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对通假字的定义

作者&投稿:苌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通假字?它是怎么形成的?~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 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 意义。

补充说明。
“通假字”注释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中指出的通假字多达201例,另外通论中有17例,有:
(1)归——馈,《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2)逝——誓,(3)女——汝,《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
(4)惠——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5)辩——辨,《庄子·秋水》“两汜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6)直——特,《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剥——,《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葡”。
(8)亡——无,《论语·雍也》“今也则亡”。
(9)信——伸,《易经》“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0)无——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11)者——诸,(17)筦——闗《墨子·号令》“门有吏,主者里门,筦闭,必须太守之节”。
(12)内——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13)邪——耶,《庄子·天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也”。
(14)亡——忘,《韩非子·说林下》“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5)增——层,《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16)台——怡,《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郭本《古代汉语》对通假的介绍在下册,“认为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字(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这就叫做‘同音通假”。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句中“归”借用作另一个音近的“馈”字,是赠送的意思,且此处的“归”读kui。
由上文可知,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本有其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主要是指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在第1076页说:
假借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中“誓”与“逝”读音相同,借“逝”为“誓”。又其中的“女"非妇女而是指代第二人称你,后来写作“汝”,“女”与“汝”古音十分相近,所以叫做“古音通假”。假借有六书上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之分,此处的假借应是用字上的假借,也即借用。
由此,也可以得出通假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本无其字的通假,古代汉字少而概念含义多,语言发展变化快,使得有些词有音无字,书写中就借用了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部分通假就形成了通假字中的泛化现象,多为表现为古汉语虚词的通假。
由第一部分可知,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字量少而一个汉字表示本义的同时还要表示其他的一些意义,后人为了区别,在本字的基础上造了新字,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古今字主要是通行时间上的先后或古今的不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难免不包括一部分古今字。由于不同人对这些存在争议的字的理解和划分不同,造成了我们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混淆,二者为什么容易混淆呢?原因有三:
1.是字音方面,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古字之间都是以音同或音近相联系纽带,所有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而所有的通假字也都是音同或音近的。
2.是字形方面。一般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是有联系的,但少数情况没有必然联系,如亦——腋。一般的通假字形体上没有联系,但也有相近而通假的情况,如“拒——距"。
3.是字义方面,有些古今字字义上并没有联系,这与音同即可通假的通假字也不容易区分。
另外,古字与今字有共存的并用时期,由于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不易区分的现象,那么到的如何区分呢?方法如下:
1.古今字的共时仅是历时中的共时,是短时期的,而通假的共时是长期的。
2.可以音形义相结合去分辨,从音同、形似、意关联逐个去排除,也可以区分出仅靠音同即可为通假的通假字。
3.是否造出新字是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根本区别,古今字中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选出来的代替古字某一出来某些意义且与古字读音完全相同,一旦今字造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古字将不再表示今字所表示的意义。通假仅是依音同而借用某一字来表示本字的意思,通假字与本字是长期同时存在的。
当然,我们说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可以区分,并不是敌我分明,非此即彼,我们应当明白,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是有共存的现象的。


异体字和古今字如何区分?
例如:猫-猫(义符不同) 猿-猨(声符不同) 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岳-岳(会意字,形声字) 礮-炮-炮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可见,汉字和汉语词的关系并非严格的一对一的关系。判定异体字的根本标准:几个字形原本表示的是否...

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而社会对这种同字异表的现象又不加整理和规范,人们得以各用其体,于是代代相因,便积存下来许多的异体字。解放以后,为了使社会用字规范化,为了精简常用...

学习中国古代训诂、字书、韵书应选学哪些书籍
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的一部韵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是汉魏以来集大成的韵书,所以对研究古音有重要的作用。《集韵》:《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集韵》和《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

有哪些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感想?
4.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曰“舍,止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曰“舍,止(只)。”又“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曰:“旧注解释为‘止’(只)。”释“舍”为“止”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舍”和“止”只在“止息”这一意义上想通的。“...

王力古代汉语常识
1、王力的《古代汉语》(四册)主要复习文选,尤其是第一、二册。其中应选三五篇重点分析、吃透。2、古代汉语常识部分最好是看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中、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通俗有条理,便于自学。只有“古汉语双宾语句”等郭编本没有专门介绍的内容,才去看王本。

对外汉语入门必读书目有哪些
对外汉语入门必读书目有哪些 对外汉语入门必读书目有哪些你知道吗?你对对外汉语入门必读书目有哪些了解吗...古 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为继承优秀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文言是我国...2、《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 3、《现代汉语》(北大古汉教研室,北大版) 《语言学概论...

汉语词汇的学习问题
要减少这样的误解,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较系统地阅读古汉语常用词。 初学古代汉语,可以阅读教材《本篇选词综述》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部分、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词义分析举例》部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部分共收了1100多个常用词,以单音词为主,主要收常用义。对古今差别较大的...

于园问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得到了验证。郭锡良说:“古代汉语的一些常用程度副词如‘最、太、至、尤、愈、略’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在古代文献中我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明,如:至于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⒉“...

要学文言文下什么软件或者是看什么书?
比如:我说可以最先先看《古代汉语》王力版。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版本的《古代汉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老师编撰的《古代汉语》,比如常用的还有郭锡良、王宁等等,只是说在种种《古代汉语》中,推荐王力版。文字学、音韵学等也相同,只是挑出了一个比较经典的版本。再说工具书:《王力古汉语字典》...

学习古文字有哪些好的方法?
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渎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文中通假字是什么意思 -
郅馥金花: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定义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什么意思?有哪些 -
郅馥金花: 通假字就是文人界通用、认可的别字(这个字形,却是那个意思),或者说现代人认为是错的,古人认为是对的.常见的字:说通悦(例如:关羽、张飞等不说,应为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意思是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有通又(例如:出师表中“而来二十有一年矣”,应为而来二十又一年矣.意思是已经二十一年了).其他通假字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振兴区15374981651: 名词解释通假字 -
郅馥金花: 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代汉语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 -
郅馥金花: 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和假借字这两个概念是同义的,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
郅馥金花: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

振兴区15374981651: 跪求:古代汉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 -
郅馥金花: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和联系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为通假字.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为假借字. 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其真无马邪?”中的“邪”,通“耶”,二...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
郅馥金花: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振兴区15374981651: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具体点的 -
郅馥金花: 一、本质不同1、严格地说,“通教”一词是指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回”字已经被使用,但它被“回”字暂时取代.2、这六本书中的假借词与此无关,因为创造新词或避免词数大幅增加的难度更大,而用同音词或...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文中通假字有什么意义? -
郅馥金花: 因为古人写文章时,那个字还没有造出来,所以用别的字代替.对于今人来说就是别字.

振兴区15374981651: 古代汉语里的古今字和通假字在文章里怎么区分? -
郅馥金花: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强”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僵”. 古今字是由于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不亦说乎”的“说”就属于这种情况,“说”是古字,“悦”是今字.再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字型上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没有联系,而古今字之间往往有一些联系.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