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作者&投稿:樊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两个问题~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妃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与西方的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的更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销,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的描写仍是文学的最重要主题。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的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的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亵、过露。这个语言运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的适当控制。《长恨歌》用直观的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的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构成适当的张力。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的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的歌赞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道德)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

1.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清清楚楚的说是六百一十六言嘛! 2.《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爱情的长恨歌
--浅谈长恨歌的主题

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写作背景 诗句 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包揽主义,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 一 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 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像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③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河南新郑)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以后,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女亘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前两首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第三首题为《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最后一句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谋而合,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有丰富的感情基础的。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城市贫民),攀不上白居易(三代地方小吏)。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未结婚。这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 笔者认为,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句号。 这段爱情经历是过去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他悟出了男女追求理想的爱情天经地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阻挠都是十分错误的真理,成为他写《长恨歌》等诗作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④ 综合来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基于自己的感情经历之上的,而并非无病呻吟之作。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研究,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表现诗人对纯真、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为什么要歌颂?这是因为白居易本人有一段初恋悲剧感情故事,所以当王质夫提议写李杨往事的时候,诗人即联想起自己的感情经历并迅速确定写作的主题--借写此诗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失败婚姻的一种无声抗议。但是这种抗议没有上升到政治高度,因而不能由此就将其主题拔高为一面是揭露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毛度的某些方面;一面又因作者封建士大夫的立场,对帝王的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唐诗选)这明显是脱离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的,也不符合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要揭露、要讽刺,却又花大量笔墨去描写爱情,有这个必要吗? 二 从《长恨歌》诗句的内容研读其主题 《长恨歌》中有大量描写李杨爱情的诗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杨之间的热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二是杨贵妃死后与唐玄宗的刻骨相思: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探究其主题 长恨应该怎么解释?这是影响到本诗主题定位的关键问题。有人认为是痛恨,说诗的主题长恨是白居易对唐明皇(玄宗)以及其他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的痛恨。但笔者认为解释为遗憾更为恰当,也即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终生遗憾。试想一下,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值得你终生痛恨吗?长字在这里无论是解释为长期还是引申为终生,恨都只能解释作遗憾才讲得通。 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⑤而作者写李杨的故事,所引以为长恨的是什么呢? 作者在本诗的结穴中实际已经点明。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爱恋的情侣,遭到如此的不幸,这对于这对情侣乃至所有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白居易以长恨名篇的诗,写的也正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李杨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所写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诗言志,写诗总是为了表达而题目有是诗歌的眼,因此研究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作品的主题。从《长恨歌》的题目看来,诗人的意图应该在抒发一种永远的遗憾,此遗憾与诗人自己的感情经历的遗憾是一致的。 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其所写的故事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但通篇写的是李杨之间的恋情。因此,《长恨歌》是一篇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名篇,而不是什么政治讽刺诗。当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多,许多名家大师都发表过高见,笔者的论述也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出发的,论述不乏肤浅之处,所以本文只敢定题为浅谈。 注释: ①陈慧敏:《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B>》的多重意蕴》,《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1998年第1期。 ②《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0页。 ③ 程千帆:《古诗今选》,第354页。 ④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27卷)。 ⑤褚斌杰:《一篇长恨有风情》(《名家解读唐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2年4月28日)

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做11、12题。(每题2分,共4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11.B(2分) 12.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2007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非课改区)

对壬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城阕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酋剥开生霹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剐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剥而悲伤。B.遮酋诗聪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睡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古深情而富有哲理。
答案B

2007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 文 试 题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4分)

故 乡

杨 牧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短诗选萃》)

22.诗讲究押韵,本诗的韵脚是:。

23.故乡是一幅“画”,但诗人在故乡时,“画”是铺在地上的;而远离故乡时,“画”却是挂起来的。“铺”和“挂”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答: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二)现代诗欣赏(4分)22、(2分)画 霞 画 纱。说明:一个0.5分,共2分。23、(2分)参考:“铺”说明了诗人身在故乡时,故乡常常被忽略。“挂”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时,才感受到故乡的难舍,容易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说明:一个点1分,共2分。意近即可给分。湖北省黄冈市2007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 文 试 题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2分)A.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流沙河《理想》)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会品句:A. 诗人运用蕴含哲理的诗句,阐述了理想的人格意义。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为之牺牲。B.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茫茫大雪的覆盖下,“山”、“原”活泼奔放的气势和竞争的活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意近即可)欣赏下列诗歌,完成7~8题。(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

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7.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2分,每空0.5分)8.略
湖北省黄石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古诗文部分(15分)

(一)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3分)

6、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5、触觉、视觉、听觉

6、孤寂凄冷

荆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江西省2007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课标卷)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8题。(6分)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6.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2分)7.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来抒发感情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来表达感情的。(2分)8.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2分)6.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2分)
7.写夏景或忆春水(1分,“写夏景”“忆春水”答到其中一处即给分);今昔对比。(1分)

8.思念亲人、思念家乡(2分,答到一个要点1分)

2007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6.综合探究。(5分)
答案D

辽宁滕州市二OO七年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题

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写法1分,哲理2分,共3分)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德州市二○○七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8.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8.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写出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湖北省十堰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赏析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全诗以“ ”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24.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23.行,喜悦(欢乐、快乐、愉快等,意同即可)。(2 分,每空1分。)24.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②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学生举出单、词分析恰当也右,不苛求成组分析。)③修辞:A拟人,见②之A例;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扬州市2007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1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关键词语 佳妙句饮酒 陶渊明 批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答案ll.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00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7.(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7.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冻 C.迢遥的梦 D.花儿重开 【 】8.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2分)答案7.C (2分)8.不设统一答案。从某一角度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例,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歌颂和追求。或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抓住关键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亦可。(2分。分析有理,语言通顺得2分;分析或语言有一方面有欠缺得1分;答非所问不得分)南京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6.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答案6.(3分)(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
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2007年无锡市初中毕业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7.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答案7.(2分) C

2007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答案:9.(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盐城市二○○七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

(一)古诗文赏析(4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分)、(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2分)答案:9、(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 阅读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诗,完成7~8题。(共4分)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7.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冻 C.迢遥的梦 D.花儿重开8.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2分)

2007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①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2分)②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这个嘛,有难度的!!!!!!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只能这样了,没办法!!!!

诗歌的起源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over

《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


2.
天上的街市


有关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问题
汉乐府诗歌中较多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歌颂了广大人民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斗争。其中还有一些寓言诗。总之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传达了人民的心声,是《诗经》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比较复杂,时间长,作家作品众多...

关于诗歌的问题
竹石 作者:郑燮, 又名郑板桥.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吟是吟诵的意思 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问几个高中诗歌赏析常见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注:槿花,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或白色。分析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诗歌赏析】张舜民,宋代著名诗人。《村居》是其代表作之一。诗里所描写的是一幅静谧谈雅,又...

两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两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1.诗歌的资料,就是比较短一点的,质量高一点的诗歌.2.诗歌的起源,不要太长,简洁,精炼一点的文字。作业需要,要求不高吧。额...可能有一点,不过还是努力回答吧.满意者,加20分... 1.诗歌的资料,就是比较短一点的,质量高一点的诗歌.2.诗歌的起源,不要太长,简洁,精炼一点的文字。 作业需...

关于诗歌的问题
诗歌按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赋,比,兴;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按用途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送别诗,边塞诗等。 参考资料: 综合摘抄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0-12-02 关于诗歌的问题和答案 20 2017-12-25 关于诗...

关于现代诗的问题
1、《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2、《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

诗歌鉴赏提问方式及相应的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关于诗的谜语
问题五:古诗谜语 天鹅飞去鸟不归, 目目相对由心起, 胡天八月不飞来, 山回路口白草折, 寸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送君去, 千秋一夜为三横, 角弓空留马行处。 答案一:我想能与丈夫有成。(我见过最多的答案) 我看后感觉确实很有难度,猜不出来的原因是字谜是古代的一个人所写,诗中很多术语是古代文言词,...

两个问题。1.你怎样看待诗歌。2。写出一些关于诗歌文化的资料
2。写出一些关于诗歌文化的资料 如题,第一个问题,想知道各位一些对于诗歌的看法。第二个问题,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传承。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如题,第一个问题,想知道各位一些对于诗歌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传承。资料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

五十至七十年代诗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诗人构成 “五四”以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派,在进入50年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上“隐失”。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如九叶诗人;另一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两个问题1.《琵琶行》的序言中说是六百一十二言,但为何是616个字?2.《长恨歌》应属于爱情说还是讽喻说, -
衷旭苦参:[答案] 第一个,我也没有算过,这个就不是很清楚了. 个人感觉,长恨歌应该是爱情说!开篇说的是对杨贵妃的宠爱,中间说的是不得不杀杨贵妃,这里强调出了杀杨贵妃的无奈!尾篇说的,杨贵妃死后,帝王对她的思念!《长恨歌》这个恨字,应该是由...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关于诗歌的问题 -
衷旭苦参: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1)...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问几个关于诗句的问题1、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勇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的是哪句诗句?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的是哪句... -
衷旭苦参:[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 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关于诗歌的几个问题 -
衷旭苦参: 1 诗歌翻译贵在求真、求善、求美.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诗歌翻译,中国讲究译笔传神,而西方讲究等效等值.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和江枫分别是中诗英译和英诗中译的杰出代表,前者追求“但求神...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有关诗歌的两个问题 -
衷旭苦参: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有几个关于古诗的问题王维,字摩诘,官至上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其风格是(________),诗画一体.人称诗佛杜牧,字牧之,... -
衷旭苦参:[答案] 第一个:山水田园风格. 第二个:小杜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问几个关于诗歌的问题~~ -
衷旭苦参: 1: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2:【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关于一首诗的2个小问题 -
衷旭苦参: 1.将“纷纷”改为“飞来”.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问两个关于张旭的《山中留客》的问题1.张旭的《山中留客》中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衷旭苦参:[答案] 1.首句中的“弄”字用力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光物态人的情思,“弄”以留客;“弄”字使整个画面山光物态活跃起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

苏家屯区19673489388: 两个关于诗的问题
衷旭苦参: 2. 天上的街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