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什么意思呢?

作者&投稿:撒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
节选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扩展资料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其一,孝在礼度。孝悌观是孔学的支柱之一,但孔学孝道是礼度之孝,并非愚孝。侍奉父母,事商父母,为何需要“几谏”?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清道理,沟通感情,展示敬爱,所谓“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只有加深理解,求得同情,才可能融洽代沟,几谏而成。
其二,孝有智慧。孝顺父母,既非只是供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非一味顺从,悖逆道义何以顺;而是尊重敬爱,理解包容。只有心诚情切,才可能做到和颜悦色。显而易见,孝道的核心是敬。
其三,孝的重点。孝顺父母,做到诚心敬重,悦色包容,父母就能沟通和理解。父母理解了,即便儿行千里母不担忧,做儿女的也必须挂记父母之年。
大凡儿女能行千里,父母不再年轻,在家庭天伦之乐为重要生活内容的宗亲社会则更需要心灵和情感的慰藉,更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农耕社会,养老送终仍是儿女之义。所以,夫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其四,改道之基。改变以真懂父爱、真知父道为原则和底线。父爱凝重深远,行多于言,“观行”“观志”而后“改”。
《论语》专门谈孝道的语录有十来条,还有以孝悌论治道的十来条。
从孝道来说,解决好孝与顺、孝与养、孝与逆、孝与劝的关系,核心是孝与敬,即由衷敬爱,诚挚关心。孝以敬重为先,以情感为上,以关爱为怀,以理解为终。这便是孔夫子提示给我们的孝道。
宗法家国社会,以农耕文化为根基,血亲家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经济上是抚养赡养的最终依托,政治上是俱荣俱损的坚强纽带,伦理上是生活乐趣的重要源泉。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稳固的坚实基础,即便大同社会,这家常天伦之乐或许依旧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因为已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承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之《里仁篇》第21章。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

节选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孝敬父母,如果父母错了,就要温柔地劝他们。如果你不想听父母的话,你就应该尊敬他们,不应该不听话,不应该怨恨地为他们工作。”

子曰:“父母在世时,离家不远;如果你要走很长的路,你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地方。”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长期不改变他父亲的权利,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了。”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要高兴,另一方面要害怕。”

扩展资料:

《立人》共26章,主要涉及义利关系、个人道德修养、孝道、君子与恶人的区别。这一章包括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

第一,以礼孝。孝道的概念是儒家学说的支柱之一,但儒家的孝道是礼的孝道,而不是孝道。服务父母、经商父母,为什么需要“几句忠告”?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事实,交流感情,表达尊重。所谓“尊重不侵犯,劳动不抱怨”。只有加深理解,得到同情,才有可能调和代沟,几句劝诫而成。

第二,孝顺是明智的。孝顺父母,不仅是供养,人不能草木无情;不服从,不违背正义;它关乎尊重、尊重、理解和宽容。只有你真诚,真诚,你才能令人愉快。很明显,孝道的核心是尊重。

第三,孝的重心。孝顺父母,做真诚的尊重,悦色宽容,能与父母沟通和理解。父母明白,即使母亲不担心,孩子也必须记住父母的年龄。

大多数孩子都能远行千里,父母也已不再年轻,在把家庭幸福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情况下,在男权社会更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更不用说在这个“七十年寿命稀少”的农耕社会,退休依然是孩子的正义。因此,老师说,“父母之年,不知道”;“父母在这里的时候,我不用走很远;你必须游得好。

第四,转移的基础。转变才能真正理解父爱,真正知道父爱的原则和底线。父爱深刻,行动胜于言语,“行动”、“观”、“观”、“变”。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有十几条,关于孝道治理的说法也有十几条。

从孝的角度出发,解决孝与顺从、孝与反孝、孝与劝谏的关系,核心是孝与敬,即真挚的爱、真挚的关怀。孝以敬为本,以情为本,以关怀为怀,以理解为终。这就是孔子提醒我们的孝道。

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对血缘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上,它是支持的最后支持;在政治上,它既是繁荣的纽带,也是衰落的纽带;在伦理上,它是生活乐趣的重要来源。

这是传统中国社会非常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这种家庭的幸福也许仍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感觉,因为它已经传承了五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是: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年纪,不可不du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之《里仁篇》第21章。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

2、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其最终意义是后者,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拿出来我们最大的感情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去珍惜。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

节选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孝敬父母,如果父母错了,就要温柔地劝他们。如果你不想听父母的话,你就应该尊敬他们,不应该不听话,不应该怨恨地为他们工作。”

子曰:“父母在世时,离家不远;如果你要走很长的路,你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地方。”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长期不改变他父亲的权利,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了。”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要高兴,另一方面要害怕。”

扩展资料:

《立人》共26章,主要涉及义利关系、个人道德修养、孝道、君子与恶人的区别。这一章包括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

第一,以礼孝。孝道的概念是儒家学说的支柱之一,但儒家的孝道是礼的孝道,而不是孝道。服务父母、经商父母,为什么需要“几句忠告”?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事实,交流感情,表达尊重。所谓“尊重不侵犯,劳动不抱怨”。只有加深理解,得到同情,才有可能调和代沟,几句劝诫而成。

第二,孝顺是明智的。孝顺父母,不仅是供养,人不能草木无情;不服从,不违背正义;它关乎尊重、尊重、理解和宽容。只有你真诚,真诚,你才能令人愉快。很明显,孝道的核心是尊重。

第三,孝的重心。孝顺父母,做真诚的尊重,悦色宽容,能与父母沟通和理解。父母明白,即使母亲不担心,孩子也必须记住父母的年龄。

大多数孩子都能远行千里,父母也已不再年轻,在把家庭幸福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情况下,在男权社会更需要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更不用说在这个“七十年寿命稀少”的农耕社会,退休依然是孩子的正义。因此,老师说,“父母之年,不知道”;“父母在这里的时候,我不用走很远;你必须游得好。

第四,转移的基础。转变才能真正理解父爱,真正知道父爱的原则和底线。父爱深刻,行动胜于言语,“行动”、“观”、“观”、“变”。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有十几条,关于孝道治理的说法也有十几条。

从孝的角度出发,解决孝与顺从、孝与反孝、孝与劝谏的关系,核心是孝与敬,即真挚的爱、真挚的关怀。孝以敬为本,以情为本,以关怀为怀,以理解为终。这就是孔子提醒我们的孝道。

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对血缘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上,它是支持的最后支持;在政治上,它既是繁荣的纽带,也是衰落的纽带;在伦理上,它是生活乐趣的重要来源。

这是传统中国社会非常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这种家庭的幸福也许仍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感觉,因为它已经传承了五千年。

作为子女的要知道父母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方面要为父母能够健康长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要时时提防父母的健康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生病等。

就是你到了你父母的年纪就会懂得很多东西,有些事情你会开心,有些也会畏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翻译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释义】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原文】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翻译】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解读】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尽孝,最不能等待 为人子女者,大家可以在心里问一句,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他们今年有多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意思是父母的年龄变化不可不关注,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情况。而“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则是指,了解父母的年龄变化,一方面会带来喜悦,因为父母的年龄增长说明他们的生命长久,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担忧和忧虑,因为父母年龄增长也意味着身体健康和生活能力的下降,需要更...

7.2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题解 此章是说关心父母的年龄也是孝道之一。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父母能得高寿,子女也能承欢;知而俱 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担忧子欲养而亲不在,尽孝应当及时。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节选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孔子说:“孝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出自《论语·里仁篇》。《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其实这句话来自《论语》意思是教育我们 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 因为天增岁月 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 为父母凭添一丝忧虑 因为父母年岁越高 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 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 其最终意义是后者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什么意思呢?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节选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孔子说:“孝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翻译?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节选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孔子说:“侍奉...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百度...
出自:《论语》第二十一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可不记住,父母的年龄,不可忘记。一方面因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另:大学者朱熹曰:“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

威信县136681864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什么意思 -
田房风湿:[答案] 那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 父母的年龄, 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 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 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 其实这句话来自《论语》 意思是教育我们 我们要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 因为天增岁月 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

威信县13668186428: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什么 意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论语》 -
田房风湿:[答案]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是为父母的长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威信县13668186428: 怎样理解这句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怎样理解“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不是翻译,是体现了什么... -
田房风湿:[答案] 喜,以知父母之年,俱,同是为知父母之年.不要从一方面去思考问题!要积极的去思考

威信县1366818642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田房风湿:[答案] 父母的年纪不能够不知道,一方面在他们生日之时,便于庆贺,另一方面在他们年迈之时,要照顾安排好他们的以后.纯属个人理解,不知道是否是正解.

威信县136681864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解释 要完整 解释字义:则 喜 惧 -
田房风湿:[答案] 这是高中书上的一篇文言文.现在我没有必要去网上找到解释告诉你,因为那样很假,而且你理解起来也比较生硬.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则、表目的 喜、高兴 惧、担忧

威信县13668186428: 文言文翻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田房风湿:[答案] 就是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应该高兴,一方面应该担忧 就是指父母过生日当然该高兴,但也离死不远了,强调后者

威信县1366818642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需要它的翻译以及赏析,越多越好!关键字翻译也需要哦! -
田房风湿:[答案] 就是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应该高兴,一方面应该害怕.就是指父母过生日当然该高兴,但也离死不远了,强调后者

威信县1366818642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里喜得是什么,忧的是什么 -
田房风湿:[答案] 喜的是父母增寿,忧的是父母增寿的同时离死去越来越近!

威信县136681864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论语的哪一章? -
田房风湿:[答案] 出处 《论语·里仁》

威信县13668186428: 父母年长,一则高兴,一则担忧……这句话的原来古文出自哪里啊?好像是 高兴是因为高寿,担忧是因为父母离去近了 -
田房风湿:[答案] 出在《论语》.原文是: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