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所有的小乘果位对应的大乘的菩萨位次(华严五十二位)。

作者&投稿:寿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宗强调顿悟成佛,那么请问禅宗修行要经历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吗?求诸同修详为解说。~

禅宗强调顿悟成佛,悟有两种,解悟与证悟。
解悟: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如蕅益大师示现,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印光大师: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
证悟:那是断尽见思、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至少破一品以上。如六祖,那是证悟。至于他老人家是何位次,就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测度的。
按圆教,破一品无明即证圆教初住,(别教是初地)入分证即佛位次。常说的“诸佛”,包括从圆教初住至究竟佛位,共四十二位次。说五十二位次,是加上了前十信位,十信位有解悟,没有证悟。证悟是从圆教初住位算起。

  一、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大小乘做的简单划分。如按大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十二个阶位。从低到高分别是;
   1、十信:也叫“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住:也叫“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也叫“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也叫“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也叫“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位;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位: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即是最高圆满的果位——佛。
  二、补充说明:
   1、一般说的阿罗汉是小乘四个果位中的最高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无法相比。同理,二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辟支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八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圆教初住以前的十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身,也叫“假菩萨”,十信位圆满则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进入圆教初住位,即是法身大士,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大乘初信位菩萨,即小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入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生人间,人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无分段生死。在此以下,皆是凡夫,随其业力,升沉不定,轮转六道。

楼主 您好

后学将引据佛经,来解说小乘果位与大乘果位的关系,然而在讲解之前,必须说明一下:

果位,其实只是施设,依於修行人亲证的智慧境界以及断除烦恼障的层次而有差别,然而所亲证的种种智慧证境,都不能外於自心如来,因为一切法、一切种子都是含藏於自心如来,因此一切果证,只是依於自如来(或称本来面目、真如、真心、入胎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阿伽陀识)所显现的功德法藏而有差别,虽然一切众生本具佛种,然而要依修行,而使开显,后学举经为证:

入楞伽经: 如來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來世尊復說常恒清凉不变。

虽然本具佛种,然而含藏许多污染种子如贪嗔痴,必须藉由修行才能使其净化,然而不管清净或污染,真心如来藏,本来都是恒守自性清净涅盘的体性。有经为证: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說如來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說如來藏空、实际、涅盘、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說名如來藏;大慧!如來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說无我生於惊怖,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說名如來藏。

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真义,如来藏虽真实有,但是无我性,因此具足空性与有性,而一切法也都具足於如来藏中,因此在搭配金刚经的一句名言: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样说明后,学人就不难明白,一切果证,都是依於如来藏所显现的功德,玵有差别。接著说明小乘与大乘果位的关连:

小乘修行唯断我见与我执,但是没有亲证自心如来藏,因此无般若智慧,然而大乘菩萨必须以亲证自心如来藏为入真佛门的开始,所以不共小乘,也不共通教,故名别教。有经为证:

入楞伽经:「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明白了大乘与小乘的差异之后,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同处,那就是解脱的证量,依於断除我见与我执的证量,而施设四果:

初果:

现观五阴身心自我虚幻无常,而证知无常无我,断三缚结: 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又名见地。

二果:

楞伽经云:斯陀含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也就是证知色法的无常相与缘起相,而能远离淡薄欲界五尘五欲的贪执,又名薄地。

三果:

楞伽经云: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这是说三果那含观察现在过去未来的色阴都没真实不坏的体性,明见三世色法的过患,由此令其五下分结断除不在出生。又名离地(断三缚结加上离欲界生)。

四果:

楞伽经云: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这是说,阿罗汉亲证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等三昧、以证解脱果、已具五力、以证三明,三界有的烦恼妄想都已经断尽了,现见三界有都没有实体性的缘故。这是小乘声闻极果----俱解脱阿罗汉。

那接著我们来对照大乘菩萨行者,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在何位阶有其相对的证境:

我们可以参照菩萨缨络本业经,有很详尽的描述,其中有提到:

菩萨缨络本业经卷下: 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门,皆习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多闻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

也就是经过了好几劫的修善,培植三宝的信心,加上不犯重戒,具足十信之后,才能入初住位,接著广行外门六度菩萨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到了第六般若波罗蜜时,

菩萨缨络经: 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无愿故,名不退住。

六住位薰习了第六般若成就,到了七住位时,开悟明心证真如,而入无生毕竟空界,也分证解脱三昧----空、无相、无愿,其解脱证境相当於初果须陀洹。然而亲证法界实相,发起了般若智慧,其智慧更胜妙於小乘初果。(补:六住满心时,虽然尚未亲证自心如来藏,然而也已经现观人无我,因此当判定为六住满心位)

而到了十住位时(大般涅盘经主要讲述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因为眼见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观。从开悟之七住位开始,依般若智慧渐除烦恼障,直到十住位眼见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观,得以薄贪嗔痴,成就二果解脱。

至於三果解脱,开悟明心七住位以后,只要伏除性障,断除五下分结,即可断除欲界爱,而发起初禅身作证,即是三果解脱。然而菩萨道深入般若智慧乃致成就一切种智为主修,因此始从十住位到十回向位的三贤位,只要断除五下分结,就能成就三果解脱。

而初地以上,一直到六地时,成就六地之无生法忍,也不由加行而证灭尽定,烦恼障现行悉断,相当於四果解脱,然而其无生法忍之智慧证境,非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想像。

因此,总结如下:

初果 =====> 大乘六住位满心
二果 =====> 大乘十住位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
三果 =====> 大乘十住位至十回向位之三贤位,若断除五下分结,即是成就三果解脱

四果 =====> 大乘六地菩萨,证灭尽定而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四果的施设,只是依於解脱的证量而施设,而大乘菩萨位阶,主要是以般若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为主修,解脱果只是附产品,大乘菩萨道本是涵盖了解脱道了,只要依著次地而修,自然到了该亲证某解脱果时,自然就能取证了。并不是像小乘急证而想要当生脱离生死不在渡化众生。

你可以看看天台四教仪,或者教观纲宗。
天台宗把佛法的义理分成了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就是小乘,通别圆是大乘。
小乘果位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大乘通教设了十地,此不详述。
别教是以璎珞经位标准,列52位:信住行向地等妙。
十信是凡夫位,十住里面初住等于小乘初果,七住相当于阿罗汉。十住相当于辟支佛。再往上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不是小乘达得到的境界了。
圆教的境界更高,初信就等于小乘初果,七信相当于阿罗汉。
一般情况都是以别教的位次为准的,但是有的经论会把别教十地的名字用在通教上,就会说初地等于小乘初果,七地或者八地等于阿罗汉。
总之说位次的目的在于断除傲慢,就像我们现在连小乘初果也证不到,就不会傲慢的说自己很懂佛法了。虽然诸宗说法不尽相同,但其实位次对我们也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对于名位不必执着。

法华经方便品曰:声闻若菩萨
胜鬘经曰:声闻辟支佛乘皆入于大乘。

五种人成佛中,
明须陀洹果人过未来八万劫成菩提,
斯陀含果人过未来六万劫,
阿那含果人过未来四万劫,
阿罗汉果人过未来二万劫,
辟支佛道人过未来十千劫,
成阿耨菩提之旨。

自己算算华严52位次菩萨还需要过多少劫成菩提,不就都出来了么,有什么不能算的

画起来太难了,建议你看本书吧,《天台宗纲要》里面有很详细的图片和介绍,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很详细的果位图和对比,看完了再说吧。

五十二阶位和小乘四果不是对等的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我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大乘小乘究竟是出自神佛之口还是凡人妄说的
佛教没有神佛之称!佛教即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佛是完全觉悟者。神虽脱胎换骨,但,尚未觉悟。所以,不可同称!大乘、小乘之分却是出自凡人之说。是因为修行理念的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众生最高只能修成阿罗汉果位,以后,再由阿罗汉证得佛、菩萨果位。大乘佛教认为,众生可以证得所有果位,包括...

何为佛法小乖法与大乖法
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在人我关系上:小乘只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大乘则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与此相应,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也有所区别: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小乘佛教、中乘佛教、大乘佛教、最上乘教法。一、小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二、中乘:佛教的一个派别。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

佛教里面的大乘、小乘是怎么回事啊?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

佛家的阿罗汉果位与菩萨果位的区别
1、阿罗汉不能成佛,但菩萨道可以。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是小乘圣人,不愿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2、两者属性不同。阿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的圣者。而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3...

佛教最低的果位是哪个,达到啥样的程度
佛教最低的果位是初果须陀洹(见道位),已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位不退,入圣人之流,绝对不会退堕到凡夫,他是圣人,恢复了自性本具的天眼通、天耳通。虽然没有超脱六道轮回,但他从此不会再堕落三恶道,而是在人天两道往返。证得须陀洹之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缘,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

罗汉有哪些含义?
老法师---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著三个意思,「应供」。「杀贼」。「无生」。【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皆是』指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我们要把这个话听清楚,那不是普通人。阿罗汉本来是小乘果位的名称,小乘最高的果位称阿罗汉。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所以把它翻...

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
二、含义不同: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 他们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担当重任的法身士,示现教化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

高分请法(佛教):如何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
可否再请师兄施法,对凡夫修得“小乘初果”的具体方法再作教诲?另:“加内沙”师兄是南传佛教专家,本来以为师兄可以借末学此问而给末学及诸位同修法布施,没...展开全部 想要证得果位,不是在百度上问问就能解决的,首先需要一个已经证果的老师,如果没有过来人指点,即使知道修行的方法,也很难成功。因为修行的路上充满...

脱离轮回的属于三界,是否还是凡夫众生?
脱离生死轮回的肯定是圣者。楼主的疑惑应该是在三果圣人为什么还会在天界?圣者不是超离轮回了吗?对小乘法的沙门四果有疑惑。这个你得先知道这三果是什么?这个三果是指小乘佛教沙门四果共有四个果位的前三个。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

三明市13655384343: 多大果位的算大菩萨 -
点发刻定: 果位就是指修佛时能够达到的境界.在小乘佛教中总共有四个果位,它们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在大乘佛教中共有三个果位,即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在现世之中只有一个佛,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而大乘佛教却认...

三明市13655384343: 佛果的概况 -
点发刻定: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 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 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 称为佛果.

三明市13655384343: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么区别?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侧重点是什么? -
点发刻定: 小乘只有解脱道,只有声闻菩提;而大乘是成佛之道,有佛菩提,佛菩提涵盖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想要成佛必须得修大乘.小乘佛法有四个果位,断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有初禅证量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证四果,小乘的极果是四果阿罗汉,一般都要取证无余涅盘,不能成佛.若想成佛须回小向大.最懈怠的初果人经七次人天往返也可取证无余涅盘,所以度人有数.而大乘须历经五十二阶位,长达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佛,每一世都与众生同生死、共患难,直到福慧圆满,所以度众无数.小乘的起步是断我见,大乘的起步是明心见性、亲证法界实相.大乘佛法涵盖小乘佛法 .合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明市13655384343: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
点发刻定: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三明市13655384343: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点发刻定: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谷信仰为特征.

三明市13655384343: 土地大神果位是神或是菩萨 -
点发刻定: 土地,汉族敬奉的诸神之一.土地之神,为局部地区的守护神.宋代时城乡、住宅、园林、寺庙、山岳都有土地. 果位为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小乘佛教 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 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三明市13655384343: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区别
点发刻定: 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三明市13655384343: 小乘初果或者阿罗汉的果报的偏空涅槃的喜乐和佛境界的大乘涅槃的喜乐有哪些区别? -
点发刻定: 阿弥陀佛!师兄,小乘阿罗汉的四禅八定,以及灭尽定等,诸菩萨亦会一一修习.大乘菩萨与小乘圣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圣人,入无为行,取涅槃寂灭为果,不复现起渡众妙用.而大乘菩萨即便证得此种境界,亦不厌苦离世,复发菩提大愿...

三明市13655384343: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
点发刻定: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