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

作者&投稿:常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
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3、1071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竭力反对。最让人诟病的倒不是王安石强力推行的新法有多恶劣,而是他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
王安石赶走司马光等一班重臣后,给朝廷里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他考核干部的标准只有一条:绝对支持变法。除了这一条,什么人品啊、能力啊等标准都可以适当放宽。
5、“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6、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人生至乐,也不过如此罢。
7、接下来王安石被罢相就是顺理成章了。1076年,55岁的王安石最终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另外一个人正在后台跃跃欲试;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得太久了。如你所知,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甫一上台,就宣布所有新法尽数废除。当得知新法尽数废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愤不已,引发了背上的疮毒,与世长辞。
8、司马光未曾料到的是,曾经忠实的同盟者,文学家苏轼此刻却站出来反对他的举动。
原来,苏轼在颠沛流离的外放期间,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发觉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偏执与保守。
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由此,苏轼改变了对新法的偏颇认识。
9、王安石逝世后没多久,司马光也去世了,在这之后,苏轼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之下,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扩展资料:
一、王安石和司马光是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是作风良好的谦谦君子,他们同是大宋的相公,都想让大宋变得强大。不过方法不同。
王安石讲究开源,司马光用的是节流!在变法上,二人的政见不同,最后导致关系破裂,势同水火!苏轼开始的时候也是变法的支持者。
到了他回家丁忧的时候,看见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就开始法对编发了。
二、如果苏轼没有那段贬来贬去的经历,今天就会少了很多绝妙的诗词文章。
所以说对他个人而言,自然是痛苦不堪,可是对爱好诗词的后人来说是一笔多大地财富啊!不仅苏轼如此,史上多少文豪都是因为其政治不得意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苏轼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化友为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是非恩怨
司马光为官清廉,他的薪俸大多周济了穷困的亲朋,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到了洛阳后,居住条件更是十分简陋。为了修史不受天气的影响,司马光想了个办法,在室中挖了地窖,以砖砌成地下室居住。
自古以来,只要有皇帝在,就必须有臣相。“臣”是尊贵皇帝和凡尘百姓之间的一个沟通的环节。臣对君来说,是“事君之吏”,然而伴君如伴虎,臣相虽无衣食之忧,却不时存在生命之虞。岳飞精忠报国,却最终被奸佞陷害,葬身之处至今仍是一个谜;袁崇焕对抗清兵几十载,最后却落得个民族败类之名。官场如战场,战场有兵术,官场亦有潜规则。浸染官场多年的权臣,深谙为臣之道,虽处险境,却也如鱼得水。曾国藩功高震主,却为何不拥兵称帝?孔明足智多谋,为何选了一个丑妇为妻?自古不管贤相佞臣,都在权力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混迹官场难寂寞,是非功过任评说。
清代的大词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词》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用这首词来形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抚州东乡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先后任多个地方官。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他推行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先生,祖籍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进装满水的缸里,其他小孩见状惊恐万分,四处逃散。司马光则拿起一块石头,砸破缸的下部,缸破水流,小孩因此得救。司马光少年时和王安石一样,读书也非常用功,很早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司马光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
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数年的交往时,认为自己于王安石,应当算是益友,他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游处相好之日久”,“平生相善”。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还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司马光回忆说:自己素不喜酒,但是在包公劝酒时,还是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也不喜酒,但他不管包公如何劝,始终滴酒不沾,包公也拿他没有办法。司马光由此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倔强之人。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王安石与司马光友谊的顶点是在他们共同担任官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宋人轶事汇编》记载:“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祐四友。”
据《邵氏见闻录》所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人莫能。始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邵氏闻见录》称“荆公(王安石)、温公(司马光)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这些共同的品格和志趣,使得他们互相“倾慕之心,未始变移”,就连租赁住宅,王安石也宁愿和司马光做邻居。
由于长辈和好友的交口称颂,王安石很快就名重天下。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说他“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矣!”欧阳修也赞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还写首诗说“小王天下第一,堪比李白韩愈”。所以,当熙宁二年王安石初任副宰相之际,欧阳修曾专门写信祝贺王安石,王安石的诸友也都摩拳擦掌,预备助他一臂之力。这年五月,司马光发现好友吕诲袖中藏有弹劾王安石的文章,非常不理解,对吕诲加以劝阻后,回到学士院默坐终日,想不出王安石究有何“不善之迹”。
但是,好景不长,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分歧。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由于国库空虚,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司马光则反对道:“你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事情不是这样。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
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本官员子弟,父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官居四品,入官场有庞籍提携,光尊籍为恩师;王安石则有欧阳修等人推荐。
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著有《王文公文集》;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少时就聪明,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警枕”表现了他读书刻苦用功,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安石入仕后,在地方为官,享有盛名,但中央征召几次,均坚辞不受,名声益彰。
司马光和王安石私生活都非常检点:王安石不纳妾,夫人背着他为他纳一妾,王发现后马上打发走了;司马夫人也像王夫人一样,给司马光纳了个妾,晚上姬妾去司马光房间,司马正颜说道:“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
司马光不喜奢华,在朝廷宴请新科进士的闻喜宴上,司马光独不戴花,别人劝说是天子所赐,他才勉强戴了一支;二人都在群牧司供职时,群牧使包拯请客,司马光本来不大喝酒,觉得包拯劝酒、盛情难却,勉强喝了几杯,而王安石,不管包拯怎么劝,就是滴酒不沾。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好朋友,政治上却不太一致。早年东坡先生反对变法,被王安石排斥,晚年东坡先生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又遭到司马光不满。
王安石对变法坚决推行;司马光则极力反对。
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
王马之争以前被冠以“儒法之争”,说司马是儒家,王是法家,其实二人都是儒家,王安石还一度配享孔庙,位列孔子孟子之后。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10月,司马光去世。
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关于二人成为正式的政敌的故事
公元1067年,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 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 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 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的年底发放双 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 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 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
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 大体表达清楚.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他们的政见不同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
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
位不到4年就死去了.皇太子赵顼继位,是
为宋神宗.这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细节,
发生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有一天,20岁的年
轻皇帝身穿全副戎装来看皇太后,那应该是
相当英姿勃发的一种装束.皇太后果然很喜
欢小皇帝的英武挺拔,但是,却告诫年轻的
皇帝:"你如果能够永远不贪军功,就是天下
臣民的福分."这两代人的不同表现,宿命般
地预示了帝国未来的命运.
神宗皇帝身着戎装,的确表明了他对文
治武功的向往,表明他对于国富兵强的渴
望.不过,眼下不但谈不上这一切,就连惯例
之下的开销都已经难以为继了.这使刚过
20岁的皇帝心绪格外恶劣.
事情起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
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
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
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的年底发放双
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
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
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
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
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
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
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
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
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
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
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
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
大体表达清楚.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
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
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
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
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
道理 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
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
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
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
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
变法主张.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如何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是:两人政见不同,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强烈反对,两人由此产生间隙,后来,当司马光得知王安石病重时,曾表示:“如果王安石将死,我也不能接受他的遗相。”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既有政见不合的矛盾,也有对彼此的尊重和关心。

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意思
根据查询趣历史网得知,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来自于《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为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司马光曾尽朋友的责任劝告王安石,“素厚”是指两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厚,“责善之义”是指朋友之间互相劝告、勉励的责任和义务。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但他们又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也许用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来形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好友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

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什么意思
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司马光曾经尽朋友的责任劝告王安石。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出自宋史里的一句话,意思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有深厚的友谊,司马光曾经尽朋友的责任劝告王安石。责善的意思是劝勉从善。

王安石和司马光关系如何?两人友情如何走向破裂?
王安石和司马光原本是好友,两人关系颇为密切。但王安石为了改革,打算推行新法,此举遭到了司马光的反对。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出了变法中一系列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除新发,恢复旧法。而王安石则将司马光的观点一一列出反驳,并且指出司马光思想守旧,这并非新法的错。这正是因为这起事件,...

说说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的关系变化 司马光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司马光有着自己一整套治国理政的逻辑,甚至在政治目的上跟王安石是相同的,只是手段上与王安石有异。下面就简单聊一聊司马光与王安石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赵宋统治,司马光的政治目标也是如此从本质上看,王安石变法是宋朝统治阶级的一次自我调整。从...

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有什么恩怨,以至于会斗得那么凶?
北宋天禧三年(1019)冬涑水乡出生一个男婴,此人便是司马光。司马光自幼聪敏,诗词文章无所不通,堪称奇才,曾因为机智砸了一口水缸救出小伙伴,而名震京城洛阳。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也是冬天,临川天降瑞雪,王家的第三个儿子王安石出生了,王安石亦是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且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不得不...

求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
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这次争论,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1、司马光是才高八斗的史学巨人,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苏轼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一代文豪。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三个大文豪间的友谊颇为引人注目,三人都是才华横溢且名扬于世的高士,一度是互相倾慕的好友;2、王安石拜相之后推行新法,司马光站在他...

涪陵区18422557881: 求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 -
彘贞止咳: 他们的政见不同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 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 位不到4年就死去了.皇太子赵顼继位,是 为宋神宗.这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细节, 发生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有一天,20岁的年 轻皇帝身穿全副戎装...

涪陵区18422557881: 求司马光和王安石绝交后对彼此的态度,看法,以及交往情节 -
彘贞止咳: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的做人原则: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人品,更不意味着我可以剥夺你的权利.彼此尊重不仅仅体现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尊重并允许对方发出不同的声音.唯其如此,思想才会自由,社会才能进步.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司马光砸缸",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涪陵区18422557881: 王安石和司马光政见上持完全相反的观点,私下却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不很矛盾么?希望有哪位知识渊博的人释疑 -
彘贞止咳: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人都是崇尚道德的大人.他们两个人都是同属于士大夫阶级,并非不同阶级,振兴大宋王朝是两个人的一致目的,只是对改革宋朝积弱多年的现状政见不同.他们都认识到宋朝的弊病是国贫兵弱. 司马光认为造成这种情况...

涪陵区1842255788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
彘贞止咳:[答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观其三人,在宦海中“喜则摩足以相... 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茶具、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因苏东坡...

涪陵区18422557881: 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有什么关系 -
彘贞止咳: 在当时来说,司马光的主张为保守,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较容易接受.而王安石则目光远大.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凤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 "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涪陵区18422557881: 司马光和王安石有无水火相容的事情?他们什么时候,有政见相同的事情?
彘贞止咳: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少见(几乎没有第二对)的敌对君子:他们所有有记载的政见都是相对的,几乎每次上朝论证都要吵得不可开交,就算平时聚会高谈阔论都要相互争论.可是私下他们却是好友,相互都欣赏对方得文采(当然都是货真价实的有文采). 看看中国历史各朝代当权间的争斗,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人格了.

涪陵区18422557881: 司马光称为宰相之后,为什么要杀了一位农村少女? -
彘贞止咳: 是因为王安石,可以说司马光杀这位农村少女更多是出于一种报复和私心吧.这名农村少女名叫阿云,就是一位普普通通,无权无势,家境贫寒的穷苦女子.十几岁时母亲去世,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的叔叔为了一点钱财,决定将她卖...

涪陵区18422557881: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变法,他和王安石的关系怎样 -
彘贞止咳: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涪陵区18422557881: 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什么别的故事?什么时候的都行,只要不是司马光砸缸!长短随便,不要太短.说的具体点, -
彘贞止咳:[答案]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不少学...

涪陵区18422557881: 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有什么故事? -
彘贞止咳:[答案] 由于王安石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论,苏轼有点看不惯,认为这是一种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有一天苏东坡问王安石“波”字如何解释,回曰水之皮.于是东坡又问他那么“滑”字呢,难道就是水之骨了吗?欧阳修是苏轼第一次参加科举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