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剧的发展

作者&投稿:亥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杭剧~

杭剧,又名武林班,用杭州话演唱,杭州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宣卷(宣讲宝卷的简称)。宣卷始于元明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唱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群众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织绸工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民国12年(1923年),宣卷爱好者、织绸工人裘逢春、方吉鹏、蒋锦芳、金月红、赵炳泉等,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并组成民乐社,推举何品三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曲调除宣卷外,又采用扬州清音中的“梳妆台”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锣、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为武林班,此即杭剧之雏形。
民乐社诞生后,一些宣卷爱好者也纷纷组织班社。为了竞争,各攻所长。有专攻武戏者,如元元班;有侧重唱工者,如德记舞台。表演、化妆、文场、武场均仿效京剧、扬剧程式。民国14年(1925年),民乐社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随着武林班影响逐渐扩大,先后有四个班赴上海、苏南一带巡回演出,在江浙水乡初露头角。艺人中的有识之士,认为一味模仿京剧、扬剧终非正途,蒋宝儿首先从唱腔着手,选“满江红”曲调加以改进,并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份,逐渐衍化成优美动听的“大陆板”。演员争相学唱,经不断加工,遂成为富有特色的大陆板基本唱腔。同时,扬剧的梳妆台唱腔衍化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调则发展为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后又吸收一些民间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基本唱腔形成后,乐师金小龙将原扬剧主胡伴奏法加以发展,采用连续顿弓演奏,并将主胡加以改进,形成杭剧主胡发音柔和凝重的特色。乐师王宝元、金学琴为加强主胡顿弓伴奏效果,选用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烘托,二人配合默契,创建了杭剧唱腔演奏的独特风格。
大陆板、平板基本唱腔形成后,杭剧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武林调,一时在杭州的街坊里弄广为流传。民国21~33年,杭剧先后有民乐社、同乐社、元元班、同民社、金记武林班、虞记舞台、顺记舞台、老顺记舞台、民新舞台、公记舞台、四喜舞台、永记舞台、德记舞台、兰舞台、仁记舞台、明星舞台等16个班社。有的扎根于杭、嘉、湖,有的活跃于宁波、绍兴、金华,有的则流动于上海、苏南等地。上海的百代、丽都、胜利三家唱片公司曾录有颇有声誉的老生俞少泉,旦角绿牡丹、粉艳霞等人的唱片。
杭剧初期无女演员,民国15年(1926年)后,始仿效其他剧种,吸收女性参加,实行男女合演。逐渐成名的女演员有杨文英、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被誉为“三英一牡丹”。32年,傅智芳等组织杭剧春秋社,始用“杭剧”名称。而一般仍称“武林班”。
杭剧演出剧目大多袭用京剧、扬剧,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铡美案》、《大红袍》、《华丽缘》等。虽有艺人整理改编出宣卷传统曲目《太平记》、《百花台》、《琵琶记》、《失罗帕》,但未能加工成为具有自己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演员亦缺乏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故从30年代后期开始,杭剧便日趋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仅存杭州春秋杭剧团、流落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和宁波杭剧团3个民间职业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剧。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就地登记,1952年,更名为群谊杭剧团,1953年,更名宜兴杭剧团。1957年下半年回归杭州,成为杭州杭剧二团。原杭州春秋杭剧团为杭剧一团。1958年,两团合并成立杭州杭剧团。1959年11月,并入杭州实验剧团。1961年,杭州实验剧团撒销,恢复杭州杭剧团。
1961年3月,杭州市文化局决定抢救和振兴杭剧,集编、导、音美专业人员和青年演员、演奏员,以及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共108人,充实杭州杭剧团,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为了丰富杭剧的音乐唱腔,将杭州古老曲种“杭州滩簧”(简称杭滩)的曲牌和唱腔揉合在杭剧中。选取杭滩传统曲目《僧尼下山》、《昭君和番》、《断桥》、《六月雪》、《貂蝉拜月》等折子戏,陆续搬上舞台。演出时适逢田汉、周贻白、钱俊瑞、芳堃、顾仲彝等专家先后来杭,观看了彩排以后,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杭剧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便排练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故事剧《银瓶》(陆高平编剧)。音乐唱腔,激昂处选用武林调,优美抒情处选用杭滩。1961年国庆前夕在新中国剧院首演。这是杭剧改革后正式公演的第一出戏,剧目、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演员阵容等都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演出受到普遍欢迎。
1962年又移植了孟超新编昆剧《李慧娘》,在音乐上则以杭滩音乐为基础,融合武林调的某些唱腔,并借鉴合唱音乐中的哼呜法,以无伴奏人声哼鸣渲染气氛,一段“游魂调”婉丽缠绵,优美动听,十分感人。1963年元旦前夕在胜利剧院首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看了演出后,十分高兴地说:“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银瓶》、《李慧娘》的先后演出,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使危机中的杭剧喜获新生。同年,编导吴平创作演出了《雷锋》、《王杰》,改编演出了《年青一代》、《雪里红梅》等现代戏,也受到观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开始,《李慧娘》受到批判。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
1973年成立杭剧改革组,意在重新振兴杭剧。由于经费、场地困难,演员后继无人等问题没有解决,不久解散。至1985年,杭剧已基本不存在。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 一带的、民间说唱艺“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 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 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 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 演员组成。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一、七字句: 七字句的排列格式有两种。一种按照“二、二、三”顺序排列。如“我家 有个 小九妹,聪明 伶俐 人敬佩,描龙绣凤 称能手,琴棋 书画 件件会。”另一种是按照“三、二、二”顺序排列的。如“碧波潭 微波 荡漾,桂花金 黄影 横窗,空对此 一轮 明月,怎奈我百转 愁肠。” 二、带冠七字句: 带冠七字句是剧情需要,在七字句前面加三个字。如:“想当年,疏篱 斜阳 碧草萋,与妹妹,慈母膝前 笑相嬉”。这种句式一般都混合在七字句中,单独成一唱段不多见。 三、十字句: 十字句的排列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三四三”顺序排列的。这与带冠七字句相似。如:“该讲些仕途经济好学问”;“学会些处世做人真本领”;“正应该百尺竿头求上进”;“何必与优伶为伍掷光阴”。另一种格式是“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空城”。唱词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原有的句式不能充分反映剧情时,越剧的唱句还采用六字句、九字句甚至更自由、更灵活的句式。同时,越剧唱句节奏感鲜明,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味道,比较讲究韵律。所谓韵律,就是上下句的下句要押韵。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如《送凤冠》里的陆氏劝李秀英媳妇的唱段,就是以“肉”、“和”、“婆”、“错”、“火”、“做”、“果”等字押韵。 四、曲调和板式: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四工腔](也称[四工调])。通常,它是F调,胡琴定弦6-3,与京剧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虽然用得不多,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西厢记》中的“闹简”和“赖简”两场,[盘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类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第三类是[弦下腔]。它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除上述三类调腔之外,越剧里还有[C调腔]。属于C调,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调,在[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西皮]的因素发展而来。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员演唱的比较多。 杭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及上海市。早期名春调班及武林班。六十年前才有专业剧团。春调班时期为演唱当地民歌小调的农村小戏。进人上海后,从当时维扬文戏中吸收“平板”、“二六”、“满江红”三种曲调,以杭州方言演唱,具有杭州民间音乐风格,改名武林班。平板及二六唱腔为角调式,均系上下句结构,有do 韵、mi 韵、sol韵的不同,具有易唱易记、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伴奏采用韵音过门形式(每小节强拍同音),具有独特风格。也有用清唱形式作为曲艺演唱的。

记得采纳啊

民国12年(1923年),宣卷爱好者、织绸工人裘逢春、方吉鹏、蒋锦芳、金月红、赵炳泉等,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并组成民乐社,推举何品三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曲调除宣卷外,又采用扬州清音中的“梳妆台”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锣、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为武林班,此即杭剧之雏形。
民乐社诞生后,一些宣卷爱好者也纷纷组织班社。为了竞争,各攻所长。有专攻武戏者,如元元班;有侧重唱工者,如德记舞台。表演、化妆、文场、武场均仿效京剧、扬剧程式。民国14年(1925年),民乐社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随着武林班影响逐渐扩大,先后有四个班赴上海、苏南一带巡回演出,在江浙水乡初露头角。艺人中的有识之士,认为一味模仿京剧、扬剧终非正途,蒋宝儿首先从唱腔着手,选“满江红”曲调加以改进,并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份,逐渐衍化成优美动听的“大陆板”。演员争相学唱,经不断加工,遂成为富有特色的大陆板基本唱腔。同时,扬剧的梳妆台唱腔衍化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调则发展为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后又吸收一些民间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基本唱腔形成后,乐师金小龙将原扬剧主胡伴奏法加以发展,采用连续顿弓演奏,并将主胡加以改进,形成杭剧主胡发音柔和凝重的特色。乐师王宝元、金学琴为加强主胡顿弓伴奏效果,选用小三弦以长音滚奏烘托,二人配合默契,创建了杭剧唱腔演奏的独特风格。
大陆板、平板基本唱腔形成后,杭剧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武林调,一时在杭州的街坊里弄广为流传。民国21~33年,杭剧先后有民乐社、同乐社、元元班、同民社、金记武林班、虞记舞台、顺记舞台、老顺记舞台、民新舞台、公记舞台、四喜舞台、永记舞台、德记舞台、兰舞台、仁记舞台、明星舞台等16个班社。有的扎根于杭、嘉、湖,有的活跃于宁波、绍兴、金华,有的则流动于上海、苏南等地。上海的百代、丽都、胜利三家唱片公司曾录有颇有声誉的老生俞少泉,旦角绿牡丹、粉艳霞等人的唱片。
杭剧初期无女演员,民国15年(1926年)后,始仿效其他剧种,吸收女性参加,实行男女合演。逐渐成名的女演员有杨文英、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被誉为“三英一牡丹”。32年,傅智芳等组织杭剧春秋社,始用“杭剧”名称。而一般仍称“武林班”。
杭剧演出剧目大多袭用京剧、扬剧,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铡美案》、《大红袍》、《华丽缘》等。虽有艺人整理改编出宣卷传统曲目《太平记》、《百花台》、《琵琶记》、《失罗帕》,但未能加工成为具有自己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演员亦缺乏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故从30年代后期开始,杭剧便日趋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仅存杭州春秋杭剧团、流落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和宁波杭剧团3个民间职业剧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剧。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就地登记,1952年,更名为群谊杭剧团,1953年,更名宜兴杭剧团。1957年下半年回归杭州,成为杭州杭剧二团。原杭州春秋杭剧团为杭剧一团。1958年,两团合并成立杭州杭剧团。1959年11月,并入杭州实验剧团。1961年,杭州实验剧团撤销,恢复杭州杭剧团。 1961年3月,杭州市文化局决定抢救和振兴杭剧,集编、导、音美专业人员和青年演员、演奏员,以及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共108人,充实杭州杭剧团,对杭剧进行全面改革。为了丰富杭剧的音乐唱腔,将杭州古老曲种“杭州滩簧”(简称杭滩)的曲牌和唱腔揉合在杭剧中。选取杭滩传统曲目《僧尼下山》、《昭君和番》、《断桥》、《六月雪》、《貂蝉拜月》等折子戏,陆续搬上舞台。演出时适逢田汉、周贻白、钱俊瑞、芳堃、顾仲彝等专家先后来杭,观看了彩排以后,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杭剧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便排练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历史故事剧《银瓶》(陆高平编剧)。音乐唱腔,激昂处选用武林调,优美抒情处选用杭滩。1961年国庆前夕在新中国剧院首演。这是杭剧改革后正式公演的第一出戏,剧目、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演员阵容等都以崭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演出受到普遍欢迎。 1962年又移植了孟超新编昆剧《李慧娘》,在音乐上则以杭滩音乐为基础,融合武林调的某些唱腔,并借鉴合唱音乐中的哼呜法,以无伴奏人声哼鸣渲染气氛,一段“游魂调”婉丽缠绵,优美动听,十分感人。1963年元旦前夕在胜利剧院首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看了演出后,十分高兴地说:“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银瓶》、《李慧娘》的先后演出,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使危机中的杭剧喜获新生。同年,编导吴平创作演出了《雷锋》、《王杰》,改编演出了《年青一代》、《雪里红梅》等现代戏,也受到观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开始,《李慧娘》受到批判。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
1973年成立杭剧改革组,意在重新振兴杭剧。由于经费、场地困难,演员后继无人等问题没有解决,不久解散。至1985年,杭剧已基本不存在 。




戏剧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探索是非常显著的,戏剧与剧人的地位也是史无前例的。 但同时,戏剧发展的不景气、生存困难日渐显露,究其原因有许多,文化的多元、艺术的繁杂、科技的月异、节奏的加速、趣味的多样等等,戏剧的“老大”地位不复存在,都是造成戏剧危机状态的重要原因,戏剧...

中国戏曲的发展有哪几个时期?
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6.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早期的改革及发展
每个剧种都根据剧中人物分出门类,即"行当"。京剧行当的发展亦是随着京剧的历史而发展的。京剧形成初期,由于受着多种戏曲的影响,行当划分较细,有"十门角色"之称,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和流行。后来遂步归属互相融化,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 (一)生行 生行是京剧中重要的一行,包...

话剧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
1957年发表的《茶馆》,不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剧中写了3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50年,写活了70个人物,总导演焦菊隐(1905年~1975年)为这出戏的成功也有着出色的贡献。1958年,田汉的《关汉卿》问世,也是历史剧创作发展的一个标志。《关汉卿》是不但体现...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

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看似纷纭莫测,其实发展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它的五个发展阶段,既紧密相联,又各...在反对历史上权奸的题材方面,又有朱佐朝的《渔家乐》和周朝俊《红梅记》等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名剧。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汉唐以来戏剧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但歌舞的发展迅速,这为戏剧的正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产生是在宋金时期。北宋时期出现杂剧,分艳段(入话)、正杂剧(正剧)、杂扮(调笑)三部分演出。《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

国产电视剧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剧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在萌芽。从初生状态走来的国产电视剧,在历经近30年的发展后,迎来了经典时代。这一时期,国剧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其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编辑本段]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

裕民县18554068533: 杭州的戏剧的名称叫什么 -
尹桑硫酸: 最原生的杭剧.杭州真正在地方戏曲的形式.然而,发展是不是太旺了,杭州市政府也积极改革的杭剧.事实上,越剧还可以指望在杭州的地方戏曲,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但实际上它是多年来在杭州为中心,最繁华的杭州,是非常受欢迎的民间.其中上海地区也很受欢迎,在该地区的?浙江乃至苏南.杭州平潭哭,但它是次要的.

裕民县1855406853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中,杭州的独有剧种“杭剧”,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发展与传承... -
尹桑硫酸:[答案] A.语序颠倒,将“发展”和“传承”调换一下即可; B.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进取”后面加上“的态度”即可; C.没有语病; D.搭配不当,“提高”与“不安”和“担忧”不能搭配,将“提高”改为“引发”. 故选:C.

裕民县18554068533: 绍兴地方戏曲与曲艺 -
尹桑硫酸: ①越剧.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②婺剧...

裕民县18554068533: 浙江的曲艺 -
尹桑硫酸: 嵊州的越剧,宁波的甬剧,宁波走书,温州鼓词,瓯剧,姚剧,绍剧,绍兴莲花落,杭剧(1985年,杭剧已基本不存在)

裕民县18554068533: 杭州孕育了什么戏剧
尹桑硫酸: 杭剧 又名武林调、武林班,因杭州古称武林,故其调称为武林调,其戏班称为武林班,实非剧种名称.

裕民县18554068533: 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
尹桑硫酸: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

裕民县18554068533: ...C. 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中,杭州独有的“杭剧”,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发展与传承终于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D. 正在打造... -
尹桑硫酸:[答案] A.正确; B.句式杂糅,应该去掉“展示了”; C.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传承与发展”; D.搭配不当,“低碳科技馆”是建筑,所以把“典范”去掉. 故选:A.

裕民县18554068533: 中国戏曲的种类有哪些 -
尹桑硫酸: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尚有据可考的有275个剧种.(常见剧种名前带'*')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

裕民县18554068533: 浙江有什么戏剧?
尹桑硫酸: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渊远流长,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目前,全省拥有越剧、婺剧、绍剧、昆剧、京剧、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睦剧、宁海平调、杭剧、京剧、话剧等剧种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