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18――未发之中

作者&投稿:都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阳明心学218――未发之中

    (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10:34)

      读《传习录》十五,反复读了多遍、听了多遍,用自己的日常行为验证,才深感未发之中的境界。

      陆澄获知儿病危,便忧愁不堪。阳明先生说,这是修炼的最佳时机,越是事上越要磨炼,越是事上越能体现出一个人修炼的程度如何。如果一遇事就情绪过度,平时的修炼只是纸上谈兵,不起一点效果,在现实面前一锤不打。先生引用《孝经》上的话:“毁不灭性”,也说明凡事要有度。

      最后,阳明先生又引用《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话,对陆澄进一步教导。真的是循循善诱、丝丝入扣,教导有方,把陆澄的悲痛之心拉回到修炼的正路上来。

      人遇到悲欢离合的事情,不难过是不符合天理和道义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过度的为悲欢离合的事情而悲欢离合也是不对的。我们毕竟都是凡人,真达到“中和”的境界太难了,如果能轻易达到的话,也就不用学习了,特别是不用学习阳明心学了。

      “未发之中”是高境界,是我可望不可及的终极境界,但是也并不是达不到,最起码在向高境界修炼过程中,一些事情上还是能做到“发而皆中节”的。特别是当一些情绪一发时,能迅速止住,对于我来说,也是不小的进步。

      比如,今天早晨开车送妻子上班。我开车多年了,也是老把式了,车技不能说多好,起码比妻子的好。在转弯时,因为前面车辆太多,在左转弯时我转了小弯。

      妻子见后,立马说:“左转弯要转大弯,不能转小弯。”

      当我听了这话时,我的情绪立马上来了。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情绪呢?因为她说了我不是一次了,几乎每次坐车都在那里指挥,弄得我开得很不得劲。我说:“你没坐在开车的位置上,你坐在你的位置认为转了小弯,我开车还是你开车?”

      妻子见我这样说,也不再说我了。但是我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口气带有情绪。要是放到以前,我会让情绪产生一段时间的。妻子说我,也是对我的提醒,我应该理解她的好意。当我产生情况后,立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立马改正。不但情绪意识提前了,改正的速度也快了。别看这小小的变化,往往也是费了很大心力的。

      “境上磨,事上练”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在现实实践中时时处处修炼的。小事小磨、大事大练,越是紧急紧要的事情,越是对自己磨炼的最佳时机。越这时候越要把握一个度,越要做到“发而皆中节”。 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时,修得此心不动,内心入定,宠辱不惊,不为情绪所乱,不为外物所扰,存养自己的本心到至纯至精的天理境地,才能在那个当下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拿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才是做到了“中和”, 自然就会领悟到“未发之中”。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218――未发之中
          阳明心学218――未发之中     (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10:34)      读《传习录》十五,反复读了多遍、听了多遍,用自己的日常行为验证,才深感未发之中的境界。      陆澄获知儿病危...

阳明心学182――勿忘勿助
      我为什么对于“勿忘勿助”如此认识呢?就是因为我常犯这种错误。现在学习阳明心学,天天学习、天天感悟,就因为养成了一个学习习惯,每天习练不存在“勿忘勿助”的情况。但是,在践行中就不行了,就常常犯这种毛病了。而阳明先生所注重的恰恰是践行,要做到知行合一。 ...

阳明心学288――我错了
          阳明心学288――我错了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14:18)      听博仁导师讲解《教条式龙场诸生》一文中“改过”一段,他提出了一个“我错了”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和谐关系的润滑剂。    ...

阳明心学228――向内求法
      我学习了这么长时间的阳明心学,与妻子在探讨学习后的变化时,妻子说:“你现在生气后,比以前转变得快了,很快就好了。不象以前,情绪会产生很大波动,况且一时半时还不好,自己还不能从情绪里面走出来。”      妻子这样说我,我感到也是学习阳明...

阳明心学198――不要心外求法
        阳明心学198――不要心外求法           (2020年9月25日9:43)        读《阳明先生年谱》(1525-1528),其中教导门人徐樾不要心外求法,让我久思难忘。      门人...

阳明心学181――天地之心
      我天天学习阳明心学,其实就是要培养自己这种胸怀和气度,让自己真正成为致良知的君子,真正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产民立命的人。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阳明心学222――名物度数
          阳明心学222――名物度数         (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14:41)      读《传习录》十九,第一次读到“名物度数”一词,心里在感觉心奇之余,更想了解其意义。      名物...

阳明心学231――再读“八颗心”
      阳明心学231――再读“八颗心”          (2021年3月18日星期三)      读《示弟立志说》一文,对其中的“八颗心”又有了新的感悟。      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八颗心”要不得,这...

阳明心学279――两个功夫
      学习阳明心学,根本的在于致良知。天天学习良知,天天喊致良知,到底如何致良知呢?着力点在那里,从那里下功夫呢?博仁导师提出了两个功夫。      第一个是自省。顾名思义要自我反省,从自身找出问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写起来、说起来很...

阳明心学237――即时改过
        阳明心学237――即时改过     (2021年3月30日星期二9:47)      在听博仁导师讲解《寄诸弟书》一文时,讲到了有过即改的事,非常重要。      有过就改,善莫大焉。只要有了过错,马上改正,就...

华安县15612502784: 王阳明的未发之中是什么意思 -
臧斧上清: 王阳明的未发之中是儒学思想,源自《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传习录》中也有提及.解义:王阳明认为“未发”和“已发”本来就已经存在.“未发之中”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此时人心如明...

华安县1561250278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臧斧上清: 台注: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的,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了出来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国学网: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常理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德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

华安县15612502784: 王阳明思想主张 -
臧斧上清:[答案] 主要是唯心主义!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

华安县15612502784: 何为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不是就是讲究知行合一?心学四诀又是如何理解的? -
臧斧上清: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

华安县15612502784: 如何理解阳明的“本体”概念 -
臧斧上清: 阳明以“知”为心之本体 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本体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墎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胡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 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

华安县15612502784: 心学讲的是什么? -
臧斧上清: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

华安县15612502784: 王阳明的心学符合唯物主义观点吗 -
臧斧上清: 不符合 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人们追求的境界.阳明心学与唯物主义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直接对立,属于唯心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

华安县15612502784: 心学的主旨是什麽 -
臧斧上清: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华安县15612502784: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
臧斧上清: 王守仁的心学主要主旨和中心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

华安县15612502784: 心学主旨思想是什么 -
臧斧上清: 哲学思想 王守仁在许多重要观点上都与朱熹对立.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仁则认为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