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作者&投稿:右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
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
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了乙·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宅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
中国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凋,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走向成熟。

扩展资料:
戏剧精神:
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古希腊的戏剧,也有别于欧美近现代的戏剧。因为,中国戏剧是在中国文化氛围之中创造出来;所以,中国人的政治观、历史观、审美观已经给中国戏剧贴上了醒目的标签。
杂剧、南戏、雅部、花部的创造,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心所欲。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创造,属于中华民族以艺术的形式审视过去、解剖现实、向往未来的精神追求。
戏曲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
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
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
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
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
著名历史学家吴 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的起源应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说起。人们带着面具、跳着舞蹈与神灵勾通,可能还有唱词。楚辞中的九歌就是屈子整理修改的楚国先民祭祀时吟唱的歌词。尤其是湘君和湘夫人中还有对唱,试想一下,二个人身穿远古时期的服装,带着神的面具走上祭坛,高声的吟唱。有情节、有故事。这是不是很像二个演员穿着行头,画着脸谱走到戏台上唱戏?当然这种祭祀活动还不能称之为戏剧,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戏剧是用来娱人的,而祭祀是用来敬神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戏剧的雏形。
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供人娱乐的俳优,但这还不是戏剧,因为他们不过是以滑稽的言行来逗乐贵族。之所以提他是因为这种风格后来渗入中国戏剧甚至在华语电影中也能见踪影。西汉时出现的百戏广泛的汇集了民间各种表演艺术,并受西域文化影响出现如《东海黄公》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这大概可以算做是准中国戏剧了。
汉唐以来戏剧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但歌舞的发展迅速,这为戏剧的正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产生是在宋金时期。北宋时期出现杂剧,分艳段(入话)、正杂剧(正剧)、杂扮(调笑)三部分演出。《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可见当时这种宋杂剧是很受民众欢迎的。当是的杂剧故事多取材于宗教故事、传奇、话本小说。且这时候因受傀儡戏的影响,产生了脸谱。
元朝是中国戏剧的成熟时期,这时候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剧作家和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怨》、《救风尘》,王实甫《西厢》,白扑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这时候中国戏剧的行当正式产生和确定了。可惜的是元杂剧只有剧本流传于世,其表演艺术没能流传下来。也正是因为元杂剧没能流传后世,才使得晚于它出现的昆曲被现代人称为百戏之祖。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著名剧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精忠旗》、《十五贯》、《雷峰塔》、《清忠谱》、《风筝误》等。
昆曲在清初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康熙、乾隆、曹雪芹、江春(乾隆时期扬州最大的盐商)都对昆曲极为喜爱。但因为昆曲剧本致雅,文人气太重,再其它地方戏兴起之后昆曲的地位迅速下滑。张坚《梦中缘序》记载:长安(指北京)梨园称盛,都人所好,惟秦声(秦腔)、罗(罗罗腔)、弋(弋阳腔),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可是昆曲幸于元杂剧,直到现在还在传唱,因为中国始终有一群人钟情于它,这一群人被称做“文人”。
昆曲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除其产生的时间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民国至建国初是昆曲最没落的时期,这一辈昆曲演员是“传”字辈,这显然表达了他们师父的一种期望。这一时期的传字辈艺人几乎没有一个从事昆曲事业,而是在其它各京剧团或地方戏剧团任艺术指导,他们把昆曲的艺术带入了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在中国几乎毎一个剧种中都有昆曲的影子。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随着昆曲的没落,京剧逐渐取代了昆曲成为中国的国戏。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也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等,在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后徽剧与湖北的汉剧相互相融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史称徽汉合流。道光至咸丰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之后京剧名家辈出,京剧进入鼎盛时期。
昆曲最没落的时期也正是其它地方戏的繁盛时期,一时间越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弃,近几年又重新被一些人重视起来,但愿这是中国文化再次振兴的兆头。

  中国戏剧的起源应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说起。人们带着面具、跳着舞蹈与神灵勾通,可能还有唱词。楚辞中的九歌就是屈子整理修改的楚国先民祭祀时吟唱的歌词。尤其是湘君和湘夫人中还有对唱,试想一下,二个人身穿远古时期的服装,带着神的面具走上祭坛,高声的吟唱。有情节、有故事。这是不是很像二个演员穿着行头,画着脸谱走到戏台上唱戏?当然这种祭祀活动还不能称之为戏剧,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戏剧是用来娱人的,而祭祀是用来敬神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戏剧的雏形。
  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供人娱乐的俳优,但这还不是戏剧,因为他们不过是以滑稽的言行来逗乐贵族。之所以提他是因为这种风格后来渗入中国戏剧甚至在华语电影中也能见踪影。西汉时出现的百戏广泛的汇集了民间各种表演艺术,并受西域文化影响出现如《东海黄公》的戏剧性故事的演出,这大概可以算做是准中国戏剧了。
  汉唐以来戏剧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但歌舞的发展迅速,这为戏剧的正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产生是在宋金时期。北宋时期出现杂剧,分艳段(入话)、正杂剧(正剧)、杂扮(调笑)三部分演出。《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可见当时这种宋杂剧是很受民众欢迎的。当是的杂剧故事多取材于宗教故事、传奇、话本小说。且这时候因受傀儡戏的影响,产生了脸谱。
  元朝是中国戏剧的成熟时期,这时候涌现出大量的优秀剧作家和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怨》、《救风尘》,王实甫《西厢》,白扑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这时候中国戏剧的行当正式产生和确定了。可惜的是元杂剧只有剧本流传于世,其表演艺术没能流传下来。也正是因为元杂剧没能流传后世,才使得晚于它出现的昆曲被现代人称为百戏之祖。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著名剧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精忠旗》、《十五贯》、《雷峰塔》、《清忠谱》、《风筝误》等。
  昆曲在清初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康熙、乾隆、曹雪芹、江春(乾隆时期扬州最大的盐商)都对昆曲极为喜爱。但因为昆曲剧本致雅,文人气太重,再其它地方戏兴起之后昆曲的地位迅速下滑。张坚《梦中缘序》记载:长安(指北京)梨园称盛,都人所好,惟秦声(秦腔)、罗(罗罗腔)、弋(弋阳腔),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可是昆曲幸于元杂剧,直到现在还在传唱,因为中国始终有一群人钟情于它,这一群人被称做“文人”。
  昆曲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除其产生的时间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民国至建国初是昆曲最没落的时期,这一辈昆曲演员是“传”字辈,这显然表达了他们师父的一种期望。这一时期的传字辈艺人几乎没有一个从事昆曲事业,而是在其它各京剧团或地方戏剧团任艺术指导,他们把昆曲的艺术带入了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在中国几乎毎一个剧种中都有昆曲的影子。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随着昆曲的没落,京剧逐渐取代了昆曲成为中国的国戏。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也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等,在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后徽剧与湖北的汉剧相互相融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史称徽汉合流。道光至咸丰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之后京剧名家辈出,京剧进入鼎盛时期。
  昆曲最没落的时期也正是其它地方戏的繁盛时期,一时间越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弃,近几年又重新被一些人重视起来,但愿这是中国文化再次振兴的兆头。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八个阶段:1.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的早期形式逐渐显现。2.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戏曲艺术初具规模。3.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戏曲艺术形态成熟。4. 发展时期: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戏曲进一步发展。5.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戏曲达到繁荣高峰。6. 集成时期:清初,...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5、明代四大声腔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7、徽班进京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

中国戏剧发展史
1. 宋元南戏:起源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主要在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带。2. 元代杂剧: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3. 明清传奇: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兴盛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并延续至明末清初。4. 清代地方戏:与近、现代戏曲有共同...

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到了唐代中后期,戏剧艺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奠定了成熟戏剧的基础。3.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以及诸宫调等讲唱形式,为元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4.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发展,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标志着中国...

中国戏曲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
中国古典戏曲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发展时期——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中叶,终结时期——近代。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但真正使戏剧导演艺术发展起来的,则是30年代之后。20世纪初,上海京剧艺人借鉴早期话剧用幕表排新戏,1925年周信芳在演出《汉刘邦》时首次在广告中用了导演的词汇:“周信芳君主编导演两大本汉史破天荒文武机关好戏”,1930年,梅兰芳赴美国演出,聘请正在美国讲学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帮助整理和修改剧目,...

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三、元代(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

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有哪些著名曲目呢?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记》。到了明代后期,开始流行以相对独立的戏曲为主要形式的“折子戏”,这也是全剧中的精华部分。其中,著名曲目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汤显祖《牡丹亭》等。纵观中国戏曲时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中华戏曲的历史风貌。

中国戏剧发展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5、现代话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

中国戏剧发展史是什么?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中国戏剧发展史(下)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戏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 -
呈咬头孢: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
呈咬头孢: 中国戏剧的起源应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说起.人们带着面具、跳着舞蹈与神灵勾通,可能还有唱词.楚辞中的九歌就是屈子整理修改的楚国先民祭祀时吟唱的歌词.尤其是湘君和湘夫人中还有对唱,试想一下,二个人身穿远古时期的服装,带...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
呈咬头孢: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 -
呈咬头孢: 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戏曲的繁盛与变革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看似纷纭莫测,其实发展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它的五个发展阶段,既紧密相联,又各有区别,各见侧重.纵观全过程,贯穿一条戏曲发展主线——一般规律;横看各个发展时期,...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
呈咬头孢: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
呈咬头孢: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戏曲的历史 -
呈咬头孢:[答案]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

黄龙县15764239722: 中国古典戏曲分为哪四个阶段啊? -
呈咬头孢: 我觉得中国古代应该分为五个阶段:(一)先秦至中唐——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