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怎样进行的

作者&投稿:诸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哪些主要方式~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经战国至秦汉,中原广大地区逐渐为华夏族——汉族的一统天下,非华夏族大量得到融合,其余的亦从中原迁移到边远地区。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两晋、南北朝原居住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变为农耕,社会结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也渐次“汉化”。到隋、唐时期,他们差不多已全部融合为汉族了。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间,通过和平交往或兼并战争,使许多非华夏部落相继融入华夏族,其部落名称也就此从史籍上消失。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此后,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雁门一带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勾注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北史·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县寄自肆州(忻州),从此,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北齐时,虽然再次统一北方,但由于时间短促(仅20余年),经济未来得及恢复。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公元563年,突厥与周通婚,出骑兵十万,自恒州分三路进关,合周兵攻齐晋阳,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期——隋王朝时,雁北一带仍为突厥占领。隋文帝离间突厥内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钵略军。沙钵略逃走。突厥分东西两部。隋再次收复塞外。这时雁北一带仅有马邑、定襄两郡,马邑郡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定襄郡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隋书》)人口如此稀少,可见其经济状况了。但这种状况也没有维持多久。隋末,中原大乱,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强国。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曾到北境游玩,遭到突厥始毕可汗骑兵的袭击,慌忙逃回雁门,突厥兵围雁门,城中兵民死守,等待援军到来方才解围,突厥望北撤去。之后,雁门各郡虽属隋,但实际为突厥所占据,隋末大乱时,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 唐初,李世民兼并割据,打败据并州称帝的刘武周和割据朔方作乱的梁师都,击败突厥兵。630年,突厥被唐灭,从此雁被一带再次为中原所有。此后的三百年,塞外虽然仍是边防要帝,但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沙锅内进入了第三此繁荣时期。 天宝初,默啜兴起,经常深入内地掳掠人畜,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破默啜,再次巩固边防。据说唐时的金城县旧城即是王忠嗣所筑。这说明唐中叶以后,雁北的经济又逐渐趋向繁荣。 但是,唐末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雁北一带又换了主人,经济也再次繁荣。这与李克用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是分不开的。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李嗣源死后,代唐而立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为了取得中原政权,拜北方契丹主为父,出卖国土,换取儿皇帝名号。936年,石敬瑭即皇帝位。派桑维翰为使,割幽、蓟、瀛、涿、檀、莫、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此后的三百多年,雁北一带长期与中原分离。 宋辽大战后,辽主派礼部侍郎刑抱朴(应州人)镇抚州民。经辽统治者的多年经营,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这期间也正是辽王朝的鼎盛时期,边境也相安无事。这从辽清宁二年建筑的、耗资巨万的应县木塔和清宁八年建筑的大同华严寺可以看出来。辽主敢于在边境地带大兴土木,说明这时期的雁北一带生产有了发展,经济趋向繁荣。 此后又经过六十多年,女真族金兴起,辽朝衰败。公元1124年,金灭辽。从此,继契丹之后,女真族又成为雁北的主人。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兴起,从1271年开始,连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每过一地,大肆掳掠,处于边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战乱的祸害。这次战乱一直延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230年7月,蒙古军窝阔台部攻下天成堡,经西京(大同)至应州,在雁门关与金兵激战,破代州,占领山西。从此雁北又归属蒙古。蒙古族在与汉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民间流传的夜灭元朝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烈。但是,尽管这样,各族人民却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逐渐融合了。 由于金元以来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加上当时连年发生的水、旱灾荒,雁北的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人口大量逃亡。 明初,明成祖为了发展边疆经济,曾从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实塞外。明朝末年,兴起的后金兵也曾进入雁北灵邱、应县一带。 清朝,雁北没有经过大的战乱,经济由所发展,而且逐步移来一部分满族人民。使几千年以来的民族大融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生产关系落后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中,很快被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们在和汉族人民相处中,发展了经济,交流了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

北魏: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特点:时间长 民族多 范围广
改革的背景
公元439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元朝:
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割局面。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表现:唐宋时期,有一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居住。13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仅维吾尔)等族长期居住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问的太宽泛
有战争、迁移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隋唐时期

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虽然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实说真实点就是民族同化,一楼说的那不是高三历史书吗,魏晋是他们可没共同反抗,五胡一直在互相屠杀,楼上说的对的,人民怎摸可能想融合?古代的汉人一直把其他民族看成夷狄,怎摸可能想和他们融合?没有融合,只有野蛮人征服文明人后在经济文化上出于羡慕的同化,(如清朝,明朝)或是文明人征服野蛮人后的出于灭绝的同化(美国印第安战争)

人民自己怎么想融和?都是被迫的,伴随着战争进行。

战争,和亲等等,就好像新来一所学校,怎么和不同班级人混熟一样


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少数民族默默的融入进汉族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是什么时候吗?下面一起去民族文化中看看吧!春秋时期在春秋时代,华夏民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南到长江,北到长城一带,...

简述中国历史上哪几次民族大融合?分别在什么时期?
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第四次】明...

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民族大融合
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是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三、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清代。这一时期奠定了现...

民族融合是什么意思?晋朝的民族融合是如何进行的?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由于当时政权、经济衰弱,社会矛盾又尖锐,内迁的游牧民族趁机发起了战争,匈奴军攻破晋朝首都洛阳,建立了汉赵政权。晋朝的民族融合即促使了汉族和各族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晋朝的灭亡。由于统治腐朽,导致民族矛盾越来越严重,使得内迁的游牧民族对晋朝统治的...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较大的民族大融合
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三、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清代.这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实际上如果不是民族政策,估计现在一些民族也应该被融合了。

什么是民族大融合?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第一次在春秋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兴修水利是强国的重要途径。秦、楚均在兴修水利中逐渐强大,同时向水利条件更好的中原地区扩张,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并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都实行了屯田制度...

什么是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基础和原因 这次民族融合有三个基础条件。不同民族有共同的生活区域,不同的民族之间互相有相同或相通的语言和经济环境,最后就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穿插,使得他们的文化有相同之处。依托着这三个基础,再加上当时战争频发,导致人们流离失所,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导致人口大量流失。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是怎么回事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期——隋王朝时,雁北一带仍为突厥占领。隋文帝离间突厥内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钵略军。沙钵略逃走。突厥分东西两部。隋再次收复塞外。这时雁北一...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怎样进行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在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途径有哪些? -
大叔胆头孢: 民族迁移,杂居,相互交流学习;民族战争;和亲和榷边贸易;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国家统一等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怎样进行的快啊,我急
大叔胆头孢: 北魏: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谢谢
大叔胆头孢: 民族融合的途径: (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 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在服从...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例子 -
大叔胆头孢:[答案]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和戎狄的交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威震海内外,甚至为遥远的欧洲所熟知.2,秦汉...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融合 -
大叔胆头孢:[答案] 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第三次】宋、辽、金、元时...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 -
大叔胆头孢:[答案] 第一,民族迁徒.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民族融合的行式有哪些
大叔胆头孢: 民族融合形式 :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3、友好交往,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5、“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6、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7、“册封”政策促进民族融合,8、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9、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10、抵御外国异族入侵和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11、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12、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哪些人作出重?
大叔胆头孢: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 -
大叔胆头孢:[选项] A. 少数民族全面接受汉化的过程 B. 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 C. 内地人民和边疆人民的相互迁徙的过程 D. 各民族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互接近的过程

公主岭市15685476439: 我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是什么?
大叔胆头孢: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是在中国腹心地区进行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 二、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是民族迁徒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三、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四、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清代.这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