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杜佑》人物故事小传

作者&投稿:熊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杜佑》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杜佑》人物故事小传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曾穷30余年功力撰著了《通典》一书。是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宋代郑樵、元代马端临先后仿其例作《通志》、《文献通考》,合《通典》,即是治史者必备的“三通”。



[正 史]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桀。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坐小累去官。开元中,交河公主嫁突骑施,诏希望为和亲判官。信安郡王漪表署灵州别驾、关内道支度判官。自代州都督召还京师,对边事,玄宗才之。属吐蕃攻勃律,勃律乞归,右相李林甫方领陇西节度,故拜希望鄯州都督,知留后。驰传度陇,破乌莽众,斩千余级,进拔新城,振旅而还。擢鸿胪卿。于是置镇西军,希望引师部分①塞下,吐蕃惧,遗书②求和。希望报曰:“受和非臣下所得专。”虏悉众争檀泉,希望大小战数十,俘其大酋,至莫门,焚积蓄,卒城③而还。授二子官。时军屡兴,府库虚寡,希望居数岁,刍粟金帛丰余。宦者牛仙童行边,或劝希望结其欢,答曰:“以货藩身④,吾不忍。”仙童还奏希望不职,下迁恒州刺史,徙西河。而仙童受诸将金,事泄,抵死,畀⑤金者皆得罪。希望爱重文学,门下所引如崔颢等,皆名重当时。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皆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杨炎辅政,历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和籴使。于是军兴馈漕,佑得剸决。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⑥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

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⑦;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

昔咎繇作士,今刑部尚书、大理卿,则二咎繇也。垂作共工,今工部尚书、将作监,则二垂也。契作司徒,今司徒、户部尚书,则二契也。伯夷为秩宗,今礼部尚书、礼仪使,则二伯夷也。伯益为虞,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则二伯益也。伯冏为太仆,今太仆卿、驾部郎中、尚辇奉御、闲厩使,则四伯冏也。古天子有六军,汉前后左右将军四人,今十二卫、神策八军,凡将军六十员。旧名不废,新资日加。且汉置别驾,随刺史巡察,犹今观察使之有副也。参军者,参其府军事,犹今节度判官也。官名职务,直迁易不同尔,讵有事实哉?诚宜斟酌繁省。欲致治者先正名。神龙中,官纪荡然,有司大集选者,既无阙员,则置员外官二千人,自是以为常。当开元、天宝中,四方无虞,编户九百余万,帑藏丰溢,虽有浮费,不足为忧。今黎苗凋瘵⑧,天下户百三十万,陛下诏使者按比,才得三百万,比天宝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五之二,出赋者已耗,而食之者如旧,安可不革?

议者以天下尚有跋扈不廷⑨,一省官吏,被罢者皆往托焉。此常情之说,类非至论。且才者荐用,不才者何患其亡,又况顾姻戚家产哉!建武时公孙述、隗嚣未灭,太和、正始、太元时吴、蜀鼎立,开皇时陈尚割据,皆罗取俊乂,犹不虑失人以资敌。今田悦辈繁刑暴赋,惟军是恤,遇士人如奴,固无范睢业秦、贾季强狄之患。若以习久不可以遽改,且应权省别驾、参军、司马,州县额内官,约户置尉。当罢者,有行义,在所以闻;不如状,举者当坐;不为人举者,任参常调,亦何患哉?如魏置柱国,当时宿德盛业者居之,贵宠第一,周、隋间授受已多,国家以为勋级,才得地三十顷耳。又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亦官名,以其太多,回作阶级。随时立制,遇弊则变,何必因循惮改作耶?

议入,不省。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前刺史母丧解,佑母在,辞不行,改饶州。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⑩,以息火灾。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11),佑讨平之。召拜尚书右丞。俄出为淮南节度使,以母丧解,诏不许。

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卒,军乱,立其子愔,请于朝,帝不许,乃诏佑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徐泗讨定之。佑具舠舰,遣属将孟准度淮击徐,不克,引还。佑于出师应变非所长,因固境不敢进,乃诏授愔徐州节度使,析濠、泗二州隶淮南。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崩,诏摄冢宰(12)。进检校司徒,兼度支盐铁使。于是王叔文为副,佑既以宰相不亲事,叔文遂专权。后叔文以母丧还第,佑有所按决,郎中陈谏请须叔文,佑曰:“使不可专耶?”乃出谏为河中少尹。叔文欲摇东宫,冀佑为助,佑不应,乃谋逐之,未决而败。佑更荐李巽以自副。宪宗在谅闇(13),复摄冢宰,尽让度支盐铁于巽。始,度支啬用度,多署吏权摄百司,繁而不纲;佑以营缮还将作,木炭归司农,湅染还少府,职务简修。明年,拜司徒,封岐国公。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盖圣王之治天下,惟欲绥静生人,西至于流沙,东渐于海,在北与南,止存声教,岂疲内而事外耶?昔冯奉世矫诏斩莎车王,传首京师,威震西域,宣帝议加爵土,萧望之独谓矫制违命,虽有功不可为法,恐后奉使者为国家生事夷狄。比突厥默啜寇害中国,开元初,郝灵佺捕斩之,自谓功莫与二,宋璟虑边臣由此邀功,但授郎将而已,繇是讫开元之盛,不复议边,中国遂安。此成败鉴戒之不远也。

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利其善马子女,敛求徭役,遂致叛亡,与北狄西戎相诱盗边。《传》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来则惩御,去则谨备。彼当怀柔,革其奸谋。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

帝嘉纳之。

岁余,乞致仕,不听,诏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仍拜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俾朝朔望,遣中人锡(14)予备厚。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

佑资嗜学,虽贵犹夜分读书。先是,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书约而详。

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方(15)汉胡广,然练达文采不及也。朱坡樊川,颇治亭观林芿(16),凿山股泉,与宾客置酒为乐。子弟皆奉朝请,贵盛为一时冠。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新唐书·杜佑传》卷一六六





〔注 释〕



①部分:部署。②遗书:致信。③卒城:筑好城池。卒,完成。④以货藩身:用钱巩固自己的地位。藩,屏障,掩蔽。⑤畀:付与。⑥挐:纷乱。⑦率十署一:大抵10人中留用1个人。署,署名。⑧黎苗凋瘵:百姓凋敝困顿。⑨不廷:不听命朝廷。⑩疏析廛闬:疏散民宅院墙。廛,居宅。闬,墙垣。(11)保险不宾:恃险不服从。(12)摄冢宰:代行冢宰之职。冢宰,官名,为6卿之首。这里指宰相。(13)谅闇:指帝王居丧。(14)锡:赐。(15)方:比。(16)芿:同“艿”,茂密的草地。



[相关史料]



稽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及累朝名物制度,因革损益之详,纷纶浩博,散见典籍,未有统贯。唐宰相杜佑于为淮南节度书记时,始出己意,搜讨类次,勒成一书,名曰《通典》。为类八,为书二百卷。自唐肃、代间溯唐虞。虽亦稍据刘秩《政典》,及《开元新礼》诸书,要其网罗百代,兼总而条贯之,斯己勤矣。厥后,郑樵广之作《通志》,马端临续之作《通考》,三书并行于世。朕以其历年久远,颇有残缺,特命重为校正刊刻以广其传。《通典》实先告竣,朕惟三书,各有意义。郑樵主于考订,故旁及细微。马端临意在精详,故间出论断。此书则佑自言征于人事,将施有政,故简而有要,核而不文。观其分门起例,由食货以讫边防,先养而后教,先礼而后刑,设官以治民,安内以驭外,本未次第,具有条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



乾隆《御制重刻通典序》




《杜佑》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杜佑》人物故事小传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曾穷30余年功力撰著了《通典》一书。是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宋代郑樵、元代马端临先后仿其例作《通志》、《文献通考》,合《通典》,即是治史者必备的“三通”。 [正史]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

杜佑简介_马及时简介_文学社简介简介
可见他给自己的评价“仕非游艺,才不逮人”并非纯粹自谦。但另一方面,他对经史却有着极为浓厚的学术兴趣。这也得益于他的家庭,杜佑的兄长杜信,便长于史学,潜心于史籍的整理著作,曾经参与过国家组织的东都藏书检校工作。另一位兄长杜位有文才,熟习礼制。杜信与杜位分别曾在国子监及中书省、京兆府做官,杜佑可能正是...

杜佑生平
不过,作为一个一生从政阅历丰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一个好学深思、治学严谨的学者。《旧唐书·杜佑传》载:“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总之,政治家的见识加上学者的才华,《通典》由杜佑来撰写编纂,正可谓得其宜者。杜佑所...

隋唐地理学沿革地理著作
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中,杜佑的《通典》中的《州郡典》和《边防典》堪称经典。这两部分别是我国最早的沿革地理专著,杜佑以其独特的视角,突破了传统正史地理志的局限,不仅记录本朝地理,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展现了行政单位的历史变迁,这种创新的体裁影响深远,孕育出了著名的“十通”系列。在《州郡典...

唐代时期儒家仁政带来民族大融合
在朝廷官至宰相兼淮南节度使的杜佑,写了一本典制体史书《通典》,广泛、生动地反映了民族观念在过去以及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在 制度上的延续性作了如实的记载。杜佑对“古之中华”与“今之夷狄”作了一番比较后,提出:“缅惟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有居处巢穴焉,有葬...

《杜佑传》翻译原文
杜佑认为他不全面,因而补充他的缺漏,增加新的礼制,写了二百篇,自己给这著作命名为《通典》,上奏皇帝,皇帝下诏书大加赞美,儒家学者佩服这书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杜佑为人平易近人谦逊和顺,与事物不相违背,人们都尊敬爱戴他,比汉朝的胡广,但精练通畅文采比不上。在朱坡樊川,修治了很多亭台楼阁和草木,凿山引了一股...

在杜佑之前的历代正史中哪些有书志哪些没有书志?
因此,《史记》作“八书”,礼乐居先,杜佑《通典》,礼居其半。近人陈汉章在《史通补释》中也肯定了刘知几对志书渊源的考求,认为他“得其原木”。但此种缘起,只是部分因袭。究其真正的成熟与确立,当从《史记》“八书”、《汉书》“十志”始。承《史记》、《汉书》之后,书志开始为历代正史...

姓杜的名人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朝时被废除了,简...
①结果评出后,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实,然后由吏部尚书选用。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士族中担任当地中正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之于评举出来的人才中几乎全是士族子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彻底沦为了士族门阀壮大自己势力的工具。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

长常识丨杜牧的房产
从杜牧给小侄阿宜的诗看,杜牧和从兄弟或兄弟干系好得像没分炊一样。总之,杜牧是正在杜家故居里归天的,那是853年。而他的堂兄杜悰此前拜相,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牧能正在旧宅与世长辞,表白杜牧兄弟对祖父杜佑而言,并不是不肖,能安家立业。所惋惜者,墨客年甫知命...

阳原县18796175180: 王安石学杜得其瘦硬的杜是谁 -
狄伊复方: 王安石学习杜得其瘦硬的杜是东晋文学家杜佑,他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他被誉为“一统天下”的文学家,他的著作深受统治者的赏识.杜佑以冷峻、尖刻的笔触,抒发出一种孤傲、坚守原则的意境,他的文风清新简洁,把心灵的所思所想宣泄到文字中,被人们称为“瘦硬的杜”,杜佑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王安石也在建安文学界中获得很高的地位.杜佑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文学家,他通过鲜明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深刻,他的建安文学派也得到了后来文学家们的高度赞誉,他的文学成就也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并不断进步和完善,被誉为“千古史册”中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阳原县18796175180: 杜佑是哪个朝代
狄伊复方: (公元735-812年) 唐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父杜希望,官至鄯 杜佑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辟海滨荒地为良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唐宪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屡次请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获准以守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

阳原县18796175180: 杜佑所在的朝代 -
狄伊复方: 杜牧的爷爷哦~唐朝的~~~求采纳啊杜佑,唐朝中叶政治家、史学家,出身世宦家庭,而能体恤民间疾苦,在地方及中央任上均有出色政绩,并完成了历史著作——《通典》,其孙之一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阳原县18796175180: 杜佑编撰《通典》的主要目的及原则是什么? -
狄伊复方: 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是要揭举先代“政治之大方”,为唐朝统治者提供“龟镜”.按照“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原则,他认为治理国家,经济条件最重要,所以列食货典(十二卷)为九门之首,下面依次为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八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通典》与旧有的史志不同,它不列天文、律历、五行、释老等,又将原地理志的内容改编为州郡典,把原属地理志的人口内容收入食货典,单开“历代盛衰户口”之目,另增边防典.并在食货典中增加“轻重”子目.这些安排都体现了“经邦济世”的原则.

阳原县18796175180: 通典最早的版本为什么藏於日本的北宋刻本 -
狄伊复方: 展开1全部 北宋版《通典》是现存《通典》最早的本子,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而这样一部瞭解唐代社会的第一手历史著作,并不是杜佑为学术而编纂的所谓“制度通史”,而是他担任幕僚期间为现实政治而编纂的行政参考书,杜佑为此...

阳原县18796175180: 记载战国秦汉的典章制度的史料,是通典好还是文献通考好?两部史料哪
狄伊复方: 通典:全书200卷,正文约170余万字,注文约20余万字.其中有关唐代的内容约占... 杜佑本人也每在篇首冠以序言,篇中遇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己见的地方,特标出"...

阳原县18796175180: 关于古筝历史古筝历史怎样的,古筝是不是中国自己的乐器?
狄伊复方: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

阳原县18796175180: “史学八大家”是
狄伊复方: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阳原县18796175180: 杜牧爱国事例有哪些 -
狄伊复方: 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