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有两个人物:曹刿和鲁庄公。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请任选其中一人写一则短评。急急,解了给

作者&投稿:瞿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中主要写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各自性格特点,并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的~

1、文中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2、曹刿:远谋。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军事上急躁冒进,但又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宽厚带人,能够言听计从,是个宽宏大度的君王。

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章以对话的方式记叙了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和战争的简要过程,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依次写曹刿“战前论战”、“战时参战”和“战后论战”。其中“参战”的过程略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从全文看,曹刿论战,共论述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乡人提出的“又何间焉”,曹刿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参战”。问题二是曹刿提出的“何以战”,答案在提问者心中,但需要鲁庄公作答,提问者评述。问题三是鲁庄公提出的“其故”,曹刿解释“其故”,进行最重要的一次论战。从曹刿对三个问题的论述看,曹刿是一个“有担当、有见地、有谋略”之人。下面,我们做一些简要分析。
先说“有担当”。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鲁庄公和群臣闻听齐大军压境,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欲出谋划策。其乡人质疑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的回答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的第一次论战,论述的是“我”为什么要“参战”。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肉食者”角度看,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有深远谋划;二是从“素食者”“我”的角度看,能做到“远谋”,有深远谋划,必须担当起为国效力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担当的人物,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力报国。
再说“有见地”。曹刿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以战”,即战争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论述者成竹在胸,却将问题抛给“肉食者”鲁庄公。鲁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两次分别回答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所说,前者并不是普遍给予民众的实惠,只是给予近臣的“小惠”,后者只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不能为人所信服,因此曹刿反驳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鲁庄公第三次给出的答案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点,属于对百姓的忠心,是取信于民的表现。曹刿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曹刿的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来看,在曹刿看来,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认识,说明曹刿目光锐利,对政治与战争的见地独到深远。
最后说“有谋略”。战争取胜后,鲁庄公不解“其故”,便问曹刿,曹刿作答,分别论述了“克之”和“逐之”的玄机。这玄机,便是曹刿的谋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很好的总结,曹刿“克之”是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逐之”是抓住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克之”时,“齐人三鼓”,“三而竭”,而我军“一鼓作气”,士气正盛,“彼竭我盈”,故克之,齐师败绩。“逐之”时,曹刿“下视其辙”,“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故逐齐师。如果说战前的论战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的话,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以此看,曹刿是个极有军事谋略的人,他临场指挥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详查敌情,避其锋芒,待机而动,他战后论战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见解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曹刿是个大智大勇之人。但,也不能说曹刿没有缺点,单从文本的描写看,曹刿也并非是个完人。曹刿有担当,敢于进谏,但并非善谏,其用的全是“直谏”。这从曹刿所言便可知晓。曹刿见鲁庄公的第一句话便是“何以战”,单刀直入,言语生硬,而且连称呼都没有。对于鲁庄公的两次回答,给予了干脆、直接的否定。指挥战斗时说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用的都是无主句,也没有称呼,干脆利落,语气强硬。请战时用的几乎是命令的语言,“战则请从”。对“肉食者”的评价也十分直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没有一丝婉言。这些言语,写出了一个为人过于直率而又有点妄自尊大的曹刿。这是曹刿的不足,但却衬托出鲁庄公的长处。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面对曹刿的直谏,诤言,甚至是无礼,却能报以宽大的胸怀,从谏如流,大胆任用曹刿,这是典型的明君风范。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身先士卒,团结近臣,诚实守信,奋起抗敌,也是值得称道的。他在战后能主动“问其故”,说明其谦虚好学,这也值得肯定。据历史记载,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这也说明其是知恩图报、唯才是举且想有所作为的。但曹刿却不守臣道,于鲁庄公三十年作乱,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刿被赶到莒国,在莒国病死。
但,鲁庄公也是很多不足,他的不足是对曹刿长处的陪衬。大敌当前,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没有深谋远虑,即做出“将战”、“将鼓”、“将逐”的一系列决定。从性格上看,这是鲁莽、急躁的表现,与曹刿的镇定、谨慎形成对比。从军事上看,这是无知、昏聩的举措,与曹刿的深谋远虑、指挥有方形成对比。另外,鲁庄公将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这是政治上短视的表现,与曹刿敏锐的政治眼光形成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刿是品格上有担当,政治上有见地,军事上有谋略,作战时甚谨慎,但为人上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的能人。而鲁庄公则是个政治上短见,军事上无知,但能够虚心纳谏,包容下属,任用能臣的君王。


曹刿论战中两个可矣的原因
——第二个是指鲁庄公可以驾车马带领士兵去追逐齐国|军|队。原因:车乱旗倒,属于无准备的军|队,无埋伏,可以出击。作用:体现了曹刿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战时两次什么
否定。战争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在战争指挥中两次“不可以(否定)”、两次“可以了”的道理,曹刿说:“战斗厮杀,靠的是兵士的勇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我们乘他士气衰竭的时候,擂鼓进兵,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曹刿论战中曹刿说的两个‘可矣’各指的什么?
一个是指鲁庄公可以击鼓进军,第二个是指鲁庄公可以驾车马带领士兵去追逐齐国军队。

曹刿论战表现了曹刿哪两个主要思想观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背向决定着战争的胜负。2.战争要有远见的眼光,不能鼠目寸光。

《曹刿论战》中主要写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各自性格特点...
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曹刿论战的两个人物的个性特点,作者是怎么样表达的
(1)曹刿:①爱国,有责任感,勇于为国分忧;积极勇敢,敢于进言,自信(§1“请见”)②从容镇定,机智谨慎(§2两个“未可”、 “可矣”)③ 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全、细致果断,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2)④ 有远见卓识(懂得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曹...

《曹刿论战》中有两个人物:曹刿和鲁庄公。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请任选其 ...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章以对话的方式记叙了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和战争的简要过程,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依次写曹刿“战前论战”、“战时参战”和“战后论战”。其中“参战”的过程略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从全文看,曹刿论战,共论述了...

《曹刿论战》第二段中的两次“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
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有两问两答有什么作用
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关心国事,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借曹刿的话指出当时鲁国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为国家作出深远的谋略。③以乡人的自私冷漠,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

《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不利形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有利形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阳信县17592191821: 《曹刿论战》中主要写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各自性格特点,并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的 -
吕振复方:[答案] 鲁庄公: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慌张鲁莽. 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阳信县17592191821: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是什么? -
吕振复方:[答案] 曹刿:爱国,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作战时能准确地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地作出决策.鲁庄公:激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知人善任,勤政爱民,不懂就问,是个明君.

阳信县17592191821: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他们两个各是什么样的人? -
吕振复方:[答案] 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

阳信县17592191821: 春秋时期,鲁庄公手下的著名政治家是曹刿还是曹沫? -
吕振复方: 是前者,曹刿论战是其经典作.后者是刺客,鲁国与他国交战,战败需割地,鲁沫随同国君谈判,期间用匕首挟持了敌对方国君,逼迫他退兵并要求归还被割让土地.庄公认...

阳信县17592191821: 《曹刿论战》是谁和谁的战争? -
吕振复方: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阳信县17592191821: 曹刿论战中 从曹刿遇鲁庄公的问考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语言概括 -
吕振复方: 曹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有高远的政治见解,超凡的军事才能,关心国事的军事家形象 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听取正确意见,用人不疑

阳信县17592191821: 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明君还是昏君? -
吕振复方: 鲁庄公尽管不是一个十分圣明的君王,但是,把他作为一个庸君,“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实在有失公正.细细地揣摩《曹刿论战》内容,也不难从鲁庄公身上发现有许多可取之处. 首先,鲁庄公能够打破等级观念,虚心纳谏,唯贤是用....

阳信县17592191821: 曹刿论战课文在记叙上详写了( )略写( ).鲁庄公与曹刿两个人形象构成了( )关系但鲁庄公也有优点,优点是( ) 请填空. -
吕振复方:[答案] 曹刿论战课文在记叙上详写了(论 )略写(战 ).鲁庄公与曹刿两个人形象构成了( 对比)关系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优点是(知人善任 )

阳信县17592191821: 读完曹刿论战我喜欢曹刿是因为?我不喜欢鲁庄公是因为? -
吕振复方: 鲁庄公是战争的决策者,治理国家且不论,单单是用人,就已见卓越.混混如刘邦者,善用张良韩信萧何而成就天下,在长勺之战的前前后后,不管是战前吸纳良才,战中果断收手,战后总结经验,无不体现了鲁庄公的正确决策,退一万步说,...

阳信县17592191821: 《左传 曹刿论战》中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吕振复方: 答案示例: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学习有帮助,谢谢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