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席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是什么意思~

读CHENG 二声

“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

所谓小乘(hi^naya^na),意指采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驰向涅盘之彼岸;不强调救济世人,只专心致力于自己的道业。‘


这是释义的来源文章 你也可以看看


第一,就哲学思想而言,小乘佛教不完全否定事物现象的实在性,大乘佛教则否认事物现象的实有性。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法体恒有”,三世法、有为无为法均有实体;根本上座部主张现在法有实体,过去未来法无实体;犊子部非但承认法有,更提出“补特伽罗”,变相承认“我”,是典型的“法我俱有论”;经量部认为现在法实有、过去未来非实有,又提出“一味蕴”作为轮回主体。大乘佛教哲学的标准模式是“我法两空”,不仅人生现象没有主体,而且一切事物现象都没有自体规定性,胜义上是空。

第二,就修行内容和目标而言,二者有不同。小乘佛教的修行内容是三十七道品,把证得阿罗汉果、求取个人解脱(自利)作为最高目的。大乘佛教一般以四摄六度为主要修行内容,认为“个人解脱”在终极意义上说是不存在的,把成佛、普度众生(利他)作为最高目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小乘有“四向四果”等修行阶段;大乘修行人一律称为菩萨,任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而言则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等觉五十二位。小乘佛教把涅盘看作脱离生死轮回的超然状态,“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大乘佛教强调“无住涅盘”,涅盘就是消除无知,“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第三,就“佛观”而言,小乘佛教一般只承认释迦牟尼佛,偶尔谈及“过去七佛”;大乘佛教认为过去成佛的人无数,现在是佛的人无数,未来成佛的人也无数。另外,小乘佛教一般只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现实世界的精神导师,而大乘佛教则把佛的威神、势力说得无限广大,形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观念。


参考一:《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乘佛教》

“大乘”(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那或摩诃衍。乘,为‘衍那’(ya^na^)的意译,指车子,或泛指交通工具。‘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或指此一运动中之佛教内涵而言。
佛教教团在佛陀灭后百余年间,一直都是和合一致的,后因发展到印度各地,而在经典与教理的解释上产生异说,日常之戒律生活也受各地气候风土与风俗文化影响,发生变化。到西元200~300年间,乃逐渐分裂成十八个(或说二十个)部派,此即所谓的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虽然有革新派与保守派之别,但大抵皆属形式主义者。彼等固守教理与戒律之形骸,逐渐与一般民众形成藩篱。为祛除此一弊病,并恢复佛教之真精神,在革新派之间乃逐渐兴起革新运动,其推动者即自称其教团为大乘或菩萨乘,而贬称传统保守的佛教为小乘或声闻乘。
大乘之兴起约在西元前一世纪,由于此新兴教团拥有甚多共鸣者,因此其教势乃迅速扩大。而随着时代的进展,大乘佛教也逐渐产生变化。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1~300年)、中期(300~700年)与晚期(700~1200年)。初期大乘佛教有许多大乘经典产生,如《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皆以信仰、实践为中心。
部派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各有其特征,相异之处约有六点∶
(1)部派佛教以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理想;初期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的。
(2)部派佛教以业报轮回之苦为主要命题;初期大乘佛教则誓愿进入恶趣,以救渡众生。
(3)部派佛教主要在追求自我的完成;初期大乘佛教则以救济一切众生为主。
(4)部派佛教较拘泥于圣典之文句;初期大乘佛教则以‘空’的态度,远离执着,对圣典文句之解释,较为灵活。
(5)部派佛教以学问、理论为主;初期大乘佛教则以信仰、实践为要。
(6)部派佛教是出世的出家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则是胜义的在家佛教。
初期大乘佛教之集大成者是龙树、提婆等。尤其是龙树,被后世誉为大乘佛教之祖。
中期大乘佛教的经典,可分为三个系统∶(1)如来藏思想系统,有《如来藏经》、《胜鬘经》、《大般涅盘经》等。(2)属阿赖耶思想系统的《解深密经》等。(3)综合两种思想的《楞伽经》等。这些经典对哲学思想的强调更甚于信仰实践。因此,以这些经典为基础,后来又产生了许多纯粹的哲学著作,例如∶阿赖耶识系统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如来藏系统则有《宝性论》、《佛性论》等;两者的综合则有《大乘起信论》等。此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人。
如来藏思想考察的是心的本体,探讨吾人何以能够追求理想、完成人格;而阿赖耶识思想则从现象的层面,考察心性向上或堕落的作用。前者谓为法性说、心性说,后者称为法相说、心相说。第三种学说则综合性与相,唱说性相融合。以上所述,可以称为广义的瑜伽行派。到了中期大乘佛教的末期,另有受龙树学说影响的中观派兴起。此二大思想主流成为当时大乘教法的代表。
晚期的大乘佛教,除了继续前期的学问研究外,更有真言密教的兴起。真言密教的出现,是为了挣脱学问研究之流弊,并力图恢复信仰、实践的立场。因此,印契、真言、陀罗尼、曼荼罗等遂成为显示其教理学说的主要方式。此一时期的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以及为数甚多的陀罗尼及仪轨。然而,此深远稳健的密教,后来与卑俗猥杂的民间信仰结合,丧失了佛教的真精神,堕落为左道密教。(按:此说值得商榷)
以上三期的大乘经典与论书,在成立之时即陆续传入中亚、中国、日本及西藏,各地区所接受的大乘佛法,也有初、中、晚期之差别。有些地区以初期大乘为主(如中亚与中国),有些地区以中晚期为主(如西藏)。


参考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对称。又作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指上座部系的十一部派及大众部系的九部派(即所谓的小乘二十部),及其所属的经律论典所说的教义。所谓小乘(hi^naya^na),意指采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驰向涅盘之彼岸;不强调救济世人,只专心致力于自己的道业。‘小乘佛教’之称,是自认为是菩萨佛教的大乘家,对长老上座的罗汉佛教的贬称,因此,小乘方面,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小乘。如站在历史角度,则对小乘佛教的正确称呼,应该称之为部派佛教。
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时,佛教即产生部派分裂,各部派均传持各自的三藏,特别是在论藏方面,往往可显示出自派的教理特质。但是,在纪元前后,尤其是贵霜王朝以后,部派佛教中的革新派及若干守佛塔的在家佛教徒,发起了大乘佛教运动。他们将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而尊称自己为大乘。
印度旧有的佛教部派受到国王、藩侯、富人的援助,而拥有庞大的财产及庄园,其社会基盘是安定的。比丘们生活在巨大的僧院内,专心于坐禅及繁琐的教理研究,其态度也是独善的,是强调自度的。相反的,大乘佛教徒创作出新的经典,并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乔达摩的精神具有菩萨道思想。因此,他们不论出家、在家,均强调利他行的实践。这是在宗教内涵上,大小乘之间的最主要差异。
现在,传到我国、朝鲜、日本或西藏等的佛教,是大乘佛教;锡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则是上座分别说部的佛教。后者以巴利语三藏为正依。他们不承认大乘佛教,而自称为上座部,因此如果以地理来区分佛教,则可用‘北方佛教’与‘南方佛教’,来代替大乘与小乘的称呼。
我国历代的佛教,以大乘为主,但这并不意谓从古迄今都不曾产生过对小乘佛教的信仰。南北朝时代,我国佛教界有不少人曾从事小乘思想的钻研,因而产生了弘扬毗昙以及俱舍思想的学派,而且也有少数僧人不信大乘教法,此外,也有人大小乘兼弘并信。
虽然隋唐以后,我国的汉藏佛教信仰圈,都盛行大乘教法。但是云南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由于受到南方佛教的影响,迄今仍然信仰小乘教法。
二十世纪以后,国际佛学界的研究成果,使世人确信原来为小乘教团所信的经典(《阿含》或《尼柯耶》)内容,远比后来出现的大乘经典更为接近释迦牟尼的弘法史实,因此,‘回归原始佛教’的呼声,也日渐升高。虽然原始佛教与小乘佛教并不尽同,但是二者在所信经典上,则并无二致。就这一点而言,小乘佛法的地位似有逐渐摆脱前此被大乘贬斥为低劣角色的趋势。
————————————————

按:“唐僧取来的是大乘佛法,之前传来的是小乘佛法”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估计是受《西游记》的误导。大乘佛法早在东汉时就由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梵 Lokasema)法师传过来了。魏晋玄学的后期衍生了“佛玄”的讨论,其中六家七宗的般若学与《肇论》是其结晶。这也是常识,而其中的般若学即属于大乘佛教。玄奘法师的主要佛学贡献是系统译出了对法、因明、中观、唯识的经典,较以前的翻译而言,规范性和整合性大大提高;以护法唯识作为标准;创立了法相宗,从而消解了之前地摄二师关于心识的争论;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佛教逻辑。

早期佛教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大众部就是我们说的大乘,上座部就是小乘。乘有本义车,引申为,载,渡 的意思。
大乘,谓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也就是说不仅要超度自己还要超度别人。
小乘就是,自觉。只要超渡自己就好了。
我们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
南亚诸国如泰国缅甸的皆为小乘。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小乘佛教、中乘佛教、大乘佛教、最上乘教法。

一、小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

二、中乘:佛教的一个派别。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

三、大乘:大乘佛教称略称“大乘”。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四、上乘:亦称最上乘。佛教谓最高明圆满的教法。

五、修密:正确说法是“密修”。密修,人之极限挑战。所谓密修也就是说,克欲的过程,人有七情六欲,而通过密修,可以克制欲望而达到无欲无求之境界!

六、禅定:

1、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2、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

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大乘佛教

百度百科 - 小乘佛法

百度百科 - 中乘佛教

百度百科 - 最上乘

百度百科 - 密修

百度百科 - 禅定



1,小乘一般指罗汉。也叫声闻乘。罗汉分为一果,二果,三果(不受生死了),四果。经中记载,在家人只能修到三果,不能修到四果。
2,中乘一般指缘觉,独觉。也叫辟支佛乘。靠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修成的时候,正好有佛在世,那么就叫缘觉。如果没有佛在世,就叫独觉。如,现在要是有人修成,就叫独觉了。其实是一个修行法门,叫的名字不一样而已。
3,大乘一般是指修行六度菠萝蜜,广度众生。也叫菩萨乘。
4,上乘一般禅宗常用“单刀直入”“直心入道”。
5,小乘和中乘,悟道不究竟,不是圆满具足的佛,只是“化城”,中转站,休息处而已。有的也统称为小乘。
6,上乘,这个,一般人根基没那么好,像六祖那样的高人,几百年才出来一位。不建议我们和祖师攀比。人家可以“呵佛骂祖”,咱们没悟道的人,要是“呵佛骂祖”,下地狱去了。人家把佛像劈了烧火没有事,咱们没悟道的人,劈佛像,可惨了。
7,大乘最实用,不偏左,不偏右,行菩萨道,度有缘众生,培植福报,修习戒律,生定力,发智慧,慢慢积功累德,“福慧具足之时即成佛”。佛就这么走来的,做过500世忍辱仙人,XX世象王。鹿王。。。。
8,密宗是五大法门之一,开始学习,必须“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修到一定程度,再“一通百通”,犹如练武,开始专门学习一个武功,要么武当,要么少林,学会了,通了,别的门派武功,一学就会。
9,禅定,任何法门离不开定,在之前,必须持戒,才能修定,才能发出无漏的智慧。“三无漏学”。

小乘指声闻乘,中指缘觉乘,大指菩萨乘,上乘指一乘,又叫佛乘。
各乘所达果位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密乘,修行方式与果位都比较保密不得而知。
所有佛法修行都讲究持戒戒,禅定,增慧。
禅定是必须的修行

这都是汉地佛教人士区分的,事实上佛法没有什么大小乘。

汉地佛教把南传佛法也就是传到南洋的上部座佛教,称为小乘;把传到中国来的佛教称为大乘。

至于中乘佛法不是常用名词,把缘觉也称为小乘。

上乘指的是密教。都是中国人划分的。

六祖坛经曰,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妙悟三乘是何意
妙悟三乘意为感悟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妙悟又叫禅悟,它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在佛教中,我们时常会提到三乘 声闻乘(弟子们)、缘觉乘(自觉的人)和菩萨乘。声闻...

古代一乘代表多少人?三百乘是多少?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一乘即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三百乘即车上甲士900人,车下步卒21600人,后勤人员7500人,共计30000人。常有根据诸侯国的兵力将各国称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皇帝也因此而常被称为“万乘至尊”...

上乘的意思解释
——《宝积经》 详细解释 (1).古以四马共驾一车为上乘。 《 左传 ·哀公 十七 年》 “ 良夫 乘衷甸两牡” 唐 孔颖达 疏:“兵车一辕而二马夹之,其外更有二骖,是为四马……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 (2).上等马。 《左传·...

佛教中,声闻乘,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哪?
却因乘大愿,故意留一分思惑不断,以润来生。直至六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然而,此时有佛亲自教以成佛之道,以免菩萨取无余涅盘。于是继续留惑润生,直至进修到佛位。大乘破本参开悟明心,虽然在解脱的功德上仅相当于小乘初果。然而小乘人是“知(证)其然不知(证)其所以然”大乘初悟却是“知...

大乘cheng还是sheng?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四马之车为乘,如千乘之国。大乘,则是能够装载、度脱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的运载工具车。大乘佛教谓人人可以成就佛陀一样的智慧,故名“大乘”。重点字 乘(拼音:chéng、shè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乘是会意字,其字形像一个人在树上...

“乘”的部首是什么?
乘的部首是丿。乘 [chéng]作为动词意思为:1. 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 乘坐。2. 趁; 乘便, 乘机; 利用条件、机会等。作为名词意思为:佛教的教派或教义;姓氏。乘 [shèng]作为名词意思为:1. 通称一般史书。2. 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 一辆为一乘。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是什么意思
参考一:《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乘佛教》 “大乘”(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那或摩诃衍。乘,为‘衍那’(ya^na^)的意译,指车子,或泛指交通工具。‘大乘’的语意,谓大型的交通工具。在佛教史上,大乘佛教指印度在部派佛教(小乘)之后所发展出来的新兴佛教运动,或指此一运动中之佛教内涵而言。 佛教教团在佛陀...

上乘佛学与下乘佛学的区别是哪里?
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

大乘小乘佛法区别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也常常说。佛陀教法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一佛乘。五乘的分法是最后的一佛乘相同于三乘中的大乘;五乘把三乘细分了,其中人和天分开,小乘也分为声闻和缘觉两个部分。 人乘是怎么做得现世福报,比如怎么求现世财富,怎么...

礼县18047263410: 佛教的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怎么区分? -
钦蒋盐酸: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

礼县18047263410: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
钦蒋盐酸: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 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礼县18047263410: 佛家讲的乘是什么意思? -
钦蒋盐酸: 你好!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礼县18047263410: 什么是大乘佛教,什么是小乘佛教? -
钦蒋盐酸: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

礼县18047263410: 什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钦蒋盐酸: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

礼县18047263410: 佛教中的大乘与小乘有什么分别? -
钦蒋盐酸: 大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

礼县18047263410: 大乘与小乘指的是什么?
钦蒋盐酸: “乘”是梵文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普度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大乘 佛教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也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 我,而是讲法无我,宣称人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佛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成佛 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 小乘佛教是南传佛教的主流,称为小乘是大乘佛教对其的诬蔑之词,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 教%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他们要 求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 为究竟.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之为“自了汉”.

礼县18047263410: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
钦蒋盐酸: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

礼县18047263410: 什么是大乘小乘
钦蒋盐酸: 大乘是,自度,度他. 小乘是自度.证阿罗汉果,不再来娑婆世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