相储层裂缝宽度分布与预测研究。
4)保护海相油气藏储层钻井液体系、配方及性能参数等入井液研究。
5)保护海相油气藏的暂堵及解堵工艺措施研究。
6)现场施工控制技术,重点在欠平衡压力的控制和各种井下条件下钻井液循环(井控)方案的确定;钻井工艺设计和工艺方法,重点包括井身结构与钻具结构设计等工艺研究。
(3)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
1)地层参数优选评价技术,研究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岩石力学特征、天然裂缝发育状况和地应力分布情况。分析钻井、中途测试、录井、测井、岩石力学实验等成果资料,对储层物性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和参数优选研究,同时预测酸压施工的破裂压力、酸压规模、酸液效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定量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析、评价方法,并建立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地层参数评价标准。
2)抗高温压裂液、酸液优化研究,开发并优化形成适合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耐高温(160~180℃)、低摩阻、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和耐高温(160~180℃)、低摩阻、低伤害、长作用距离的低腐蚀性酸液体系,形成现场可用的高效压裂液和酸液体系。
3)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延伸机理和控制缝高方法;针对高温、高压、长井段的碳酸盐岩储层体系,优化射孔井段和射孔参数,研究长井段的分段改造工具及工艺技术,实现多级分层酸压管柱,达到一趟管柱分压三至四段的分层改造目的,能够做到在中途或完井测试完毕后可以直接进行改造并投入生产的一体化管柱技术。
4)应用油藏工程理论,采用全三维、拟三维压裂设计软件优化酸压施工设计,确定施工最优参数。研究压裂施工过程中井下压力和温度诊断、微地震、倾斜仪、试井解释等技术方法,优选适合海相碳酸盐岩酸压措施的裂缝动态监测及压后评价技术,对酸压施工过程中裂缝方位、几何参数及压后的施工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解释。
(4)测井工程技术
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形成适应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储层保护与改造、测井技术系列,是实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新突破、实现资源战略接替的关键。

海相层系地震勘探,即利用地震勘探技术探测海相层系的地质结构特征,预测其中的含油气性。其探测目标是海相沉积实体,既可以是海相地层,也可以是陆相地层,甚至是水域。

(1)海相层系地震勘探发展现状

现行地震勘探技术是在针对浅层、简单地表、简单构造与陆相碎屑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应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勘探海相层系油气藏时,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有许多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被发现,可以说地震勘探很有成效。有些论著还专门探讨了海相碳酸盐岩的地震勘探问题,如I.Palaz等人主编了《碳酸盐岩地震学》(1997),CarlJ.Regone讨论了测定和识别非规则地表碳酸盐岩产生的三维相干噪音的盒子波方法(box wave test)与宽线观测试验(1997)等。

上述研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海相层系地震勘探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地表和地下地质情况。50多年来,我国地球物理学家与现今三大石油公司的科技人员,针对我国海相层系的地表和地下构造复杂、目的层埋藏深度大、孔洞缝储层发育、地层岩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强等问题,做过大量的地震攻关研究工作,探索出一系列我国特有的海相层系地震勘探方法。

在地震数据采集方面,基于岩石力学、岩石物理学和爆破理论,通过炸药激发子波的动力学特征与岩石弹性参数、爆炸药量的关系研究,结合野外试验与室内物性测定分析,提出饱和激发理论(杨贵祥等,2004~2007),利用该理论可以指导激发参数优选,实现其最佳匹配组合;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在四川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震观测,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地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地震勘探,尤其是1986年实现数字化以后,现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山地地震资料采集的一系列配套技术;针对碳酸盐岩储层,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等于2001年在四川东北部普光地区开展了复杂山地条件的海相层系高精度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采集工艺,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记录,并在川东北地区的普光、通南巴、元坝、黑池梁,贵州赤水的官渡,广西的百色,鄂西渝东的建南-龙驹坝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维宽方位地震观测,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整体水平,为普光等特大型气田的发现和潜在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四川盆地也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维与二维地震观测,为提高碳酸盐岩裸露区、高陡构造、复杂山前带地震资料质量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西部地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石油公司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山地、沙漠、黄土塬等复杂地区的地震数据采集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地震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技术、优化激发与接收、表层调查与静校正新技术开发;山地高密度地震采集、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黄土塬地区的沿沟弯线观测和穿沟直线观测技术等。这些研究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使地震资料的品质获得了普遍提高。

在海相层系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主要针对复杂地表静校正、复杂高陡构造成像、储层预测和地震相分析等开展研究,并有处理、解释一体化和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及有关科研单位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勘探和地震地质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储层地震相分析、礁滩储集体地震识别、储层预测及含气性判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在地震资料品质良好的地区,地震成果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具有关键作用。

在地震相分析、礁滩储集体地震识别和储层预测方面,提出了地震相分析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马永生等(2007)对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地震识别标志进行了总结:浅滩相在地震剖面上总体表现为振幅强度变化规律多数不连续,以中低频为主,亚平行反射结构,位于弱振幅、连续、中低频及亚平行的局限台地与具前积结构的斜坡相之间。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地震剖面上呈透镜状,振幅可强可弱,多数不连续,中—低频,杂乱反射,部分为亚平行,具弱前积结构,位于具前积结构的斜坡与弱振幅、连续中频、亚平行-弱前积的开阔台地之间。殷积峰等(2007)根据川东地区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点,从已知井的井-震响应特征分析出发,通过地震反射结构分析、神经网络波形分类处理、地震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解释、多参数地震反演等多项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方法,建立了生物礁和生物礁储层的判别模式,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其中以伽马、补偿中子及声波为目标曲线的多参数地震反演技术对预测和评价生物礁很有效。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识别方法与技术迫切需要,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贺振华等(2006,2007)研究了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缝洞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储层边缘检测及预测方法。曲寿利(2001)研究了全方位P波属性裂缝检测方法;Zhu(2006)和Guan(2006)针对南方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问题从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此外,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方面,刘伟方等(2007)、陈广坡(2005)、王士敏(2004)、Wang(2004)、杨子川(2004)、李宗杰(2002)等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碳酸岩盐储层地震预测问题;马永生(2005)、蔡正旗(2005)、黄花香(2004)、陈清华(2002)、刘海林(2002)等研究了川东地区碳酸岩盐储层地震预测问题。尽管如此,适合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地震属性提取与储层预测技术的系统研究才刚刚开始。为此,需要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殊性,在储层地震属性提取与流体检测的研究中,应将特定储层的AVO分析与岩石物理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震波场中反映礁、滩、溶蚀孔洞、裂缝储层特征的振幅、频率和波形结构信息,发展更有效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加强属性参数优选、可信度评价与综合分析,探索流体参数转换的有效方法等。

(2)碳酸盐岩地层地震勘探的基本问题

碳酸盐岩地层具有速度高、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因此,其地震勘探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提高分辨率、成像精度与如何有效预测非均质、多类型、非规则碳酸盐岩储层,以及对其中是否含油气进行判识。

1)碳酸盐岩地层传播速度高、岩石密度大。高速度使得相同频率情况下波长加大,导致地震勘探的纵向与横向分辨率都较碎屑岩中要低。如其顶面以上为低速碎屑岩,在地震剖面上形成高强振幅反射,而碳酸盐岩内部层位的反射一般异常微弱。

2)碳酸盐岩地层往往具有严重的喀斯特化现象。一般很难见到均匀岩性的碳酸盐岩呈多层简单叠置。随着海平面升降,碳酸盐岩常常暴露在大气中,风化淋滤形成了喀斯特化,产生的溶蚀孔洞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但同时也易产生大量的非规则反射和散射,使信噪比降低。

3)陡构造形成地形复杂区。主要造成地形和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大,静校正问题严重。

4)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大。碳酸盐岩出露区地表岩性的横向变化大,地震勘探施工在不同风化程度的地层接收时,检波器与地面耦合和一致性问题突出,使得接收条件变得异常复杂,同时,碳酸盐岩裸露区风化程度的差异,将产生“静校正问题”。特别是碳酸盐岩地区往往形成剧烈起伏的地形和复杂地下构造,使得地震波场变得十分复杂,从而导致地震勘探中突出的“成像问题”。

5)薄皮(覆盖在碳酸盐岩地层之上且接近地表的较薄低速层)产生很强的面波和多次波,降低了记录的信噪比。其一,薄皮地层的强波阻抗界面使透射波能量大大降低,大部分能量被反射或沿水平方向上传播(折射),对下传能量的屏蔽作用强烈。因此,在碳酸盐岩地层下部的地震反射波弱,信噪比很低。其二,由高波阻抗差的碳酸盐岩顶、底引起强的多次波(全层与层间多次波)。其三,低速层引起很强的面波,淹没了低振幅的深层反射波。

6)类似高速层顶/底界面的速度差引起地震反射盲区与照明问题。对入射波而言,在高速刚性体顶/底界面上的临界角都很小(图3-1),波穿过其底层是接近垂直的,此时,从平行碳酸盐岩底的下伏界面来的反射波可穿过碳酸盐岩传回地表;但当地层倾斜、或下伏地层不平行于碳酸盐岩地面时,在该界面的反射波很容易超过临界角,将产生折射或不能达到地表,从而导致反射盲区,引起地震波场照明问题。这样,只有有限角度的反射波在地表被记录,即仅有与碳酸盐岩地面平行的下伏底层的反射波(在临界角范围内)能够被记录,其他倾角的信息就会丢失。而且,由于仅有有限的角度信息被记录,空间波数域的波数频带将变窄,从而造成空间成像模糊,影响空间分辨率。

图3-1 高速刚性体顶、底存在速度差异时对地震波的影响

7)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规则、非均质、多尺度、多类型的特点,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难度大。

8)碳酸盐岩裸露区岩石含水性差,激发条件差。因此,碳酸盐岩地层地震勘探的基本目标是:①提高信噪比;②提高分辨率;③提高成像精度;④有效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⑤有效判识含油气性。

(3)碳酸盐岩地层地震勘探方法

碳酸盐岩地层地震勘探方法是指利用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手段探测碳酸盐岩地层的地质结构、地层岩性与油气分布。研究内容涉及数据采集、处理、综合解释、储层预测与流体判识。

1)数据采集。

A.激发、接收机制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

a.地震采集的饱和激发理论研究。基于岩石力学、岩石物理学和爆炸理论,研究介质的饱和激发状态,研究饱和激发与激发参因素的关系,研究饱和激发与信噪比、分辨率的关系,实现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机统一。研究饱和药量的选择方法,依据饱和激发理论指导勘探实践,实现井深、岩性、药量三者的最佳匹配组合,保证了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机统一。

b.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激发、接收机制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的弹性力学性质及对地震记录品质的影响,基于比奥(Biot)理论探讨碳酸盐岩中孔隙流体对弹性的影响;基于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性参数测定,研究致密灰岩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密度等弹性参数的统计规律,研究灰岩的泥质含量、弹性与地震记录品质的关系;研究碳酸盐岩裸露区激发、接收机制,基于饱和激发与岩石的弹性,研究在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观测中激发和观测高频地震波的特点,形成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工艺技术,以实现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c.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采集激发、接收机制研究。研究复杂山地条件下噪音对分辨率的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吸收衰减规律,研究复杂山地高精度地震激发、接收机制研究和相应的采集工艺技术。重点是基于高频激发特性的激发接收技术。

B.近地表结构调查与近地表模型的建立,包括以下几方面:

a.近地表结构调查方法研究。研究各种近地表结构调查方法(地面地质调查、小折射、微测井、MVSP、浅层地震、初至波菲涅尔体层析成像、初至波层析成像、高频电磁法(AMT)成像、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TEM)成像等),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方法的适应性。

b.建立精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综合应用近地表结构调查,结合地震采集数据,建立精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与表层校正量模型。

c.建立地震波动力学特征恢复模型。观测、研究起伏地表与表层结构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建立定量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恢复模型。

C.观测系统设计。针对复杂山地,研究起伏地表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正演模型技术,按照地质任务需求,设计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方案。借助于波动方程或射线理论(如射线追踪、波动照明等),确定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的各种观测参数(如偏移距、排列长度、接收面元/道距、震源距、覆盖次数、组合参数等),并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论证。

D.干扰波调查与压制技术研究。研究适应复杂地表的干扰波调查技术(如十字法、盒子波法),分析其有效性。在干扰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压制方法。

E.试验方法研究与试验资料分析。根据地质任务、目的层埋深、勘探分辨率要求、实际的地震地质条件等进行起伏地表的试验方案研究。在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与实施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对激发、接收因素及观测系统参数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确定正式施工方案。

F.钻井工艺研究。研制适应不同地表与近地表条件的高效、轻便钻机,特别是致密灰岩、戈壁、砾石与山前垮塌区等特殊地带的钻井工艺。

2)数据处理。建立海相层系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重点是静校正、速度分析与速度建模、信号增强与提高分辨率、信噪比和地震成像精度的处理方法,以期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A.表层调查与处理。利用表层调查信息,建立近地表初始模型。

B.静校正。研究静校正处理的系列方法和策略,分区、分类研究复杂地表与近地表的静校正应用技术,建立有针对性的静校正处理流程。

C.地震速度分析与建模。研究获取准确速度的方法,以及建立逼近于实际地质模型的速度-深度(或时间)模型。

D.信号增强。分析记录上噪音的分布特征、干扰波的性质及其相对强弱关系,研究与应用相应的信号增强方法,建立合理的叠前压噪流程。

E.提高分辨率。主要包括基于褶积模型的提高分辨率的反褶积处理方法;基于大地吸收模型和非弹性波衰减的Q补偿方法,恢复地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去的原始信号分辨率;借助于其他信息约束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约束反演;利用信号奇异特征来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等。

F.叠前与叠后波场成像。研究叠前/叠后波场成像原理与方法,重点是叠后深度偏移与叠前时间偏移。

G.建立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海相层系地震数据处理流程。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工程技术的继承与创新
由于中国石化海相层系勘探目的层深,许多地区为高陡构造,地层可钻性较差,同时中古生界海相层系为中、新生界的覆盖,主要目的层位深度较大,因此对测试仪器及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高温、高压、高含硫环境的测试仪器需进一步的改进与攻关,要求钻探工程能够克服上述难题,钻探还需继续加强攻关力度。地层...

浅层地震法
浅层地震勘探(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是地质灾害勘查的重要手段,它具备分辨能力强,空间定位准确的技术特点。所有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都是以研究岩石的某一种物性为基础,地震勘探所依据的是岩石弹性。其勘探原理是:用炸药或非炸药震源人为的激发地震波;沿测线的不同位置用地震勘探仪器检测、记录地震波;分析、研究这...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沉积岩成层状分布决定了速度在剖面上的成层分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使用地震勘探的有利前提。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速度垂直梯度的存在是速度剖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工作区地质构造及沉积岩相的变化,也会引起速度在水平方向的变化。一般来讲,速度的水平梯度不会很大,但断层、不整合和尖灭,...

南方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完成地震测线2万佘千米,共约有890口井(木含四川盆地)钻遇海相地层,其中有油气显示的井约有428口,试油井204口,未钻达设计目的层的井有60多口,工程事故井约48口。其中在滇、黔、桂、鄂、湘、皖、苏7省区约有713口井钻遇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从勘探指导思想、研究思路...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非常丰富,数据量惊人,用手工进行解释工作的时间很长,而且会丢掉很多有用的信息。三维资料的解释工作通常都是以人机交互解释工作站为工具,以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的解释为基础,以动态显示和三维显示的解释为辅进行的。 1.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 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的第一步和二维解释一样,是利用钻井资料做...

多波地震勘探的概述
考虑到多分量数字检波器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为保证纵波资料质量以及将常规纵波检波器获得的资料与多分量获得的纵波资料进行对比,一些项目在用多分量数字检波器采集的同时,仍用传统纵波检波器进行采集。此外,与多维多分量地震勘探相配套的下维多波VSP技术等也处于研究之中1.2多波地震勘探技术要点①横波传播...

油气勘探方法有哪三种? 是三种方法。 急用 谢谢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距离)。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

三维及四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面积三维观测系统有多种形式,灵活性很大,采样密度大,叠加次数高,可获得地下界面的面积资料。它不仅能解决复杂构造问题,而且能勘探非构造圈闭,进行储层评价等。图2-12表示出几种典型的面积三维观测系统。2.1.4.3 四维观测系统 近几年开展的四维地震工作在油田开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用来对...

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
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地震勘探。两个理论是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六项技术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利用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并配合其他...

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勘测方法
孔间地震法则是通过一个钻孔激发,另一个钻孔接收反射波,专用于分析孔间的反射层。其优点在于不受地表风化层干扰,能提供较高的频率信息,主要用于研究孔间的地质构造特征。此外,三维地震技术、横波技术和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等也为中国南方煤田的勘探开发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例如,图2展示了中国南方...

大田县15268667969: 地震勘探的勘探方法 -
戴乖小芯: 包括反射法、折射法和地震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三种方法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应用.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法必须满足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特定要求,故折射法的应用范...

大田县15268667969: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核心技术 -
戴乖小芯: 建院以来,围绕建设创新型一流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核心技术和特色技术研发战略,经过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四项核心技术和六项特色技术系列.一、核心技术 ●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理论与资源评价技术 通过开展盆地构造动态演化...

大田县15268667969: 谁有关于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资料?
戴乖小芯: 一、勘探的理论和技术 y|;8:b32 mE^tzyh RUk<=! U Naf`hE9 我国近海含油气资源盆地,多是断陷沉积、陆相为主的地层,只有南海北部和东海南部才有比较多的海相沉积层,且一般断裂比较发育,岩性变化大,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同时,...

大田县15268667969: 人工地震勘探 -
戴乖小芯: (一)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人工地震是解决浅部地层和构造的有效手段,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有两种基本类型,反射...

大田县15268667969: 地震勘探是怎么进行的?
戴乖小芯: 根据地层弹性性质的不同,通过人工激发的弹 性波在地壳内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质构造和岩石弹 性性质的物探方法.常用于探测覆盖层或风化壳厚 度,确定断层破碎带位置及产状,测定岩石的岩性、 弹性系数,在现场研究岩石的动力特性等.它是隧 道及地下工程勘探中有效的方法.

大田县15268667969: 简述海相沉积与石油气关系 -
戴乖小芯: 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层....

大田县15268667969: 铁矿资源类型是什么 -
戴乖小芯: 铁矿资源类型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

大田县15268667969: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的特点及优势 -
戴乖小芯: 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中,目前较为流行的是陆上二维三分量(2D3C)、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勘探和海上二维四分量(2D4C)、三维四分量(3D4C)地震勘探方法(图1.4.1). 常用的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采用的主要是炸药震源或...

大田县15268667969: 浅层地震勘探和深层地震勘探有什么区别 -
戴乖小芯: 浅层地震勘探:就是人工制造小型地震(利用爆破方法),对仪器接收到的地震波及其反射波等进行分析,根据波速等参数确定地层特性,地质构造.优点快速,设备简单对断层及其破碎带比较敏感,判断较准确.深层地震勘探:通过对爆炸理论的研究,研制了多级延迟震源,通过调节级间延迟时间,使震源的爆速接近围岩的速度,提高了炸药能量向弹性波能量的转换,从而增强了下传能量,降低了次生干扰.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深部地层的速度、密度分布规律及深部反射界面的波阻抗特性.

大田县15268667969: 储层改造技术 -
戴乖小芯: 我国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绝大多数埋藏较深,表现为低渗透、非均质,开发难度大;随着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储层已经成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攻关对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