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者&投稿:佐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京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四方的艺人聚集中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2)内部因素: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汉调合流,并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
(3)直接因素:为给乾隆皇帝祝寿,“四大徽班”进京,这是京剧形成的关键。道光年间,徽班开始对外演出,在接触其他剧种的时候广泛吸收其长处,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本身清朝的满族人就很崇拜汉文化,当时文人雅士都很喜欢昆曲。适逢乾隆过寿,由全国各地弄了戏班进京贺寿(参看四大徽班),戏班子演完又留恋京城,不想回去,就在北京天桥等地方表演,他们也是发自内心感谢皇帝,除了才子佳人的戏,也改编了一些忠君爱国的戏,也受到皇家的赞赏。而昆曲太文雅,满人听着费劲,京剧唱腔美,玩意儿多,花俏,风头逐渐盖过昆曲(亲可以搜花雅之争),后慈禧老佛爷非常喜欢京剧,对昆腔改皮黄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故京剧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剧。
到了民国时期,涌现出众多京剧名家,他们招贤纳士,请来很多文化大家、行家协助吸收、改良、发展京剧,使京剧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曾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京剧,都是历史上登峰造极之作。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想了解昆剧、京剧、秦腔、川剧、粤剧、豫剧、湘剧、藏戏、歌仔戏、越剧、黄梅戏、评剧......,来百度知到小程序搜《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加入学习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发展: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原因?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乐舞、戏曲和俳句。从它的形成、发展、成熟和转变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戏剧的演变,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和形式从无到有,从四面八方到三面八方...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中国现代话剧是怎样兴起的? "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话剧逐渐壮大并臻于成熟的历史时期,话剧艺术逐渐为民众接受。左翼戏剧的发展与抗战戏剧的兴起,使话剧反映现实的力度有所增强。同时戏剧创作手法渐 趋圆熟,杰出作品不断出现,‘话剧理论日趋系统和完善。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京剧主要传承并发扬了从汉、元、明、清以来的许多艺术形式,形成了京剧的独特艺术风格。京剧的普及和发展与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密切相关。它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京剧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全面地发扬,并对许多新文化领域、如舞蹈、音乐剧等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京剧有很多经典...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

戏剧形成的必要因素是()与演员相对应。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经过历史长河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在戏剧形成的过程中,有多个因素起到了必要作用,以下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第一个必要因素是情节。情节是戏剧中发展剧情的必要因素,它包含了主线和支线的发展,构成了剧作的基本框架。在戏剧中,情节的发展是剧作的核心,它驱动着...

京剧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京剧的起源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

简述京剧的形成和早期的改革及发展
(一)京剧形成的前后 京剧形成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有产生在江苏昆山的昆曲,有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等等。其中昆曲倍受统治阶级的青睐而登上了大雅之堂。由于该剧只向高雅发展,成了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地脱离了广大民众。乾隆中叶以后,弋阳腔(又名京腔、高腔)跃居昆曲之上,很受大众的喜爱,形成了强大的...

中国戏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京剧和戏剧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是怎么来的? -
颛刚天舒: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颛刚天舒: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逐渐与汉剧融合而形成符合北方观众欣赏口味的新创立的剧种.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颛刚天舒: 京剧的形成清乾隆《八十大寿》55年.三庆班进京.后有四喜,和春,春台共称四大微班(唱腔二黄)道光初年楚腔(唱腔西皮)进京两大戏班通力合作.人称皮黄戏道光二十年北京语言融入其中为京剧奠定了基础道光二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年 是京剧从诞生到完美 时期这其间出现了好多名角 张长胜 刘赶三...等等特别是清后期皇宫(慈禧)内对京剧的忠爱为其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颛刚天舒: 京剧产生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发展大概分为: 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和鼎盛期(内容太多——略)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的起因是什么 -
颛刚天舒: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 《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是如何形成的? -
颛刚天舒: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

宝应县17512461954: 我国的国粹京剧起源于哪? -
颛刚天舒: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1] .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是怎样诞生的 -
颛刚天舒: 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它是通过汉剧、徽剧、昆曲、秦腔相互影响,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的. 1790年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的八旬“万寿”祝寿.继此,许多徽班接...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是怎样来的? -
颛刚天舒: 【京剧】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

宝应县17512461954: 京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京剧艺术有何特点 -
颛刚天舒: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