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请法(佛教):如何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

作者&投稿:店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证得须陀洹果?请尽量详细完整点。~

这些方法不懂,并不能乱说的,因为我不是初果圣人,若是有一位初果圣人在这里,也未必会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你们未必有这个因缘。
很多佛法的问题,没有证悟,是不能够随意的,胡乱的开示的,我们有的居士,连皈依也没有,也没有受戒,学了一点佛法知识就开始跟人指挥,说这个是涅槃成佛的大法,这个法门明心见性,其实他自己也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却说了一些超过自己能力的话。
就像我们要问一个坏了的车子怎么修理一样,我们肯定问一个有修车经验的师傅,他会修,这里来了一个人,刚刚入门的,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修,就告诉你,这个车子可以这样这样修,结果你按照他的办法把车子修坏了,他还不知道,他还很高兴,我有功德,所以我在这里批评这种行为,有些甚至并不信佛的外道,甚至无神论者,也试图去为佛教徒解决佛教问题,简单的问题还好说,有的佛教问题如你所说的,怎么证果,怎么成佛,那么这些人并没有证果,也没有成佛,就开始乱说了,因果是必然沾染的,如果说出了错误的法门误导他人,这个因果罪业也是很大的。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就应该考量,会不会有一个初果圣人在百度知道为我解答这个问题,如果不会有,你应该知道,这是你的缘分还没有成熟
末法时代,净土成就。这句话出自《大集经》,末法时代我们众生处在这个环境,以净土法门,念佛往生是我们成就的依靠,好好念佛是很重要的,念佛不是求开悟,就是求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每天亲近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真是幸福的事,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念佛

南传修行的方法主要四念处,详细分成七清净,这样七个层次,第一个是戒清净、主要起到防护和引导的作用,获得成就的表示是正念的连贯,为第二个步骤心清净打下基础,因为正念的连贯所以获得心清净将比较容易,第三个是见清净,见清净主要是分辨名色法,知道什么是名法什么是色法。第四个是度疑清净,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缘;见清净和度疑清净是分辨五蕴之内和之外都没有主宰也就是“我”存在,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自相,第五个是道非道智见清净则主要是观察名色法的共相,第六个是行道智见清净主要是培育怖畏和厌离,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最后一个是智见清净则是以涅槃为所缘。详细的步骤则是根据七清净,划分出来的十六观智。详细的资料可以参照南传上座部的清净道论。
证悟初果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切入,有不同的方法。
判断初果就是断除了三结,身见、戒禁取和疑。标志并没有很明显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只有他本人知道,如果他的慧不够强,可能他自己也并不知道。
经典当中,国王问佛陀能够只是凭借外在的观察,判断哪个人是阿罗汉?佛陀说,要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等等多方面的考察,才能判断哪个人有可能是阿罗汉,还不能完全的断定。所以判断初果的标志是很难的。反而三果是比较好判断的,三果因为断除了欲界的种种心,所以必然不会有男女欲望,不会结婚生子,阿罗汉必然会出家(不一定是当出家人,可能只是非家的状态)。

海底兄以及网上诸位学人 身心清逸

小乘初果即是小乘见道,而要在二乘解脱道中见道,就是断除我见(或称身见),因此而使三缚结都断尽。然而是什麼障碍一切学人无法见道呢?今先举示经文,让大众明白,之所以修行无功,无法取证二乘见道--初果的原因:

佛开解梵志阿拔经卷一: 何谓五阴?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五阴之所以被称为阴,正因为这五个法(色、受、想、行、识)会遮盖众生的解脱智慧、实相智慧,使众生堕入这五法中,所以把这五法称为五阴。而对於五阴的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就是造成众生轮回不断无法取证解脱果的主要原因,而佛法中所说的无明,就是指对於五阴的内容无法了知,对於五阴的变异、无常不如实了知。今举经文说明:

杂阿含经卷八203: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正观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因此对於十八界以及五阴的无常而不能如实知,就是无明:因为不知五阴的虚妄而产生贪爱,就是阿含解脱到的无明。然而这边并没有说到大乘所要断除的无始无明,因为对於阿罗汉来说,实证涅盘本际(法界实相)并不是必要。

今在举示经文,让大众明白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断除的详细内涵,以及前提,已让一切有缘学人,得以亲证最基本的解脱果--初果。

杂阿含经卷十256: 如是我闻...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俱希罗!於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 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诃俱希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 又问:何所知?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俱希罗!於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不但此经如是说,於杂阿含经卷十257、258中也如是说。由此可见,所谓二乘菩提中的无明,就是者我们对於五阴、十八界法的全部内容无所知,对於阴处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故苦、故空、故无我,不能如实知,误以为其中的某一法不是五阴、十八界所摄,误认为是常住而不生灭的法相,就成为解脱道中的无明。假使能将这个无明断除了,就会同时断除三缚结,取证初果。但是如果只是确定五阴十八界的无常,一定会因为害怕落入断灭空而於内恐怖,或於外恐怖,还必须信受佛语,深信五阴十八界灭后,还有一个无间等法,常住不灭,今举经文趁机灭除大众的无明:

中阿含经卷54:
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 世尊答约: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 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内无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 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内无恐布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彼" 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无恐布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 世尊!颇有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比丘复问曰: 世尊!云何因外(注)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 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彼,如是见、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注:五阴是外法,本识是内法。若恐惧外法五阴全部灭除时会成为断灭境界,心中就有恐怖。)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言:有也。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此" 是神,"此" 是世,"此" 是我,我当后世有。] 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不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可爱、可乐、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无恐怖也!

这一段经文,若无一定的智慧,绝对是读不懂的,或是误会 佛陀的真意。在此先将此经文的要诀点出:这段经文前面所说的"彼",是指想像中常住不坏的精神。然而真正常住不坏的精神就是入胎识,指的是无违法、常住法、清凉法、恒不变异法,不属於五阴十八界所摄, 世尊将他说为[我],不同於生灭性的五阴十八界假我、无我。接著经文说的"此"是指凡夫比丘将五阴十八界的某一法或某些法,误认为是无违法,常住法,不是真正常住的[精神,我],而这段经文最后所说的"彼",才是常住法。接著再举示这一段经文紧邻著的前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 佛在阿含经中早就有说过"存有"的思想:

中阿含经卷54: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受阴),所有想(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识阴和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由这一段经文,很清楚的反证:五阴无常故无我的同时,已经表达确实有常住法与缘起性空的五阴并存的真相了,因为:五阴非我有,我非五阴有,这已经很明白的显示有一个与五阴同时并存的""真识存有""。说白一点,这部经典根本就是大乘经典,只是因为被二乘人听闻结集而成的缘故,大乘法义早就不在了,只是用来护持二乘菩提以及学人们不堕入断见中。也因此在这部经的后面,佛又说到: 如来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耶,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我如是说,诸沙门、梵志诬谤我虚妄,言不真实:[沙门昙芸(这是世尊的俗名,但是因为找不到字,只好用比较接近的代替),御无所施设]。

这部经文,佛甚至明说:你们外道所说的创造众生与万物的大梵天,其实就是这个我--释迦如来的自心;所以自心如来就是你们所说的创造众生与万物的大梵天。

而这个真识、我、如来,本来就是清净性的,因此他才是真正的梵,因为他本来就无烦无热,所以是冷,是清凉。由此可知,""如来所依识""是非常难以亲证的,连阿罗汉都无法证得,当然绝对不是外道们所能证得。

最后纵合以上所说,除了对於五阴的内容,五阴的无常必须如实了知,又如前面所举示经文:比丘灭尽五阴十八界以后的执著后,内无恐怖,外无恐怖,是因为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以后仍然有个无间等法,常住不灭。这也是二乘解脱法中必须建立的智明,否则也是无明,一定会导致无法确实断除我见。

因此末学在此对大众呼吁,特别是对修学南传佛法的中国佛教界,提出极诚恳的开示:

第一:若没有能力了知五阴十八界全部的内涵,

第二:若没有现观五阴十八界全部虚妄的智慧,

第三:若没有智慧自我了知,或听闻而不信受五阴十八界无常无我的背后,有一个常住不坏的实体心存在,就一定无法断除我见乃至我执。

以上三点,就是我见无法断除的无明,今天末学将此举示出来,愿大众从这边深入思维,并且如理作意的观行,一定会发起见地而断我见、三缚结,取证二乘出果,分证解脱功德。

末学再次呼吁,对此真相,千万要加以深入探讨,那麼取证初果的解脱功德,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欲证须陀洹果,首先要持戒,保证身心安定,避免因为恶行产生的掉悔在禅修中反复升起。然后进行禅修。所谓禅修是进行毗婆舍那的禅修,对于身、心、当下的生灭现象,五蕴性质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经行(行禅:对于脚的起、落进行观察)和坐禅(对于腹部起伏的观察)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念头的生灭进行观察。进而达到体验苦、无常,无我。然后根据南传十六观智进行修行,等你修到第十四智的时候,就是小乘的须陀洹果。

具体的禅修方法可以阅读马哈希尊者的书籍和马哈希一系,班达迪禅师与其弟子等禅修的开示。

马哈希尊者的书籍有:
《毗婆舍那讲记》放生寺_修订版_.pdf
蚁丘经讲记-马哈希尊者160.pdf
清净智论--巴汉对照.pdf
阿罗汉的人生观节录自马哈希大师 之《缘起法讲记》.pdf
采访马哈希尊者.doc
法的医疗(繁体PDF版).pdf
风动石《法嗣经》讲记2-马哈希尊者.pdf
跟着马哈希大师学正念1Practice Mindfulness With Mahasi Sayadaw 1_with cover.pdf
观智进程(即清净智论).doc
何为毗婆舍那与简单的毗婆舍那.pdf
回家路上(二)八正道引导向涅槃.pdf
回家路上(一)圣居经讲记.pdf
减损经.pdf
马哈希内观智慧禅修基础练习_Practical_Vipāssana_Meditation_Exercises(圣法西亚蕾版).doc
马哈希尊者传.pdf
马哈希尊者简介.doc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doc
内观基础 rev.pdf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doc
实用内观练习.pdf
正普行经讲记-马哈希尊者.pdf
智慧禅的修习(繁)-_Practical_Vipāssana_Meditation_Exercises(槟城马来西亚佛教徒修禅中心)版.DOC

值得指出的是,毗婆舍那(即四念处的正确修学)在汉地,已经失传。汉地多偏向于奢摩他。汉传的佛子,只能依靠祖师大德的开示进行毗婆舍那的模糊修学,很多概念模糊不清,这是不争的事实。譬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是残缺不全的开示。却忽略了重要的禅观。即对于色法和心法发生的当下进行生灭无常观察。取证无我的智慧,并非是概念性的思维,而是行者在心色生灭的当下进行观察,除了心色的生灭以外,并不存在一个“我”。这和吃糖是一样的,譬如有人说糖很好吃,很甜,你没吃过,对糖只是概念性的认识。而吃的当下才是亲证性的认识。而当今网络时代,让我们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四念处修学,即现如今南传上部座所传的《大念处经》。想要取证圣果,毗婆舍那的修学则是至关重要的。

想要证得果位,不是在百度上问问就能解决的,首先需要一个已经证果的老师,如果没有过来人指点,即使知道修行的方法,也很难成功。因为修行的路上充满种种的疑惑和陷阱,自己以凡夫心妄加揣测,很容易误入歧途。

要想修行成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第二,有一张地图,知道大体的路径;第三,有一个可靠的向导。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明确的目标是指要有正确的见地,比如无常见、无我见、因果见等等,这些都是修行需要具备的基础,需要对自己修行的原因,修行的目标非常清楚,才不会迷失方向,不至于浅尝辄止,自以为满足。

一张地图,就是了解佛教修行的次第,从凡夫至成佛(或阿罗汉),中间大体需要经过哪些阶段。学习这个的很好的一部论典叫做《菩提道次第略论》。

第三,一位好的向导。虽然知道了目标,也有了地图,但地图不能代替实际的体验,也不够精确和详细,必须有人针对你的具体问题给予引导,这个人就是修行路上必不可少的老师。

在没有具备第三个条件之前,建议楼主先系统地学习佛教的理论,力图在知见和次第上没有大的偏差,这是为修行打下基础的步骤。

文殊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入圣道果?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静三业,远离六尘,力投名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随世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须陀洹果。
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静戒律,一心静坐,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
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
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
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扬化,静佛国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也。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二用心,戒德精严,威仪具足,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道大达,心性坚固,清静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南无阿弥驼佛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有人得初禅位么?
须陀洹绝对比初禅要难得多。佛陀的侍者阿难得须陀洹可是还会遭摩登伽女之难。如果不是佛陀摄文殊用楞严咒救护阿难,恐怕阿难戒体已失。
佛教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还有无生灭地。从须陀洹到阿那含都是分段生死。也就是还会退转。
还是念佛法门好。一门深入吧。
末法时期,斗争坚固。
以前人根性好。所以可以依靠自力的初果,或证阿罗汉。
现在人福报大,但根性差,所以靠自力是完全没有可能的。除非你能肯定你自己是有愿力的再来人,来做示现的。
末法时期净成就,很多禅门的祖师最后都选择净土就是这个道理。


请各位佛教同修回答
12、青年人找配偶请法:弟子 乘佛本愿,十念必生,一心皈命,极乐世界,舍命全交。南无阿弥陀佛(十念)。我叫 ,今年 岁,家住 。我立志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现在没有找得理想的配偶。我有缘闻到佛法,知道佛有无量慈悲功德,我愿意接受佛本愿慈悲功德,愿佛成全我一年内(或半年...

如何如法恭请法师讲课开示佛法?
如果按照非常合乎中国佛教礼仪的方式来迎请法师讲法,恐怕最好还是在寺院才如法.不过按佛陀时代的教法和佛法真正教义,恐怕唯有至诚恭敬心才最为如法.如果空摆架式,内心恭敬心不足,自已是受不到什么益处的.我觉得您最好找个干净整洁宽敞的地方,跟想要听法求法的居士们说明想要恭请的法师是谁,介绍法师后...

家里如何请佛?
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其它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

什么是佛法,请师父开示一下佛法锕?
佛法 佛法就是佛祖如来(上帝)的道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之外再无法。什么是法?法就是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法是道的体现,道是法的内涵,法是道的外延,法与道浑然一体。无法无道,无道无法。《道德经》中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的“网”指的就是法,“天网”指上帝的...

佛教疏文的格式
不修胜法,则无从 荐亲而解冤。逢囗囗寺纠集众善,启建万年普利水陆,亦随一分,以冀 备膺福祥,均资恩有。每年于囗囗月囗囗日开坛,至囗囗日圆满。于中 一心奉请,十方法界四圣六凡,万德万灵,光降法筵,以申供养。伏凭 清众讽诵囗囗如上合集功德。仰冀三尊允鉴,万圣垂光。宏开拔苦...

佛教的法会日期是多少?(一年之内全部法会)
2、佛成道日;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届时佛寺要举行纪念仪式,并煮“腊八粥”以供佛。3、佛涅架日;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4、世界佛陀日;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盘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节”,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

佛教怎样才能拜师?
佛门要求以佛为师,以戒为师,方能修行成就。拜师之前,首先要慎重选师,再去拜师。选好师父后,发心皈依师父,再行拜师。拜师仪轨,可向要拜的师父请法。谛深大师开示:如何选师 以戒选师,为贯穿选师始终之本,如何以戒选师,不以言说为观,以其戒行为观为正法意,如是,再行缘分选择,为选师...

请问佛教中佛有三身法身、应身、报身,那么化身与应身是一样的吗?如题...
略有分别的是,化身是佛菩萨主动变化,应身是观察机缘然后变化 追问: 如果某位大师是菩萨在来,那么此人是应身还是化身?可在我看来应身与化身是一样的,要不怎么说佛有三身而没说佛有四身!请师兄详细谈谈! 回答: 是应身。我已经说了,应身和化身本就是一个,只是大家根据情况,分了...

请法师开示,如何修学佛法
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

佛教中:缘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
佛教中:缘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  我来答 18个回答 #热议# 空调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哪些疾病? ...“缘”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说的是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是可以通过世俗的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

兴隆县13428163127: 佛法中证初果的条件,什么是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 -
元洋佰奕: 初果既是须陀洹果,须陀洹 须陀洹(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

兴隆县13428163127: 学佛如何算悟道成佛? -
元洋佰奕: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不已,若不闻佛教导、不信受、奉行佛法,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甚至不知道生死轮回这件事.教人了脱生死...

兴隆县13428163127: 如何永断堕落四恶道? 我不想堕落 -
元洋佰奕: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念金刚萨垛心咒:嗡 ōng 班bān 札(尔)zhā er 萨sa 垛duǒ 吽hōng. 忓悔罪业这样有助往生净土 念 南无阿弥陀佛 求生净土 善护三业 尤其不要造五逆和谤法 这2个往生净土的障碍

兴隆县13428163127: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间 -
元洋佰奕: 1、首先,我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 因为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

兴隆县13428163127: 佛法,执着于经, -
元洋佰奕: “于万法不可执着,执着善事也是执着”,知见建立于此,分说如下:“执着”一词,先要搞清楚!广泛理解的“执着”,就是将某事“挂在心头”,乃至影响生活、心情等,被说成“愚痴”,因而需要断除;那么,怎样才能“不执著”呢?...

兴隆县13428163127: 求佛门师兄指教,入流果须陀洹怎样证得?(合十跪拜) -
元洋佰奕: 要证初果的话,首先要先受戒得到一个真正的戒体,最基本的是五戒,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因为不持戒你修行的功德会漏掉,所以不持戒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没有戒体就不能修禅定,那么在受戒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

兴隆县13428163127: 小乘初果或者阿罗汉的果报的偏空涅槃的喜乐和佛境界的大乘涅槃的喜乐有哪些区别? -
元洋佰奕: 阿弥陀佛!师兄,小乘阿罗汉的四禅八定,以及灭尽定等,诸菩萨亦会一一修习.大乘菩萨与小乘圣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圣人,入无为行,取涅槃寂灭为果,不复现起渡众妙用.而大乘菩萨即便证得此种境界,亦不厌苦离世,复发菩提大愿...

兴隆县13428163127: 佛家大小乘区别 -
元洋佰奕: 佛陀时代并没有大小乘的区别,那时候教法和僧团都是和合的,所以我们在南传的巴利语三藏中,完全找不到有大小乘的字眼,大小乘的区别是源于佛灭500年之后的大乘运动的兴起.

兴隆县13428163127: 初学佛法是从阿含经之类的小乘开始还是从大乘开始比较好? -
元洋佰奕: 小乘佛法有四个果位,断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有初禅证量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证四果,小乘的极果是四果阿罗汉,一般都要取证无余涅盘,不能成佛.若想成佛须回小向大.最懈怠的初果人经七次人天往返也可取证涅盘,所以度人有数.而大乘须历经五十二阶位,长达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佛,每一世都与众生同生死、共患难,直到福慧圆满,所以度众无数.小乘的起步是断我见,大乘的起步是明心见性、亲证实相.大乘佛法涵盖小乘佛法.具体详情请上网看看三乘菩提系列视频就知道了.合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兴隆县13428163127: 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悟须陀洹果,请教各位. -
元洋佰奕: 须陀洹果,是断除“三缚结”.即:我见、疑见、戒禁取见. 这三缚结可以系缚一切人天轮回六道,所以,初果是能否解脱生死的分野,是凡圣的分野.如果不得初果,就是生死凡夫.如《优婆塞解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寿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