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天文知识的认知度,有多么的超乎想象?

作者&投稿:焦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00多年前,怎么知道月亮不发光?古人对月亮的认知超乎想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破旧的书柜,柜子里有诸如《汤头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页,以及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我很喜欢读书,虽然这些书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会有碎纸掉下来,放学以后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喜欢去翻一翻。



古籍和真实的历史,常常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读这些书,有两个事情特别令我惊奇,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面居然讲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普及的暖气,以及暖气的原理等等。还有一个则是《康熙字典》月部,对于月亮的记载,“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这段话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就能看懂。简单来说就是,月亮不发光,太阳照了之后才生出光来,照一半是弦月,照全了,就是望月(满月)。



开始的时候,我还想着原来在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了,真了不起。等后来再大一点,学到历史课本,才知道这样的记载是在《左传》里,而《左传》则是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的历史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

虽然,这段文字,是唐朝儒学经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左传》的注解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经》的小畜卦里,就有“月几望”的说法了。显然,孔颖达的注解和梳理,并非自己的独创,而是来源于更多的先秦古籍。那么,在古籍的记载中,人们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月亮不发光的?又是如何确认的?

先秦古籍中对于月光的相关解释,彰显古人智慧

我们都知道,《周髀算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数学专著,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大约公元前1世纪,书中的部分内容,比如第一部分的商高问答,甚至可能作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

《周髀算经》这本书,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作为国子监的算数教材来使用,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书曾经起到过的重要知识传播意义和作用。


《周髀算经》中,对于月光的论述

我们小时候学的勾股定理,同样也是来自这本书。书中推衍的四分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应该说在历法上至今适用,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寒暑五带的知识,说北极夏天仍然有冰,在中衡地区冬天有不死之草。

读这本书,不得不赞叹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的各种成就,可谓非常了不起。这些论述,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而且这些论述显然并非偶然与巧合,而是源自古人的知识积累与观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本下卷的开头,对于月光的描述:

日者,阳之精,譬犹火光。月者,阴之精,譬犹水光。月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月禀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大意是说,日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面有景致(影子),因此月亮的光源自太阳光的反射,冲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暗的,太阳光的照射产生了月光,成为明月。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人们通过对月亮的观测,“月含景”,对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已经确认了月光的来源是太阳。这样的论述简洁有力,寥寥数笔,就将这件事论述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也许人们已经有了月光来自太阳光的认知也说不好。

而且,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月光是反射太阳光),到东汉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解释了月食产生的原因。



从商朝开始,就有占卜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常说的夜观天象,天子气息也是能够从天文学的角度去了解,更何况,我国是最早发现彗星痕迹的国家,仔细想想也能够知道,中国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历史很长,自然而然成就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在古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预测出了太阳的轨迹,甚至比现代更加精确。

古人对于天文知识的认识度是非常的令人超乎想象的,人们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索一直没有止步。


无知真可怕!民众对于天文知识到底匮乏到什么程度?
普通民众对于天文知识,有的时候,是很匮乏的。匮乏到了什么程度,让你觉得很无奈,作为一个教过《地理》学科的资深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球运转的常识,别看是常识,但是因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我所知,不光学生理解起来难,有些家长,成年人,连关于地理,地球方面...

中国学生应该知道的天文常识内容简介
中国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理解是学习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中国学生应该知道的天文常识》这部教材,以其详细的八个章节,引导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奥秘。第一至第三部分,从近在咫尺的地球开始,逐渐迈向遥远的星空,深入剖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月球的神秘面纱,为学生提供了对天文现象的基本认知,帮助他们建立起...

古人对于天文知识的认知度,有多么的超乎想象?
《周髀算经》这本书,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作为国子监的算数教材来使用,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书曾经起到过的重要知识传播意义和作用。《周髀算经》中,对于月光的论述 我们小时候学的勾股定理,同样也是来自这本书。书中推衍的四分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应该说在历法上至今适用,平年...

什么样的人对天文感兴趣
一、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内心容易缺乏安全感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往往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被别人影响。同时,他们对生活有一种很强的安全感,所以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他们在学习天文时会不自觉地向老师、同学请教,然后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得到答案以后再继续请教其他老师或者同学。因为这种学习过程对他...

中国古代对于天文的认识
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相当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诸如“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龙尾伏辰”等,都是普通农民、妇女、士兵和儿童的日常用语。然而,后世的一些文人学士却对此茫然无知。

对天文感兴趣的人性格
很多人认为,对天文感兴趣的人通常性格开朗、乐观、热情,且性格随和,喜欢帮助别人。然而,这种人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可能会让人们不太喜欢与他们相处。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喜欢帮助别人。因此,在这个社会上,对天文感兴趣但性格不开朗、内心缺乏力量的人...

中国古代对于天文的认识
有《天文志》。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普通人学习天文学有用吗
普通人学习天文知识,了解天文现象是有必要的,可以避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误导,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那毋庸置疑天文学比起其它的六大自然科学是逊色很多的,可以辨认方向、推算日出日落时间,如果是对天文感兴趣,又有足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那么深入学习天文知识很有必要,如果对天文学没有兴趣,那...

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
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

古人是如何通晓天文的?
1、通过观星记录,根据星象和节气变化指导农业生产。2、通过耕作经验、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斗争,等获取丰富的经验。3、前人的著述、论著。兵法、诗词等。

崇明县18013075604: 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
攸陶克感: 天文与农业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崇明县18013075604: 我国古代对天地都有哪些看法?
攸陶克感: 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认识十分丰富,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提出了他们对宇宙的看法.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学说——盖天、浑天...

崇明县18013075604: 古代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 -
攸陶克感: 1.多留心天文方面的知识 2.多参加天文方面的活动 3.多观察天文方面的现象 5.多沟通天文方面的人才 4.多总结天文方面的知识

崇明县18013075604: 古代人对于科技.天文.地理.农业的涉及及成就 -
攸陶克感:[答案]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

崇明县18013075604: 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
攸陶克感: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

崇明县18013075604: 古代天文学研究有何特点和局限 -
攸陶克感: 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察(纯粹是肉眼哦,除了眼神要犀利,那空气可得给力哦)来摸索出地球、季节、气候变化与天象的关系,来指导生活工作(主要是农业、航海).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就难免参杂很多迷信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占卦.几乎不对天体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 说直白了,就是通过天文学研究来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不去关心那些个星星是什么东东?怎么来?到哪去?

崇明县18013075604: 请问,天文学为什么会远离现实生活呢?就是说,古人的对天文很感兴趣啊.根据明朝末年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内,妇孺皆明习天文.为什么现代人很多人还缺乏天文知识呢?
攸陶克感: 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早已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满,现代人因为各种原因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自然没有精力学习天文知识.另外,因为多彩的世界和越来越多的娱乐知识文化和信息,人们也对天文没有兴趣.仅有少部分喜欢天文的才会学习.

崇明县18013075604: 关于资治通鉴中的天文问题 -
攸陶克感: 不全是迷信.古代的天文学除了用于占卜(这是迷信)外,还可以预示来年的气候.由于对天文知识的不了解,古人记录了一些他们认为奇异的天文现象,以求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或是战争,或是气候等等).由于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古代中国人(甚至世界上的其他人种)都关注的.它的一切活动都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日食则是所有太阳活动中,相对比较少见,且效果"巨大"的(古人崇尚光明).所以每一次日食都被记录也就不用奇怪了.彗星也被古人所重视,所谓扫帚星就是指彗星了.古人把彗星的出现也当作一种预示,并加以重视.古人把日食,彗星的出现与一些重大史实联系起来,就构建了基本的占卜天文学.

崇明县18013075604: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如题 -
攸陶克感:[答案]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

崇明县18013075604: 古代天文知识可否简单点 -
攸陶克感: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