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林嗣环注释,翻译,问题等

作者&投稿:尔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嗣环——《口技》 的译文和重点句子翻译~

一、林嗣环——《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与原文有删改)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各位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被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客人们)远远地听见了从深深的小巷中传出的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轻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一边含着乳头一边哭,妇女又哼唱着,拍着他哄他睡觉。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这时候,妇女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了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的声音响了起来,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了下来。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的声音。宾客们的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呼,妇女也起来高呼,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在哭喊,成百上千只狗在吠叫,当中还夹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火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还夹杂了成百上千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着火了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救火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想要抢先离开。   忽然醒木一响,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仍然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还有一块醒木罢了。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少(shǎo )顷 犬吠(fèi ) 呓(yì ) 语 夫叱(chì)大儿声 觉(jué)    夫齁(hōu)声起中间(jiàn)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   注释:   善:擅长,善于。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    然:...的样子。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   犬吠:狗叫(声)   遥:远远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   啼:哭   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一时:同时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未几:不多久。   齁(hōu):打鼾。   作作索索:拟声词,老鼠活动的声音。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俄而:一会儿。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曳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形容声音之杂。   虽:即使。   名:说出。   于:在。   是:这。   奋:张开。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哆嗦的样子。   几:几乎。   走:逃跑。   绝:消失。   稍稍:渐渐。   而已:罢了。   团:聚集。   少顷:一会儿。   哗:喧哗。   既而:不久。   是:这   叱:大声呵斥。   以为:认为。   绝:极。 本文中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古今异义  1。会,古:适逢 今:会议   2。但,古:只 今:转折连词,但是   3。稍,古:渐渐 今:稍微   4。间,古:夹杂 今:事物两端之间   5。股,古:大腿 今:屁股   6。走,古:跑 今:行走   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句意: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3、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4、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5、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6、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7、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特殊句式  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句:“会大宴宾客”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时间量词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解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林嗣环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林嗣环,子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
林嗣环

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备兵海南时,恩威兼济,兵民爱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顺治十三年,被二藩诬告落职。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下刑部狱西曹就计无果。“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嗣环经历磨难,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妻子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梦赍葬于昭庆寺西沙泉石,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访得之,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达进士兵学道铁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学华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对嗣环尊崇备至,每每携幼恭诚拜谒,以期子侄学而有成。在嗣环故乡,还流动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林嗣环不仅是一个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官员,还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湖舫集》《过霞诗》《海鱼篇》《岭南纪略》等。他的文章光怪陆离,不同凡响,礌砢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他和民众打成一片,因此文章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逼真感人。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口技》,确切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语言朴素,描写生动,构思巧妙,充满了艺术情趣。   林嗣环轶事    “站起来!”随着塾师不怒自威的喊声,从窗外慢慢探出一个六岁光景孩子的脑袋。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手中拿着放牛的鞭子。   塾师和学子们纷纷走出私塾。“你叫什么名字?”塾师俯下身子关切地问。“我叫林嗣环,家住赤岭后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远处的村落,又不问自答地作介绍:“父林之粟,兄嗣祯。我很喜欢听先生讲课,已来偷听半年有余了!”“那你就来读书吧!”“我家穷,供不起我读书!”塾师颔首捋须良久,忽灵机一动:“嗣环,请你进学堂坐一会儿好吗?”   塾师安排嗣环和众学子坐好,摊开纸笔,宣布考试开始。结果让塾师始料莫及、心花怒放,林嗣环这个从未上过学堂的放牛娃,妙语连珠、辞清意畅的作文,令那班乡绅富贾的纨绔子弟,瞠目结舌,难望项背。   塾师磨破嘴皮磨穿鞋底,用免收束修、资助笔墨、接济家用等条件,博得林之粟的首肯,让嗣环进私塾跟班旁读。   嗣环边帮父亲劳作,边努力攻读。公元1615年,嗣环7岁那年,大学士黄景坊不信他能“励志自研”、“日记万言”,特地对他进行面试,也被他的聪慧天资所折服,便破例收他为“伴读”。嗣环自此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业更是突飞猛进。   第一次参加乡试,主考官认定字字珠玑之文,绝不可能出自乳臭未干的穷孩子之手,武断地判定为“抄袭”。   落榜蒙冤的嗣环受尽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样到黄井打水,可邻居们已暗相串通,故意于前夜将水桶全收进屋内。打不到水的嗣环默立井旁,对天发誓:“士可辱,志不可夺!我定愈加发奋……”忽然,井底訇然有声,井水漫上井盘。至今,嗣环故居门前这眼黄井的水位,仍远高于旁侧的池塘水面,成为福建安溪县赤岭后畲一大景观。   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嗣环落第不落志,“黄井祝天”后的日子,更付诸“虎崆耕读”。公元1642年,34岁的林嗣环中举人。继之又蟾宫折桂,顺利通过会试,高中进士。嗣环的轶事,在其故乡代代相传。   林嗣环不仅是一位博学善文的著名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场一片污浊腐败的境况下,他洁身自爱,实在很有几分茕茕孑立的悲剧意味。当时藩王府曾派两个人到林嗣环处言事,那两人骑马直上公堂。林嗣环把他们拉下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亏得当地抚军劝解,林嗣环才幸免遭难。林嗣环“善为文”,却“不善为官”。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顺治十三年,他为减轻民众役赋而写《屯田疏》,被蓄意谋反的耿尚二藩诬告落职。但正是他的“不善为官”,不肯同流合污,使他赢得百姓爱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环当年平步青云,在官场上左右逢源,那么,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他不过是让官场多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罢了,林嗣环就不是著名文学家林嗣环了。   他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备兵海南时,恩威兼济,兵民爱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顺治十三年,被二藩诬告落职。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下刑部狱西曹就计无果。“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嗣环经历磨难,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妻子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梦赍葬于昭庆寺西沙泉石,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访得之,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达进士兵学道铁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学华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对嗣环尊崇备至,每每携幼恭诚拜谒,以期子侄学而有成。在嗣环故乡,还流动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林嗣环走马上任之际,正处于清朝初期,国家已经统一,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因此,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可是,有些地方官员却为了个人利益胡作非为,有个外国商人运货到朱崖这个地方,当地军官因贪图船上的货物,要杀人劫货。林嗣环知道后,坚决予以制止,他说:“我虽然是一个书生,但至少也是朝廷派来的,我有权管这件事,你们为了个人利益而杀人,会引起国家和外国的不和,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你们这么干!”当地军官没有办法,只好放外国商人回国。   当时,“三藩”中的两股地方势力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都在广东,他们放纵部下,欺压老百姓,林嗣环最看不惯这种事。一次他把欺压百姓的士兵抓来鞭打,放走了无辜的老百姓,巡抚李端吾带兵冲进官署,要抓林嗣环。林嗣环把脖子一伸,说:“要杀就杀吧!不必多言了!我如果怕死,就不会鞭打犯罪的士兵了!”李端吾自知理亏,只好悻悻地走了。   林嗣环为官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措施,例如禁止雇用奴婢,禁止捉人充军,禁止一人犯罪株连全族等。他还建议军队要自己开荒种地,减少人民的负担。林嗣环提出的这些措施,深得民众的拥护,也触犯了一些官员,他们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戴在林嗣环的头上,林嗣环被捉到朝廷问罪。在上司面前,林嗣环愤怒地控诉了耿尚两个地方势力的罪行。于是,耿精忠被调到福建,而林嗣环也被革职为民,充军边疆,后遇大赦放归。   从此,林嗣环流落在杭州湖畔。他整天仰天长歌,痛抒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当时一些出名的文人如钱牧斋、吴梅村、朱竹宅等,非常敬重林嗣环的为人,慕名和他结交。由于心情忧郁,饥寒交迫,林嗣环病死在西湖边。他没有儿子,死后,他的尸骨几经辗转,最后由他的侄儿带回,葬在故乡安溪。   林嗣环不仅是一个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官员,还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如《湖舫集》、《过霞诗》、《海鱼篇》、《岭南纪略》等。他的文章光怪陆离,不同凡响,礌砢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他和民众打成一片,因此文章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逼真感人。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口技》,确切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语言朴素,描写生动,构思巧妙,充满了艺术情趣。   说起传统名篇《口技》,一般初中生人人皆知。因为,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科书篇目不断增删,但这篇300余字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上乘佳作、声情绝妙的短文却从未被删减过。《口技》的作者就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多少红尘俗世,300多年来,林嗣环这位清代著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依然令人们念念不忘。林嗣环的“善”与“不善”,对后人不正是一种启迪吗?   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口技》,确切而真实地记叙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语言朴素,描写生动,构思巧妙,充满了艺术情趣。   林嗣环 清 字:铁崖 福建晋江人 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少(shǎo )顷 犬吠(fèi ) 呓(yì ) 语 夫叱(chì)大儿声 觉(jué)夫齁(hōu)声起中间(jiàn)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1]
  原文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慢渐渐停止。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逐渐端正了坐姿。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1]作者简介林嗣(si)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断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注释1.京:京城。2.善:擅长,善于。3.者:……的人。4.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5.会:适逢,正赶上。6.宴:举行宴会。7.于:在。8.厅事:大厅,客厅。9.施:设置,安放。10.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11.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12.而已:罢了。13.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14.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15.但:只。16.闻:听见。17.下:拍。18.满座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19.哗:喧哗,大声说话。20.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21.寂然:静悄悄的样子。22.深巷:幽深的巷子。23.深:很长。24.犬吠:狗叫(声)。25.遥:远远地。26.惊觉(旧读jiao):惊醒。27.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28.呓(yì)语:说梦话。29.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30.啼:大哭。31.抚:拍。32.乳:作动词用,喂奶。33.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34.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35.当是时:在这个时候。36.初:刚,刚开始。37.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38.一时:同一时候。 39.齐发:一齐发出。40.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41.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42伸颈:伸长脖子。43.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44.默叹:默默地赞叹。45.以为:认为。46.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47.未几:不多久。48.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48.(2)渐:慢慢地49.微闻:隐约地听到。50.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51.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52.倾侧:翻倒倾斜。53.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ao):同“稍微”稍微。舒:伸展、松弛。54.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55.正坐:端正坐的姿势。56.忽:忽然,突然。57.火起:起火,失火。58.齐:一齐。59.俄而:一会儿,不久。60.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 间:夹杂61.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62.力拉:拟声词。63.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64.齐作:一齐发出。65.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6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67.虽:即使。68.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69.口:嘴巴70.名:作动词用,说出。71.于:在。72.是:这。73.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74.离席:离开座位。75.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张开、展开 出:露出。76.股:大腿。77.战战:打哆嗦;打战。 78.几(jī):几乎,差点儿。79.先走:抢先逃跑。走:跑。80.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81.毕绝:都消失了。82.撤屏:撤去屏风。83.是:这。84.奋:扬起,举起,撩起。一词多义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7.备:众妙毕备(具备) 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9.一时:同时,立刻10.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发出)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宾客意少舒(“少”通“稍”,稍微。句意:宾客们稍稍放松了。)古今异义1.会,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会宾客大宴)2.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稍稍正坐)4.间,古义:夹杂 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股,古义:大腿 今义:指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或作量词;或称集合资金中的一份;或指屁股(即臀)6.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几欲先走)7.是,古义:这,那 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8.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初一课本注释)9.善,古义:擅长 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 10.名,古义:指明 今义:名字,或作量词(不能名其一处) 11.微,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微小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12.闻,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复杂字词注音1.呓(yì)语2.吠(fèi)3.叱(chì)4.齁(hōu)5.中间(jiàn)6.力拉崩倒(dǎo)之声7.曳(yè)屋许许(hǔ)声8.几(jī)欲先走9.少(shǎo)10.惊觉(jue)词类活用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2.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3.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4.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5.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6.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特殊句式1.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翻译:正碰上有一家人大摆宴席请客。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时候,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哆哆嗦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了。时间量词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6.表示过了较长时间才发生:逾时表示时间的词语1.少顷:一会儿2.既而:不久,紧接着3.是时:这时4.一时:同时5.未几:不久6.忽:忽然7.俄而:不久8.忽然:忽然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课后练习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体会文中声响描写的精妙,对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获得丰富的感性印象。我们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描摹声响的语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真正进入口技艺人所设计的“规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各种声音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这道题和熟悉首尾两段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二、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指导学生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侧面烘托、强调意图的作用。侧面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应有所了解,但关键在于自觉、恰当地运用。 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层层深入,写明宾客们从尚可自持到难以自持到不能自持的过程,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表演技艺的高超。 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中心,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阶段需要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这些句子中的划线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正好赶上、恰巧、正好)、“但”(只)、“闻”(听见)、“少”(稍微)、“虽”(即使)、“走”(逃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巧。 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仅。 闻:听见。 3.妇抚儿乳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 少:同“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几欲先走 走:逃跑。注明:原文第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京城中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有一天正赶上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里,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听见远处幽深的巷子里传来一阵狗叫,便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儿子并给他喂奶,儿子含着乳头啼哭,妇人边拍边呜呜地哼唱着哄小儿子睡觉。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妇人用手拍儿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儿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各种奇妙的声响都模仿得很像。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头看,微笑,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愈拍愈慢渐渐地停止了。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等器皿倾斜翻侧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只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一齐发出;中间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物品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人有上百张口,口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的声音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不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宴请。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舒:伸展,松弛。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奋袖出臂:扬起袖子,举起手臂。奋:扬起,举起。几:几乎。战战:打哆嗦,打战。
7.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一、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二、问题研讨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好赶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关键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去,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四、如有条件,可让学生听、看有关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有关资料
一、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二、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
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夜半“犬吠”引起妇人“惊觉”,行文着一“便”字,转入详写近处四口之家卧房内传出的连锁反应的声响。妇人打哈欠、伸懒腰的响动,丈夫的“呓语”,小儿子醒来的大哭、哺乳、含乳声、大儿子“絮絮不止”声,“夫叱大儿声”。至此,文章来一概述:“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掀起文章波澜。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演出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用“妙”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闹而复静的情景。经过一阵喧闹,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寂然无声,而是酣睡中室内出现的情状。“夫声起”,点明由喧闹复归于安睡,亦即由动转静。尤其叠用两“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可以想见,此时卧室中当是一片宁静。但是,更深人静之时,往往是鼠类放肆活动之机,偷噬食物,撞倒“盆器”,以及发出“作作索索”的细微声响。“微闻”云者,最恰切地反映了宁静的微响之感,或者说是静中见动之境。又出现妇人酣睡后“梦中咳嗽”声,更加强了安睡的气氛,则又是动中显静。这里的表演,主要是突现“静”的情景,所以给人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文字节奏似乎亦比前后两段更舒缓。“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忽一人大呼‘火起’”,声响突如其来,文字奇峰突起,恰似平地风雷,情势步步紧逼。一家人又喧闹并骚动起来了,夫妇“大呼”,“两儿齐哭”。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急难之中的情状可见。接着连用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越来越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这里,重叠使用五个“百千”,读时不仅不使人感到文字重复,而且大有增浓气氛之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此种凶猛的火势和紧迫的情状。五个“百千”交织成十种不同的声响,惊慌忙乱之境,跃然而出。再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说明在火警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无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同时,又以四个“百”字组成两句对偶,用这种夸张手法,极写声响的复杂,盛赞口技人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犹如一场火灾就发生在眼前。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
结尾写表演结束,呼应篇首。假如说开头对演出场面的描写是为了“亮底”,那么此处重复一笔则是为了“印证”。文章前后照应,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全文情节完整而曲折,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井然有序,委婉多彩。结构开阖自如,起落分明,完整而严谨。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三、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宾客们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一阵狗叫声,接着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孩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乳头(奶头)啼哭,妇人一面轻轻地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着哄小孩睡觉。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笑着(微露笑容),暗暗地赞叹,认为奇妙到了极点!
没有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用力拉倒着火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宾客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京城中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有一天正赶上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里,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听见远处幽深的巷子里传来一阵狗叫,便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儿子并给他喂奶,儿子含着乳头啼哭,妇人边拍边呜呜地哼唱着哄小儿子睡觉。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妇人用手拍儿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儿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各种奇妙的声响都模仿得很像。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头看,微笑,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愈拍愈慢渐渐地停止了。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等器皿倾斜翻侧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只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一齐发出;中间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物品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人有上百张口,口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的声音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不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翻译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宴请。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舒:伸展,松弛。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奋袖出臂:扬起袖子,举起手臂。奋:扬起,举起。几:几乎。战战:打哆嗦,打战。
7.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问题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京城中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有一天正赶上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里,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听见远处幽深的巷子里传来一阵狗叫,便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儿子并给他喂奶,儿子含着乳头啼哭,妇人边拍边呜呜地哼唱着哄小儿子睡觉。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妇人用手拍儿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儿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各种奇妙的声响都模仿得很像。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头看,微笑,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愈拍愈慢渐渐地停止了。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等器皿倾斜翻侧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只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一齐发出;中间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物品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人有上百张口,口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座位上的宾客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的声音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不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宴请。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舒:伸展,松弛。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奋袖出臂:扬起袖子,举起手臂。奋:扬起,举起。几:几乎。战战:打哆嗦,打战。
7.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123


安国市13220415426: 口技中未几,俄而,既而的意思林嗣环《口技》未几,俄而,既而的意思未几,俄而,既而,少顷的意思 -
尤凌潘妥:[答案] 都属于时间词 未几:不久 【表示短时间内发生】 俄而:一会儿【表示短时间内发生】 既而:紧接着【表示相继发生】

安国市13220415426: 口技翻译! -
尤凌潘妥: 不知道你要“口技”的英文翻译还是文言文翻译,所以都给了:(1)口技的英文是 ventriloquism,口技表演者的英文是 ventriloquist (2)《口技》文言文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

安国市13220415426: 口技(林嗣环)里的全部解词 -
尤凌潘妥:[答案]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命名,可以翻译为“说出”,即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2、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手”(1)妇手拍儿声手:名词作状语,用手.翻译为“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就是我们通...

安国市13220415426: 林嗣环的《口技》中的“以为妙绝”的以和为怎么翻译 注意!!! ! ... -
尤凌潘妥: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安国市13220415426: 林嗣环 口技 词语翻译 -
尤凌潘妥: 俄而:不一会儿 百千齐作:千百种(声音)一起响起来 夹:夹杂 群响:各种声音 其实不用谢的.嘻嘻!

安国市13220415426: 林嗣环《口技》的原文
尤凌潘妥: 林嗣环《口技》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安国市13220415426: 课文《口技》解释 -
尤凌潘妥: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

安国市13220415426: 林嗣环写的口技的词语解释 急需!!!! -
尤凌潘妥: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命名,可以翻译为“说出”,即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2、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手”(1)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翻译为“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手: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

安国市13220415426: 【甲】《口技》   (清.林嗣环)         【乙】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 -
尤凌潘妥:[答案] 1、 A. ( 睡醒 ) B. ( 逃跑 ) C. ( 问 ) D. ( 弹奏 ) 2、( D ) 3...

安国市13220415426: 请问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的《口技》林嗣环所写 中: ……请求翻译下列问题 -
尤凌潘妥: “俄而”翻译为 一会儿,不久“绝 ”翻译为 消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