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圣哲画像记的翻译

作者&投稿:琦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圣哲画像记的注释(急)~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
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
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
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
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
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
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
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
子”。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在
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
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
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
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
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
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
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
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
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
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
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渊阁
校理。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
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
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第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
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
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关刨办
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
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
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
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
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
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
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
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
喜而命名“黄鹄号”。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
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9月,与容闳见面,
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
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
子继位。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
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
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
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
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
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
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
山东。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
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
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
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
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
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续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23
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
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
事出有因。”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
断难允求。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
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
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
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
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麻
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6月25日,
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

左——左丘明,作《左传》
庄——庄子,有《庄子》
马——司马迁,作《史记》
班——班固,作《汉书》

文——周文王,帝王之圣
周——周公旦,周公辅成王,人臣之圣
孔——孔子,文圣人
孟——孟子,亚圣,次于孔子

《圣哲画像记》(清)曾国藩

  国藩志学不早,中岁侧身朝列,窃窥陈编,稍涉先圣普贤魁儒长者之绪。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来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吾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列书目,丛杂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可胜数,或昭昭于日月,或湮没而无闻。及为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岁二月,侍从宣宗皇帝入阁,得观《四库全书》。其富过于前代所藏远甚,而存目之书数十万卷,尚不在此列。呜呼!何其多也!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竞其业,况其下焉者乎!故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欤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馀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图画伟人事迹,而《列女传》亦有画像,感发兴起,由来已旧。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诚求之;仁远乎哉?国藩记。

(译文:国藩立志向学不早,中年在朝中做官,私下读了许多前人的著述,稍微涉猎到先代圣贤大儒长者的事业;因为才质愚钝,身体多病,所以一无所成。后来在中南征北战,学业更加荒废。丧乱还没有平复,我的年纪将要五十岁了。从前我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发现他所可的书目繁杂众多,作者的姓名多到数都数不清;有的像日月一样的光明,有的却泯灭而无闻。及到做了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年二月侍从宣宗皇帝入阁,得以看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录书籍之多,超过前代所藏的甚远;而且存目的书籍数十万卷,尚不在此中。天啊!为什么如此多呢!即使有上智之才,数代也不能穷究那些书,何才智低下的人呢?由此可知书籍之多,作者之众,像江海一样,不是一个人的肚子所能喝得完的,主要的就在于谨慎的选择了。我既然忖度自己的能力不够,就选择了古今圣哲三十余人,教儿子纪泽画下他们的遗像,合为一卷,藏在自家的塾学里。后人有志读书,取这些人的著作来读就够了,不必费心去博览群籍,而学术文化的传受没有比这些更重大的了。从前在汉朝,像武梁祠、鲁灵光殿,都图画伟人的事迹,而且列女传也有图像。后人受其感发,奋起向学。已经有很长的时间。熟悉了圣哲们的仪容,进而探求他们的精神,会通他们的微旨,和他们的灵魂相合,只要诚心去研,仁道岂是很远的!国藩记。)

  尧舜禹场,史巨记言而已。至文王拘幽,始立文字,演《周易》。周孔代兴,六经炳著,师道备矣。秦汉以来,孟子盖与庄、苟并称。至唐,韩氏独尊异之。而来之贤者,以为可跻之尼山之次,崇其书以配《论语》。后之论者,莫之能易也。兹以亚于三圣人后云。
  左氏传经,多述二周典礼,而好称引奇诞;文辞烂然,浮于质矣。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吾观子长所为《史记》,寓言亦居十之六七。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然经世之典,六艺之旨,文字之源,幽明之情状,粲然大备。岂与夫斗筲者争得失于一先生之前,姝姝而自悦者能哉!

(译文: 尧、舜、禹、汤,都没有著作,只有史官记载他们的言论而已。及至文王被囚禁,才撰写文章,演绎周易。周公、孔子,相继兴起,六经的义理,大为彰明,师道也就完备了。秦、汉以来,孟子大概与庄子、荀子并称。到了唐代,韩愈特别尊崇他。宋代的贤哲,认为可把孟子升高至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尊崇他的书,拿来和论语相配。以后论学的人,没人能够更易。以我把他拽在三位圣人的后面。

左丘明作左传解释春秋经,多记述东西二周的典章礼制;又好称引离奇怪诞的事情,辞采华丽,超过了实质。太史公称庄子的都是寓言,我看子长所写的史记,寓言亦占六七成。班固在才识与抱负方面,比子长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治世的典章,六经的主旨,文字的源流,天人之间的事情,叙述得非常详备。这怎能和些才器短浅,在一先生面前互争得失,而柔顺自悦的人相比呢?)

  诸葛公当扰壤之世,被服儒者,从容中道。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坂,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范希文、司马君实遭时差隆,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其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远矣。昔刘向称董仲舒王佐之才,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殆不能及。而刘歆以为董子师友所渐,曾不能几乎游、夏。以予现四贤者虽未逮乎伊、吕,固将贤于董子。惜乎不得如刘向父子而论定耳。 

(译文:诸葛亮生在混乱的时代,服膺儒术,立身行事能从从容容合于大道。陆敬舆事奉多疑的君主,驾御难以驯顺的将官;他用正大光明的胸怀对待君主,用诚恳无妄的态度领导将官。譬如驾着驽缓的马匹,升登陡峻的山坡,在艰险的道路上纵横奔驰,却没有差失,这是多么神奇的事!范希文、司马君实,遭遇的时代稍为好些,然而在坚贞卓绝真诚信实方面,各有独特的造诣;他们坚守正道,使社会养成了盛大的风气,识量也算是很远大的了!从前刘向称董仲舒所受师友的熏陶,连子游、子夏都比不上。以我看这四位贤者,虽然比不上伊尹和吕尚,必定比董仲舒强。只可惜我不能如刘向父子一样来论定他们的优劣罢了。)

  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乾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换有来五子之术,以谓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号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齿斤)(齿斤)焉而未有已。吾现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议也?其训释请经,小有不当,固当取近世经说以辅翼之,又可屏弃群言以自隘乎?斯二者亦俱讥焉。

(译文:自从朱子表彰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他们的学说是上承孔子、孟子的道统,后代的人君、宰相、老师、大儒,深守他们的说法,没有人能够改变。乾隆年间,大儒相继而出,训释经籍,考辨详博,超过了以前的贤哲,别立标帜,叫做「汉学」,排斥宋代周、程、张、朱等五子的理学,认为他们不应该独受尊崇。而笃信五子学术的人,亦摒弃汉学,认为汉学支离破碎,有害于大道;争辩没有完了的时候。我看五子立说,大的地方,多和孔子之道相合,怎么可以非议呢?他们解释经书,小有不妥当之处,应该拿近代对经书的解说来作辅助,又可以排弃他人的说法而自囿吗?这两派人,也都很可笑。)

  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明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惭于古,而风骨少聩矣。韩、柳有作,尽取扬、马之雄奇万变,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岂不诡哉!欧阳氏、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于匡、刘为近。文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此二途,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西汉的文章,像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伟大,这是天地间强劲之气,获得了阳刚美的作品;这是天地间的义气。像刘向、匡衡的渊深美好,这是天地间温厚之气,获得了阴柔美的件品;这是天地间的仁气。东汉以后,在博雅方面,并不比古时逊色,但是风格和骨力稍为衰弱了。等到韩愈、柳宗元相继而起,把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万变,完全用在记述小事物的短篇之中,这怎能说不神奇呢!欧阳修、曾巩,作文皆取法韩文公,但是文章的体质,和匡衡、刘向相接近。由此看来,文章的变化,不可能研究透彻;总而言之,不会超出这两个途径,即使再过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余钞古今诗,自魏晋至国朝,得十九家,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罗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济之得饱而已。必穷尽天下之佳肴辩尝而后供一摆,是大惑也;必强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庄子有言:“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余惧蹈庄子不解不灵之讥,则取足于是终身焉已耳。

(译文:我抄录古今诗,从魏晋到国朝,共选录十九家。大概说来,诗的途径是很广泛的,各人的嗜好趋向,要看他的性情接近于那方面而定。譬如许许多多的佳肴美味,摆在餐桌上,只要选取适合自己口味儿的,吃饱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穷尽天下的佳肴,遍尝以后才能供给一餐的需要,那是大惑的事;一定要强勉天下人的口舌,都来效法我的嗜好,那是大愚的事。庄子曾经说过:「大惑的人终生不能了解,大愚的人终生不能明白。」我在这十九家中,又笃守其中的四家:就是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黄庭坚:喜好他们的人有十分之七八,不喜欢他们的人也将近十分之二三。我怕遭受庄子「终生不能了解」、「终生不能明白」的讥讽。所以就选取这些人的作品,终生学习他们就够了。)

  司马子长,网罗旧闻,贯串三古而八书,颇病其略;班氏《志》较详矣,而断代为书,无以现其会通;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氏《通典》始矣。马瑞临《通考》,杜氏伯仲之间,郑《志》非其伦也。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说文》,多宗许、郑,少谈社、马。吾以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因革之要,其于实事求是一也。

(译文:司马子长网罗了以前的知识,贯通了三古的史实,着为史记,可是其中的八书,颇嫌简略。班固汉书中的十志,比较详备了,然而只写一代的典制,不能看到会通各代的制度。要想遍览治理天下的爱猫扑.爱生活,必须从杜佑的通典开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杜佑的通典不相上下,郑樵的通志,则比不上它。近百年来,学者讲求形声训诂的学问,专门研究说文解字,大多数的人都推崇许慎、郑玄,很少人谈及杜佑马端临。我以为许慎郑玄考证先王制作的本源,杜佑马端临辨析后代因革的大要;他们在实事求是方面,是一样的。)

  先王之道,所谓修已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而已矣。秦灭书籍,汉代诸儒之所掇抬,郑康成之所以卓绝,皆以礼也。杜君卿《通典》,言礼者十居其六,其议已跨越八代矣!有宋张子、朱子之所讨论,马贵与、王伯厚之所纂辑,莫水以礼为兢兢。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厥后张蒿庵作《中庸论》,及江镇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秦尚书意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以礼,可谓体大而思精矣。吾图画国朝先正遗像,首顾先生,次秦文恭公,亦岂无微旨哉!桐城姚鼐姬传,高邮王念孙怀祖,其学皆不纯于礼。然姚先生持论阁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王氏父子,集小学训信之大成,重乎不可见已。故以殿焉。

(译文: 先王的大道,所谓修养自己、治理人民,组织万类的,归宿是什么呢?也不过是礼而已。秦朝焚灭书籍,汉代学者们所搜求的,郑康成所以能够超越常人,都是因为礼。杜君卿的通典,谈论礼的地方有十分之六,他的见识已超过八代了。宋代张子朱子所讨论的,马贵与王伯厚所纂辑的,无不戒慎的把礼作为对象。我们清朝的学者,以顾亭林为大师;国史儒林传,特别把他摆在最前头。我读他的书,谈到礼俗教化的地方,就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的志概,这多么地雄壮啊!后来张蒿庵作中庸论,以及江慎修戴东原等人,特别把礼视为优先的事情。而秦尚书蕙田,因而纂修五礼通考,凡是天下古今人神间所有的事情,都用礼来贯综它,可以说是规模宏远,思虑精密了。我画国朝先贤的遗像,首先是顾先生,其次是秦文恭公,那里没有深意呢!桐城的姚鼐、高邮的王念孙,他们的学术都不纯于礼。可是姚先生的文章持论闳博通达,国藩能够粗略的懂得写文章,是由姚先生启发的。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高深的造诣,是不可企及的,所以把他们放在后面压阵。)

  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如文、周、孔、孟之圣,左、庄、马、班之才,诚不可以一方体论矣。至若葛、陆、范、马,在圣门则以德行而兼政事也。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韩、柳、欧、曾、李、杜、苏、黄,在圣门则言语之科也,所谓词章者也。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在圣门则文学之科也。顾、秦于杜、马为近,姚、王于许、郑为近、皆考据也。此三十二子者,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若又有陋于此,而求益于外,譬若掘井九份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其庸有当乎?

(译文:姚姬传先生说学术的途径有三方面:就是义理、词章、考据。戴东原先生也是这样说。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圣德,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的才华,在孔门四科中是以德行而兼政事的;周敦颐、二程子、张载、朱熹,在孔门四科中,是德行科的;都是属于义理方面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在孔门四科中,是这言语科的;就是所说的词章方面的。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氏父子,在孔门四科中是文学科的;顾、秦跟杜、马较为接近,姚、王跟许郑较为接近;都是属于考据方面的。这三十二位圣哲,效法其中的一人,诵读他们的一部书,终生使用起来,都不会有穷尽的时候。假如又有人嫌这些人简陋,想要另外有所增益,这就好比掘井掘到九仞深,还没有见到泉水,就认为一个井太狭窄,而必须广泛地挖掘数十甚或一百个井,身体衰老了,力气疲怠了,却始终没有看见泉水的一天,这怎么适当呢?)

  自浮屠氏言因果祸福,而为善获报之说,深中于人心,牢固而不可破。土方其占毕咿唔,则期报于科第禄仕;或少读古书,窥著作之林,则责报于遐迩之誉,后世之名;纂述未及终编,辄冀得一二有力之口,腾播人人之耳,以偿吾劳也。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泊酒市脯,暄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培称之息焉。禄利之不遂,则激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甚者至谓孔子生不得位,没而俎豆之报,隆于尧舜。郁郁者以相证慰,何其陋欤!今夫三家之市,利析辎铁,或百钱逋负,怨及孙子;若通(外门内上四下袁)贸易,瑰货山积,动逾千金;则百钱之有无,有不暇计较者矣。商富大贾,黄金百万,公私流衍,则数十百结之费,有不暇计较者矣。均是人也,所操者大,犹有不暇计其小者;况天之所操尤大,而于世人毫末之善,日耳分寸之学,而一一谋所以报之,不亦劳哉!商之货殖同、时同,而或赢或细;射策者之所业同,而或中或罢;为学著书之深浅同,而或传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强而几也。古之君子,盖无日不忧,无日不乐。道之不明,己之不免为乡人,一息之或懈,忧也;居易以俟命,下学而上达,仰不愧而偏不怍,乐也。自文王、周、孔三圣人以下,至于王氏,莫不忧以终身,乐以终身,无所于祈,何所为报?己则自晦,何有干名?惟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人者,伤悼不遇,怨排形于简册,其于圣贤自得之乐,稍违异矣。然被自借不世之才,非夫无实而汲汲时名者比也。苟汲汲于名,则去三十二子也远矣。将适燕晋而南其辕,其于术不益疏哉?

(译文:自从佛教徒讲因果祸福的道理以后,行善应得报偿的说法,深植于人们的心中,坚固而不能破除。士子刚开始读书,就期望能考取功名,获得高官厚禄的报偿。有的人稍微读了些古书,窥探了古人丰富的著作,就想得到远近的赞誉,后世的美名,作为报偿。有的人编着一本书当未完成,就希望得到一二个有力量的人,来为之宣扬给每一个人,以偿还自己的辛劳。早晨耕种,晚上就想收获:用了一分力量,就希望得到十分的报偿。譬如买酒买肉,吵吵闹闹地讲价钱,可是卖酒肉的人又从中取得两倍的利润。利禄达不到的时候,就希望在死后能得到不可知的令名。甚至有的人说孔子在世的时候,得不到官位,死后所获得祭飨的报偿,比尧舜还要隆盛;一般郁郁不得志的人,就拿来作为证明和安慰,这是多么鄙陋啊!现在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买卖,在财利上,计较得非常细微。有人欠了一百个钱,就怨恨到他的子孙。如果买卖做到整个都市,珍贵的货物堆积如山,交易量动辄超过千金,那么一百个钱的有无,有时就无暇去计较了。至若富商大贾,操持百万黄金,公私流转繁衍,那么数十或一百缗的费用,有时就无暇计较了。同样是人,所操持的财货大了,尚且有无暇计较小数目的时候;何况上天所操持的特别大,而对于世人丝毫的善行,浅薄的学问,却要一一设法报偿,不是太劳苦了吗?商人的货殖相同,经营的时间也相同,但是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应对策问的人所答的题目相同,但是有的中式,有的不中式;为学著书的功力深浅相同,但是有的留传后世,有的未能留传,有的人出名,有的人不出名;这也都有命数在,不是可以勉强做得到的。古时的君子,大概没有一天不忧虑,没有一天不快乐的。道术不能通晓,自己不免还是个鄙野的人,或者有顷刻的懈怠,这都是值得忧虑的事;自处平易,以等待天命,下学人事,上达天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都是值得快乐的事。从文王、周公、孔子三位圣人以下,直至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无不是终生在忧虑,终生在快乐。他们本来没有什么祈求,又要什么报偿呢?自己不力求隐藏,又要什么名声呢?只有庄周、司马迁、柳宗元三个人,伤痛生不逢时,怨恨的情绪,表现在书本上;这和圣贤自得其乐的生活意趣,稍微有些违背和不同。但那是他们自己在痛惜才不为世用,不能和那些无真才实学又想尽快获得俗名的人相提并论。如果急于想获得名声,那就和三十二位圣哲相差太远了。将要到河北、山西一带去,却把车辕朝向南方,这在方法上不是太疏陋了吗?)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社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三十二人,阻豆馨香。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译文: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这三十二位圣哲,陈设祭礼,焚香奉祀。好像在我们上面,监临我们。又好像在我们身旁,供我们就教。)

——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求圣哲画像记的翻译
(译文:西汉的文章,像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伟大,这是天地间强劲之气,获得了阳刚美的作品;这是天地间的义气。像刘向、匡衡的渊深美好,这是天地间温厚之气,获得了阴柔美的件品;这是天地间的仁气。东汉以后,在博雅方面,并不比古时逊色,但是风格和骨力稍为衰弱了。等到韩愈、柳宗元相继而起,把扬雄、司马相如的雄...

请解释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
张载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以实际行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开拓了儒者担当新局面。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作《圣哲画像记》一文,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中华历史伟人中精选32位,作为子孙治学的门径:文周孔孟,班马左庄,葛陆范马,周程朱张,韩柳欧曾,李杜苏黄,许郑杜马,顾秦姚王。其中,“周程...

故训[gù xù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汉书·艺文志》:“《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毛诗》者出于 河间 人 大毛公 ,为之故训,以授 小毛公 。”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百年以来,学者讲求形声故训,专治《说文》,多宗 许 郑 ,少谈 杜 马 。”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

闳识孤怀是什么意思?闳识孤怀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解释]  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 [成语出处]  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班氏闳识孤怀,不逮子长远甚。”百科解释如下:闳识孤怀 成语:闳识孤怀 拼音:hóng shí gū huái 解释:远大的见解,独特的情操。出处: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班氏闳识孤怀...

翻译文言文: 精通象纬,闳通历法。
闳通指 豁达。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执事将推仁义之道,横天地,冠古今,则宜取奇伟闳通之士,使趋理不避荣辱利害,以共争先王之教於衰灭之中。”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姚先生 持论闳通。” 章炳麟 《再与刘光汉书》:“ 征南 于此最为闳通,而近世鲰儒,多谓借此以...

张载 为天地立心 原文并翻译
翻译: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可以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精神上的绝句,相当于精神上的坐标。不管身在何处,世界华人都对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明确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基于易学哲学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在《...

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①褎然:谓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亦作“褏、裒”。“褎”也读xiù“袖”的古字。《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褎然者,出众之貌。”清 《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②蒨:茂盛。葱...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

关于曾国藩的事例,越多越好。要具体的。非常急。
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

有关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

吴兴区15329709142: 圣哲画像记 - 搜狗百科
蛮响曲坦: 《圣哲画像记》(清)曾国藩 国藩志学不早,中岁侧身朝列,窃窥陈编,稍涉先圣普贤魁儒长者之绪.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来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吾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

吴兴区15329709142: 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是什么意思 -
蛮响曲坦: 意思是:早上耕种晚上收获,恩施一次而得到十倍回报. 清·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朝耕而暮获,一施而十报,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责之贷者,又取倍称之息焉.”

吴兴区15329709142: 百无一什么成语 -
蛮响曲坦: 百无一成、百无一漏、百无一二、百无一存、百无一用. 一、百无一成 白话释义: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 朝代:清 作者:曾国藩 出处:《圣哲画象记》:“志学不早……驽缓多病,百无一成.” 翻译...

吴兴区15329709142: 毅然的意思 -
蛮响曲坦: 毅然 yìrán 坚决地;毫不犹疑地:毅然决然│毅然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 《新唐书‧李光弼传》:“赏信罚明,士卒争奋,毅然有古良将风.” 清...

吴兴区15329709142: 孤诣什么意思? -
蛮响曲坦: gū yì ㄍㄨ ㄧˋ 孤诣(孤诣) -------------------------------------------------------------------------------- 独到的修养.多指品德学识.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绝迹远浮名,林皋托孤诣.” 清 赵翼 《题陈东浦藩伯》诗:“旷代有 东浦 ,孤诣戞独造...

吴兴区15329709142: ...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
蛮响曲坦:[答案]15.D16.B17.B18.(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2)等到他死了,羌族... 18.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况——况且,进退——提拔黜降,格——标准,委——委托.(2)以——率领,哭...

吴兴区15329709142: 养活一团春意思 - 古法二祖六宗怎样?曾国藩自提“时贤一石雨水,古法二祖六宗”怎样
蛮响曲坦: 时贤一石雨水; 古法二祖六宗. --曾国藩自箴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 下联“忧以”,语出作者的《圣哲画像记》,意为“终身有乐处”之意.关于“乐”...

吴兴区15329709142: 曾国藩写过哪些书? -
蛮响曲坦: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鸣原堂论文》 《圣哲画像记》 《里胥》 《曾氏家训》 《爱民歌》 《经史百家杂钞》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