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工艺品的文化与传承

作者&投稿:章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徙到富庶的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开发,与人们生活较为密切的工艺美术生产的重心,开始由中原转向南方。三国时以“百工”立户的手工艺人,在东晋以后实行的番役制度下,逐渐脱离原来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自由地从事手工业经营和工艺创造。陶瓷、漆器、染织和金属工艺普遍得到发展,东瓯的缥瓷,成都的蜀绵,绍兴的铜镜都是称名一时的工艺名品。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比如越窑,文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基本分布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今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却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韵味。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南北朝时期工艺品的文化与传承
陶瓷、漆器、染织和金属工艺普遍得到发展,东瓯的缥瓷,成都的蜀绵,绍兴的铜镜都是称名一时的工艺名品。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人文背景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人文背景主要表现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以及民族大融合带来的多元文化。这些背景因素深刻地影响了该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和技术。首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为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题材和审美观念。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内容,还促进了新的技术和...

南北朝的北碑有哪些?
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北魏,包括碑碣...

中国古代纹样有哪些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

关于中国工艺品的发展历史的200字小短文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这与五代、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力的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六、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元代的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但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思想。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

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雕刻艺术的变迁
画像砖和瓦当建筑用陶方面,汉代的画像空心砖比秦代更发展,砖面上拍印的画面,题材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使得画像空心砖不单是建筑材料,而进一步成为富有艺术价值的陶质工艺品。这种画像砖,还为今天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资料。如河南郑州新通桥汉墓画像砖。...

故宫十大珍贵文物
2. 平复帖:西晋书法家陆机的这幅作品,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源头,其古朴的笔法和苍劲的力道,展示了早期书法的独有魅力。3. 青釉仰覆莲花尊:这件北朝时期的陶瓷精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青翠的釉色,体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4. 商代三羊尊:作为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三羊尊以其雄伟...

什么是北碑?北碑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北碑和南帖的书法风格有何区别?_百 ...
从表面上看,北碑与南帖是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主要是因为北碑大体上都有书写与刀刻两道工序,因此,这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与墨迹有很大差别的工艺品。关于这一点,沙孟海先生也曾有过说明,他说:“碑版文字,一般先写后刻。历来论书者都未将写与刻分别对待。我认为,写手有优劣,刻手也有...

汉字剪纸的历史
汉字剪纸的由来历史 剪纸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在纸张出现前就流行的一种工艺,为剪纸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文化剪纸历史,是在纸张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就促进了剪纸的...

剪纸的传统故事
剪纸的传统故事:1、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2、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

响水县17657342654: 从魏晋南北朝到现在的工艺品有什么特点 -
臧绍消疲: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 -
臧绍消疲: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在南方得到发展,在瓷器的发源地浙江一带,由于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燃料资源,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青瓷器,其中著名的有在上虞、绍兴等地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杭...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特点 -
臧绍消疲: 您好我们刚结束的美术史 这个是上课我整理的作业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中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自乐汉灭亡到...

响水县17657342654: 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技术和艺术的成就. -
臧绍消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冶铸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造和发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学、地理学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有许多重要作品问世;书法、绘画和雕刻,名家辈出,更有不少优秀作品流传至今.由于民族的融合,佛教的传播,同时汲取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内容极其丰富,异彩纷呈,开启了历史性的新风气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器艺术的主要成就和特征 -
臧绍消疲: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时期对工艺美术的评论影响 -
臧绍消疲: 一、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候.主要把握以下主要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的影响: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响水县17657342654: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有什么 -
臧绍消疲: 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 公里处伊水河...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什么工艺出名 -
臧绍消疲: 陶瓷工艺: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宣告“瓷器时代”的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并先后在南北方发展起来.此间南方陶...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印染工艺的特色是什么? -
臧绍消疲: 三国两晋时期的织物及其加工,是直接继承东汉基础的.根据许慎《说文》记载,东汉时可以染出十四种以上的颜色.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大量锦绮中,可以看到其中有大红、绛红、粉红、黄、淡黄、浅栗、紫、宝蓝、翠蓝、淡蓝...

响水县17657342654: 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特点 -
臧绍消疲: 魏晋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