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

作者&投稿:钭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求翻译~

翻译: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
节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扩展资料《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扩展资料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主题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一、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四、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扛着重物在小道小路上(行走)了。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出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孟子的"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
释义: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出处: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节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求翻译
翻译: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 节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 ”翻译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齐恒文之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一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求翻译
出自《孟子 梁惠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社会和谐,人人尊老爱幼,)就不会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背负着重物行走了。(会有好心的年轻人会替他背着。)

翻译"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怎么翻译?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这是来自孟子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全文翻译如下: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颁是什么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颁”的含义是“通斑”,意为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关于王道的篇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在这个句子中,“颁白者”指的是那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们,他们通常已经年迈,不再拥有强壮的体力去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背负重物。因此...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意思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南京市1945604362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怎么翻译 -
长沙洪对氨:[答案] 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南京市1945604362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怎么翻译 -
长沙洪对氨: 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满意请采纳

南京市19456043623: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怎么翻译 -
长沙洪对氨: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这东西语文课本上有啊~

南京市19456043623: 翻译下列句子.(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翻译下列句子.(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
长沙洪对氨:[答案]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不曾有的. (3)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南京市19456043623: 《孟子,齐恒文之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一句 -
长沙洪对氨:[答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原文:梁惠王曰:“寡人...

南京市19456043623: 翻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剃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长沙洪对氨:[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 答题不易、 满意请给个好评、 你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祝你学习愉快、 >_

南京市19456043623: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1)百姓之不见保 - ______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______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______ --
长沙洪对氨:[答案] 答案: 解析: (1)被动句:百姓没有受到安抚. (2)状语后置: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东西了. (3)宾语前置:这样做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没有这样的人.

南京市19456043623: 文言文翻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长沙洪对氨:[答案] 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南京市19456043623: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翻译 -
长沙洪对氨: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南京市19456043623: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
长沙洪对氨:[答案] 翻译重点: (1)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通“斑”,头发花白;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2)绳:墨线;参:检查;省:省察、反省;知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