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中所谓的“不妄语”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仲孙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佛教戒律中的“不妄语”,愚人节的玩笑算妄语~

不妄语,源自佛法,多作“出家人不打妄语”。意为,不乱说话,不说大话、空话。具有警示的含义,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

佛教的五戒是 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
但是佛教的第五戒的不饮酒,应该是不饮不食刺激神经性物品。因当时环境只有就能够兴奋神经。


佛教的十善: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这十善是五戒的延伸细分:不妄语分成:妄言(谎话)。 不绮语(秽污词)。 不两舌(挑拨离间)。 不恶口(骂人);;不饮酒:就是不依靠刺激性迷乱本性的分为:不悭贪(各种贪爱之念和行为)。 不嗔恚(发火发怒)。 不邪见(各种痴迷)。


完善五戒,会保证今后世保持人身;完善十善保证天人享受果报。
所以,五戒十善是人天的保证。


所以五戒十善(即包括嗔怒),真实来说,不是佛教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宇宙人生真实规律。为引导世间众生趋向解脱而归纳的,某种目标层次的行为标准。我们称之为戒。

和实际不符合的语言, 言东而西, 言南而北。

下面摘自“未曾有因缘经”, 白话翻译。很好, 看看吧。

释妄语戒

这时国王的只陀太子向佛请教,说:十善戒法是有差别品级呢?还是就一个标准。例如妄语的含义,是唯一的呢?还是有多种不同区别。如果只是一个标准,凡是说谎的都是妄语,那么恐怕无法受持。如果有差别品相,请佛讲解。世尊告诉他说:妄语有两种,有轻有重。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了这个罪过,那么将来会堕落到阿鼻地狱。
另外如果妄语让人因此丧命,或者破坏他人家庭,破坏他人和睦,或者妄语为了违背契约,最后让他人嗔恨。这样的妄语是下妄语。这样的行为是犯戒的。堕落到小地狱。至于其他的调戏玩笑,个人言语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说无,无的说有,并不犯戒。只陀太子听候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说道:弟子今天疑问已经消除,在此发三菩提心,请佛证知。世尊说:好阿,这是应当随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时候。

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如佛所说,十方圣贤,明了众生的因缘果报。那么我的父王,奉侍外道,并且随其受持禁戒,不吃肉,不喝酒,断绝五种辛菜。并且能供养梵天,祭拜日月水火,经常布施,以求福报。多次以千头奶牛布施婆罗门。这样有四十年。共计大概有四万头牛。诸位婆罗门享受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美味。这样的功德现在会生到什么天界呢?请佛教导明示。让我们这些行善业者都知道一下。世尊告诉说:您的父王现在正在地狱受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时候,没有善知识教导,也没有方便善巧。虽然修习功德,但是却没有灭除罪业。布施的功德却也没有消失,等到罪业完毕,才会享受福报。

大王应当知道人修善业,不能和罪业相抵消。因为不能抵消,所以想要灭除罪业就要有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那就是善知识。什么是有正见的人呢?就是能够以正教调伏妄心的人。什么是正教呢?就是修观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还有十二因缘,牵缠生死,修习四种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修行六婆罗蜜,四无量心。这是能够调伏我们诸根的正确方法。诸根调伏就可以成就定慧。有了智慧其心自然正直,能够精进,戒慎究竟,定慧明了。这样所行所作通达无碍。通达无碍才叫作解脱。解脱心即是涅盘。这才是善知识。大王应该明了,明师是大因缘,不可轻视。大王现在能够遇到佛法教化,都是由于前世的因缘果报。听闻正法,又能为他人解说的缘故。所以我说,明师善师是十分难遇的,其出现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会得到很大利益。故此应当修习般若智慧。

离妄语学处:离妄语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妄语戒。也就是戒除说虚妄不实话语的学处。妄语,巴利语musàvàdà, 又作虚诳语,是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如没有看见、听到、感觉及不知道,却说看见、听到、感觉及知道,欺骗他人。说虚妄语除了用口头说出之外,也 包括书写及打手势等身体语言,凡是由心存欺骗而作出的行为或语言皆构成违犯。受持离妄语学处者也应尽量避免以下三种语言:1. 两舌——搬弄是非,向A传B的是非,向B传A的是非,离间亲友。2. 恶口——骂詈咒诅,使他人难堪。3. 绮语——毫无意义的世俗浮辞,能增长放逸、忘失正念的话题。具足两个条件即构成妄语:1. 心存欺骗;2. 以各种方法使人明白。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1. 因冲动等未经思考而急速说出。由于无欺骗之心,所以不犯。2. 欲说此而误说成彼——由于愚钝等原因,使所说的内容与想要说的不同。3. 疯狂者。4. 心乱者。

离妄语[1]

有四个条件构成违犯离妄语,即

一、不实的言语;

二、存有欺骗的动机;

三、以各种方法欺骗(透过身体的行为,例如:书信、用手作信号、动作或言语);

四、对方明了所说的含意。

不构成违犯的情况,即:

一、开玩笑;

二、口误(话说得太快,即心中想着甲事,却说成乙事);

三、没有存着欺骗的心。

[1] 妄语 (musàvàdà):是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如:没有看见、听到、感觉及不知道,却说看见、听到、感觉及知道以欺骗他人。不妄语戒也包括:

一、不绮语 ( samphappalàpa ) ÞÞ 绮语 是指 那些无 义无利 ,世俗浮辞, 能增长放逸,忘失正念的话题;

二、不两舌(pisuõàvàcà) ÞÞ 两舌是指搬弄是非 ,向甲说乙的是非,向乙说甲的是非,乖离亲友;

三、不恶口(pharusàvàcà) ÞÞ恶口是指骂詈咒诅,使他人难堪。

南传上座部佛教称为:离妄语学处
(Musàvàdà veramaõã)

离妄语学处,有时也译为不妄语戒。也就是戒除说虚妄不实话语的学处。
妄语,巴利语musàvàdà,又作虚诳语,是指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如没有看见、听到、感觉及不知道,却说看见、听到、感觉及知道,欺骗他人。
说虚妄语除了用口头说出之外,也包括书写及打手势等身体语言,凡是由心存欺骗而作出的行为或语言皆构成违犯。

建议受持离妄语学处者也应避免以下三种语言:
1. 两舌(pisuõàvàcà) ——搬弄是非,向A传B的是非,向B传A的是非,离间亲友。
2. 恶口(pharusàvàcà) ——骂詈咒诅,使他人难堪。
3. 绮语(samphappalàpa) ——毫无意义的世俗浮辞,能增长放逸、忘失正念的话题。

具足两个条件即构成妄语:
1. 心存欺骗;
2. 以各种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 因冲动等未经思考而急速说出。由于无欺骗之心,所以不犯。
2. 欲说此而误说成彼——由于愚钝等原因,使所说的内容与想要说的不同。
3. 疯狂者。
4. 心乱者。

妄语者 谎言 恶口骂人 挑拨离间的话语也叫两舌 绮语 也就是yinhui的话语不妄语就是不要有这些话语

指的是不能口是心非并不是说不能骗人说脏话


佛教戒律中所谓的“不妄语”是什么意思?
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

佛教戒律为何教人「不歌舞倡伎」
八关戒斋既是出世戒(本质与出家戒一样),我们既然不是地上的圣位菩萨,为了解脱生死,持斋之日,不作歌舞倡伎,不享声色娱乐,谁说不该?当然,佛陀并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为了供养三宝,俗人可以歌舞作为奉献,这在大小乘经典中,均有记载。唯其应以赞扬三宝的功德为先决条件,否则不得演奏于...

道教全真教的人可以接近女色吗?
1. 在道教全真教中,对于是否可以接近女色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戒律的遵守程度取决于个人的修行意愿和承诺。2. 对于已经皈依全真但尚未出家的信众来说,全真教的戒律是相当严格的。这里所提到的不近女色,并非完全断绝与女性的所有接触,而是指不得产生淫欲之心,不得贪恋世俗的色情之乐。3....

教的戒律与通常国家的法律是什么关系?
法律分析:1、宗教戒律只规范信徒的行为,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没有作用;2、宗教戒律在我国任何时候也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以法律为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两教不同源,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为何一模一样?
这种戒律在道教的名谓是老君五戒,在佛教的名谓是四种弟子基本戒,它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不能偷盗,不能杀生,不能饮酒,不能妄语,不能邪淫。那么为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会发展出一样的戒律呢?其实细心的看官会发现,这个戒律适用于刚刚入门或者有宗教信仰、刚刚皈依的居士。其实不论是佛教也好、...

家长不可不看的十条家教戒律
1.不要瞧不起孩子“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2.不要恐吓孩子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

宗教的戒律与通常国家的法律是什么关系
宗教的戒律与通常国家的法律是相符合的关系。1、宗教戒律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其它还有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不同种类的社会规范,反映了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对调整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宗教的戒律与通常国家的法律的约束...

1. 宗教的戒律与通常国家的法律是什么关系?
1、宗教戒律只规范信徒的行为,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没有作用 2、宗教戒律在我国任何时候也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以法律为准 其实吧,这两者说白了没啥关系。不管你咋做,违反法律那就要依法判你,不管你是不是宗教人士,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就得遵纪守法。至于宗教内部,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前提下,爱...

佛陀制比丘戒律:过午不食。弟子未得定,但自觉已到未到定,遂依教...
你好,阑尾炎和上述情况,影响不大,但是假如中午不吃饭有可能会出现胃炎胃溃疡等症状。

佛教中的种种戒律和束缚人的封建礼教有何区别
1 佛教的戒律也许某些地方与世俗的道德不谋而合,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脱,与世俗的道德没有太大的关联。2 佛教戒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解脱,封建礼教的禁忌是为了威慑人使人听话。3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不受任何约束,这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解脱。4 戒,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别...

泾县13577934083: 佛学中怎样理解不打妄语? -
其兰山地: 不妄语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一,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四种清静明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之一,在佛教里面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戒的梵语叫做波罗提木叉(意为善法所依处),也就是说是...

泾县13577934083: 佛家的居士五戒中,不妄语是指什么呢 -
其兰山地: 不说谎

泾县13577934083: 妄语是什么意思 -
其兰山地: 不妄语,佛教五戒之一.就是不能说不诚实的话.尤其不能欺哄他人.这是佛家大戒.

泾县13577934083: “出家人不打诳语”,这句怎么来的? -
其兰山地: 一方面是出于他们的戒律,另外一方面他们是出家人,而且信佛教他们的意识里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佛在看着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说谎.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宗教,一方面是本土生长的宗教,另外一方面是外来宗教和本土的文化精神,...

泾县13577934083: 出家人为什么不打诳语 '、?.、》、》??.、了,?.?》为什么他们就不打诳语呢.... -
其兰山地: 阿弥陀佛! “不打狂语”,就是“不妄语”,在戒律里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就是不欺骗人、不挑拨是非、不恶语伤人、不花言巧语.人最容易造的业就是“口业”,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善护“身语意”三业,首先就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一定要出言谨慎才好.

泾县13577934083: 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
其兰山地: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

泾县13577934083: 请问佛教的三规五戒和十善戒是指什么? -
其兰山地: 不是“三规”,是三归或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泛指使人上瘾者); 十戒:1、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2、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

泾县13577934083: 佛门中不能说话的修行 -
其兰山地: 没有听说过这种修行,佛教是有“不妄语”的戒律,意思是不能说虚妄不实的话,没有哪种修行方式是不让人说话的.

泾县13577934083: 诸恶不犯是什么意思? -
其兰山地: 不杀生(从不怨恨开始)、不偷盗(从没有占便宜的念头开始)、不邪淫(从不意淫开始)、不妄语(从没有说谎的念头开始)、不两舌、不恶口. 理解为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上等根基的人可以给你解释一下,诸恶莫...

泾县13577934083: 猪八戒为什么叫“八戒”? -
其兰山地: 八戒全称'八关斋戒'、'八斋戒',是为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制定的: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扮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